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靖彧 朱成英 +5 位作者 张琪 牛建花 杨华 刘世研 朱海燕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5-1250,共6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对该类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8月5例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并分析临床特点,包括年龄、性别、... 本研究旨在分析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对该类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8月5例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并分析临床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初诊时伴随症状、外周血和骨髓特点等;同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改良的CAG方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5例患者中复发2例,难治合并复发3例,初治时白细胞中位数12.55(7.8-66.55)×109/L、血小板中位数44(20-72)×109/L,血红蛋白中位数110(77-128)g/L、乳酸脱氢酶中位数312.9(123.6-877.8)μ/L。治疗结果表明:经过1个疗程地西他滨联合改良的CAG方案治疗后4例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总缓解率为80%;治疗的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1例未缓解经FLAG方案治疗后在移植动员过程中突发心衰死亡。结论:初步结果表明AML1-ETO阳性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经本方案治疗后,其缓解率比较高、并发症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地西他滨 改良的CAG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朱成英 刘世研 +5 位作者 牛建花 张琪 杨华 朱海燕 于力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3,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地西他滨联合改良的CAG方案对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 L)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13年1月至7月收治的10例复发、难治AM L,观察其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地西他滨联合改良的CAG方案对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 L)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13年1月至7月收治的10例复发、难治AM L,观察其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7∶3,中位年龄45(17-61)岁。结果:10例患者经过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方案治疗后7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总缓解率80%(8/10)。白细胞数恢复中位时间18.5(5-28)d,血小板水平恢复中位时间19(12-29)d。治疗的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10例治疗中未出现新发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例由于化疗原发肺部感染加重死亡。结论:地西他滨结合改良CAG治疗复发、难治AML具有高缓解率,低副反应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改良CAG 复发难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验性治疗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杨华 朱成英 +7 位作者 王全顺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徐媛媛 靖彧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5-322,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 本研究旨在探索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法,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对APL合并DIC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初治APL患者25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20mg,每日2次口服;三氧化二砷1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诱导分化治疗。待早幼粒细胞脱颗粒后加用化疗。在患者治疗同时给予血小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适当应用氨甲苯酸、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DIC。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调整用药。应用多因素分析初诊时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年龄等因素与出血严重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5例APL患者中(低危组5例,中危组13例,高危组7例)合并DIC 22例,DIC发生率为88%。22例合并DIC患者中经系统治疗后,DIC得到纠正21例(95.5%),死亡1例(4.5%)。第1疗程获得完全缓解(CR)23例(92%),平均CR时间为31.8±7.2 d。诱导至完全缓解期平均输注血小板7.68±5.88 U,红细胞8.90±5.69U;发生DIC患者中平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21.92±19.32 U,血小板数恢复时间29.3±9.3 d,PT恢复时间12.7±9.5 d,APTT恢复时间为11.6±8.6 d,FDP恢复时间16.0±9.3 d,纤维蛋白原恢复时间12.3±8.3 d。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白细胞数>10×109/L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初治APL易发生DIC,因此早期积极输注血制品,积极应用抗凝血及抗纤溶的药物及肝素,尽快使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早期APL因DIC造成的死亡,高白细胞血症及APTT延长为严重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高白细胞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粒细胞肉瘤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朱成英 杨华 +5 位作者 牛建花 张琪 朱海燕 姚子龙 于力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5-428,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粒细胞肉瘤(primary granulocytic sarcoma,PG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15例PG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化疗组8例(包括单纯化疗、化疗加放疗、化疗加手术、化疗加异基因...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粒细胞肉瘤(primary granulocytic sarcoma,PG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15例PGS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化疗组8例(包括单纯化疗、化疗加放疗、化疗加手术、化疗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非化疗组7例(手术、手术加放疗)。化疗均采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方案。结果表明:化疗组与非化疗组PGS患者进展成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85.7%(P<0.05),化疗可以显著减少进展为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化疗组与非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6.06±14.97个月和12.21±6.83个月(P<0.05),化疗可以延长PGS患者的生存时间,特别是2例经过化疗结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目前尚活存,生存时间分别为39个月和45个月。结论:采用AML化疗方案治疗PGS,可以降低进展为骨髓广泛受累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化疗结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粒细胞肉瘤 化疗 手术 急性髓系白血病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8;21)(q22;q22)伴Y染色体丢失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成英 杨华 +7 位作者 牛建花 张琪 谢旭磊 王利军 朱海燕 姚子龙 于力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50-956,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t(8;21)(q22;q22)伴Y染色体丢失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AML患者267例,其中13例为t(8;21)(q22;q22)伴Y染色体丢失,对13例患者临床指标、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探讨t(8;21)(q22;q22)伴Y染色体丢失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AML患者267例,其中13例为t(8;21)(q22;q22)伴Y染色体丢失,对13例患者临床指标、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3例患者经过规范化疗后,4例1个疗程获缓解,4例2个疗程获缓解,4例3个疗程获缓解,1例4个疗程仍未获缓解。缓解后在巩固强化治疗过程中未复发有6例,其中4例采用化疗联合移植方案,另外2例采用单纯化疗;其余6例分别为4例复发1次、1例复发2次、1例复发3次,并且2例是化疗联合自体移植后复发,复发后继续给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处在无病状态。在随访期间,化疗组无复发生存(RFS)时间为4.67±3.45个月,化疗联合移植组RFS时间为34.17±21.37个月,显示采用化疗联合移植方案可以显著延长RFS(P<0.05)。结论:2013年NCCN指南将伴t(8;21)(q22;q22)定义为预后良好型,目前未明确指出此型伴Y染色体丢失预后差,难缓解,易复发,但是近几年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t(8;21)(q22;q22)伴Y染色体丢失预后差,难缓解,易复发,建议对此类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8 21) (q22 q22) Y染色体丢失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颅咽管瘤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琪 杨华 +6 位作者 朱成英 牛建花 徐媛媛 王楠 朱海燕 于力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60-665,共6页
本研究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提高对APL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认识。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APL进行确诊;应用免疫分型技术对骨髓中白血病细胞进行分析;应用... 本研究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提高对APL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认识。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APL进行确诊;应用免疫分型技术对骨髓中白血病细胞进行分析;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以定性及确定治疗前后定量变化;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技术及FISH技术以分析该患者细胞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或继发第二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复杂。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学科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避免了误诊、漏诊延误诊治。结论: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过治疗缓解后,再出现其它临床症状时需考虑其他肿瘤的可能,临床上需仔细观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第二肿瘤 颅咽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