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谷子线虫病的发生状况和病原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广岩 白兴勇 +4 位作者 尹传坤 梁晨 宋雯雯 史倩倩 赵洪海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1,共7页
近年来,山东省部分地区谷子线虫病频繁发生、危害严重。为明确山东省谷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2021—2022年从山东省收集谷穗样本9个,采用组织破碎-贝曼漏斗法分离获得线虫,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线虫种类。结果发现,从临沂、济... 近年来,山东省部分地区谷子线虫病频繁发生、危害严重。为明确山东省谷子线虫病的病原种类,2021—2022年从山东省收集谷穗样本9个,采用组织破碎-贝曼漏斗法分离获得线虫,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线虫种类。结果发现,从临沂、济宁、聊城、济南和潍坊的6个谷穗样本中分离到植物线虫,经形态学鉴定为同一物种,并对其为害症状和雌、雄虫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同时结合基于rDNA-ITS与28S D2/D3区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和贝西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等生物学鉴定方法,最终将为害线虫鉴定为贝西滑刃线虫。鉴定结果为山东省谷子线虫病的发生、分布和危害状况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线虫病 贝西滑刃线虫 形态特征 分子鉴定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在山东稻区诱集效果分析
2
作者 王鹏 胡磊 +3 位作者 高发瑞 金桂秀 黄信诚 褚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29,共6页
稻纵卷叶螟是山东水稻的重要迁飞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是该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双性诱剂可同时释放植物源化合物和昆虫性信息素,兼具食诱和性诱的功能。为明确诱剂产品在山东稻区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诱剂+诱捕器的方式诱集水稻田害... 稻纵卷叶螟是山东水稻的重要迁飞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是该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双性诱剂可同时释放植物源化合物和昆虫性信息素,兼具食诱和性诱的功能。为明确诱剂产品在山东稻区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诱剂+诱捕器的方式诱集水稻田害虫,调查了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在山东省4个地点的诱集结果。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在各稻区均可以诱集雌性和雄性个体,且雌雄个体数量无明显差异;各试验稻区的稻纵卷叶螟诱虫量存在差异;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还可诱集到大螟、二化螟等水稻害虫;性诱剂诱集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的效果高于双性诱剂或与之相当。综上,性诱剂具有较高的专一性,而双性诱剂兼具雌雄个体和其他害虫诱集效果,可用于水稻害虫绿色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双性诱剂 性诱剂 植物挥发物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政教育融入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白霜 李凌绪 +1 位作者 张清明 郑永权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1期141-144,共4页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的5大核心课程之一,承载着传授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的重任,在高素质、高水平植物保护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知识...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的5大核心课程之一,承载着传授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的重任,在高素质、高水平植物保护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能辩证思维看待农药的发展与施用,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学保护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饲料饲养草地螟的发育和繁殖
4
作者 籍兴伟 刘彦霞 +2 位作者 丁天波 陈巨莲 谭晓玲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共8页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一种广泛分布在中国三北地区的农业害虫,具有周期性大规模暴发的特征,对多种经济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研究草地螟室内人工繁育技术,是揭示害虫种群暴发成灾机制和发展有效防控措施的先决条件。本文探讨...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一种广泛分布在中国三北地区的农业害虫,具有周期性大规模暴发的特征,对多种经济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研究草地螟室内人工繁育技术,是揭示害虫种群暴发成灾机制和发展有效防控措施的先决条件。本文探讨了草地螟幼虫的人工饲料制作和饲养方法,并评估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对草地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幼虫存活率、发育历期、蛹重、羽化率、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等方面人工饲料与传统饲养方法没有显著差异。饲喂人工饲料和灰菜叶的草地螟幼虫存活率分别为91.11%和92.20%,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14.28 d和15.08 d,蛹重分别为31.70 mg和41.90 mg,羽化率分别为79.26%和78.32%,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22.33 d和20.83 d,平均单头雌虫产卵量分别为253.50粒和283.33粒。构建的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显示,两种饲料喂饲的草地螟的生殖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饲料饲养的成虫其繁殖峰值高于天然饲料,对草地螟种群增长有促进作用,表明人工饲料可作为草地螟幼虫的有效替代饲养方案,可以用于室内草地螟大规模饲养。本研究不仅为草地螟的人工饲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生态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饲料 草地螟 室内饲养 发育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高温胁迫下番茄潜叶蛾及其体内菌群的耐热性响应机制
5
作者 周军辉 罗文芳 +3 位作者 许建军 褚栋 何伟 杨坤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3-1134,I0007-I0010,共16页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高温对入侵昆虫的适应性进化提出了严峻挑战,而大多数入侵昆虫的耐热性响应机制及体内菌群应对高温胁迫变化依然缺乏探究。本研究以重大入侵昆虫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为对象,系统解析其耐热性响应机制以及短...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高温对入侵昆虫的适应性进化提出了严峻挑战,而大多数入侵昆虫的耐热性响应机制及体内菌群应对高温胁迫变化依然缺乏探究。本研究以重大入侵昆虫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为对象,系统解析其耐热性响应机制以及短时高温热激对其整虫体内菌群(包括肠道、生殖腺、口器等),尤其是共生菌Wolbachia的影响。通过梯度热激实验(26℃、36℃、44℃)发现,44℃处理3 h显著降低雌成虫存活率至20.33%,而36℃处理无显著影响;不同温度处理后,番茄潜叶蛾雌成虫寿命无显著性差异;3种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P)活性在高温下未发生显著变化,提示其耐热性不依赖传统抗氧化系统。16S rRNA基因测序表明,高温显著改变菌群结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比超83.62%,共生菌Wolbachia在雌成虫高温组丰度显著提升至70.40%(常温组<42.18%),且菌群α多样性(Shannon指数下降64%)与功能发生改变。KEGG分析显示,高温下菌群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通路显著激活,并伴随抗生素合成基因富集,暗示其可能通过调控宿主能量稳态与抑制病原菌增强耐热性。本研究揭示了番茄潜叶蛾及其体内菌群应对短时高温热激的响应,为进一步探究Wolbachia等共生细菌对番茄潜叶蛾耐热性影响打下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高温胁迫 耐热性 WOLBACHIA 代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大白菜黑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宋雨萌 刘文杰 +2 位作者 王敏 袁忠林 罗兰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3,共7页
为明确山东省青岛地区大白菜黑斑病病原菌种类,2019—2020年从青岛市胶州市、莱西市、即墨区采集大白菜黑斑病病样18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类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 为明确山东省青岛地区大白菜黑斑病病原菌种类,2019—2020年从青岛市胶州市、莱西市、即墨区采集大白菜黑斑病病样18份,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类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从青岛地区采集的大白菜黑斑病病样中共分离到21株菌株,分别属于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日本链格孢(A. japonica)、交链格孢(A. alternate),其中交链格孢为优势致病菌,检出率为76.2%;但致病性最强的为芸薹链格孢,病情指数为48.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黑斑病 链格孢菌 形态学观察 分子生物学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胶州露地大白菜田鳞翅目害虫的综合防控
7
作者 王敏 王浩祺 +2 位作者 宋雨萌 袁忠林 罗兰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5-39,共5页
为明确青岛胶州露地大白菜田鳞翅目害虫的主要种类和发生规律,为大白菜田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19—2020年通过性诱剂对青岛胶州大白菜田鳞翅目害虫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青岛胶州大白菜田主要的鳞翅目害虫为小菜... 为明确青岛胶州露地大白菜田鳞翅目害虫的主要种类和发生规律,为大白菜田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19—2020年通过性诱剂对青岛胶州大白菜田鳞翅目害虫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青岛胶州大白菜田主要的鳞翅目害虫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其次有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和菜粉蝶(Pieris rapae)。2019年小菜蛾和甜菜夜蛾发生高峰均为10月中旬,2020年小菜蛾发生高峰仍为10月中旬而甜菜夜蛾发生高峰提前为10月上旬。同时对大白菜田主要鳞翅目害虫进行了综合防控试验,结果表明,2019年小菜蛾和甜菜夜蛾成虫诱集量分别为2230头/667 m^(2)和1094头/667 m^(2),2020年小菜蛾和甜菜夜蛾成虫诱集量分别为1524头/667 m^(2)和359头/667 m^(2)。2020年综合防控对小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97%和76.47%。与化学防治相比,综合防控使化学农药施用次数由5次减到2次,大白菜净增产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小菜蛾 甜菜夜蛾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小麦赤霉病菌分离鉴定及其对戊唑醇抗药性检测
8
作者 李浩宇 翟福坤 +2 位作者 杨超 赵彦翔 黄金光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3期179-188,共10页
为确定引起山东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组成及病原菌对戊唑醇的抗药性差异,利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山东省16个地市小麦赤霉病菌分离鉴定,得到4株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4株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3株... 为确定引起山东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组成及病原菌对戊唑醇的抗药性差异,利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山东省16个地市小麦赤霉病菌分离鉴定,得到4株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4株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3株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在本采样地区内首次发现了小麦赤霉病菌中存在假禾谷镰刀菌,并鉴定了11株菌株的产毒化学型及交配型。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和假禾谷镰刀菌产毒化学型均为15-AcDON,亚洲镰刀菌产毒化学型为3-AcDON和NIV;禾谷镰刀菌跟亚洲镰刀菌同时携带2个相反的交配型MAT1和MAT2,而假禾谷镰刀菌只有MAT1或MAT2中的1种。生测结果表明:在戊唑醇为5μg/mL的鉴别剂量下,有3株菌株不能生长,其余8株均能生长,抗性菌株占比72.7%;戊唑醇对这11株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为15μg/mL,11株菌株的EC 50范围为0.241~0.693μg/mL,平均为(0.452±0.161)μg/mL;11株菌株中有5株属于抗性菌株,6株属于敏感菌株。因此,在山东省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应避免单一使用戊唑醇,以减少用药风险并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交配型 毒素类型 戊唑醇 最低抑制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粉虫蛹与葡萄糖饲喂条件下益蝽种群生命表的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其红 宋昌朔 +2 位作者 石岩 杨春红 张彬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5-101,共7页
益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但目前益蝽饲养仍是一个难题。为探究高效、低成本、大规模饲养益蝽的方法,用黄粉虫蛹和葡萄糖(蛹+GLU)以及黄粉虫蛹和蒸馏水(蛹+H2O)饲养益蝽,构建益蝽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并使用Twosex-MSChart软件进行... 益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但目前益蝽饲养仍是一个难题。为探究高效、低成本、大规模饲养益蝽的方法,用黄粉虫蛹和葡萄糖(蛹+GLU)以及黄粉虫蛹和蒸馏水(蛹+H2O)饲养益蝽,构建益蝽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并使用Twosex-MSChart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蛹+GLU饲养的益蝽在高龄期的存活率显著高于蛹+H2O饲养的益蝽(P<0.05);蛹+GLU饲养的益蝽成虫的繁殖时间更长,总的繁殖力更高;蛹+GLU饲养的益蝽生命期望(38.90)和繁殖值(60.7)明显高于蛹+H2O饲养的益蝽(24.21和31.7);蛹+GLU饲养益蝽的内禀增长率(r)和净增值率(R0)分别为5.46和23.16,均极显著高于蛹+H2O饲养的益蝽(P<0.01),种群倍增时间(DT)为12.72,极显著低于蛹+H2O饲养的益蝽(P<0.01);两种饲养方式的周限增长率(λ)和平均世代时间(T)没有显著差异(P>0.05);蛹+GLU饲养的益蝽的捕食时间为95~98 d,净捕食率7.68头,均优于蛹+H2O饲养的益蝽。总体而言,与蛹+H2O相比,蛹+GLU饲养的益蝽种群更加稳定,捕食能力更强。本研究结果为人工饲养益蝽提供了一个经济、高效的饲养方案,为益蝽的规模化生产以及生防潜能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蝽 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 捕食能力 黄粉虫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体ACCase Trp-1999-Leu突变对小麦田菵草生长适合度的影响
10
作者 白霜 吕庆浩 +3 位作者 李怡慧 刘国平 罗小勇 李凌绪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9-216,共8页
为了明确质体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Trp-1999-Leu突变对小麦田菵草生长适合度的影响,以ACCase基因CT区域的1999位纯合突变型(Leu/Leu, RR)和纯合野生型(Trp/Trp, SS)菵草为对象,采用温室盆栽法探究两种基因型菵草在早期生长阶段及营... 为了明确质体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Trp-1999-Leu突变对小麦田菵草生长适合度的影响,以ACCase基因CT区域的1999位纯合突变型(Leu/Leu, RR)和纯合野生型(Trp/Trp, SS)菵草为对象,采用温室盆栽法探究两种基因型菵草在早期生长阶段及营养生长阶段的株高及地上生物量、成熟期的繁殖力,在室内与田间不同条件下测定两种基因型菵草与小麦竞争能力的差异,以期明确在无除草剂选择压力下该位点突变对菵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菵草生长早期的10~15 d,RR型菵草的生物量和株高分别比SS型低24.9%和11.5%;在营养生长阶段,RR型菵草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和净同化率(NAR)分别比SS型菵草低18.2%和28.6%,叶面积比(LAR)高于SS型14.0%,但是二者的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在成熟期,RR分配给生殖器官的资源更少,无论是繁殖力还是平均植株总种子重量均显著低于SS,分别低13.1%、11.4%。竞争力方面,在室内条件下,随着小麦密度的升高,RR基因型菵草地上生物量及种子产量均显著低于SS型;在田间试验中也证实了室内研究的结果,RR型与SS型菵草相比,与小麦的竞争力更弱。因此,ACCase Trp-1999-Leu基因突变会使抗性菵草产生明显的繁殖力和竞争力适合度代价,研究结果可为该基因型菵草的进化和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菵草 乙酰辅酶A羧化酶 Trp-1999-Leu 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Fgβ2 S138A对多菌灵和噻菌灵敏感性的影响
11
作者 蒋凡 吕俊博 +2 位作者 赵彦翔 张迎新 黄金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6-218,共13页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毁灭性病害。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使用较为广泛,其作用靶...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毁灭性病害。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使用较为广泛,其作用靶标为β微管蛋白。禾谷镰刀菌有2个β微管蛋白,通过分子对接结果发现β2微管蛋白第138位氨基酸位点可能为多菌灵结合位点。本研究对β2第138位丝氨酸位点进行突变研究,以明晰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Fgβ2S138A突变后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显著增加,EC50值由0.617 mg/L降至0.290 mg/L,但不影响对噻菌灵的敏感性,EC50值为0.950 mg/L左右,并且该突变不影响禾谷镰刀菌菌丝营养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和致病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在生产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小麦赤霉病 药剂敏感性 定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氯丙烷改性玉米淀粉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水中吡虫啉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自奋 杨龙祥 +3 位作者 鞠超 张清明 郑永权 杨勇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7-945,共9页
吡虫啉是一种常用的新烟碱类农药,因使用量大、水溶性高、半衰期长而普遍存在于水环境中,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生物炭是生物质热解后的固体产物,具备来源广、能耗低、再生容易、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吸附领域得到广泛关注。... 吡虫啉是一种常用的新烟碱类农药,因使用量大、水溶性高、半衰期长而普遍存在于水环境中,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生物炭是生物质热解后的固体产物,具备来源广、能耗低、再生容易、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吸附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环氧氯丙烷交联改性,制备了环氧氯丙烷改性玉米淀粉生物炭(ECSB)。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其结构表征,考察其对吡虫啉的吸附性能,并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ECSB表面有丰富的孔结构,比表面积为285 m^(2)/g,孔体积为0.162 cm^(3)/g,与未改性的玉米淀粉生物炭(CSB)相比,分别提高了46.5和31.4倍。ECSB对吡虫啉的最大吸附量为70.9 mg/g,其吸附效果比CSB提高了112倍。ECSB对吡虫啉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是一个吸热、熵增的自发反应。ECSB对吡虫啉的吸附机理推断主要归功于孔填充作用,经5次超声波协同乙醇脱吸附技术再生后ECSB的吸附能力仍可达原始吸附能力的96.6%。本研究可为环境中吡虫啉污水的治理及玉米淀粉开发应用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农药 环氧氯丙烷改性玉米淀粉生物炭 吡虫啉 吸附性能 交联 孔填充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胶州大白菜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防治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雨萌 刘文杰 +1 位作者 宗茂 罗兰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8-153,共6页
为明确青岛胶州大白菜根腐病的病原菌并对其进行生物防治,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观察、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盆栽法对其病原进行分离、鉴定与防效研究。结果表明,引起青岛胶州大白菜根腐病的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哈茨木霉... 为明确青岛胶州大白菜根腐病的病原菌并对其进行生物防治,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观察、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盆栽法对其病原进行分离、鉴定与防效研究。结果表明,引起青岛胶州大白菜根腐病的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哈茨木霉菌WP和枯草芽孢杆菌WP对盆栽大白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32%和65.02%,两者可作为防治大白菜根腐病的生防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分子鉴定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菜枯萎病生防木霉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雨萌 刘文杰 +2 位作者 户喜朝 袁忠林 罗兰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8,共6页
为筛选对大白菜枯萎病具有生防潜力的木霉菌,采用对峙法和熏蒸法测定9株木霉菌株的拮抗作用,根据形态特征和ITS序列进行鉴定,并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其对大白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9株木霉菌对大白菜枯萎病菌均具有拮抗作用,其... 为筛选对大白菜枯萎病具有生防潜力的木霉菌,采用对峙法和熏蒸法测定9株木霉菌株的拮抗作用,根据形态特征和ITS序列进行鉴定,并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其对大白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9株木霉菌对大白菜枯萎病菌均具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2019-1和2021-2表现较好,拮抗抑菌率分别为72.14%~87.18%和74.87%~81.42%;将菌株2019-1和2021-2分别鉴定为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和哈茨木菌(T. harzianum);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2019-1和2021-2发酵液对大白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7.24%和64.87%。综上所述,菌株2019-1和2021-2防治大白菜枯萎病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枯萎病 木霉菌 鉴定 拮抗作用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WR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潜力 被引量:6
15
作者 侯凯丽 冯宇航 杨从军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0-34,共5页
为评估WR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潜力,测定了WR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离体和活体活性。平板对峙培养和发酵液带毒培养试验表明,WR对番茄灰霉菌落生长的拮抗率达98.2%,WR发酵上清液的30倍稀释液对灰霉菌落生长的抑制率达94.5%。喷施带菌发酵... 为评估WR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潜力,测定了WR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离体和活体活性。平板对峙培养和发酵液带毒培养试验表明,WR对番茄灰霉菌落生长的拮抗率达98.2%,WR发酵上清液的30倍稀释液对灰霉菌落生长的抑制率达94.5%。喷施带菌发酵液及其50倍稀释液,对采后番茄果实灰霉病发生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均达100%,果面光洁;而对照果实上灰霉菌生长旺盛,菌落平均直径1.10~1.13 cm,病害周围果实软化,碰触有臭味汁液流出。WR发酵上清液经11种不同性质的树脂吸附后的残液抑菌活性在2.2%~70.7%,表明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丰富,D201和001×7均可作为活性成分富集树脂。经16S rDNA核苷酸序列鉴定,WR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WR菌株 番茄灰霉病菌 抑菌活性 生防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腐烂茎线虫群体在越冬后大蒜上的侵染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浴 梁晨 +1 位作者 迟胜起 赵洪海 《蔬菜》 2022年第12期36-40,共5页
为明确腐烂茎线虫能否侵染大蒜和被大蒜携带,选择腐烂茎线虫的马铃薯群体(P-Dd)和甘薯群体(SP-Dd)作为接种源,于3—6月越冬后大蒜生长期开展田间试验。定期采样后,对大蒜根际土、蒜根、茎盘、鳞茎进行分离和根内线虫染色检测。结果表明... 为明确腐烂茎线虫能否侵染大蒜和被大蒜携带,选择腐烂茎线虫的马铃薯群体(P-Dd)和甘薯群体(SP-Dd)作为接种源,于3—6月越冬后大蒜生长期开展田间试验。定期采样后,对大蒜根际土、蒜根、茎盘、鳞茎进行分离和根内线虫染色检测。结果表明:腐烂茎线虫的马铃薯群体(P-Dd)和甘薯群体(SP-Dd)均可对大蒜造成侵染。腐烂茎线虫可侵染大蒜的茎盘、蒜根和新生鳞茎。根际土中P-Dd和SP-Dd群体的最大群体密度均出现在5月2日,每10 g土壤分别含107.0条和65.6条;蒜根中P-Dd和SP-Dd的最大群体密度分别出现在3月14日和5月2日,每10 g根中分别含625.4条和1303.3条;茎盘中P-Dd和SP-Dd的最大群体密度分别出现在6月7日和6月15日,每10 g茎盘中分别含1681.8条和2983.3条;大蒜鳞茎只受到轻微侵染,P-Dd和SP-Dd群体的最大群体密度均出现在5月30日,每10 g鳞茎中分别有2.7条和1.6条。收获时,大蒜茎盘、鳞茎中均检测到腐烂茎线虫。尽管不同寄主来源的腐烂茎线虫对大蒜的侵染存在差异,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均能够侵染大蒜,并可随受侵染的鲜蒜进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烂茎线虫 大蒜 侵染 传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太阳能消毒对设施瓜类蔬菜根结线虫病的长期控制效果
17
作者 张紫琪 蔡昕悦 +3 位作者 宋雯雯 史倩倩 梁晨 赵洪海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3期171-178,共8页
为了评价土壤太阳能消毒(soil solarization,SS)处理对由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引起的设施瓜类蔬菜根结线虫病的控制效果,在2021和2022年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采用根结指数作为防效评价标准。结果发现,2021年覆膜22 d(未淹... 为了评价土壤太阳能消毒(soil solarization,SS)处理对由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引起的设施瓜类蔬菜根结线虫病的控制效果,在2021和2022年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采用根结指数作为防效评价标准。结果发现,2021年覆膜22 d(未淹水暴露)的SS(2021SS),仅在第1个生长季的前期对根结线虫病有较高的相对防效(63.4%),SS与微生物发酵菌液结合可提升和延长防效。2022年淹水暴露且覆膜32 d的SS(SS32D),前3个生长季对瓜类根结线虫病的季内平均相对防效依次为99.0%、80.4%和64.8%,均明显优于噻唑膦,第四生长季与噻唑膦效果相当;SS32D在4个生长季的后期防效均明显高于2021SS处理生长季的后期防效,表现出对土壤中根结线虫持续且很好的控制效果。2022年淹水暴露且覆膜16 d的SS(SS16D),在前2个生长季的季内平均相对防效依次为82.4%和61.3%,比噻唑膦的高或与之相当,季内平均和后期相对防效均比2021SS明显提高,对根结线虫具有一定持续且较好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土壤淹水暴露可大幅度提升SS对根结线虫的控制效果,SS与土壤淹水相结合可获得对根结线虫的长期有效控制。因此,规范覆膜和土壤高含水量保持的SS能够成为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病绿色和可持续治理的核心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根结线虫 土壤太阳能消毒 淹水暴露 长期控制 瓜类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