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2
1
作者 石先亚 郐婧文 +5 位作者 王冠华 丁名臣 徐国瑞 陈五花 薛新房 王业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0,共7页
针对普通稠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研究了一种化学驱油新体系。通过高效二元复合驱配方的筛选,微气泡的分散,构建了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体系,分别从驱替普通稠油效果和有关机理方面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气法构建微气泡增效体... 针对普通稠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研究了一种化学驱油新体系。通过高效二元复合驱配方的筛选,微气泡的分散,构建了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体系,分别从驱替普通稠油效果和有关机理方面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气法构建微气泡增效体系简单实用,形成的微气泡(平均直径26.7μm)能较均匀地分散于常规高效二元体系中,具有注入性好,提高阻力系数能力强,残余阻力系数高等特点。除存在一般二元复合驱的采收率机理外,微气泡产生的贾敏效应叠加以及微气泡对稠油的协同乳化携带作用,能显著增加体系的波及能力和洗油效率。在模型非均质条件下,微气泡增效二元复合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效果明显高于常规高效二元复合驱,可以再增加12个百分点。本文研究为普通稠油化学驱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二元复合驱 微气泡 协同效应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稠杂环季铵盐的合成及其酸化缓蚀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业飞 王婧 +3 位作者 杨华 杨震 杨秋雯 吴佳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5,共7页
以喹啉、氯化苄和亚硝酸钠为原料,经“一锅法”两阶段反应合成一种新型稠杂环季铵盐(BQD),并评价其单独作为酸化缓蚀剂的应用潜力。采用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法、AFM(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形貌和接触角分析等研究该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结果表... 以喹啉、氯化苄和亚硝酸钠为原料,经“一锅法”两阶段反应合成一种新型稠杂环季铵盐(BQD),并评价其单独作为酸化缓蚀剂的应用潜力。采用静态失重法、电化学法、AFM(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形貌和接触角分析等研究该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在90℃、15%HCl溶液中,“一锅法”得到的最终产物BQD在单独加量0.5%(质量分数)时,对N80钢片的腐蚀速率仅为2.48 g·m^(-2)·h^(-1),达到了行业一级标准要求,明显优于该“一锅法”的中间产物喹啉季铵盐BQC的缓蚀效果;该稠杂环季铵盐缓蚀剂能在N80钢片表面形成致密吸附层,且吸附模式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规律,属于一种混合型缓蚀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杂环季铵盐 喹啉季铵盐 合成 酸化 缓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在低渗透油藏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家豪 范海明 +1 位作者 魏志毅 程思远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5-1495,共11页
纳米材料能够减少水分子团簇结构的形成,显著降低注入压力,同时由于其属于纳米尺度,可以在三相接触区形成楔形分离压力,大大减小驱油阻力。此外,其还具有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等驱油机理,能够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能够减少水分子团簇结构的形成,显著降低注入压力,同时由于其属于纳米尺度,可以在三相接触区形成楔形分离压力,大大减小驱油阻力。此外,其还具有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等驱油机理,能够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纳米材料的形貌对驱油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纳米材料,并对纳米材料提高采收率机理做了详细总结,重点论述了不同形貌纳米材料在提高采收率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相比于球形纳米材料,片状纳米材料具有明显的取向排列,界面自由能更低,吸附性更强,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部分片状纳米材料如二硫化钼在地层情况下的长期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限制了其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针对片状纳米材料,需要深入研究其改性策略及改性后材料性能,尤其是在极端高温高盐环境中的稳定性,以推动纳米材料在提高采收率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乳液 界面张力 渗透率 界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愈合水凝胶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刘佳音 李一宁 +3 位作者 魏志毅 张金泽 张玲可儿 范海明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4-1185,1220,共13页
与传统的水凝胶相比,自愈合水凝胶(简称自愈合凝胶)具有良好的自愈合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是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的理想材料。近年来,其作为新型调剖堵水材料已用于石油工程领域。如何实现此领域应用的水凝胶同时拥有优异的自愈合性能... 与传统的水凝胶相比,自愈合水凝胶(简称自愈合凝胶)具有良好的自愈合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是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的理想材料。近年来,其作为新型调剖堵水材料已用于石油工程领域。如何实现此领域应用的水凝胶同时拥有优异的自愈合性能和力学性能仍是一项重大挑战。该文介绍了自愈合凝胶的作用机制,在总结应用于油气开发领域的自愈合凝胶类型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不同阶段自愈合凝胶的自愈合性能评价方法,包括只能通过定性手段评价愈合时间的目测观察法、挑挂法、强度代码法和可定量评价自愈合性能的愈合效率法和流变法,分析了影响自愈合性能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动态键、溶胀比和粒径)和外部因素(温度和pH);最后,对自愈合凝胶在油气开发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深入研究预制凝胶颗粒的自愈合性能评价手段和拓展探索自愈合凝胶其他性能(黏附性和降解性等)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愈合水凝胶 自愈合性能评价 影响因素 油气开发 调剖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耐高温压裂液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忠正 赵明伟 +1 位作者 刘佳伟 戴彩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45-4858,共14页
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我国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点突破领域。压裂是实现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但超深层压裂面临的苛刻条件对压裂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从增稠剂、交联剂和延迟交联技术三方面对超深层耐高温压裂液研... 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我国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点突破领域。压裂是实现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但超深层压裂面临的苛刻条件对压裂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从增稠剂、交联剂和延迟交联技术三方面对超深层耐高温压裂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回顾国内外常用稠化剂和交联剂对于提升压裂液耐温性能的发展历程,明确现有深层/超深层压裂液的耐温界限。目前在压裂液延迟交联的技术方法中依靠环境响应的延迟交联技术最具有应用潜力,但耐温压裂液仍然存在“用剂浓度高、分子结构复杂、井筒摩阻高”的问题。研发具有低伤害、高减阻、低成本的耐高温延迟交联压裂液将是超深层压裂液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压裂工作液技术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压裂液 耐高温 延迟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抗高盐气藏水侵抑制剂性能及疏水改性作用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浩 侯宝峰 +4 位作者 王松 秦会娜 徐薇 范海明 张富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5-701,713,共8页
为提高气藏水侵抑制剂的耐温抗盐性、减缓对气藏的二次水侵污染,以甲醇为分散介质,通过表面张力、接触角、岩心自发渗吸含水饱和度、多孔介质气相渗透率的测定,研究了5种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疏水改性效果、预防和解除水侵伤害能力;... 为提高气藏水侵抑制剂的耐温抗盐性、减缓对气藏的二次水侵污染,以甲醇为分散介质,通过表面张力、接触角、岩心自发渗吸含水饱和度、多孔介质气相渗透率的测定,研究了5种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疏水改性效果、预防和解除水侵伤害能力;通过红外光谱、接触角、Zeta电位和吸附层厚度的测定,分析最佳气藏水侵抑制剂改变气藏水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5种表面活性剂中,阳离子含氟双子表面活性剂(HB-1)具有较强的疏水改性能力以及良好的耐高温抗高盐性能,在180℃和矿化度为2.0×10^(5)mg/L的条件下老化24 h后,0.05%HB-1可将地层水表面张力降至21.0 mN/m。岩心经HB-1处理后,地层水在岩心表面的接触角由处理前的45.0°增至110.0°。HB-1能有效预防岩心水侵,可使岩心含水饱和度由处理前的77.4%降至8.1%;并可有效解除水侵伤害,使多孔介质气相渗透率由水污染后的29.9×10^(-3)μm^(2)恢复到52.3×10^(-3)μm^(2)。HB-1对水湿性砂岩表面疏水改性的作用机理为“吸附”。HB-1分子可在水湿性石英片表面形成厚度约为4.3 nm单层吸附疏水膜,且吸附膜厚度随着HB-1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HB-1质量分数达到0.1%时,吸附层之间的疏水作用逐渐形成紧密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结构,吸附达到饱和,Zeta电位(24.30 mV)和吸附膜厚度(4.3 nm)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温 抗高盐 气藏 水侵伤害 疏水改性 抑制剂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条件下羟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起泡性能评价
7
作者 李隆杰 葛际江 +3 位作者 潘妍 陈鹏飞 储鹏举 张天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8,共9页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注气开发过程中易发生气窜,严重影响开发效果的问题,将长碳链羟磺基甜菜碱和短碳链羟磺基甜菜碱按照2∶1的质量比复合构建耐温耐盐起泡剂MHSB12,利用该起泡剂产生的泡沫调控气体流度。通过临界胶束质量分数测定、界面...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注气开发过程中易发生气窜,严重影响开发效果的问题,将长碳链羟磺基甜菜碱和短碳链羟磺基甜菜碱按照2∶1的质量比复合构建耐温耐盐起泡剂MHSB12,利用该起泡剂产生的泡沫调控气体流度。通过临界胶束质量分数测定、界面流变性测定、静态吸附量测定、体相泡沫性能评价以及在多孔介质中的生泡能力评价等实验,全面对比了MHSB12在盐含量为11.19×10^(4)、22.38×10^(4) mg/L的2种模拟地层水中的性能。研究表明:在高盐条件下,MHSB12临界胶束质量分数更低,表面扩张模量更高,起泡性能及稳定泡沫能力更强;当MHSB12质量分数为1%时,起泡剂溶液满足提高采收率用表面活性剂吸附标准,适用于塔里木油田深层碎屑岩及同类油藏;在MHSB12质量分数相同的条件下,含盐量较高的起泡剂溶液吸附能力略低;与低盐条件相比,高盐条件下MHSB12在岩心中的流度调控能力明显弱。该研究对起泡剂的筛选与评价以及油气田提高采收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磺基甜菜碱 起泡剂 耐温耐盐 流动实验 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抗240℃超高温固井缓凝剂的研发与评价 被引量:12
8
作者 于永金 薛毓铖 +5 位作者 夏修建 王成文 刘慧婷 孟仁洲 陈泽华 刘伯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12,共6页
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向深层挺进,深井、超深井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温度、压力挑战。为了满足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的需要,针对现有固井缓凝剂抗高温能力差(低于220℃)无法满足大于240℃超高温固井需求的技术难题,根据油井水泥水... 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向深层挺进,深井、超深井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温度、压力挑战。为了满足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的需要,针对现有固井缓凝剂抗高温能力差(低于220℃)无法满足大于240℃超高温固井需求的技术难题,根据油井水泥水化产物吸附特点,通过优化分子结构设计,引入强吸附阳离子单体(CP-22)、不饱和羧酸等耐高温单体,制备出了一种新型四元超高温两性离子缓凝剂(HTRP),并通过红外光谱、高温高压稠化等方法对缓凝剂HTRP的分子结构和耐超高温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HTRP耐超高温性能优异,在240℃超高温循环温度下水泥浆稠化时间达401 min,可有效延长油井水泥在超高温下的稠化时间;(2)在150~240℃对油井水泥浆调凝性能优异,对温度、加量不敏感,稠化时间线性可调,有利于深井、超深井水泥浆的安全泵送;(3)与其他固井水泥外加剂、不同地区产油井G级水泥配伍性好,对水泥石力学性能影响小,顶部强度发展迅速,可满足超高温井固井施工需求。结论认为,该缓凝剂有效地解决了超深井超高温缓凝剂的高温失效难题,为超高温聚合物类缓凝剂的分子结构设计及耐超高温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可为我国深层、超深层高温高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超高温 缓凝剂 固井 水泥浆 稠化时间 油井水泥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高孔高渗储层免破胶钻井完井液技术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欣 耿麒 +3 位作者 邱正松 耿铁 周国伟 邢希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4,共8页
深水钻完井工程成本高、作业条件苛刻、安全风险大,一旦发生严重的储层损害就有可能导致油气产能大幅度降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给深水油气钻探开发中制定和实施储层保护技术措施提供支撑,借助X射线衍射、压汞、扫描电镜、水化膨... 深水钻完井工程成本高、作业条件苛刻、安全风险大,一旦发生严重的储层损害就有可能导致油气产能大幅度降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给深水油气钻探开发中制定和实施储层保护技术措施提供支撑,借助X射线衍射、压汞、扫描电镜、水化膨胀分散实验以及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等手段,分析了中国南海某深水气田储层损害的机理,提出了储层保护技术对策,构建了适合该深水气田储层保护的钻井完井液。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深水气田储层为高孔高渗砂岩储层,黏土含量平均为12.38%,存在着强速敏性和中等程度的水敏性;②储层损害的主要原因是钻完井工作液中的固相侵入以及工作储层岩石不配伍;③通过理想充填暂堵方法对宽尺寸孔喉有效暂堵是保护储层的关键技术措施;④所构建的水基钻井完井液在2~75℃深水井筒温度下具有稳定的流变性,直接返排解堵岩心渗透率恢复值介于74.5%~92.24%,与隐形酸完井液顺序污染岩心后渗透率恢复值大于86%。现场应用于4口深水井的效果表明,4口井均未发生井下复杂情况,作业结束后直接返排解堵,节约了完井作业时间。结论认为,该钻井完井液可以满足深水高孔高渗储层钻井技术的要求,实现了免破胶作业,储层保护效果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深水气田 高孔高渗 储层损害机理 储层保护 钻井完井液 返排解堵 免破胶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修复循环利用二氧化碳智能响应清洁压裂液构筑及成胶机制 被引量:7
10
作者 戴彩丽 高明伟 +4 位作者 赵明伟 孙金声 孙宝江 侯健 余维初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3-113,共11页
针对阳离子清洁压裂液吸附严重、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合成非离子CO2智能响应黏弹性表面活性剂(C18AKO),研制一种可修复循环利用CO2智能响应清洁压裂液体系(CO^2-VES,中高温体系0.7%C18AKO/1.0%PtsNa/0.12%CO2;高温体系1.30%C18AKO/1.75%Pt... 针对阳离子清洁压裂液吸附严重、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合成非离子CO2智能响应黏弹性表面活性剂(C18AKO),研制一种可修复循环利用CO2智能响应清洁压裂液体系(CO^2-VES,中高温体系0.7%C18AKO/1.0%PtsNa/0.12%CO2;高温体系1.30%C18AKO/1.75%PtsNa/0.23%CO2)。利用流变实验和电镜实验揭示CO^2-VES成胶机制。结果表明C18AKO遇CO2发生质子化(C18AKOH+),C18AKO、C18AKOH+、HCO3-和CO32-组装形成蠕虫胶束,蠕虫胶束相互缠绕形成三维空间网状结构,从而宏观上具有优异的黏弹性;该体系有良好的减阻性(减阻率大于76%)、耐温性(温度高于120℃)、界面活性(界面张力为10-2 mN/m数量级)、耐剪切性、防膨性,储层伤害性低(岩心伤害率小于10%),遇油破胶无残渣;CO^2-VES具有良好的修复循环利用性,反排液补充少量药剂通入CO2即可修复,经3次循环修复,其耐温性、减阻性、储层伤害性满足施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压裂液 CO2智能响应 蠕虫胶束 循环利用 成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喹啉季铵盐酸化缓蚀剂氯化苯甲酰甲基喹啉(PCQ)的合成及缓蚀性能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业飞 钱程 +2 位作者 杨震 丁名臣 王任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9-704,共6页
以氯化苄、2-氯代苯乙酮、喹啉为原料,通过季铵化反应合成了氯化苄基喹啉(BQC)以及新型的氯化苯甲酰甲基喹啉(PCQ)两种季铵盐型缓蚀剂,其中PCQ为首次合成。PCQ的制备条件为:以丙酮为溶剂,在75℃水浴条件下回流20 h,采用无水乙醇对产品... 以氯化苄、2-氯代苯乙酮、喹啉为原料,通过季铵化反应合成了氯化苄基喹啉(BQC)以及新型的氯化苯甲酰甲基喹啉(PCQ)两种季铵盐型缓蚀剂,其中PCQ为首次合成。PCQ的制备条件为:以丙酮为溶剂,在75℃水浴条件下回流20 h,采用无水乙醇对产品进行重结晶。采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两种季铵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在90℃、15%盐酸条件下通过静态失重法对两种季铵盐单独使用及分别与丙炔醇、碘化钾复配使用的缓蚀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价。1. 00%添加量的BQC、PCQ对N80钢的缓蚀率分别为82. 17%、94. 25%; PCQ与丙炔醇的加量分别为0. 50%时的复配缓蚀体系可使N80钢的缓蚀率达到99. 88%。BQC与PCQ在N80钢表面的吸附行为均为自发的放热过程且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在90℃时,BQC和PCQ的吸附平衡常数kads分别为483. 10 L/mol和1 092. 75 L/mol,吸附吉布斯自由能分别为-30. 77 kJ/mol、-33. 24 kJ/mol,说明两种季铵盐在N80钢表面的吸附均以化学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啉季铵盐 结构表征 缓蚀剂 酸化 复配 丙炔醇 碘化钾 N80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孔隙油-水-岩石微观界面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戴彩丽 曹梦娇 +4 位作者 吴一宁 王奉超 金旭 李琳 赵明伟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1-562,共12页
低渗、特低渗储层孔隙小,与岩石壁面直接接触且受壁面束缚的原油占比远高于常规储层,导致大量油膜黏附在岩石壁面难以被剥离,严重制约了低渗及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传统的黏附功理论存在局限性,微纳米级孔喉中大量原油受岩石壁面强作用... 低渗、特低渗储层孔隙小,与岩石壁面直接接触且受壁面束缚的原油占比远高于常规储层,导致大量油膜黏附在岩石壁面难以被剥离,严重制约了低渗及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传统的黏附功理论存在局限性,微纳米级孔喉中大量原油受岩石壁面强作用力束缚,油膜-岩石间黏附力成为制约油膜剥离效果的主要因素.介绍了纳米力学技术解析油-水-岩石间微观相互作用方法,如原子力显微镜、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并聚焦油-固界面,归纳了二者间强相互作用,油膜与岩石之间除了存在经典Derjaguin-Landau-Verwey Overbeek(DLVO)理论中的范德华力和双电层相互作用外,还存在非DLVO相互作用(疏水作用和离子桥连作用等).总结油膜岩壁黏附机理的研究进展,探讨高效剥离油膜、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精确解析油-水-岩石间微观相互作用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工程 提高采收率 微纳孔隙 纳米力学技术 分子动力学 油膜黏附机理 洗油效率 界面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和地层水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戴彩丽 丁行行 +4 位作者 于志豪 孙鑫 高明伟 赵明伟 孙永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1-747,共7页
CO2注入地层后溶解于地层水中形成碳酸,与地层岩石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分析反应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及机理,对低渗、超低渗、致密油藏CO2驱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CO2和地层水与岩石主要单矿物及复杂矿物的反应特征与机理,分析了碳酸作用后... CO2注入地层后溶解于地层水中形成碳酸,与地层岩石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分析反应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及机理,对低渗、超低渗、致密油藏CO2驱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CO2和地层水与岩石主要单矿物及复杂矿物的反应特征与机理,分析了碳酸作用后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润湿性等物性参数的变化及机理。CO2和地层水与致密储层岩石矿物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会影响储层物性特征,对低渗、超低渗、致密油藏驱油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地层水 碳酸 化学反应 孔隙度 渗透率 润湿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温度和pH值对纳米SiO_(2)/HPAM分散体系稳定性和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五花 王业飞 +1 位作者 何臻培 丁名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2-361,共10页
利用浊度法、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流变仪研究了盐环境、温度和pH值对纳米SiO_(2)/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分散体系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阳离子(特别是二价阳离子)使SiO_(2)/HPAM聚集体粒径减小,分散体系的Zeta... 利用浊度法、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流变仪研究了盐环境、温度和pH值对纳米SiO_(2)/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分散体系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阳离子(特别是二价阳离子)使SiO_(2)/HPAM聚集体粒径减小,分散体系的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导致稳定性下降。对比HPAM溶液,加入纳米SiO_(2)后,SiO_(2)/HPAM去离子水分散体系的黏度和储能模量降低,其盐水(地层水)分散体系的黏度和储能模量升高。随着SiO_(2)加入量增加,SiO_(2)/HPAM氯化钠盐水分散体系的流变性先升高后降低,其地层水分散体系的流变性持续增加。对于SiO_(2)/HPAM地层水分散体系,当SiO_(2)质量分数为0.5%时,温度升高则分散体系黏弹性降低;SiO_(2)质量分数为1.5%时,温度升高则分散体系黏弹性急剧增加。当体系的pH值变小时,则其Zeta电位绝对值和黏度降低,SiO_(2)/HPAM去离子水分散体系稳定性变差,而地层水分散体系稳定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流变性 稳定性 温度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2/HPAM/NaCl分散体系的稳定性、流变性及驱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五花 王业飞 +1 位作者 何臻培 丁名臣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8-576,I0004,共10页
利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流变仪和悬滴法对纳米SiO2/HPAM/NaCl体系60℃的稳定性、流变性及油水界面张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PAM的加入使SiO2悬浮液的Zeta电位更负、粒径明显增加,静置10 d无明显浑浊现象。加入纳米SiO2后,HPA... 利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流变仪和悬滴法对纳米SiO2/HPAM/NaCl体系60℃的稳定性、流变性及油水界面张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PAM的加入使SiO2悬浮液的Zeta电位更负、粒径明显增加,静置10 d无明显浑浊现象。加入纳米SiO2后,HPAM溶液的黏度增加,耐温、耐盐和耐剪切性能得到改善。对于质量分数为0.18%的HPAM溶液,SiO2质量分数小于0.5%时,随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体系的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增加,临界线性应变减小,蠕变回复能力增强;SiO2质量分数大于0.5%时,出现了相反的现象;这是因为SiO2质量分数不同时,HPAM在SiO2表面的吸附量、吸附构型及两者之间形成的网状结构不同。纳米SiO2的加入同时强化了HPAM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加入质量分数为0.2%和0.5%的SiO2后,HPAM的采收率分别提高了4.5%和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HPAM 黏弹性 稳定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固化树脂基固井材料及其固化剂的优选 被引量:8
16
作者 曹成章 步玉环 +1 位作者 田磊聚 韩来聚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8-506,共9页
水泥基固井材料存在脆性大、抗腐蚀性差等缺点,在油气井长期生产过程中易发生脆性破坏导致环空带压、层间窜流等问题。可固化树脂基固井材料具有强度高、弹性模量低、弹塑性强等优点,具有作为固井材料的潜力。通过对几种主要可固化树脂... 水泥基固井材料存在脆性大、抗腐蚀性差等缺点,在油气井长期生产过程中易发生脆性破坏导致环空带压、层间窜流等问题。可固化树脂基固井材料具有强度高、弹性模量低、弹塑性强等优点,具有作为固井材料的潜力。通过对几种主要可固化树脂基材料进行分析,在对适合固井需求的环氧树脂优选和固化剂初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使用黏度-时间曲线代替水泥浆研究中常用的稠化曲线来评价树脂基固井液稠化过程的方法,通过实验进行了树脂固化液体系的优选。结果表明,HSPT固化剂可操作时间较长,反应产物抗压强度超过70 MPa,弹性模量低于3 GPa,气测渗透率低,适合50~90℃下的油气井固井;聚醚胺固化剂的固化产物抗压强度超过75 MPa,弹性模量小于2 GPa,适合30~50℃下的油气井固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空带压 环氧树脂 固化剂 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2/HPAM/SDS分散体系稳定性的改进及其对驱油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五花 王业飞 +1 位作者 何臻培 丁名臣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7-1096,I0005,共11页
分析了60℃、1.0×10^4mg/L氯化钠盐水和模拟地层水中纳米SiO2/HPAM/SDS分散体系的浊度实验及Zeta电位,发现Ca^2+、Mg^2+离子是体系失去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根据沉降实验及Zeta电位分析仪探讨了降低pH值和添加络合剂对模拟地层水中纳... 分析了60℃、1.0×10^4mg/L氯化钠盐水和模拟地层水中纳米SiO2/HPAM/SDS分散体系的浊度实验及Zeta电位,发现Ca^2+、Mg^2+离子是体系失去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根据沉降实验及Zeta电位分析仪探讨了降低pH值和添加络合剂对模拟地层水中纳米SiO2/HPAM/SDS体系稳定性的改善效果及机理,同时利用流变仪及界面张力仪分析了两种方法对体系驱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降低,体系的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但SiO2周围H^+保护层的形成及水化作用力的增强改善了体系的稳定性;络合剂Na2EDTA、ATMP和Na4EDTA均能增强体系的稳定性,Na2EDTA和ATMP络合Ca^2+、Mg^2+的同时降低了体系的pH值,而体系的黏度随pH值的降低急剧下降;Na4EDTA加入后,体系的pH值增大,稳定配位化合物的形成使体系的Zeta电位绝对值、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增加,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增强。因此,在SiO2质量分数为0.5%的体系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4%的Na4EDTA(最佳质量分数),采收率提高了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PH值 络合剂 稳定性 驱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污泥调剖体系的制备及调剖性能评价 被引量:8
18
作者 戴彩丽 徐忠正 +4 位作者 刘佳伟 孙雯 陈佳 赵光 李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63,共6页
针对东风港油田含油污泥含油量较高且不具备除油除水设备条件的情况,直接对油泥混合物进行机械筛分研磨、乳化悬浮处理,以机械剪切法为主导制备了含油污泥调剖体系。优化了含油污泥调剖体系的使用条件,评价了其注入性能、封堵性能和调... 针对东风港油田含油污泥含油量较高且不具备除油除水设备条件的情况,直接对油泥混合物进行机械筛分研磨、乳化悬浮处理,以机械剪切法为主导制备了含油污泥调剖体系。优化了含油污泥调剖体系的使用条件,评价了其注入性能、封堵性能和调驱效果。结果表明,在含油污泥中加入配方为0.2%丙烯酸酯共聚物悬浮剂(SF)+0.2%三乙醇胺单硬脂酸酯乳化剂(FM-20)的调剖体系,常温和90℃下均可使悬浮时间大于10 h。在用机械剪切法制备含油污泥调剖体系时,适宜的条件为:含油污泥和水的质量比(固液比)4%~8%、剪切转速约6400 r/min、剪切时间约3 min。含油污泥调剖体系具有较好的注入性和封堵性。在单管填砂管中注入该体系后,不同渗透率填砂管的封堵率大于90%。经含油污泥调剖后,二次水驱的采出程度提高了25.01%。此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二次污染少,在含油污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乳化 悬浮 调剖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油气井长效生产寿命的穿越型水合物层固井理念及可行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步玉环 沈晟达 +3 位作者 柳华杰 路畅 郭胜来 刘和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101,共9页
穿越型天然气水合物层进行深层油气生产作业时,由于井筒散热导致井周水合物受热分解,对水泥环与套管界面胶结处造成损坏,严重时会造成油气井的报废。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提出一种可以提升油气井长效生产寿命的穿越型水合物层固井理念,提... 穿越型天然气水合物层进行深层油气生产作业时,由于井筒散热导致井周水合物受热分解,对水泥环与套管界面胶结处造成损坏,严重时会造成油气井的报废。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提出一种可以提升油气井长效生产寿命的穿越型水合物层固井理念,提出采用低水化热早强保温隔热水泥浆体系进行水合物层段的封固方法。同时对保温隔热材料提高水泥浆保温隔热性能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泥浆中添加合理的中空微球材料可以使水泥浆在保持合理的水泥石强度的同时具有较低的水泥石热导性,复配材料加量为10%时水泥石的导热系数从0.8 W/(m·K)降低至0.32 W/(m·K),为解决当前深水油气井长效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温材料 油井水泥 导热系数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醇交联压裂液的交联和耐温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范海明 杨航 +5 位作者 李玲玉 魏志毅 张随望 张金泽 刘崧达 杨红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126,共7页
研究瓜胶(GG)、羟丙基瓜胶(HPG)和羧甲基羟丙基瓜胶(CMHPG)在不同乙醇含量下的溶解性能,并以四硼酸钠为交联剂制备含醇交联压裂液体系,分析交联性能和耐温性能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瓜胶、羟丙基瓜胶和羧甲基羟丙基瓜胶分别... 研究瓜胶(GG)、羟丙基瓜胶(HPG)和羧甲基羟丙基瓜胶(CMHPG)在不同乙醇含量下的溶解性能,并以四硼酸钠为交联剂制备含醇交联压裂液体系,分析交联性能和耐温性能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瓜胶、羟丙基瓜胶和羧甲基羟丙基瓜胶分别在乙醇体积分数为10%、50%和60%时可以充分溶解;加入交联剂四硼酸钠后,羟丙基瓜胶和羧甲基羟丙基瓜胶可在乙醇体积分数分别不超过30%和50%形成含醇交联压裂液;由于乙醇具有抑制瓜胶类稠化剂分子链降解和增强交联程度的双重作用,含醇压裂液具有比水基压裂液更强的耐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醇压裂液 改性瓜胶 交联 耐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