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管道中水合物降压分解实验 被引量:2
1
作者 宋光春 李玉星 +3 位作者 王武昌 姜凯 施政灼 赵鹏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569-3576,共8页
利用高压环道装置,以柴油、水、天然气为实验介质,在不同含水率(30%、70%、100%)等条件下进行管道内水合物的降压分解实验,研究水合物在油气管道中的降压分解过程。根据实验中水合物形态的演化情况,分析了管道内水合物降压分解的过程和... 利用高压环道装置,以柴油、水、天然气为实验介质,在不同含水率(30%、70%、100%)等条件下进行管道内水合物的降压分解实验,研究水合物在油气管道中的降压分解过程。根据实验中水合物形态的演化情况,分析了管道内水合物降压分解的过程和特性,并据此提出了水合物在管道内降压分解的简化物理模型。该模型由4个独立部分组成:水合物在管壁上的分解,主要描述管壁水合物层的变薄、坍塌和脱落过程,气体运移通道和油包气泡结构会在上述过程中出现;水合物在纯水体系中的分解,主要描述管道内的水合物云团因水合物颗粒的不断上浮和分解而逐渐变薄直至消失的过程;水合物在水基体系中的分解,主要描述管道内的水合物云团因水合物絮体的不断上浮和分解而逐渐变薄直至消失的过程,该过程中液相分层现象会因水合物的分解而愈加明显;水合物在油基体系内的分解,主要描述絮状水合物云团因分解而整体收缩直至消失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会出现由水合物分解水向下沉降而形成的液相分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降压分解 形态 水合物层 水合物云团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世鑫 闫锋 +3 位作者 刘晓利 宋光春 李玉星 胡其会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6,共10页
二氧化碳的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的关键环节,加快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发展、推动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建设是实现“双碳”战略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二氧化碳管道工程发展概况、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展开... 二氧化碳的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的关键环节,加快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发展、推动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建设是实现“双碳”战略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二氧化碳管道工程发展概况、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二氧化碳输送管道的建设情况。接着,针对二氧化碳流组分、管输工艺、管道材料、腐蚀与防护、泄放与扩散及标准与规范探究了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双碳 管道 输送技术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相态管输CO_2的节流放空实验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玉星 滕霖 +3 位作者 王武昌 胡其会 赵青 李顺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6-136,共11页
为了探究管输CO_2节流放空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响应及相态变化,基于Joule-Thomson效应搭建了橇装实验装置,分别进行了超临界态、液态、气态及含杂质气态CO_2多级节流放空实验。通过实验发现:(1)超临界态及气态实验出口温度先上升后下降,... 为了探究管输CO_2节流放空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响应及相态变化,基于Joule-Thomson效应搭建了橇装实验装置,分别进行了超临界态、液态、气态及含杂质气态CO_2多级节流放空实验。通过实验发现:(1)超临界态及气态实验出口温度先上升后下降,而液态实验出口温度先下降后上升并最终与主管温度变化一致;(2)主管内CO_2的压力、温度随着实验的进行而不断下降,且各截面之间参数差异明显,表明压力扰动传播速度受密度影响;(3)含杂质N2的CO_2放空时出口温度低于纯气态CO_2放空,主管内压力随时间变化速率大于纯CO_2实验主管压力变化速率;(4)管外气云逐渐收缩为气锥,气锥随管内压力下降、温度上升逐渐减弱并最终消失。实验结果表明:(1)在单级节流相同压降下,液态实验产生的温降明显小于超临界态及气态节流温降,但液态CO_2全节流过程会因发生相变而使平均节流效应增强;(2)密度影响内能对外耗散的程度,进而影响节流系数,即密度增大,节流系数降低。进而建议,通过增大泄放速率、节流入口增温、节流出口整流等措施来实现对CO_2放空过程的安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管道 CCS 节流 放空 相态实验 超临界态 节流效应 气云变化 安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管道水合物堵塞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宋光春 李玉星 +4 位作者 王武昌 姜凯 施政灼 姚淑鹏 魏丁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473-2481,共9页
国内外对油气管道水合物堵塞机理的实验研究虽然较多,但一直缺少系统的总结归纳。本文根据水合物堵塞实验开展条件的不同,首先将油气管输体系分为油基体系、水基体系(纯水体系及水主导体系)、气主导体系和部分分散体系。文章分析表明,... 国内外对油气管道水合物堵塞机理的实验研究虽然较多,但一直缺少系统的总结归纳。本文根据水合物堵塞实验开展条件的不同,首先将油气管输体系分为油基体系、水基体系(纯水体系及水主导体系)、气主导体系和部分分散体系。文章分析表明,管道水合物堵塞机理众多,具体包括水合物的聚集和沉积、水合物大量聚集阻塞管道流通截面及油水相分离等。其中,水合物的聚集和沉积是油基体系水合物堵塞的主要机理,水合物颗粒的着床沉积是纯水体系水合物堵塞的主要机理,水合物大量聚集阻塞管道流通截面则是气主导体系水合物堵塞的主要机理。水主导体系和部分分散体系的水合物堵塞机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文章指出对环状流液滴分布、油水分散状态、乳状液稳定性及未乳化自由水层等的量化研究则是未来水合物堵塞机理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水合物 堵塞机理 油基体系 水基体系 气主导体系 部分分散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混输管道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堵塞过程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宋光春 李玉星 +2 位作者 王武昌 姜凯 赵鹏飞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8-43,共6页
为研究油气混输管道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堵塞过程,采用自行设计的高压环道装置,以去离子水、柴油、天然气为管输介质,在含水率70%、液相初始流量2 000kg/h等条件下进行水合物堵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时水合物在管道中各处同时生... 为研究油气混输管道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堵塞过程,采用自行设计的高压环道装置,以去离子水、柴油、天然气为管输介质,在含水率70%、液相初始流量2 000kg/h等条件下进行水合物堵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时水合物在管道中各处同时生成,但初始生成量并不相同;在实验含水率70%的条件下,水合物主要在管道气相空间壁面和液相主体中生成;水合物的生成会导致管内流量降低,在未添加乳化剂的情况下,油水混合液会因流量的降低而产生分层,此时水合物颗粒集中分布在混合液下层,造成流体黏度和管段压降的急剧升高,进而引发管道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生成 堵塞 黏度 压降 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NG绕管式换热器晃动实验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朱建鲁 常学煜 +6 位作者 韩辉 李玉星 孙崇正 董龙飞 杨洁 陈杰 曾伟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358-3367,共10页
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又称LNG-FPSO)是一种用于海上天然气田开发的浮式生产装置。由于FLNG装置海上作业的特殊环境,FLNG液化工艺不仅要实现最基本的天然气液化功能,还需考虑海上恶劣的环境条件对FLNG液化工艺的影响。海洋... 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又称LNG-FPSO)是一种用于海上天然气田开发的浮式生产装置。由于FLNG装置海上作业的特殊环境,FLNG液化工艺不仅要实现最基本的天然气液化功能,还需考虑海上恶劣的环境条件对FLNG液化工艺的影响。海洋中海浪的波动对液化系统中的关键设备——换热器影响较大。为了研究绕管式换热器在海上晃荡条件下的性能,通过建立双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小试实验装置,进行绕管式换热器实验装置的晃动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装置晃动时,节流阀节流前压力降低,节流后压力升高,节流阀的节流效果变差,绕管式换热器换热效果变差。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受到晃动的方向和FLNG中设备安装方向的耦合影响,倾斜工况下换热器换热效果受影响最大,受横摇影响较纵摇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验证 晃荡 绕管式换热器 LNG-FPSO 天然气 液化 气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水+天然气体系中水合物堵管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宋光春 李玉星 +3 位作者 王武昌 姜凯 施政灼 赵鹏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38-2846,共9页
采用新建的高压环道装置,以柴油、水、天然气为实验介质,在不同含水率(30%~100%)、液相初始流量(1600~2400kg/h)等条件下进行管道内水合物堵塞实验,研究水合物在管道中的堵塞过程和堵塞机理。根据实验过程中流动参数的变化规律和水合物... 采用新建的高压环道装置,以柴油、水、天然气为实验介质,在不同含水率(30%~100%)、液相初始流量(1600~2400kg/h)等条件下进行管道内水合物堵塞实验,研究水合物在管道中的堵塞过程和堵塞机理。根据实验过程中流动参数的变化规律和水合物形态的演化情况,分析了管道内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特点并得到了管道内水合物堵塞的两类过程及其对应的主导堵塞机理。对于第一类堵塞,其堵塞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水合物沉积层在管道内的形成和生长是其主导堵塞机理。对于第二类堵塞,其堵塞过程也可分为4个阶段,液相分层和流体黏度的急剧增加是其主导的堵塞机理。另外,在第一类堵塞实验中观察到了细泥沙状水合物和絮状水合物沉积层,而在第二类堵塞过程中水合物则呈浆状并且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水合物沉积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堵塞 过程 机理 沉积 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输送管线水合物沉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宋光春 李玉星 +3 位作者 王武昌 姜凯 施政灼 赵鹏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164-3176,共13页
水合物在油气输送管线内的沉积是导致管线堵塞的重要原因。本文调研了国内外水合物沉积研究常用的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微机械力测量装置、摇晃式反应釜和不同规模的实验环路。利用上述装置的实验研究及相关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研究共同表明,... 水合物在油气输送管线内的沉积是导致管线堵塞的重要原因。本文调研了国内外水合物沉积研究常用的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微机械力测量装置、摇晃式反应釜和不同规模的实验环路。利用上述装置的实验研究及相关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研究共同表明,水合物颗粒的管线着床、水合物的管壁膜生长和水合物颗粒的管壁黏附是油气输送管线内水合物沉积的3种主要机理。水合物浓度过高、水合物颗粒粒径过大及管内流速过低是水合物颗粒着床沉积的主要原因。管壁和流体间存在温度梯度且管壁处过冷度较大时,水分子或气体分子由流体内部向管壁处的扩散是引发水合物膜生长沉积的根本原因。水合物颗粒与管壁间的毛细液桥力和范德华力是粘附沉积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3类沉积机理,分别介绍了其沉积特性及相关沉积模型。过冷度与水合物的沉积机理密切相关,因此可根据流体过冷度的大小对管线不同位置处的水合物沉积机理进行区分。沉积模型的完善及水合物沉积特性与流体流动特性间的耦合对油气流动安全保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沉积 着床 膜生长 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聚结效果在线评价实验 被引量:6
9
作者 杨东海 孙永祥 +2 位作者 何利民 罗小明 鲁晓醒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134,共7页
研究在线测量连续流动聚结实验系统,实现油包水乳状液微观形貌的在线观察和采集,并利用该系统研究电场参数和流动参数等对油包水乳状液中水滴聚结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强电场在低流量下具有显著作用,随着流量增加其作用减弱但在... 研究在线测量连续流动聚结实验系统,实现油包水乳状液微观形貌的在线观察和采集,并利用该系统研究电场参数和流动参数等对油包水乳状液中水滴聚结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强电场在低流量下具有显著作用,随着流量增加其作用减弱但在高流量下依然使液滴粒径明显增大;不同波形下,低频范围内最优频率为30 Hz,但是超过50 Hz后随频率增加液滴聚结效果提高;不同波形下,液滴粒径随电场强度增加而增加,但最优电场强度不同;直流脉冲和正弦交流波形的最优场强约为200 k V·m^(-1),而交流脉冲和方波的最优场强要高于该值;不同波形下聚结效果不同,相同电场频率和电场强度下直流脉冲电场中聚结效果最优,正弦交流、交流脉冲和方波电场中聚结效果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 电聚结器 波形 粒径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管道多级放空装置设计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玉星 滕霖 +1 位作者 胡其会 赵青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69,共6页
放空流程设计是高压管道设计的必要环节,基于Joule-Thomson效应原理,设计了用于放空过程研究的撬装实验装置,进行了超临界CO_2多级放空实验研究。综合考虑了管道强度、节流管末段稳压、瞬态喷射力及噪声安全防护等因素,确保实验安全可... 放空流程设计是高压管道设计的必要环节,基于Joule-Thomson效应原理,设计了用于放空过程研究的撬装实验装置,进行了超临界CO_2多级放空实验研究。综合考虑了管道强度、节流管末段稳压、瞬态喷射力及噪声安全防护等因素,确保实验安全可靠。实验研究了多级放空过程中管内流动参数的变化规律及管外气云喷射扩散规律,为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设计提供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及埋存 超临界CO2管道 多级放空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燃气管道热熔接头无损检测研究进展
11
作者 高振宇 方毅 +5 位作者 余道丞 姜泉涛 牟婕 秦传程 张毅 唐建峰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6,共8页
介绍了聚乙烯(PE)燃气管道热熔焊接缺陷的种类及形成原因,指出焊接缺陷对PE管道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同时指出了无损检测(NDT)技术对于确保PE管道接头连接质量的重要性。简述了NDT技术中的外观检测,着重分析了超声相控阵和微波ND... 介绍了聚乙烯(PE)燃气管道热熔焊接缺陷的种类及形成原因,指出焊接缺陷对PE管道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同时指出了无损检测(NDT)技术对于确保PE管道接头连接质量的重要性。简述了NDT技术中的外观检测,着重分析了超声相控阵和微波NDT技术(主要包括检测缺陷能力、提高检测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两种技术的规范标准进行总结。分析表明,微波技术对结构性和工艺性缺陷都有较好的检测效果,而超声相控阵对冷焊、过焊等工艺性缺陷检测效果目前存在争议。最后指出超声相控阵和微波技术目前存在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热熔焊接 无损检测 超声相控阵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容液位计测量液氮气瓶液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树军 李文亮 +3 位作者 唐迎春 刘永强 付越 夏莉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6-100,共5页
为了探究电容式液位计在液氮绝热气瓶液位测量中的精度及相对误差变化规律,利用单电容和三电容液位计进行液位测量实验,并与称重实验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单电容和三电容液位计的相对误差分别为4.9%和1.9%,单电容液位计相比目前应用... 为了探究电容式液位计在液氮绝热气瓶液位测量中的精度及相对误差变化规律,利用单电容和三电容液位计进行液位测量实验,并与称重实验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单电容和三电容液位计的相对误差分别为4.9%和1.9%,单电容液位计相比目前应用的圆筒电容液位计平均测量精度已提升了5%左右,三电容液位计测量精度较单电容提高3%。从信号变送器的设计方面分析精度提高的原因为三电容液位计对液氮介电常数进行了精确修正,探究得到电容液位计相对误差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实验中使用的电容液位计还可用于液氢、液氧以及液化天然气等低温容器的液位测量中,能够促进低温液体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绝热气瓶 液位测量 电容液位计 测量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二氧化碳采出物节流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武昌 滕霖 +2 位作者 李玉星 张大同 叶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2期107-111,共5页
随着CO_2驱油技术的发展,高含CO_2采出物在通过井口节流阀时由于焦耳-汤姆逊效应会造成阀后低温,继而可能产生冻堵的风险。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高含CO_2采出物(CO_2/天然气/N2/油/水)在通过节流阀时的温降情况,分别分析了阀前后压降、气... 随着CO_2驱油技术的发展,高含CO_2采出物在通过井口节流阀时由于焦耳-汤姆逊效应会造成阀后低温,继而可能产生冻堵的风险。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高含CO_2采出物(CO_2/天然气/N2/油/水)在通过节流阀时的温降情况,分别分析了阀前后压降、气液比、含水率等对节流温降的影响。研究发现:节流阀前后压降与节流温降呈线性关系;节流压降越大、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气液比越大、含水率越低,节流效应越明显,阀后温度也越低,藉此提出基于阀后温度确定井口防冻的临界气液比的方法,该研究为高含CO_2油井井口防冻及集输工艺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 高含二氧化碳流体 采出液 节流特性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内含粉砂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特性及堵塞预测
14
作者 李鹏程 徐悦 +2 位作者 张明 肖雁云 王武昌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26,共7页
随着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进行以及油气资源开发逐渐向深海推进,天然气水合物生长沉积是安全开采和管道安全流动的一个重大威胁。利用高压可视反应釜研究了低含液率下粉砂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的生长沉积,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堵塞预测... 随着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进行以及油气资源开发逐渐向深海推进,天然气水合物生长沉积是安全开采和管道安全流动的一个重大威胁。利用高压可视反应釜研究了低含液率下粉砂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的生长沉积,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堵塞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含粉砂流动体系中天然气水合物在管道中会沿壁面向两侧生长。流量增大有利于增加分散在流动体系中的粉砂颗粒与气体分子的气液接触面积,加速水合物成核,加快体系中流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换,特别在流量为5 mL/min时,天然气水合物与管道壁面接触面积明显增大,达到最高值的时间提前了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生长沉积 堵塞预测模型 流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工况甲烷最小点火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翔宇 李洪波 +2 位作者 李自力 崔淦 付阳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3-358,共6页
为探索低温工况下甲烷的爆炸特性,利用自行构建的实验装置,测试了温度为-90~0℃、压力为0.1~0.5MPa的条件下甲烷的最小点火能。研究表明:在研究范围内,随着压力的升高,甲烷的最小点火能减小,且低压时甲烷最小点火能随初始压力的增高减... 为探索低温工况下甲烷的爆炸特性,利用自行构建的实验装置,测试了温度为-90~0℃、压力为0.1~0.5MPa的条件下甲烷的最小点火能。研究表明:在研究范围内,随着压力的升高,甲烷的最小点火能减小,且低压时甲烷最小点火能随初始压力的增高减小较快,高压时减小较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烷最小点火能也减小,且低压时甲烷最小点火能随初始温度的增高减小较快,高压时减小较慢;甲烷的最小点火能分别与压力平方的倒数、温度的倒数呈近似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最小点火能 低温 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管内节流实验装置设计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其会 滕霖 +4 位作者 王财林 张大同 叶晓 顾帅威 李玉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88,共5页
设计了一套高压CO_2管内节流实验装置,能够将气态CO_2加压稳定至不同相态。节流过程中可以对实验环道不同位置处的压力、温度参数进行实时数据记录。实验研究分析了气态和超临界态CO_2节流过程中管内压力、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设计了一套高压CO_2管内节流实验装置,能够将气态CO_2加压稳定至不同相态。节流过程中可以对实验环道不同位置处的压力、温度参数进行实时数据记录。实验研究分析了气态和超临界态CO_2节流过程中管内压力、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相态下的管内节流压降、温降规律不同,气态CO_2的节流效应明显强于超临界CO_2,在节流过程更容易使游离水结冰,从而出现冻堵现象;超临界CO_2节流后会发生相变,出现气液两相流动。实验结果对CO_2管道节流安全控制和管道冻堵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管道 C捕集及埋存 管内节流 实验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胺法脱碳吸收反应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建峰 姚宝龙 +4 位作者 刘倩玉 花亦怀 桑伟 陈静 许义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3-1443,共11页
采用自主设计的绝热反应量热仪测定了N-甲基二乙醇胺(MDEA)、哌嗪(PZ)以及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在不同条件下吸收CO_(2)的反应热,考察了CO_(2)负载量、总胺质量分数、温度、压力及混合溶液的配比等对吸收反应热的影响。结果表明:M... 采用自主设计的绝热反应量热仪测定了N-甲基二乙醇胺(MDEA)、哌嗪(PZ)以及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在不同条件下吸收CO_(2)的反应热,考察了CO_(2)负载量、总胺质量分数、温度、压力及混合溶液的配比等对吸收反应热的影响。结果表明:MDEA溶液的反应热明显低于PZ和AMP,其反应热范围为50~55 kJ/(mol CO_(2)),而PZ和AMP的反应热范围为65~70 kJ/(mol CO_(2));各影响因素对反应热变化规律影响程度不同,其中醇胺种类影响最大,其次为CO_(2)负载量。在MDEA溶液中添加PZ或AMP构成的二元复配胺液,其反应热相比于MDEA溶液分别提高了5~10、10~12 kJ/(mol CO_(2))。在二元复配胺液38%MDEA+2%PZ基础上,分别加入AMP、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以及三乙胺(TEA)构成的三元复配胺液中,加入MEA和DEA后反应热升高较为明显,分别达到了78和73 kJ/(mol CO_(2)),加入TEA后反应热有所降低,而加入AMP后反应热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碳 吸收热 N-甲基二乙醇胺 哌嗪 2-氨基-2-甲基-1-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油气两相段塞流及其传热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鑫 王兆婷 +1 位作者 张晓凌 何利民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06-2314,共9页
海底油气管道的冷却传热过程是结蜡、水合物等海洋石油工业流动保障问题的关键控制因素。采用电容探针与热电偶、热电阻等流动及温度测量手段对不同冷却条件下空气-油段塞流的流动参数和传热参数进行实验测量,分析了空气-油段塞流流动... 海底油气管道的冷却传热过程是结蜡、水合物等海洋石油工业流动保障问题的关键控制因素。采用电容探针与热电偶、热电阻等流动及温度测量手段对不同冷却条件下空气-油段塞流的流动参数和传热参数进行实验测量,分析了空气-油段塞流流动参数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并与空气-水对流换热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空气-油段塞流对流传热系数主要受液相折算速度的影响,且冷却液温度越低,管底热流体黏度越大,导致热边界层越厚,传热系数降低;受黏性力及边界层影响,对流传热系数远小于空气-水;沿管壁周向,从管顶到管底的对流传热系数不断增大。提出了适用于冷却条件下的油气段塞流传热关联式和传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传热 多相流 冷却条件 段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海水外掠圆管混合对流传热规律实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日亿 李晓辰 +2 位作者 梁金国 徐伟栋 郭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3-138,共6页
以自然海水为工质,对层流范围内低温海水的混合对流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研究换热特性与雷诺数、格拉晓夫数和管径的关系,并与经验公式进行对比;提出适用于层流范围内低温海水外掠圆管流动与换热系数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 以自然海水为工质,对层流范围内低温海水的混合对流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研究换热特性与雷诺数、格拉晓夫数和管径的关系,并与经验公式进行对比;提出适用于层流范围内低温海水外掠圆管流动与换热系数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努赛尔数随着雷诺数和格拉晓夫数增大而增大,且雷诺数越小,格拉晓夫数对努赛尔数的影响越明显;努赛尔数随着立管直径增大逐渐减小,小管径有利于增强对流传热强度;自然对流的影响随着雷诺数增加而减小,随着格拉晓夫数增大而增大;立管直径越大,自然对流对于总换热量的影响越强,且雷诺数越小,管径变化对自然对流在总换热量中的影响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传热 流动 低温海水 混合对流传热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EA为主体的复配胺液选择性脱硫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唐建峰 张伟明 +3 位作者 张国君 褚洁 杨超江 李晶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5,共7页
在总浓度为2 mol/L的条件下,运用小型反应釜,采用恒压吸收法和恒容吸收法,对以MDEA为主体、DGA与AMP为添加剂的复配胺液进行不同物质的量比下选择性吸收H_2S性能的实验研究。通过分析气相浓度、吸收速率、酸气脱除率及选择性因子,优选... 在总浓度为2 mol/L的条件下,运用小型反应釜,采用恒压吸收法和恒容吸收法,对以MDEA为主体、DGA与AMP为添加剂的复配胺液进行不同物质的量比下选择性吸收H_2S性能的实验研究。通过分析气相浓度、吸收速率、酸气脱除率及选择性因子,优选出不同复配胺液在此浓度下选择性脱硫的最优配比。实验结果表明:2mol/L MDEA+DGA复配胺液在物质的量比为10∶3时,对原料气中H_2S的吸收速率、脱除率均较高,对CO_2的吸收速率、脱除率均较低,选择性因子最大,为该复配胺液的最优配比;2mol/L MDEA+AMP复配胺液在物质的量比为10∶3时,对原料气中H_2S的吸收速率、脱除率均较高,对CO_2的吸收速率、脱除率均较低,选择性因子最大,为该复配胺液的最优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二乙醇胺 2-氨基-2-甲基-1-丙醇 二甘醇胺 选择性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