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金属/共价有机框架分子印迹材料的固相萃取结合色谱/质谱在海岸带新污染物筛查识别中的应用
1
作者 黄晶滢 闫敬怡 +2 位作者 齐骥 陈令新 李金花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1-856,共16页
海岸带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承载着复杂的生态系统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Cs)、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不断涌入海岸带。这些污染物具有浓度低、种类多、... 海岸带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承载着复杂的生态系统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Cs)、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不断涌入海岸带。这些污染物具有浓度低、种类多、化学性质复杂等特点,对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对新污染物进行筛查识别和精准检测是研究其环境行为、健康危害及消减控制等的首要前提,相关研究将为后者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然而,海岸带样品基质复杂(如水体、沉积物、土壤、生物样品、大气等多类型介质;高盐度、共存的多物种干扰等),通常采用的高灵敏的色谱或色谱-质谱检测技术仍然需要结合高效的样品前处理。基于功能材料的固相萃取(SPE)已成为重要的样品前处理手段,例如具有构效预定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凭借其“锁钥”特异性识别机制在SPE中备受青睐。然而,MIPs仍存在模板分子残留/泄漏、吸附容量低、传质速率低及复杂基质适应性欠佳等困扰,制约其实际应用。近年来,高比表面积与可调孔径的金属/共价有机框架(MOFs/COFs)材料的引入为MIPs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可显著增强MIPs的吸附容量和传质速率及适用性等。因此,MOF/COF-MIPs复合材料日益引起关注,其作为SPE吸附剂在海岸带新污染物筛查识别中占据一席之地。本文综述了MOF/COF-MIPs这两类复合材料结合SPE前处理及色谱/质谱测定用于海岸带新污染物筛查识别的研究新进展,概述了MIPs的制备方法并着重讨论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中需要考虑的吸附容量、结合动力学传质速率、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等关键因素。同时,介绍了MOF-MIPs和COF-MIPs复合材料的制备,聚焦MOF/COFs的结构优势如可设计性等及其对MISPE性能的提升作用。本文还梳理了MOF/COF-MIPs-SPE结合色谱或色谱-质谱在海岸带POPs、EDCs、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测定中的典型应用。最后,提出了两类复合材料在海岸带新污染物检测中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制备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新污染物 筛查识别 固相萃取 分子印迹 金属有机框架 共价有机框架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尺度的渤海西部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特征
2
作者 宋洁 王晓利 +2 位作者 侯西勇 张雪莹 高映旭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2,共10页
【目的】分析渤海西部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自相关特征,为海岸带区域生态风险防控及生态安全维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及覆被数据,采用粒度-指数响应曲线、精度损失评估... 【目的】分析渤海西部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自相关特征,为海岸带区域生态风险防控及生态安全维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及覆被数据,采用粒度-指数响应曲线、精度损失评估和半方差函数等方法确定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评估的最优尺度,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渤海西部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渤海西部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评估的最佳空间粒度和幅度分别为110 m和1650 m。该海岸带主要景观类型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浅海水域,20 a间,耕地、滨海湿地和浅海水域的面积分别减少1206.07、1068.86和1021.07 km^(2),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分别增加2762.39、1315.25 km^(2);景观生态高风险区的面积增加1023.66 km^(2),较高风险区的面积减少1802.30 km^(2),景观生态风险变化总体呈现由低风险向高风险链式转移趋势。渤海西部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风险水平高-高聚集区的景观类型多为人工湿地、滨海湿地及浅海水域,风险水平低-低聚集区则多为耕地、林地和草地等景观类型。【结论】2000—2020年,渤海西部海岸带景观生态高风险区呈增加趋势,浅海水域及湿地与陆地景观交界处的景观生态风险最为突出。建议进一步加强海岸带景观生态风险的监测与评估,采取气候变化应对以及陆海统筹规划等系列措施,以维护海岸带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景观生态风险 最佳空间尺度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渤海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以山东海岸带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宋百媛 侯西勇 +1 位作者 王晓利 刘玉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33,共12页
海岸带土地利用长时间序列多情景模拟,对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山东海岸带为例,构建山东海岸带土地利用需求系统动力学(SD)模型,设置SSP1-RCP2.6(A-可持续发展路径)、SSP2-RCP4.5(B-经济社会适中发展路径)、SSP3... 海岸带土地利用长时间序列多情景模拟,对海岸带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山东海岸带为例,构建山东海岸带土地利用需求系统动力学(SD)模型,设置SSP1-RCP2.6(A-可持续发展路径)、SSP2-RCP4.5(B-经济社会适中发展路径)、SSP3-RCP4.5(C-逆全球化的区域竞争路径)三种情景,模拟至2100年土地利用需求,进而使用FLUS模型模拟近期(2030年)、中期(2050年)和远期(210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情景A人口较少、城镇化率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情景B各因素发展趋势适中,情景C人口数量较多、城镇化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至2100年各地类的需求面积变化曲线表现出显著的情景差异及类型差异;情景A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小;情景B对主要地类的面积需求在三种情景中处于中等水平;情景C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活、生产用地需求突出,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趋势强劲。(3)至2100年三种情景土地利用的格局—过程差异显著,情景A主要地类趋向于集中分布,建设用地在近、中期将延续扩张趋势,但滨海湿地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情景B海岸带区域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的扩张及林草地的萎缩趋势均较显著;情景C建设用地扩张最显著,人工湿地与耕地有向海扩张的趋势,滨海湿地显著萎缩。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管理长远的战略决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情景分析 系统动力学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0年山东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动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姜德娟 李丽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8,共9页
为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结合用水效率指标及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11—2020年山东省16个地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用水效率相对全国总体偏高,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特点。... 为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结合用水效率指标及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11—2020年山东省16个地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山东省用水效率相对全国总体偏高,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特点。无论农业、工业还是综合用水水平,胶东半岛用水效率均为全省最高(尤其是青岛市),其次为鲁中,再次为鲁南,鲁西北用水效率最低(尤其是滨州和聊城市)。全省有8个地市(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济宁、威海、日照和菏泽市)DEA达到有效,且规模和技术均有效,其他8个地市未达到DEA有效,尤其是聊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全省最低。2011—2020年期间,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平均升高8.2%,用水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受到技术进步增长的影响;其中胶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和威海市增长幅度最大,均超过10%。但自2014年以来,全省TFP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甚至于2019—2020年降低至1以下,因此水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未来山东省有必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适当控制鲁西北和鲁南地区的生产规模,并加快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水平,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动态分析 DEA模型 MALMQUIST指数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海岸带土壤光谱分析与有机质反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勇志 唐家奎 +2 位作者 王德强 王春磊 张成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82,共4页
利用土壤光谱反射率预测海岸带典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莱州湾海岸带典型地区97个土壤样本的光谱反射率特性进行分析,把光谱曲线划分为4个区域,提取每个区域的代表性特征参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选用458~587.1nm区间... 利用土壤光谱反射率预测海岸带典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莱州湾海岸带典型地区97个土壤样本的光谱反射率特性进行分析,把光谱曲线划分为4个区域,提取每个区域的代表性特征参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选用458~587.1nm区间的挠度(相关系数达0.87)作为自变量进行模型回归,并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预测残差(RPD)进行模型检验与评价。结果表明,以458~587.1nm区间的挠度作为自变量建立的对数函数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经验证计算出其RMSE为0.39,RPD为2.5,该模型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壤有机质 高光谱 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溶解态总铁的检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林明月 潘大为 +2 位作者 张海云 韩海涛 苏振翠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77,共4页
铁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而言,铁的含量、形态丰富,是大洋海水中铁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一个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溶解态总铁的分析检测方法,对于进一步认识铁循环机制... 铁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而言,铁的含量、形态丰富,是大洋海水中铁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一个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溶解态总铁的分析检测方法,对于进一步认识铁循环机制和有效预防海洋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阴极溶出伏安法,考察了缓冲溶液,电化学参数等对实验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mol/L,p H=4.0的HAc-Na Ac缓冲溶液体系中,-0.2 V恒电位搅拌富集5 s后阴极化扫描,Fe3+在-1.24 V左右出现阴极溶出峰。在最优的条件下,0.1~100μmol/L范围内,Fe3+的溶出峰电流与其浓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对实际样品(入海河流、近岸海水和沉积物)检测的回收率均在90%~110%之间,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海岸带区域中溶解态总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总铁 海岸带区域 差分脉冲阴极溶出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典型滨海城市产业结构转变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8
7
作者 付玉芹 于君宝 +3 位作者 周迪 栗云召 管博 战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133-136,共4页
在系统分析东营市及所辖县区产业结构类型发展基础上,通过构建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ISNE),定量评价东营市及其所辖县区1990-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转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东营市产业结构发展处第二阶段,第二产业比... 在系统分析东营市及所辖县区产业结构类型发展基础上,通过构建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ISNE),定量评价东营市及其所辖县区1990-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转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东营市产业结构发展处第二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较高,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各县区IIISNE指数较高且随GDP的上升而逐步升高,表明研究时段内研究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干扰,产业结构布局亟待调整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滨海城市 产业结构 生态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19年山东省冬小麦关键物候期时空特征 被引量:17
8
作者 赵一静 王晓利 +1 位作者 侯西勇 张安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7785-7795,共11页
农作物物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而影响其质量和产量。基于MODIS EVI遥感数据,提取2003—2019年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以及主要物候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信息,并分析各物候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 农作物物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而影响其质量和产量。基于MODIS EVI遥感数据,提取2003—2019年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以及主要物候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信息,并分析各物候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9年山东省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集中在一年中的第45—70天、第75—100天、第103—125天、第135—155天;4个物候期的空间分布均呈鲁南早于鲁北、内陆早于沿海的格局特征。区域尺度上,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年际变化率分别为1.56 d/10a、0.65 d/10a、-0.54 d/10a、2.51 d/10a,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像元尺度上,返青期与拔节期变化以推迟趋势为主,呈显著推迟趋势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1.65%、3.05%,这些区域主要分布于鲁东沿海地区和鲁南内陆地区;抽穗期变化以提前趋势为主,呈显著提前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56%,集中分布于菏泽东北部地区;成熟期变化以推迟趋势为主,呈显著推迟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10.23%,多出现在滨州、德州以及济宁等地区。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农田和冬小麦管理以及农业生态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期 冬小麦 MODIS EVI 时空特征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栗云召 于君宝 +2 位作者 韩广轩 王永丽 张志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106,共8页
以黄河三角洲的LandsatTM/ETM+影像(1989~2009年)为数据源,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与面积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状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 以黄河三角洲的LandsatTM/ETM+影像(1989~2009年)为数据源,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与面积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89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状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线向内陆蚀退明显;清水沟流路区的岸线整体向海域推进,部分区域有蚀退现象;神仙沟流路区主要为人工海堤,岸线变化不大。黄河三角洲的整体面积在1989~2009年处于增加中,但2006~2009年,面积变化为负值。从淤蚀情况来看,1989—2009年,黄河三角洲的淤蚀强度经历了“和缓.剧烈”的过程。这说明20年来黄河三角洲整体上处于增长发育中,但2006年后三角洲整体上呈现蚀退现象,同时黄河三角洲的淤蚀情况变得比以往更剧烈,意味着更强的海陆交汇作用和岸线变化。黄河的入海流路、水沙量、降水量等是影响三角洲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人工堤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海岸线的稳定。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区域的社会和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海岸线变化 遥感 面积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四十里湾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东艳 申旭红 +2 位作者 王玉珏 陈颖军 李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5-212,共8页
1引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频繁而剧烈的人类活动已对海洋生态环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沿岸水质恶化引起的赤潮频发、养殖生物大面积死亡等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有效地评价不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危害... 1引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频繁而剧烈的人类活动已对海洋生态环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沿岸水质恶化引起的赤潮频发、养殖生物大面积死亡等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有效地评价不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危害以及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已经成为管理者与科学家目前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TN 碳、氮稳定同位素 甾醇 烷烃 沉积物 四十里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1
11
作者 蒋金杰 刘东艳 +4 位作者 邸宝平 董志军 王玉珏 王跃启 石雅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164,共14页
2009年8,10,12月及2010年3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的12个站位开展了四个航次的季节调查。研究发现浮游植物3门45属73种,其中硅藻46种,甲藻24种,褐胞藻3种。硅藻是构成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种类与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季... 2009年8,10,12月及2010年3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的12个站位开展了四个航次的季节调查。研究发现浮游植物3门45属73种,其中硅藻46种,甲藻24种,褐胞藻3种。硅藻是构成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种类与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8月)物种数最多(57种),秋季(10月)次之(40种),再次是早春(3月,36种),冬季(12月)最少(21种);细胞数量的季节变化从大到小的特征是:夏季(8.14×104个/dm3),早春(2.45×104个/dm3),秋季(0.46×104个/dm3),冬季(0.28×104个/dm3)。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是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marina)、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针对污水排放、海水养殖、垃圾倾倒等不同人类活动,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与多样性评价等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多样性一般偏低,垃圾倾倒对海水环境的影响显著。有毒赤潮生物海洋卡盾藻在夏季几乎达到赤潮阈值;富营养化指示种具槽帕拉藻在多数季节与站位占优势,显示了四十里湾富营养化的加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台四十里湾 浮游植物 生物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妍 张永 +1 位作者 王玉珏 刘东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3-170,共8页
为了解胶州湾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展开了为期1 a的双月调查,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在15个站位的调查研究中,共发现浮游植物61属117种,其中硅藻43属77种,甲藻14属36种,褐胞藻3属3... 为了解胶州湾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展开了为期1 a的双月调查,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在15个站位的调查研究中,共发现浮游植物61属117种,其中硅藻43属77种,甲藻14属36种,褐胞藻3属3种,未定类1种。硅藻在数量与物种组成上均具有明显优势,分别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9.3%与65.6%;甲藻数量比例在夏季有明显增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质量浓度、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细胞丰度周年变动范围为(0.3~175.0)×104cells/L,最高峰出现在初春(3月);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周年变动范围为1.0~3.9μg/L,春季和夏季较高;多样性指数的周年变动范围为0.46~3.02,均匀度的周年变动范围为0.13~0.80,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3月最低,其他调查月份均较高。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为主,季节演替明显。浮游植物生物量(细胞丰度、叶绿素a质量浓度)在不同月份的变化与海水温度、营养盐结构、营养盐浓度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多溴联苯醚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艺凯 唐建辉 +2 位作者 潘晓辉 田崇国 陈颖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08-1915,共8页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性能优异的阻燃剂,被广泛添加到工业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中.研究表明很多PBDEs单体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特性,其中五溴和八溴联苯醚已被列入POPs清单.它们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健康风险...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性能优异的阻燃剂,被广泛添加到工业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中.研究表明很多PBDEs单体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特性,其中五溴和八溴联苯醚已被列入POPs清单.它们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健康风险.本文概述了环境中PBDEs的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分析的研究进展,对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并提出了PBDEs分析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溴系阻燃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样品前处理 仪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阶差分光谱的海水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测量方法
14
作者 梁星辉 冯巍巍 +2 位作者 蔡宗岐 王焕卿 杨剑炼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是海洋水质监测的重点参数,也是研究海洋氮循环的重要参考。紫外吸收光谱法操作简单,响应快速,适用于多种水质参数监测,但测量中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存在混叠干扰以及海水离子干扰。提出了一种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 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是海洋水质监测的重点参数,也是研究海洋氮循环的重要参考。紫外吸收光谱法操作简单,响应快速,适用于多种水质参数监测,但测量中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存在混叠干扰以及海水离子干扰。提出了一种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快速测量方法,对光谱进行一阶差分等预处理,使用相关系数搜索进行波段优化,使用BP神经网络进行浓度反演,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与国外同类设备进行了比对测试,两者线性相关系数为0.982。参加了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2023年夏季航次,进行了应用测试,与实验室方法进行了比对分析,两者线性相关系数为0.902,说明本方法能够实现海水硝酸盐氮与亚硝酸盐氮的快速测量,为后续原位监测仪器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 紫外吸收光谱 一阶差分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毒理学数据库和有害结局路径(AOP)研究典型PFASs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毒性机制
15
作者 王瑾 李斐 +2 位作者 孙涛 吉成龙 吴惠丰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44,共18页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一类在全球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典型新污染物,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PFASs在肝脏中显著累积,并可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脂质代谢和胰岛素信号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一类在全球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典型新污染物,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PFASs在肝脏中显著累积,并可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脂质代谢和胰岛素信号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网络毒理学和有害结局路径(AOP)框架,以典型PFASs全氟辛酸(PFOA)及其替代品六氟环氧丙烷二聚酸(HFPO-DA)、六氟环氧丙烷三聚酸(HFPO-TA)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PFASs与NAFLD间的潜在关联机制。通过整合CTD、GeneCards、DisGeNet等多个数据库,构建了PFASs-基因-表型-NAFLD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拓扑分析以构建AOP。研究结果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本研究确定的分子启动事件(MIE),触发下游一系列关键事件(KEs),包括炎症因子释放、胰岛素抵抗(IR)、PI3K/AKT/mTOR通路调控异常、脂质合成相关基因SREBP1、ChREBP和SCD1、FASN的异常调控。这些关键事件通过炎症、IR和脂质累积作用,共同推动NAFLD的发生和发展。此外,本研究进一步整合了AOP Wiki数据库中与本研究关键事件相匹配的6条途径以完善PFASs诱导NAFLD的AOP框架。通过定量证据权重(QWOE)方法对构建的AOP网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本研究发展的AOP框架可信。本研究揭示了PFASs诱导NAFLD的潜在机制,并为后续探索NAFLD的潜在干预靶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有害结局路径(AOP) 全氟辛酸(PFOA) 六氟环氧丙烷二聚酸(HFPO-DA) 六氟环氧丙烷三聚酸(HFPO-TA)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环境水体中四溴双酚A和双酚A 被引量:19
16
作者 寇立娟 梁荣宁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17-821,共5页
建立了羧基化碳纳米管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检测环境水体中四溴双酚 A 和双酚 A 的方法。比较了多壁碳纳米管、C60和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作为固相吸附剂对水体中四溴双酚 A 和双酚 A 的吸附效率。固相萃取浓缩后的样品经 Therm... 建立了羧基化碳纳米管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检测环境水体中四溴双酚 A 和双酚 A 的方法。比较了多壁碳纳米管、C60和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作为固相吸附剂对水体中四溴双酚 A 和双酚 A 的吸附效率。固相萃取浓缩后的样品经 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C18色谱柱(150 mm±4.6 mm,3μm)分离,采用串联质谱负离子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四溴双酚 A 和双酚 A 在0.02~1.0 mg / L 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2≥0.99),空白样品中的检出限(S / N =3)分别为0.04μg / L 和0.2μg / L。将所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环境水体中四溴双酚 A和双酚 A 的检测,添加回收率在82%~99%之间,精密度小于5.0%,该方法可用于复杂环境样品中痕量四溴双酚 A和双酚 A 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 四溴双酚A 双酚A 环境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李雨辰 付龙文 +2 位作者 孙泽宇 孙溶 田崇国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2-872,共11页
随着“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渤海水环境治理行动的实施,渤海水环境质量整体得到明显改善,但局部海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为了解现阶段渤海水质的总体状况,本研究选择渤海表层海水营养盐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2021~2... 随着“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渤海水环境治理行动的实施,渤海水环境质量整体得到明显改善,但局部海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为了解现阶段渤海水质的总体状况,本研究选择渤海表层海水营养盐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2021~2022年渤海4个季节船舶走航调查的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铵盐(NH_(4)^(+)-N)、磷酸盐(PO_(4)^(3-)-P)、硅酸盐(SiO_(3)^(2-)-Si)等5种营养盐,分析探讨它们的浓度和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个航次的溶解无机氮(DIN,DIN=NO_(3)^(-)-N+NO_(2)^(-)-N+NH_(4)^(+)-N)、PO_(4)^(3-)-P和SiO_(3)^(2-)-Si平均浓度分别为10.0±9.41μmol/L、0.266±0.478μmol/L和7.88±8.53μmol/L。NO_(3)^(-)-N是DIN的主要成分,占83.2%;其次是NO_(2)^(-)-N,占10.0%;NH_(4)^(+)-N占比最低,为6.8%。DIN、PO_(4)^(3-)-P和SiO_(3)^(2-)-Si的季节浓度分别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秋季高、夏季低,秋季高、春季低的特征。4个航次样品的DIN/PO_(4)^(3-)-P、SiO_(3)^(2-)-Si/DIN和SiO_(3)^(2-)-Si/PO_(4)^(3-)-P平均值分别为58.6±72.7、3.58±10.1和29.7±29.4,表明渤海营养盐总体表现为P限制特征。秋、冬、春、夏季依次表现为N、P、Si和P限制的特征。不同季节,营养盐浓度和结构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利用条件推理树进一步评估海水温度、盐度、pH值、浊度、密度以及叶绿素a、溶解氧等参数对渤海表层海水中DIN、PO_(4)^(3-)-P和SiO_(3)^(2-)-Si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是DIN和SiO_(3)^(2-)-Si浓度时空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浊度是PO_(4)^(3-)-P浓度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表层海水 营养盐 浓度 结构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激光观测的溢油及其乳化过程散射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过杰 孟俊敏 何宜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9-164,共6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以其高分辨率、能不受雨云影响实施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监测,在海面溢油灾害应急监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溢油是因为海面油膜抑制了毛细波和重力波,在SAR图像上呈暗斑而被识别。然而,海面溢油的乳化过程直... 合成孔径雷达(SAR)以其高分辨率、能不受雨云影响实施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监测,在海面溢油灾害应急监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溢油是因为海面油膜抑制了毛细波和重力波,在SAR图像上呈暗斑而被识别。然而,海面溢油的乳化过程直接影响SAR对海面溢油后向散射截面的观测精度。本研究以物理海洋学和激光原理以及海面电磁散射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利用激光扫描仪观测海面溢油粗糙度,分别与溢油特征参数、后向散射系数建立对应关系;耦合海面溢油参数与后向散射截面的关系,利用电磁散射数值建模方法,建立海面溢油散射模型,研究海面溢油乳化过程对微波后向散射截面的影响。本项目的研究将为SAR监测海面溢油量、溢油厚度及油品分布格局提供了可能;将进一步揭示海面溢油的散射机制,提高SAR海面监测溢油的精度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后向散射 激光扫描仪 海面溢油 溢油海面粗糙度 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低潮线遥感提取及时空变化
19
作者 刘凯 王晓利 +1 位作者 侯西勇 李东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1,共10页
【目的】利用遥感技术提取黄河三角洲低潮线,分析其40 a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为海岸带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1984―2024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计算时间序列的植被和水体指数,结... 【目的】利用遥感技术提取黄河三角洲低潮线,分析其40 a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为海岸带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1984―2024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计算时间序列的植被和水体指数,结合实地调查数据,确定黄河三角洲潮汐淹没频率算法,构建低潮线提取模型,运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SAS)分析低潮线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黄河径流量、输沙量的关系。【结果与结论】黄河三角洲低潮线长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约1.21 km;低潮线的动态变化特征指示研究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导,低潮线线性回归变化速率平均为-15.35 m/a,且较强侵蚀等级占比最高,达47.88%;低潮滩的侵蚀与淤积过程均呈减弱趋势,其变化速率分别为0.50和0.10 km^(2)/a;河口岸段低潮线长度增量、低潮滩净变化面积与径流量增量、输沙量增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在清8汊流路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构建的适用于黄河三角洲低潮线提取模型可系统揭示低潮线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水沙变化对河口岸段地貌演变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潮线 黄河三角洲 潮汐淹没频率 时空变化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介质中黑碳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海婷婷 陈颖军 +4 位作者 王艳 田崇国 唐建辉 潘晓辉 李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3-159,共7页
黑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物质连续统一体,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沉积物、水体和雪冰等环境介质中,涉及到气候变化、环境影响、碳循环、健康危害等诸多问题,是国内外科学家近年来共同关注的热点。黑碳的准确定... 黑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含碳物质连续统一体,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沉积物、水体和雪冰等环境介质中,涉及到气候变化、环境影响、碳循环、健康危害等诸多问题,是国内外科学家近年来共同关注的热点。黑碳的准确定量是各项研究开展的重要前提,但不同环境介质中黑碳定量方法的建立和优化仍是黑碳研究体系的难点。文章全面总结了大气、土壤、沉积物和水体中黑碳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热光反射法在黑碳气溶胶定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化学氧化法与热光法相结合是土壤/沉积物中黑碳定量研究的发展趋势;水体溶解态黑碳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定量研究目前主要采用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法,但定量机理和方法优化亟待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大气 土壤 沉积物 水体 定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