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数据质量技术判断常见方法探讨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文雷 张凤菊 +5 位作者 曹燕燕 朱晨 栾永盛 岳太星 郑秋花 陈相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2,共8页
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管理,有效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以列举法对影响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数据质量的样品采集、运输、交接和实验室分析等监... 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管理,有效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以列举法对影响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数据质量的样品采集、运输、交接和实验室分析等监测活动的各环节进行了技术分析,梳理总结了数据质量技术判断的常见方法,旨在为环境管理部门开展监督管理提供经验借鉴。同时,就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质量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 数据质量 技术判断 监督管理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体中1,3-丁二烯和1-溴丙烷的含量
2
作者 张凤菊 曹方方 +2 位作者 石敬华 杨春蕾 回军令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3-997,共5页
迅速采集地表水、工业废水或海水水样,使其充满样品瓶,在线加入内标氟苯,和样品同时在吹扫时间10 min、吹扫温度40℃、脱附温度180℃、脱附时间2 min条件下进行吹扫捕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1,3-丁二烯和1-溴丙烷的含量。在色... 迅速采集地表水、工业废水或海水水样,使其充满样品瓶,在线加入内标氟苯,和样品同时在吹扫时间10 min、吹扫温度40℃、脱附温度180℃、脱附时间2 min条件下进行吹扫捕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1,3-丁二烯和1-溴丙烷的含量。在色谱分析中,以DB-624色谱柱作固定相在升温程序下分离;在质谱分析中,以电子轰击离子源电离,选择离子监测模式检测。结果显示:1,3-丁二烯和1-溴丙烷的线性范围为1.0~40.0μg·L^(-1),检出限(3.143s)分别为0.3,0.2μg·L^(-1);对上述3种样品基质进行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1.4%~118%,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1.7%~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吹扫捕集 水体 1 3-丁二烯 1-溴丙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9年日照市PM_(2.5)长期变化特征及其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中杰 霍娟 +7 位作者 杜惠云 王大玮 李杰 张传兵 张涛 王威 王海波 杨文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969-3980,共12页
利用2015~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的小时数据,对日照市PM_(2.5)季节污染特征和日照市海陆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HYSPLIT模式计算了5年逐日02:00、08:00、14:00和20:00(BTC)的48h后向轨迹,不仅通过轨迹聚类分析... 利用2015~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的小时数据,对日照市PM_(2.5)季节污染特征和日照市海陆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HYSPLIT模式计算了5年逐日02:00、08:00、14:00和20:00(BTC)的48h后向轨迹,不仅通过轨迹聚类分析和潜在源区分析探讨了日照市不同季节PM_(2.5)主要传输路径和其轨迹污染特征及其潜在源区分布和贡献,也分析了海陆风对日照市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照市PM_(2.5)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分布特征,监测站点颗粒物浓度在偏西北风影响下较高.日照市不同季节主要输送路径存在差异:春季主要受到偏东和偏北方向气流影响;夏季在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主要受到来自海上的较为清洁的偏东气流影响;秋季主要受到西北和偏东气流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和偏北气流影响.整体而言,不同季节受偏西至偏南气流影响时,日照市对应的PM_(2.5)浓度较高.日照市海陆风春秋季多,夏冬季少;在海陆风影响下,日照市PM_(2.5)污染和臭氧污染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且在不同PM_(2.5)污染等级下,PM_(2.5)浓度日变化特征也与其在非海陆风日的日变化有所差异.污染潜在源区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最主要的潜在源区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潍坊市、青岛市和江苏省连云港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三五”期间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国涵 解倩 +3 位作者 闫琨 李振宇 苏涛 杨耀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0-247,共8页
基于“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滇池外海晖湾中、罗家营、观音山东、观音山中、观音山西、白鱼口、海口西和滇池南等8个采样点位底泥中7种重金属监测值,利用地质累计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评价方法,对重金属进行污染特征分析... 基于“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滇池外海晖湾中、罗家营、观音山东、观音山中、观音山西、白鱼口、海口西和滇池南等8个采样点位底泥中7种重金属监测值,利用地质累计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等评价方法,对重金属进行污染特征分析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s、Hg、Cr、Pb、Cd、Cu和Zn平均含量对比云南省土壤背景值分别超标0.46,4.70,0.47,0.73,3.47,1.17,1.13倍,且时空分布存在差异性。时间变化上,As、Cd、Cu、Zn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As、Hg、Cr和Pb含量高值集中在滇池外海南部水域,Cd和Cu在东部水域较高,Zn含量则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地质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表明,8个点位中滇池南、晖湾中和观音山西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高,潜在生态风险也较高,引起污染累积以及潜在生态风险的指标主要为Hg、Cd和Cu。重金属来源分析结果显示,As、Hg、Cr、Pb具有相似的污染来源,初步推断为工业污染源;Cu和Cd主要来自农业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外海底泥 重金属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催化剂电催化CO_(2)还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冯强 李健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382,共19页
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问题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驱动催化剂电催化CO_(2)还原为碳氢燃料或化学原料具有广阔前景。过渡金属相对低廉的成本和优良的催化性能成为催化工程的首选。本文综述了铜衍生催化剂包括金属Cu... 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问题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驱动催化剂电催化CO_(2)还原为碳氢燃料或化学原料具有广阔前景。过渡金属相对低廉的成本和优良的催化性能成为催化工程的首选。本文综述了铜衍生催化剂包括金属Cu、Cu单原子、Cu氧化物、Cu合金、Cu金属有机框架、铜酞菁和Cu-非金属化合物在电催化CO_(2)还原的应用现状,阐明了CO_(2)还原为不同碳产物的可能路径与机理。此外,在分析目前研究的重点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碳排放控制和高效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电催化还原 CU催化剂 碳氢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