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海水青鳉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凯凯 袁廷柱 +5 位作者 唐君玮 宋静静 刘洪军 迟雯丹 盖珊珊 于道德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8-663,共6页
为了探究温度对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温度梯度(19℃、22℃、25℃、28℃、31℃和34℃),记录各孵化温度下胚胎的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结果显示,在19.8~33.8℃温度范围内,海水青鳉胚胎均能孵化,孵... 为了探究温度对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温度梯度(19℃、22℃、25℃、28℃、31℃和34℃),记录各孵化温度下胚胎的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结果显示,在19.8~33.8℃温度范围内,海水青鳉胚胎均能孵化,孵化时间与温度呈负相关;34℃时胚胎孵化历时最短,为8.5 d;28℃时胚胎孵化率最高;胚胎发育的适宜孵化温度为24.8~30.5℃,最适温度为28℃,高温和低温都会导致初孵仔鱼畸形率升高;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4.89℃,平均有效积温为3919.04℃·h。本研究为海水青鳉的人工繁育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青鳉 温度 孵化率 孵化时间 畸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主要器官的组织学观察及其生理功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宋静静 刘天红 +3 位作者 刘洪军 迟雯丹 刘凯凯 于道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6-796,共11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较系统地观察研究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主要器官的组织学特点。首次以组织学的形式表现出多毛类刚毛的细微结构——中空的短管状结构,以及腹腔内主要器官组织学特性、位置关系及其可能的生理功能。结... 采用组织学方法,较系统地观察研究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主要器官的组织学特点。首次以组织学的形式表现出多毛类刚毛的细微结构——中空的短管状结构,以及腹腔内主要器官组织学特性、位置关系及其可能的生理功能。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疣足拥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并着生刚毛;循环系统发达,由背腹大血管、环体节血管网和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一个发达的循环系统,这与其体节断裂存活、再生的进化机制相适应;肌肉组织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环肌、纵肌和斜肌,在三者协调配合下,疣足、各体节及整个虫体的运动功能得以完善;消化道由前向后的组织学变化,主要体现为肌肉类型的变化以及肠道褶皱的逐渐丰富,显示了形态与功能的高度适应性。本研究结果为更加系统掌握双齿围沙蚕的生物学特征奠定了基础,并为其人工繁育、指示环境污染物情况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 组织学特征 刚毛 疣足 腹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水处理管理理念与策略的思考
3
作者 于道德 宋静静 +4 位作者 刘凯凯 叶海斌 王晓璐 王友红 刘洪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6-164,共9页
针对对虾养殖过程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和瓶颈问题,文章综述了国际和国内重要的水处理管理理念与策略,主要包括:养殖用水“减法”管理理念、投入品“减法”管理理念、基于微生物的水处理策略和基于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水处理策略等。较全面地... 针对对虾养殖过程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和瓶颈问题,文章综述了国际和国内重要的水处理管理理念与策略,主要包括:养殖用水“减法”管理理念、投入品“减法”管理理念、基于微生物的水处理策略和基于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水处理策略等。较全面地探讨了养殖节水、生态调水、精准投喂、补偿生长、生物饵料、生物过滤器、水动力等对于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建议建立基于对虾福利生物学的水处理评价体系,联合生物行为变化、生态生理指标、水体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该综述期望为对虾产业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水处理 补偿生长 福利生物学 管理理念与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紫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ta)稚参存活、生长和着色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赵斌 胡炜 +1 位作者 李成林 韩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00-706,共7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紫刺参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6个温度条件下(14oC,18oC,22oC,26oC,30oC,34oC)和5个盐度条件下(23,27,31,35,39)紫刺参稚参和对照组普通刺参稚参的存活、生长及体色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温22oC实验组紫刺参在不同...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紫刺参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6个温度条件下(14oC,18oC,22oC,26oC,30oC,34oC)和5个盐度条件下(23,27,31,35,39)紫刺参稚参和对照组普通刺参稚参的存活、生长及体色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温22oC实验组紫刺参在不同水温实验中的成活率最高,为87.0%,水温18oC和34oC时的紫刺参成活率高于普通刺参;水温高于22oC实验组的紫刺参体长增长显著高于普通刺参,以水温为14oC实验组的紫刺参SGR最低,为4.63%/d。盐度31实验组紫刺参在不同盐度实验中的成活率最高,为86.3%;紫刺参与普通刺参SGR随盐度的升高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盐度39实验组中,紫刺参SGR为5.47%/d,显著高于普通刺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刺参开始着色到变色完成的时间为7—23d,当水温为22oC、盐度为31时,紫刺参在32—48日龄完成变色,随着盐度或水温的改变,变色时间逐渐从16d延长至22d。紫刺参相比普通刺参有更广的适温范围和耐高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温度 盐度 生长 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