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迁移学习的GOCI超分辨率重建与海洋漂浮藻类探测
1
作者 朱红春 朱国灿 +4 位作者 李金宇 张怡宁 芦智伟 杨延瑞 刘海英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8,共9页
遥感技术是进行海洋漂浮藻类目标识别与变化监测的重要手段。GOCI遥感卫星影像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其低空间分辨率影响了海洋漂浮藻类遥感探测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对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Sentinel-2遥感卫星影像结构... 遥感技术是进行海洋漂浮藻类目标识别与变化监测的重要手段。GOCI遥感卫星影像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的特点,其低空间分辨率影响了海洋漂浮藻类遥感探测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对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Sentinel-2遥感卫星影像结构特征的迁移学习,应用ESRGAN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将GOCI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提升至125 m;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超分辨率重建GOCI遥感影像的U-Net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网络,实现了海洋漂浮藻类的较高精度探测。实验结果表明:超分辨率重建的GOCI影像显著提升了影像的空间细节清晰度,基于此实现的海洋漂浮藻类探测结果取得了较高的精度,其中面积相对误差下降了51.87%,F1值提高了2.41%。本研究是应用GOCI遥感影像进行海洋漂浮藻类高精度探测的一次成功实践,为实现海洋目标的动态精细化监测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CI影像 数据融合 超分辨率重建 海洋漂浮藻探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东南部典型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及控制因素探讨——以海阳万米海滩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解航 杨怡红 +4 位作者 朱龙海 张晓东 胡日军 尹砚军 冷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7,共11页
根据2018年秋季至2019年夏季4个季节的海滩剖面形态测量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研究了海阳万米海滩地形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控制研究区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的因素。结果表明:连理岛-东村河口以西海滩剖面形态在强动... 根据2018年秋季至2019年夏季4个季节的海滩剖面形态测量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研究了海阳万米海滩地形和表层沉积物粒度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控制研究区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的因素。结果表明:连理岛-东村河口以西海滩剖面形态在强动力和弱动力条件下分别呈"上蚀下淤"和"下冲上塑"特征,夏季台风造成的滩肩侵蚀量大于冬季风,在滩面形成的沙坝数量多、规模小且离岸距离较之冬季风更远。连理岛-东村河口处海滩剖面形态整体呈淤积状态,且在强动力条件下的淤积量大于弱动力条件。连理岛-东村河口以东海滩剖面形态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小于以西海滩,同时滩肩顶剖面形态在夏季出现明显下凹特征。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变化同样呈现东西差异的特点,秋季到冬季,西侧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变粗、分选变差,而东侧海滩变细、分选基本不变;冬季到春季,海滩表层沉积物粒度总体变细、分选较好;夏季变化趋势与冬季相似,但变化幅度有所差异。人工岛和港口等海岸工程建设是导致海滩剖面形态和表层沉积物粒度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波浪和台风事件等是控制砂质岸滩季节性演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潮汐作用、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也对岸滩演化造成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 季节性演化 控制因素 山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日照近海悬浮泥沙分布、输运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卢鹏飞 岳英洁 +3 位作者 朱龙海 胡日军 尹砚军 冷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9,共14页
基于2020年10月日照近岸海域大潮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研究了海流和悬浮泥沙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单宽通量机制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悬浮泥沙输运机制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日照近岸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平面上呈由岸向海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垂向... 基于2020年10月日照近岸海域大潮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研究了海流和悬浮泥沙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单宽通量机制分解等方法,探讨了悬浮泥沙输运机制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日照近岸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平面上呈由岸向海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垂向上呈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的趋势。悬浮泥沙浓度变化与潮周期流速变化趋势总体一致,但具有滞后效应。研究区单宽净输沙率为4.72~24.68 g/(s·m),近岸单宽净输沙率明显大于远岸输沙率。悬浮泥沙输运以平流输运为主,其次为潮泵效应或垂向净环流输运。研究区水体垂向混合均匀,对悬浮泥沙垂向分布影响微弱。潮流引起研究区悬浮泥沙浓度的潮周期变化,南黄海西部近海悬浮泥沙净输运方向和潮余流方向大体相同,在远岸开阔海域总体呈向南的净输运趋势。研究成果有利于完善南黄海西部近海泥沙输运规律理论成果,对日照近岸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因素 悬浮泥沙 输运机制 日照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敏感因子在威海湾沉积环境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郝榕荣 杨怡红 +2 位作者 朱龙海 朱颖涛 袁晓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3-777,共15页
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提取方法有多种,不同方法在海湾内应用成果相对较少。文章根据山东半岛威海湾WH-05岩心(钻探深度18.2 m)高分辨率(2 cm)粒度分析结果,采用基本端元模拟算法(BasEMMA)、粒级—标准偏差法... 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提取方法有多种,不同方法在海湾内应用成果相对较少。文章根据山东半岛威海湾WH-05岩心(钻探深度18.2 m)高分辨率(2 cm)粒度分析结果,采用基本端元模拟算法(BasEMMA)、粒级—标准偏差法和粒级旋转主成分分析法(V-PCA)提取了环境敏感因子,结合AMS14C数据,对不同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其对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8.4 ka B.P.以来威海湾沉积物类型均为粉砂,粉砂含量为主、黏土含量次之、砂含量较少,以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次之。BasEMMA和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的3个敏感粒级范围(2.6~11.0μm、31.3~63.4μm、256.9~500.0μm)总体一致,能较好地反映东亚季风长周期变化事件(8.4~6.5 ka B.P.东亚季风强度减弱;6.5 ka B.P.至今东亚季风强度增强);V-PCA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能较好地反映东亚季风短周期变化事件(如明清小冰期、西汉小冰期事件等)。以上三种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指示了研究区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海湾 环境敏感因子 基本端元模拟算法 粒级—标准偏差法 粒级旋转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芙蓉岛西侧人工鱼礁建设对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岳英洁 贺志鹏 +1 位作者 冷星 于冬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7,共9页
为探究人工鱼礁建设对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产生的影响,基于Mike21HD潮流模型,对莱州湾芙蓉岛西侧人工鱼礁建设前后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鱼礁建设前,涨急时,从平面分布上,鱼礁区东西向... 为探究人工鱼礁建设对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产生的影响,基于Mike21HD潮流模型,对莱州湾芙蓉岛西侧人工鱼礁建设前后周边海域潮流场和水交换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鱼礁建设前,涨急时,从平面分布上,鱼礁区东西向流速呈增加趋势,南北向流速呈递减趋势;从垂向分布上,流速变化:底层>中层>表层,底层流速最大增加量8.6cm·s^(-1)、最大减小量4.3cm·s^(-1),增加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303m,减小量大于1cm·s^(-1)的区域距鱼礁区最远距离为574m。落急时,平面流速变化趋势与涨急时基本一致;垂向分布上,底层流速最大增加量7.9cm·s^(-1),最大减小量3.6cm·s^(-1),增加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271m,减小量大于1cm·s^(-1)的区域与鱼礁区最远距离为333m。鱼礁建设后周边海域水交换率增加约0.1%。人工鱼礁投放后,只改变了礁区局部海域的水动力环境,对湾内其他海域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芙蓉岛 潮流场 水交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涂贝类产业发展新契机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怡红 《水产养殖》 CAS 2021年第10期73-76,共4页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3.2万km^(2)的海岸线涵养了多达217万hm^(2)的肥沃滩涂,且滩涂面积仍以每年20000~30000 hm^(2)的速度增加。滩涂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蕴藏着十分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1-2]。据统计,2019年我国海洋滩涂养殖面积为5...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3.2万km^(2)的海岸线涵养了多达217万hm^(2)的肥沃滩涂,且滩涂面积仍以每年20000~30000 hm^(2)的速度增加。滩涂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蕴藏着十分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1-2]。据统计,2019年我国海洋滩涂养殖面积为58.5万hm^(2)[3],仅占滩涂总面积的1/4左右,开发程度有限,仍有极大的作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备土地资源 开发利用潜力 海洋资源 作业空间 海洋滩涂 养殖面积 滩涂面积 新契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