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质成因的走滑断裂带岩溶缝洞型储层连通性与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1
作者 李凤磊 林承焰 +4 位作者 任丽华 张国印 朱永峰 张银涛 关宝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5-334,共20页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超深层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立体结构,是影响其连通性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优选具有典型缝洞体特征的一间房地质露头,通过无人机露头扫描、探地雷达分析和实际测量等手段,完成断裂、裂缝和溶洞的参数提取,...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超深层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立体结构,是影响其连通性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优选具有典型缝洞体特征的一间房地质露头,通过无人机露头扫描、探地雷达分析和实际测量等手段,完成断裂、裂缝和溶洞的参数提取,依据露头大型溶洞、小型溶洞、断层核和破碎带的分布特征,建立断裂带露头区缝洞体发育模式。基于里德尔剪切机理与应力椭圆理论,分析走滑断裂结构特征;采用传统解释与智能识别结合手段,完成富满油田跃满井区三维地震资料的走滑断裂、缝洞体主体和裂缝带精细解释,以及不同结构储层地震响应正演验证;借助缝洞型井组的干扰试井,分析储层连通要素,建立以生产井单井产能、见水周期、油压变化和静压梯度等生产动态为依据的油藏单元划分思路,探讨了不同结构特征储集体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走向为控制缝洞体发育的主要因素,可将其划分为单断面无溶蚀断-缝组合、单断面弱溶蚀断-缝-洞组合和单断面强溶蚀断-缝-洞组合3个发育阶段,建立单断面、平行断面和复杂断面3个岩溶缝洞体发育模式,用来指导研究区缝洞型储层立体结构刻画;②确立断裂面走向为核心连通要素,基于储层解释结果,划分了不同断裂面组合的顺向强连通、复合中连通和侧向弱连通3种连通类型;③建立同向单断裂组合、斜列断缝面组合和不同向多断缝面组合3种储集体连通性组合模式,以及与之对应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基于这种认识,可以建立起一种油藏连通单元的分析思路,从而指导走滑断裂带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勘探与剩余油挖潜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断裂破碎带 储层连通性 缝洞型储层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层构型与油藏数值模拟的点坝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建兴 林承焰 +2 位作者 张宪国 孙志峰 陈家昀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6-153,共8页
为了提高特高含水期点坝储层剩余油采收率,以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在曲流河点坝储层精细构型解剖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构型单元的侧积体建模方法建立起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曲流河点坝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 为了提高特高含水期点坝储层剩余油采收率,以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在曲流河点坝储层精细构型解剖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构型单元的侧积体建模方法建立起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曲流河点坝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揭示其主控因素,建立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曲流河点坝储层中剩余油的分布受到储层构型、射孔层位和注采方向等多个地质及开发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可归纳为5种,即上注上采型、下注上采型、合注合采型、上注下采型、下注下采型,这5种类型剩余油富集程度依次增高。综合对比5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认为,逆侧积夹层倾向注水条件下油水井间的储层中上部位置是点坝储层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水平井可以改善曲流河点坝储层水驱开发效果,提高剩余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坝储层 储层构型 油藏数值模拟 射孔层位 注采方向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油气水三相流测试技术 被引量:9
3
作者 马宝全 杨少春 +3 位作者 傅永强 李洪军 张鸿 王进旗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6-61,共6页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中,常规测试技术存在单井投入成本大、测试价格昂贵、不能实现连续测试且电缆磨损严重等问题。鉴于此,开发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油气水三相流测试技术,研制了适用于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产液剖面测试组合仪。该仪器实现了... 低渗透油藏水平井中,常规测试技术存在单井投入成本大、测试价格昂贵、不能实现连续测试且电缆磨损严重等问题。鉴于此,开发了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油气水三相流测试技术,研制了适用于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产液剖面测试组合仪。该仪器实现了流量、含水率、温度和磁性定位等多参数的同时测量和传输,测量采用集流点测与连续测量相结合的方式;结构采用模块化集成,仪器进行了不同规格模拟水平井的特性试验研究,并结合连续管过电缆起下技术进行了多次现场测试应用。测试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测量水平井段及大斜度井段的产液量,确定单层产出情况,完全适合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油、气、水三相流的产液剖面测量。油气水三相流测试技术为水平井产能评价及开发中后期的堵水等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水平井 三相流 同轴线相位法 产液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函数的低饱和油藏数值模拟及水平井含水模式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建兴 林承焰 +1 位作者 陈仕臻 文子桃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4,71,共8页
针对北部湾A油田低饱和油藏开发过程中水平井投产初期含水复杂问题,根据单井动静态特征细分含水类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低饱和油藏水平井投产初期见水特征及形成机理,确定低饱和油藏水平井含水上升模式。结果表明,北部湾A油田低... 针对北部湾A油田低饱和油藏开发过程中水平井投产初期含水复杂问题,根据单井动静态特征细分含水类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低饱和油藏水平井投产初期见水特征及形成机理,确定低饱和油藏水平井含水上升模式。结果表明,北部湾A油田低饱和油藏水平井具有3种含水上升类型,即一般型、先升后降再升型、初期突升-平稳型,油藏产水包括边水、底水及储层可动水;利用J函数法成功解决了异常含水上升规律的拟合难题。在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确定了低饱和油藏中水平井含水上升模式,即边水推进型、可动水产出型和底水脊进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饱和油藏 J函数 油藏数值模拟 历史拟合 水平井含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西庄油田庄101井区低含油饱和度古油藏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吕端川 林承焰 +3 位作者 任丽华 郭威 马鹏杰 狄喜凤 《非常规油气》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莫西庄油田庄101井区在成藏期后经历了车莫古隆起演化的不同阶段,在喜山运动的掀斜作用造成的单斜构造上,形成典型的油水关系复杂的含油饱和度呈低值的古油藏。通过对庄101井区内该油藏的储层发育情况、流体特性、油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 莫西庄油田庄101井区在成藏期后经历了车莫古隆起演化的不同阶段,在喜山运动的掀斜作用造成的单斜构造上,形成典型的油水关系复杂的含油饱和度呈低值的古油藏。通过对庄101井区内该油藏的储层发育情况、流体特性、油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综合描述,认为该井区油藏内含油饱和度之所以呈低值,是由构造调整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共同控制造成的。通过对古油藏特征的描述,认为该类型油藏与现今油藏底部低含油饱和度层段的形成机理相似,而油气运移路径上难以形成可供挖潜的油层段。储层非均质程度较高、成藏期为古构造高点、在油气成藏后发生构造调整的区域是进行剩余油挖潜的新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西庄油田 低含油饱和度 古油藏 构造调整 储层非均质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描述技术发展及启示 被引量:19
6
作者 林承焰 董春梅 +3 位作者 任丽华 张宪国 信荃麟 刘泽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27,共6页
通过回顾油藏描述的发展并结合油田研究实例,阐述油藏描述的特点和给人们的启示。结果表明:该技术是为解决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生产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不断出现的油田开发生产实际问题为其发展提供了驱动力;直接面向复杂油藏'... 通过回顾油藏描述的发展并结合油田研究实例,阐述油藏描述的特点和给人们的启示。结果表明:该技术是为解决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生产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不断出现的油田开发生产实际问题为其发展提供了驱动力;直接面向复杂油藏'迎难而上',针对具体复杂油藏形成'因油藏而异'的配套技术,依靠技术创新发展解决复杂油藏开发难题;体现多学科联合攻关特点,与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了油藏描述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依靠学科交叉形成边缘新学科,组成联合攻关小组是该技术获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油藏描述以油藏非均质性表征为核心,以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为主要目的,抓住了油田开发遇到的主要矛盾;该技术实用性强,广泛应用于油气田(藏)的勘探、评价和开发各个阶段,应用效果显著,形成'实际难题-技术开发-实际应用-解决难题'的良性发展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复杂油藏 非均质性 联合攻关小组 推广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底水油藏的三元复合驱替特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吕端川 林承焰 +1 位作者 任丽华 宋金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20,共8页
原生整装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逐渐演化为次生底水油藏。次生底水油藏的剩余油类型包括中上部的弱动用可动剩余油、中下部水驱绕流式可动剩余油和高水淹区的水驱后残余油。对该类型油藏开展三元复合驱以进行挖潜。利用油井生产数据,... 原生整装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逐渐演化为次生底水油藏。次生底水油藏的剩余油类型包括中上部的弱动用可动剩余油、中下部水驱绕流式可动剩余油和高水淹区的水驱后残余油。对该类型油藏开展三元复合驱以进行挖潜。利用油井生产数据,将三元复合驱替历史分为驱油剂的受效前期、持续受效期和受效后期3个阶段,确定驱油剂持续受效期时间跨度。利用驱替特征曲线定量化确定各井在驱油剂持续受效期的驱替能力,同时分析了影响驱替效果的工程和地质及化学因素。结果表明,次生底水油藏的三元复合驱开发特征与常规底水油藏开发明显不同,而工程和地质因素对该两种油藏类型生产特征的影响作用是相似的。驱油剂中的聚合物组分对整个开发历史的油水渗流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底水油藏 三元复合驱 驱替特征曲线 化学封堵 剩余油 水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北地区多期走滑断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精细识别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凤磊 林承焰 +4 位作者 张国印 任丽华 朱永峰 张银涛 关宝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共14页
通过对野外地质露头考察、无人机扫描、探地雷达探测、岩心观察、成像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建立塔北地区走滑断裂地质模式。根据塔北地区不同地层特点,分析多期走滑断裂与不同时期地层组合关系。针对不同的地层岩相背景下的走滑断裂特征,... 通过对野外地质露头考察、无人机扫描、探地雷达探测、岩心观察、成像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建立塔北地区走滑断裂地质模式。根据塔北地区不同地层特点,分析多期走滑断裂与不同时期地层组合关系。针对不同的地层岩相背景下的走滑断裂特征,分析对应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为小断距、小位移的走滑断裂识别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加里东中晚期,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区域走滑断裂形成,发育X型共轭断裂和单剪切断裂,其中NNE向走滑断裂为左旋,NNW向走滑断裂为右旋;由于挤压应力差异分布,沿主干断裂方向寒武系膏盐岩滑脱面形成线性压扭隆起和平移错断的特点,结合膏盐岩层强地震反射特征,主干断裂可识别性强;中上奥陶统走滑断裂走向与古地貌趋势具有一致性;由于北部表层岩溶暴露期长,研究区形成大量的残丘、暗河、古水系,破坏了浅层断裂特征,而南部斜坡区暴露时间短,岩溶缝洞体主要沿断裂发育,断控岩溶缝洞体与基岩波阻抗存在较大差异,增强了断裂的可识别特征;海西期NNW方向、喜山期NNE方向发育单剪切走滑断裂,主要沿加里东中期断裂继承性发育,碎屑岩地层不整合面断距特征明显,平面上表现为雁列特征,剖面可见负花状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走滑断裂 岩溶缝洞 多属性分析 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庄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储层预测技术与应用
9
作者 刘旭锋 李凤磊 +1 位作者 刘华 徐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2-1377,共16页
断陷湖盆重力流沉积砂体相变快、规模相对较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复杂,决定了该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复杂。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现有三维地震资料品质,优选适合进行目标处理的地震数据体开展研究。利用沙四段油页岩地震响应特征、多井正... 断陷湖盆重力流沉积砂体相变快、规模相对较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复杂,决定了该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复杂。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现有三维地震资料品质,优选适合进行目标处理的地震数据体开展研究。利用沙四段油页岩地震响应特征、多井正负极性子波分别标定等手段,判断资料极性,为目标处理打下基础。针对牛庄油田沙三中亚段地球物理特征、浊积砂岩体发育特征,设计不同砂体组合的理论正演模型和实际砂体正演模型,确定合理的参数完成三参数小波高分辨率目标处理方法,效果显著。获得以下认识:(1)处理后地震数据体高频成分较老资料明显拓宽,且实现了复波分离,波组特征清楚,合成记录标定显示,处理后资料品质明显优于原纯波资料;(2)处理后资料波组连续性提高,能量关系清晰,有利于浊积砂体等的识别;(3)处理后资料利于标定,通过多井标定,建立精细构造模型与井约束模型完成地震反演,预测结果与实钻吻合度较高,在详细地层划分对比、地质研究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完成对沙三中亚段第5~第8砂层组主力含油砂岩体纵向发育、平面分布研究,确定砂体边界,为断陷湖盆重力流砂体储层精细刻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性判断 三参数小波 重力流 复波分离 井约束模型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来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4 位作者 李铁刚 陈世悦 操应长 董春梅 邱隆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12,共7页
利用判别函数、Eu异常与稀土元素总量关系(δEuN-ΣREEs)图解以及物源定量识别方法,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常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利用14C测量加速器质谱仪(AMS14C)进行年龄测定,探讨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 利用判别函数、Eu异常与稀土元素总量关系(δEuN-ΣREEs)图解以及物源定量识别方法,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常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利用14C测量加速器质谱仪(AMS14C)进行年龄测定,探讨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来源。结果表明:EC2005孔泥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其平均贡献量为93.7%,没有识别出黄河物质;历史时期黄河物质可以影响到29°N甚至于更为偏南的区域(南界为27°25'N),台湾海峡西北部则可以接受台湾物质的输入;浙闽沿岸泥质区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来源 泥质沉积物 东海 内陆架 长江 EC2005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深层低渗-致密气藏“甜点”类型划分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8
11
作者 赵仲祥 董春梅 +4 位作者 林承焰 张宪国 段冬平 黄鑫 曾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8-790,共13页
低渗-致密气藏开发的关键是"甜点"的识别和预测,为探索海上少井、深层低渗-致密气藏"甜点"类型及成因,指导油气田勘探开发,利用岩心观察,铸体、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核磁共振,高压压汞,恒速压汞... 低渗-致密气藏开发的关键是"甜点"的识别和预测,为探索海上少井、深层低渗-致密气藏"甜点"类型及成因,指导油气田勘探开发,利用岩心观察,铸体、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核磁共振,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孔渗测试和元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X气田"甜点"进行研究。首先对研究区"甜点"定义进行探讨,并根据理论产能、物性、孔隙结构和束缚水含量将"甜点"分为3类:Ⅰ类"甜点"为高产气藏,以Ⅰ类孔隙结构为主,束缚水饱和度大多处于22%~57%;Ⅱ类"甜点"为中产气藏,储层中主要发育Ⅱ类孔隙结构,其次为Ⅰ类孔隙结构,少见Ⅲ类孔隙结构,束缚水饱和度大多处于45%~55%;Ⅲ类"甜点"为低产气藏,主要以Ⅲ类孔隙结构为主,发育少量Ⅳ类孔隙结构,束缚水饱和度大多处于45%~55%。认为Ⅰ类和Ⅱ类"甜点"能够实现现阶段经济有效开发,Ⅲ类"甜点"为后期开发的"潜力层"。研究认为,埋深是控制"甜点"发育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区4000 m以深基本不发育Ⅰ类和Ⅱ类"甜点";沉积环境是控制"甜点"发育的内因;事件性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是Ⅰ类和Ⅱ类"甜点"的重要影响因素;溶蚀作用是Ⅲ类"甜点"的主控因素;构造运动是研究区气藏"甜点"形成和保存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点”分类 “甜点”成因 深层 低渗-致密气藏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建模方法 被引量:15
12
作者 林承焰 李辉 +4 位作者 马存飞 任丽华 陈仕臻 李师涛 梁书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33,共13页
针对构造裂缝发育的复杂性及展布的不均一性,以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三中亚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在裂缝发育地质模式指导下,基于岩石力学测试,采用随机建模与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综合岩相、构造部位和应力对裂缝空... 针对构造裂缝发育的复杂性及展布的不均一性,以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三中亚段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在裂缝发育地质模式指导下,基于岩石力学测试,采用随机建模与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综合岩相、构造部位和应力对裂缝空间发育进行定量化预测,以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方法建立裂缝模型,并通过生产动态数据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表明: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的水道前缘砂坝和朵叶体微相中,颗粒粒度小、孔隙度低、脆性高,裂缝较为发育;在内扇,以中粗砂岩和砂砾岩为主的辫状水道微相中,颗粒粒度大、孔隙度高、脆性低,裂缝不易发育;在断层上盘、高隆起、断层尖端、拐点部位,应力较为集中,裂缝发育;在断层下盘、远离断层、低隆起、地势平坦部位,应力分散,裂缝不易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致密砂岩 应力场模拟 离散裂缝网络 密度体 岩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物源及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董春梅 赵仲祥 +5 位作者 张宪国 于申 黄鑫 段冬平 林建力 孙小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34,72,126,127,共13页
西湖凹陷中北部地区面积广,井点和取心数量少,导致花港组物源和沉积相类型认识存在争议。根据砾石成分、岩屑类型、石英阴极发光特征和重矿物组合类型,判断研究区母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根据重矿物ZTR指数,判断沉积物搬运距离;根据倾角测... 西湖凹陷中北部地区面积广,井点和取心数量少,导致花港组物源和沉积相类型认识存在争议。根据砾石成分、岩屑类型、石英阴极发光特征和重矿物组合类型,判断研究区母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根据重矿物ZTR指数,判断沉积物搬运距离;根据倾角测井和地震前积反射结构特征,推断古水流方向;根据泥岩颜色、泥砾特征、层理类型、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岩石类型等相标志,判断沉积相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区花港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虎皮礁凸起,局部有东部钓鱼岛隆褶带物源的混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3种微相类型,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该结果可以为西湖凹陷中北部地区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结合 少井 物源 沉积相 花港组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泥岩薄互层层位精细标定方法及应用——以东营凹陷滨东地区沙四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栗宝鹃 董春梅 +3 位作者 林承焰 张宪国 任丽华 宋亚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3-182,23,共10页
以滨东地区沙四上亚段(Es_4~s)滩坝砂岩为例,首次提出了在地震相模式指导下,采用"二次标定法则"进行砂泥岩薄互层精细标定的方法。针对研究区滩坝砂岩位于油页岩集中段下部、岩性以砂泥岩薄互层为主、埋藏较深、延伸范围小的特点,... 以滨东地区沙四上亚段(Es_4~s)滩坝砂岩为例,首次提出了在地震相模式指导下,采用"二次标定法则"进行砂泥岩薄互层精细标定的方法。针对研究区滩坝砂岩位于油页岩集中段下部、岩性以砂泥岩薄互层为主、埋藏较深、延伸范围小的特点,在对地震剖面进行极性判断的基础上,以地震相模式为指导,利用"二次标定法则"与"时变子波"相结合的方法对砂泥岩薄互层进行精细标定,最后通过分析目的层段反射系数序列与振幅的对应关系验证精细标定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 地震子波 层位精细标定 地震相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多层系潜山结构特征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8
15
作者 高长海 孟士达 +3 位作者 查明 楼达 李宏军 潘守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5,共10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潜山于中、古生界取得勘探突破,开启多层系潜山油气勘探新领域。由于多层系潜山复杂的多元结构特征及成藏地质条件,导致对其结构特征、地层展布以及成藏特征等认识不清。根据地震、测井、录井、试油及测试等资料...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潜山于中、古生界取得勘探突破,开启多层系潜山油气勘探新领域。由于多层系潜山复杂的多元结构特征及成藏地质条件,导致对其结构特征、地层展布以及成藏特征等认识不清。根据地震、测井、录井、试油及测试等资料,对港北潜山的结构特征与成藏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控于多期次构造、沉积演化及港西断裂翘倾作用,港北潜山横向上呈“东西成排、南北分段”的构造格局,纵向上呈多层系叠置的“屋脊状”三元结构特征,由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3套地层组成,分别以奥陶系碳酸盐岩、二叠系碎屑岩和侏罗系火山岩为主要储层,这些优质储层与内幕隔层组合形成多层系潜山;港北多层系潜山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发育2套烃源岩、3套储集层、8套储盖组合,受控于输导体系构建的2类源储配置及2期油气充注,形成“晚期双源混注、断储复合输导、源储配置控藏、多层系差异聚集”的潜山成藏模式;多层系潜山广泛发育于渤海湾盆地中、古生界,且勘探潜力大,是今后潜山勘探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系潜山 结构特征 成藏模式 港北潜山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模式约束的致密砂岩储层断缝体地质建模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辉 林承焰 +5 位作者 马存飞 任丽华 李师涛 梁书义 杜凯 孙裔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6,共9页
针对中国东部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识别难、预测准确度低、空间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对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识别划分,构建了断缝体地质概念模式。在该地质模式的约束下,结合实际定量分析结果,建立裂缝密度与... 针对中国东部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识别难、预测准确度低、空间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对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识别划分,构建了断缝体地质概念模式。在该地质模式的约束下,结合实际定量分析结果,建立裂缝密度与裂缝产状两大约束体对裂缝空间展布进行约束;最终采用分带建模的思路,构建断缝体地质模型;通过与生产动态数据进行拟合以及与测井解释结果对比分析,建模效果更加符合地质规律,模型可信度较高。该方法思路的提出,解决了中国东部断层相关伴生裂缝对储层非均质性与物性的影响认识不清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天然裂缝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为后期井位部署、进行水力压裂设计等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断缝体 天然裂缝 断层破碎带 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表征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少春 温雅茹 +1 位作者 李媛媛 刘金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8-224,共7页
以江苏省扬州市真武油田戴南组二段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非均质指数定量刻画储层非均质性。以各小层作为表征单元,以全区井各小层储层属性参数构成评价群体以确定数学模型,并考虑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8个参数进行... 以江苏省扬州市真武油田戴南组二段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非均质指数定量刻画储层非均质性。以各小层作为表征单元,以全区井各小层储层属性参数构成评价群体以确定数学模型,并考虑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8个参数进行线性规划模型求解。研究结果表明:真武油田戴南组二段砂岩分布范围内非均质指数主要分布在0.5-0.9之间,呈现中等—较强的非均质性,且非均质指数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展布有较好的相关性;非均质指数对注水开发效果有直接影响,非均质指数大对应的吸水强度较大,驱油效率就越高;非均质指数与水淹程度呈正相关,与剩余油饱和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武油田 戴南组二段 数据包络分析 非均质指数 储层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须家河组须三段储层古压力演化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景东 张存剑 +3 位作者 蒋有录 王良军 曾韬 王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1,共11页
针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三段致密砂岩储层,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气液比、组分等参数的准确获取,采用PVTx法恢复包裹体古压力,并以包裹体古压力和现今压力为约束,采用盆地模拟法对储层古压力演化... 针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三段致密砂岩储层,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气液比、组分等参数的准确获取,采用PVTx法恢复包裹体古压力,并以包裹体古压力和现今压力为约束,采用盆地模拟法对储层古压力演化史进行模拟,分析古压力演化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须三段储层现今地层压力系数一般为1.05~1.93,最大可达2.27,属于常压—强超压范畴;储层古压力演化总体经历了“增加(J_(1)—J_(3)中期)、降低(J_(3)晚期)、再增加(K_(1))、再降低(K_(2)—现今)”等4个阶段,其中晚侏罗世中期和早白垩世末期的剩余压力达到最大,平面上关键充注期的剩余压力表现出由北西向南东方向降低的趋势;烃源岩生烃、构造活动、源储配置及储层致密化是研究区储层压力演化的主控因素,其中生烃增压最为重要,其次为构造挤压增压,源夹储型的配置关系和储层致密化有利于储层超压的保存,而构造抬升剥蚀及断裂则控制了储层超压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超压 古压力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数值模拟的辫状河心滩演化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宪国 张育衡 +2 位作者 张涛 林承焰 王宏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共9页
选取黄骅坳陷新近系典型辫状河沉积解剖区,利用密井网区动静态资料相结合识别和刻画心滩及其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数值模拟探究研究区心滩形成过程,并建立研究区心滩顺流迁移和横向迁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顺流加积、垂向加积、... 选取黄骅坳陷新近系典型辫状河沉积解剖区,利用密井网区动静态资料相结合识别和刻画心滩及其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数值模拟探究研究区心滩形成过程,并建立研究区心滩顺流迁移和横向迁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顺流加积、垂向加积、侧向加积和侵蚀作用共同塑造心滩的形态和内部结构;滩头侵蚀、滩尾顺流加积和垂向加积形成了心滩的顺流生长和垂向生长;侧向加积与侵蚀作用控制心滩的不对称侧向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滩 储层构型 沉积数值模拟 不对称加积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和模拟退火混合寻优一步法三维CRS叠加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小东 侯孟睿 +2 位作者 任丽娟 王伟奇 李振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3-288,I0009,共7页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 CRS)叠加充分利用了菲涅耳带半径内的地震信息,在不降低分辨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信噪比,是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成像的有力手段。同时,CRS叠加考虑了地下反射层的倾角和局部曲率,具有更高的...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 CRS)叠加充分利用了菲涅耳带半径内的地震信息,在不降低分辨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信噪比,是低信噪比地震资料成像的有力手段。同时,CRS叠加考虑了地下反射层的倾角和局部曲率,具有更高的成像精度。常规的三维CRS叠加,多步依次求取的八参数精度较低,影响了最终叠加效果。为此,提出了一步法三维CRS叠加的实现策略。结合遗传算法快速搜索的优势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全局收敛特性,采用两种算法混合的多种群分层式并行寻优算法,即顶层采用遗传算法中的热槽法产生初始种群,中层执行并行的遗传迭代算法实现种群进化,底层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实现全局寻优。该CRS叠加方法及混合算法的设计方案明显降低了参数的优化成本并提高了精度。实际资料的测试验证了混合寻优一步法三维CRS叠加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反射面元叠加 参数耦合 遗传算法 模拟退火 参数寻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