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16种金属元素优化研究
1
作者 王立明 于潇潇 +6 位作者 邱少男 史雪洁 王晓霞 赵玉庭 孙珊 秦华伟 金晓杰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1-799,共9页
对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16种金属元素总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优化,从消解样品量、定容体积及标准曲线范围的选择、消解酸体系及用量的选择、最高消解温度及保持时间、赶酸温度和赶酸耗时等前处理过程与现... 对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16种金属元素总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优化,从消解样品量、定容体积及标准曲线范围的选择、消解酸体系及用量的选择、最高消解温度及保持时间、赶酸温度和赶酸耗时等前处理过程与现行5个标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后确定最优条件,确定了测定波长、检出限及测定下限,进行了方法精密度及正确度实验,同时对海洋沉积物实际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样品称取量为0.1 g、定容体积为25 mL时,Be、Co、Cu等8种低含量元素可直接上机测试,Ca、Fe、K等8种高含量元素只需稀释10倍便可直接上机测试,减少了操作步骤;微波消解采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三酸体系,减少酸用量至10 mL,前处理耗时最多减少约7 h;16种金属元素检出限范围为0.01~47 mg/kg,对国家标准物质近海海洋沉积物(GBW07314)和海洋沉积物实际样品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方法精密度及正确度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海洋沉积物 金属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主要贝类养殖区重金属环境状况及贝类安全风险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珊 赵玉庭 +4 位作者 王立明 由丽萍 陶慧敏 谷伟丽 张秀珍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125,共8页
依据2014年8月对山东省近岸贝类养殖区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富集情况,并对贝类养殖区进行质量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As、Cu、Cr、Pb、Cd和Hg;沉积物中重金属... 依据2014年8月对山东省近岸贝类养殖区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富集情况,并对贝类养殖区进行质量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As、Cu、Cr、Pb、Cd和Hg;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Cr、Pb、Cu、As、Cd和Hg;贝类体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Cu、As、Cd、Cr、Pb和Hg。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养殖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Ⅱ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Ⅰ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贝类体中Hg、Cd、Pb和Cr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Cu符合Ⅰ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贝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从大到小为Cu、Cd、Hg、Pb、Cr和As,调查海域贝类体中的Cu、Cd富集系数较高,其他重金属富集系数相对较低。重金属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表明,贝类体中Cd、Pb、As、Cr和Hg的膳食暴露量较低,处于安全范围内,但建议去除内脏后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养殖区 重金属 环境评价 富集系数 贝类安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沿岸海域海洋垃圾分布、组成和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孙伟 汤宪春 +3 位作者 徐艳东 张焕君 刘元进 马建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89-94,共6页
海洋垃圾主要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根据2011~2015年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山东省8处典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分布、组成和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山东省海滩垃圾数量密度为87 557个/km^2,质量密度为1 255.52 kg/km^2;大块/特... 海洋垃圾主要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根据2011~2015年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山东省8处典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分布、组成和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山东省海滩垃圾数量密度为87 557个/km^2,质量密度为1 255.52 kg/km^2;大块/特大块漂浮垃圾数量密度为58个/km^2;中块/小块漂浮垃圾数量密度为4 515个/km^2,质量密度为51.25 kg/km^2;海底垃圾平均数量密度为800个/km^2,质量密度为220.56 kg/km^2。海洋垃圾数量以塑料类最多,约占总量的54.16%。海洋垃圾来源以人类海岸活动的海洋垃圾数量最多,约占77.09%。山东省沿岸海域海洋垃圾除海滩垃圾质量密度外,其余各监测项目均高于中国东部沿海海域(ECS)监测数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垃圾 山东沿海 分布 组成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评价山东省某海湾除草剂扑草净的 生态风险
4
作者 黄会 马元庆 +7 位作者 刘京熙 桑亚楠 孙贵芹 付萍 王明磊 刘永春 刘小静 王玮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0,共10页
随着除草剂扑草净在我国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广泛应用,近岸海洋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探究其生态风险,本文系统研究了扑草净对我国近海典型生物类群的急性效应,基于现场调查分析其在近海典型海湾的分布规律,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随着除草剂扑草净在我国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广泛应用,近岸海洋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探究其生态风险,本文系统研究了扑草净对我国近海典型生物类群的急性效应,基于现场调查分析其在近海典型海湾的分布规律,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基于扑草净对我国海洋生物急性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得到扑草净的5%物种危害浓度(HC5)为8.42μg·L^(–1),急性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为4.21μg·L^(–1)。2020年3-10月,山东省某海湾近岸表层海水中扑草净检出率100%,检出范围为2.18~2.04×10^(3)ng·L^(–1),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呈现从近岸到近海辐射状递减趋势;采用商值法表征调查海域扑草净的生态风险,其风险熵(RQ)范围为0.001~0.484,除3月、5月的个别站位RQ大于0.1,具有中风险,其余站位RQ均小于0.1,为低风险。本研究可为评价扑草净在我国近岸海洋环境中生态风险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草净 急性毒性 物种敏感度分布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洋介质中环境激素类物质的分析测定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孙岩 刘慧慧 +6 位作者 徐英江 田秀慧 薛敬林 任传博 邹荣婕 韩典峰 宫向红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年第1期11-18,共8页
近年来,海洋环境中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研究成为环境化学和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海洋环境介质复杂、生态多样,环境激素类物质的残留水平低,使得此项研究难度较大。本文以本实验室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分析综... 近年来,海洋环境中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研究成为环境化学和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海洋环境介质复杂、生态多样,环境激素类物质的残留水平低,使得此项研究难度较大。本文以本实验室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分析综述了环境激素类物质在不同海洋介质中的分析测定方法、在中国近岸海域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生态风险评价等,并对今后海洋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激素 分布 测定 生态风险评价 海水 沉积物 生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链氯化石蜡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及生态毒理效应
6
作者 宋敏 韩典峰 +8 位作者 丁玉竹 刘小静 刘永春 薛敬林 王明磊 李佳蔚 王景 章寸心 徐英江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4年第3期33-42,共10页
短链氯化石蜡(Short-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CCPs)受工业活动及季风气候影响,在中国海洋环境中的分布总体上呈现沿岸大于深海。由于其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和疏水性,极易在生物体内聚集,并可通过食物网传递产生生物放大效应。此外,大... 短链氯化石蜡(Short-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CCPs)受工业活动及季风气候影响,在中国海洋环境中的分布总体上呈现沿岸大于深海。由于其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和疏水性,极易在生物体内聚集,并可通过食物网传递产生生物放大效应。此外,大量的毒理研究表明,SCCPs主要通过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内分泌失调及与生物大分子结合等机制,对生物体产生潜在的发育毒性、肝毒性、内分泌紊乱以及神经毒性等。在未来还需借助组学等技术分析完善SCCPs的潜在毒性,通过更多的体外实验分析其在人体的暴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蓄积 生物放大 毒性机制 食物网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烷胺对海带幼孢子体的毒性研究
7
作者 鹿瑶 徐英江 +6 位作者 赵军强 何金霞 刘辉 孙琰晴 王小涵 李晓捷 任利华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5期52-60,78,共10页
金刚烷胺作为一种流感病毒的防治药物曾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中,过度使用导致其在环境中不断累积,且随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成为一种新型海洋污染物。研究表明:金刚烷胺对刺参等海洋生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但对大型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 金刚烷胺作为一种流感病毒的防治药物曾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中,过度使用导致其在环境中不断累积,且随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成为一种新型海洋污染物。研究表明:金刚烷胺对刺参等海洋生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但对大型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十分有限。本文以大型褐藻海带的幼孢子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内模拟的方式,系统研究了金刚烷胺对海带幼孢子体生长、生理结构、氧化损伤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金刚烷胺对海带幼孢子体具有生长抑制作用,损伤叶片组织结构;海带幼孢子体可以耐受低剂量(≤1.0×10^(4) ng·L^(-1))金刚烷胺的胁迫,氧化损伤可逆,但随暴露剂量增加,机体抗氧化系统被抑制,氧化损伤加剧乃至死亡。结果表明:金刚烷胺对海带幼孢子体的生长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具有负面影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急需加强对金刚烷胺的环境监测和管控,以减轻其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烷胺 海带幼孢子体 抗氧化系统 氧化损伤 组织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三倍体的研究
8
作者 李旋 何金霞 +8 位作者 陈钰臻 刘朝阳 王静 赵长春 王腾腾 韩慧宗 王斐 李斌 刘相全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5期29-35,共7页
为优化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三倍体的生产工艺,在水温(21.0±0.5)℃下,将授精后5 min、10 min、15 min和20 min的受精卵放在6-DMAP浓度为200μmol/L的1 L烧杯中,持续诱导20 min;将授精后10 ... 为优化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三倍体的生产工艺,在水温(21.0±0.5)℃下,将授精后5 min、10 min、15 min和20 min的受精卵放在6-DMAP浓度为200μmol/L的1 L烧杯中,持续诱导20 min;将授精后10 min的受精卵放在6-DMAP浓度为150μmol/L、175μmol/L和200μmol/L的相同容器中,持续诱导15 min和20 min,研究6-DMAP浓度、起始诱导时间和持续诱导时间对刺参诱导三倍体的效果。在10 L水桶中采用175μmol/L 6-DMAP对授精后10 min的受精卵开始诱导,持续15 min,观察诱导刺参三倍体的效果。结果表明,授精后5 min、10 min、15 min和20 min的受精卵在200μmol/L 6-DMAP下持续诱导20 min,三倍体率达70.1%~90.7%,孵化率为59.2%~63.2%,其中起始时间为10 min,三倍体率最高(90.7%),与起始诱导时间5 min、15 min和20 min差异显著(P<0.05),孵化率达60.6%。授精后10 min的受精卵在150μmol/L、其中在175μmol/L和200μmol/L 6-DMAP下诱导15 min和20 min,三倍体率为45.0%~57.3%,孵化率为46.1%~68.9%,175μmol/L 6-DMAP下诱导20 min时,三倍体率最高(57.3%),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孵化率为53.6%。本实验结果表明,授精后10 min的受精卵在175μmol/L 6-DMAP持续诱导15 min,刺参三倍体率为71.7%,孵化率为51.6%,为刺参三倍体培育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6-二甲基氨基嘌呤 诱导 三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徐艳东 魏潇 +3 位作者 杨建敏 唐海田 吴兴伟 马建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1-658,共8页
本文综合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3种方法,研究和评价了2012年和2013年山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山东近岸海域94%以上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 本文综合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3种方法,研究和评价了2012年和2013年山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山东近岸海域94%以上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良好;山东近岸海域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为Hg>As>Cd>Pb>Cu>Cr>Zn(2012年)和Hg>Cd>As>Pb>Cu>Cr>Zn(2013年),Hg在个别站位达中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主要污染因子;50%以上站位As含量介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加拿大沉积物质量基准的TEL—PEL之间,表明负面生物效应偶尔发生。应加强对山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Hg和As的监测,重点关注二者相对高值区的潜在生态风险和负面生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物 生态风险评估 山东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对海洋贝类食品安全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静 宫向红 +3 位作者 乔丹 王斌 韩典峰 张秀珍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年第1期35-41,共7页
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并在海洋生物体中富集积累,对海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海洋贝类因其特殊的生活习性和摄食途径,对石油烃有着高度的富集能力。开展石油对海洋贝类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海洋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并在海洋生物体中富集积累,对海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海洋贝类因其特殊的生活习性和摄食途径,对石油烃有着高度的富集能力。开展石油对海洋贝类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及现状、石油烃的检测方法、贝类对石油烃的富集与释放、石油烃安全限量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和科研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海洋贝类 富集 释放 安全限量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近岸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刚 李凡 +4 位作者 吕振波 徐炳庆 袁小楠 王秀霞 陈伟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8-61,共14页
根据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4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近岸海区的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山东半岛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等3个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 根据2014年8月和10月、2015年2月和5月使用单船底拖网进行的4个航次调查数据,对山东半岛近岸海区的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山东半岛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等3个海域蟹类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捕获蟹类20种,隶属于10科17属,其中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主要经济种类,其余均为小型饵料型蟹类;海区内主要的优势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3个海域优势种季节更替均十分明显;莱州湾及渤海南部和山东半岛南部2个海域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较低,在夏季达到峰值,夏季到冬季呈降低趋势,山东半岛北部海域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明显。3个海域蟹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均处于较低水平,并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水深、水温和盐度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渤莱沿岸流、黄海暖流和黄海冷水团通过影响海域内水温与盐度影响蟹类群落结构。研究表明山东半岛近岸海区蟹类以小型饵料型蟹类为主,蟹类多样性水平较低,优势种更替明显,群落季节更替指数较高,季节间迁移频繁,蟹类群落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生物量 优势种 群落结构 山东半岛近岸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稻田湿地对半咸水对虾养殖池塘水环境的净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新新 李婷 +5 位作者 李少文 朱长波 张博 苏家齐 阮国良 张晓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28,共10页
为探索海水稻-对虾塘田生态联作模式中稻田湿地的水环境净化作用,分别开展了稻田净化单元在夏、冬季对虾养殖周期的尾水处理效果研究。夏季试验中,对虾养殖尾水经不同种植密度的海水稻和常规水稻稻田净化处理,6周后各处理尾水中氨氮(NH_... 为探索海水稻-对虾塘田生态联作模式中稻田湿地的水环境净化作用,分别开展了稻田净化单元在夏、冬季对虾养殖周期的尾水处理效果研究。夏季试验中,对虾养殖尾水经不同种植密度的海水稻和常规水稻稻田净化处理,6周后各处理尾水中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亚硝酸盐氮(NO_(2)-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均大幅下降,单倍密度海水稻稻田净化效果最好,对应去除率分别为81.6%、68.2%、63.7%、91.0%和29.7%,均显著高于无水稻对照处理(P<0.05),其中-N及可溶性无机氮去除率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处理(P<0.05);冬季试验中,塘田联作塘海水稻收割,池塘进入冬棚养殖,水体中NH_(4)^(+)-N、NO_(3)^(-)-N、可溶性无机氮和总悬浮颗粒物(TPM)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较单养对照池塘降低了51.5%、40%、36.7%和11.2%(P<0.05);NO_(3)^(-)-N、TP、COD、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无机物(PIM)的平均质量浓度与对照池塘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海水稻稻田在水稻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具有相似作用,均具备一定的水质净化能力,有利于维持对虾生长所需的良好水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塘田联作 养殖尾水 海水稻 无机氮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北两侧海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朋超 王卫军 +5 位作者 骆启豪 李彬 孙国华 赵强 张金浩 杨建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6-885,共10页
为了解山东半岛南北两侧的烟台崆峒岛(KTD)海域和日照东港(DG)海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18S rDNA V4区为目标基因,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两海域的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同期测定两海域的环境因子(溶解... 为了解山东半岛南北两侧的烟台崆峒岛(KTD)海域和日照东港(DG)海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18S rDNA V4区为目标基因,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两海域的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同期测定两海域的环境因子(溶解氧、氨氮含量等10个理化指标),并与真核浮游生物丰富度做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共鉴定出浮游生物455种,其中,KTD海域共检测出真核浮游生物36个门类424种;DG海域共检测出真核浮游生物34个门类365种。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Diatomea)是两海域浮游植物中整体丰度最高的门类。KTD海域,绿藻门各月丰度在3.0%-21.3%之间,其中2018年7月(K1807)最高,达到了21.3%;硅藻门各月丰度在2.0%-16.59%之间,其中2018年2月(K1802)最高,达到了16.59%。DG海域,绿藻门各月丰度在2.0%-12.3%之间,其中2017年11月份(D1711)最高,达到了12.3%;硅藻门各月丰度在2.0%-47.0%之间,其中1月(D1801)最高,达到了47.0%。占优势地位的浮游动物主要是节肢动物门类的物种,其每月丰度分别在6.0%-38.9%和7.6%-48.6%之间。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DO、pH、硅酸盐、硝酸盐氮等环境因子为影响该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了解双壳经济贝类养殖区饵料组成及其在时空的变化,对海岸带食物网、生态基础管理和海洋经济贝类养殖生产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核浮游生物 环境因子 18S RDNA V4区 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艳艳 朱明明 +5 位作者 徐炳庆 冯银银 王秀霞 张孝民 李凡 陈建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95-1004,共10页
为了解鱼卵、仔稚鱼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17年4-7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水平拖网调查。5个航次调查共采集鱼卵5042粒,仔稚鱼108尾,共24个物种,隶属于7目18科24属。鱼卵的优势种为鳀(Engraul... 为了解鱼卵、仔稚鱼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17年4-7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水平拖网调查。5个航次调查共采集鱼卵5042粒,仔稚鱼108尾,共24个物种,隶属于7目18科24属。鱼卵的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仔稚鱼没有出现优势种,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鳀构成仔稚鱼的重要种。鱼卵、仔稚鱼的最高优势度物种之间的季节更替明显。鱼卵、仔稚鱼对应的成鱼平均营养级为3.41,处于第三营养级低级肉食性鱼类范畴;春季和夏季采集的鱼卵、仔稚鱼对应的成鱼营养结构相似。利用GAM模型研究了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鱼卵、仔稚鱼的最适温度在16-20℃之间。水深对数量分布的影响总体呈先下降后缓慢升高的趋势;盐度31.5-32为鱼卵、仔稚鱼的最适盐度。月份、纬度和深度等因子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均有显著影响(P<0.01或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春、夏两个季节均分为3个站位组,但是随季节变化站位分组有较大差异。春季两个近岸组之间的主要分歧种为斑鰶、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黄姑(Nibea albiflora)和多鳞鱚(Sillago sihama);夏季区分近岸和远岸的主要分歧种为斑鰶、鳀、短吻红舌鳎,这几个物种都较多出现在近岸组。文章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解析,为科学认识和保护该海域渔业资源及制定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 种类组成 营养级 GAM模型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虾虎鱼类资源分布及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良成 李凡 +1 位作者 吕振波 徐炳庆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8-594,共7页
为研究莱州湾虾虎鱼类Gobioidei资源及群落结构特征,于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119°05′~120°00′E、37°12′~37°40′N)开展了20个站位(L01~L20)的底拖网调查,对捕获虾虎鱼的... 为研究莱州湾虾虎鱼类Gobioidei资源及群落结构特征,于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119°05′~120°00′E、37°12′~37°40′N)开展了20个站位(L01~L20)的底拖网调查,对捕获虾虎鱼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共捕获虾虎鱼12种,隶属于9属,以暖温性的河口种为主,主要分布在莱州湾西部和中南部等水深小于10 m的海域;其中,以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的质量为主,占虾虎鱼总质量的97.4%;虾虎鱼的质量密度夏季最高,春季最低;群落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按66%的相似性可以分为3组,纹缟虾虎鱼组群(组一)、莱州湾北部组群(组二)、莱州湾西部与中南部组群(组三);ANOSIM分析表明,组一与组三、组二与组三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IMPER分析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和矛尾虾虎鱼的组内贡献率较高,组间差异性贡献率高的种分两类,一类是某一种群的特有种,另一类是对各组群种内贡献率均较低的种。本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营养生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虎鱼 资源分布 优势种 群落结构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近岸海洋垃圾赋存及黄河口表层微塑料分布 被引量:7
16
作者 何健龙 靳洋 +3 位作者 张超 解镇蔓 王晓霞 于广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4-89,共6页
海洋垃圾与微塑料的研究,是当前海洋环境领域热点问题之一。为揭示山东沿岸海域海洋垃圾赋存及黄河口海域表层微塑料分布,作者于 2019-2020 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旺子岛等 7 处自然海滩岸线及其邻近海域海滩垃圾、海面漂浮垃圾同步开展调查... 海洋垃圾与微塑料的研究,是当前海洋环境领域热点问题之一。为揭示山东沿岸海域海洋垃圾赋存及黄河口海域表层微塑料分布,作者于 2019-2020 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旺子岛等 7 处自然海滩岸线及其邻近海域海滩垃圾、海面漂浮垃圾同步开展调查,并于 2021 年 5 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 13 个站位的表层海水微塑料样品进行了采样和分析。共采集到海滩垃圾、漂浮垃圾(包括大块特大块、中小块)样品个数共计 802 个。海滩垃圾的平均密度 51 142 个/km^(2),漂浮垃圾平均密度为 1 409 个/km^(2);海滩垃圾平均质量密度为 910.1 kg/km^(2),漂浮垃圾平均质量密度为 6.7 kg/km^(2)。这些垃圾的组成以塑料类居多,占 78.7%,其次是纸类占 6.6%,其他依次是木质品类、织物(布)类、玻璃类、金属类、橡胶类、其他类,所占比例均不足 5%。采集到海滩垃圾、漂浮垃圾(大块特大块、中小块)样品中53.6%来源于其他弃置物,来源于吸烟用品占25.2%,人类海岸活动占18.6%,来源于航运捕鱼活动和医疗/卫生用品的比例都不超过2%。除去航运捕鱼活动产生海洋垃圾,其他陆源类海洋垃圾约占98.0%。微塑料广泛分布于黄河口海域表层水体中,且分布不均,丰度范围在5.0~15.0个/L,相对高值点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北部和现行河口口门前缘,与当地海域潮周期高流速中心位置相吻合。微塑料的长度范围在207.6~8 087.8μm之间,平均长度为1 128.6μm,其中长度在200~3 000μm的约占总数的93.0%,颜色以黑色、红色、蓝色为主,形态以纤维状为主要表现形态,占比9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海洋垃圾 微塑料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特拉津海水水质基准及在莱州湾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辉 隋傅 +5 位作者 高晨 秦璐 赵玲超 宋秀凯 汝少国 王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7,共10页
针对近海常见污染物阿特拉津水质基准缺失的问题,本研究搜集了阿特拉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数据,获得急性毒性数据76个,涵盖10门34科,共38个物种,其中,绿藻门扁藻(Tetraselmis chuii)和褐藻门鼓藻(Bellerochea polymorpha)的种平均急性毒... 针对近海常见污染物阿特拉津水质基准缺失的问题,本研究搜集了阿特拉津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数据,获得急性毒性数据76个,涵盖10门34科,共38个物种,其中,绿藻门扁藻(Tetraselmis chuii)和褐藻门鼓藻(Bellerochea polymorpha)的种平均急性毒性值为0.02 mg/L,对阿特拉津最为敏感;得到慢性毒性数据32个,涵盖10门18科,共19个物种,其中褐藻门舟形藻(Navicula sp.)的种平均慢性毒性值为0.0043 mg/L,对阿特拉津最敏感。基于收集的急、慢性毒性数据,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法推导出阿特拉津的短期和长期水质基准分别为6600和1975 ng/L。此外,本研究中还发现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阿特拉津的检出率为100%,浓度范围为48.15~118.24 ng/L。风险商法和联合概率曲线法均显示莱州湾海水中阿特拉津的生态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这些结果可为制订阿特拉津的海水水质标准、评估其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阿特拉津 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度分布 毒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毒性、检测方法及其在水环境中残留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会 刘慧慧 +4 位作者 王共明 韩典峰 张华威 董晓晓 张秀珍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年第4期23-30,共8页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自开发以来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在养殖环境中污染已经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毒性、检测方法以及水环境中污染状况等研究进行综述。目前,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毒...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自开发以来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在养殖环境中污染已经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毒性、检测方法以及水环境中污染状况等研究进行综述。目前,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毒性、检测方法,污染状况分析,其中残留检测多存在于植物及淡水环境中。因此,急需加强养殖水环境中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污染状况调查研究,为水环境中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检测方法的开发及限量标准的制定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检测方法 残留 污染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甲藻孢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晨 王晓峰 +6 位作者 石雅君 马元庆 隋傅 姜向阳 刘丽娟 姜会超 宋秀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689,共13页
2022年11月采集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1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鉴定出35种甲藻孢囊(隶属13个属)和3种未定种,其中优势种为甲藻孢囊A型、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1)、膝沟藻(Spiniferites spp.)、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p.)、网... 2022年11月采集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1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鉴定出35种甲藻孢囊(隶属13个属)和3种未定种,其中优势种为甲藻孢囊A型、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1)、膝沟藻(Spiniferites spp.)、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p.)、网状原角管藻(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甲藻孢囊C型和甲藻孢囊B型。其中,孢囊物种丰富度指数(d _(Ma))为3.66~5.91,多样性指数(H’)为2.72~3.68,均匀度指数(J)为0.53~0.73。孢囊总丰度为35~921个/g(干重,下同),平均丰度为346个/g。研究表明,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和莱州湾至渤海中部海域甲藻孢囊多样性和丰度逐渐升高,高比率的异养型甲藻孢囊显示了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2种产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甲藻(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孢囊和3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孢囊调查海域分布广泛但丰度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孢囊 黄河口 沉积物 有毒有害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广磊 李燕 +4 位作者 宋秀凯 黄华 何健龙 杨艳艳 刘爱英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41,共8页
2012—2014年每年5月在莱州湾海域布设20个站位,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进行3个航次拖网调查,分析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302373粒鱼卵和2912尾仔稚鱼,共... 2012—2014年每年5月在莱州湾海域布设20个站位,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进行3个航次拖网调查,分析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以及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302373粒鱼卵和2912尾仔稚鱼,共计27种类,其中16种鉴定到种,隶属于5目11科16属,还有6个种鉴定到属,5种鉴定到科。鱼卵与仔稚鱼的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鱼卵、仔稚鱼平面分布极不均匀,沿岸海域数量大于远海。黄河、小清河和胶莱河河口附近数量较多,莱州湾湾口海域数量较多,中部海域数量较少。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数据的多元分析表明,2012年仔稚鱼数量与浮游植物密度呈明显正相关(r=0.891,P<0.01),2013年鱼卵数量与化学需氧量呈明显正相关(r=0.564,P<0.01),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鱼卵 仔稚鱼 群落结构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