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琉璃瓦件的釉胎损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艳群 于文頔 +3 位作者 赵静 李强 王卓 谈翔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80,共9页
针对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最具代表的女儿墙绿色琉璃瓦目前出现的釉层脱落和胎体粉化等不同病变,为探索其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能谱分析、微区X射线衍射分析、热扩散系数分析、热膨胀特性分析以及界面张力分析等,确定琉璃构... 针对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最具代表的女儿墙绿色琉璃瓦目前出现的釉层脱落和胎体粉化等不同病变,为探索其原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能谱分析、微区X射线衍射分析、热扩散系数分析、热膨胀特性分析以及界面张力分析等,确定琉璃构件釉层和胎体呈层状脱落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琉璃保护材料、釉层和胎体的热扩散、热膨胀以及各界面性能等的差异,使得含磷、铅和钙元素的腐蚀物形成于胎釉界面尤其是釉层冰裂纹延伸区域,造成胎釉界面结合强度降低,冰裂纹扩展并与胎釉结合薄弱处形成的裂缝贯通后,造成釉面呈片层状脱落;2)对于无釉胎体表面的层状剥落,含保护层胎与基体胎界面形成硫酸钙结晶带,造成界面处孔隙增加、颗粒结合降低,推测这是造成琉璃胎体呈片层状脱落的主要因素。本工作从基础性科学研究角度确定琉璃釉层和胎体层状脱落的内在原因,为进一步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总督楼 古建筑琉璃瓦 胎釉损毁 裂缝贯通 盐结晶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类型特征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陶力 赵益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80,共6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园”属性意味着文物古迹资源可以通过“适度开发”的手段转化为被游客“感知”甚至“消费”的旅游吸引物。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依照其遗址本体可以划分为宫殿型、墓葬型、遗迹型、洞穴型、瓷窑型和复合型等6种,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园”属性意味着文物古迹资源可以通过“适度开发”的手段转化为被游客“感知”甚至“消费”的旅游吸引物。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依照其遗址本体可以划分为宫殿型、墓葬型、遗迹型、洞穴型、瓷窑型和复合型等6种,而遗址本体的特征决定了考古遗址的旅游转化过程以及公园对遗址的阐释方式。利用最邻近分析法测算后发现,我国的考古遗址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呈凝聚型,且分布区域与我国人口集中区域重合,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潜力。并进一步提出,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发展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园所处的地理区位环境及其所处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遗址 遗址本体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 旅游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凤阳古堆桥遗址商代农业生产的植物考古学观察
3
作者 赵珍珍 何晓琳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1,共7页
通过对古堆桥遗址商代的植物大遗存进行浮选分析,显示农业是该遗址先民主要的生计方式,同时也充分利用聚落周围野生可食植物性资源。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农作物中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粟,黍和小麦都发现较少。农作物主要采用从茎秆中部... 通过对古堆桥遗址商代的植物大遗存进行浮选分析,显示农业是该遗址先民主要的生计方式,同时也充分利用聚落周围野生可食植物性资源。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农作物中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粟,黍和小麦都发现较少。农作物主要采用从茎秆中部以上进行收割,包括掐穗的收割方式。遗址先民存在对农作物的加工行为,且遗址中农作物加工活动处于加工的后期阶段。此外,先民有意识的对杂草进行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堆桥遗址 商代 农业 收割方式 作物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山东城子崖遗址岳石先民的生计策略
4
作者 葛利花 朱超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3,共9页
城子崖遗址自龙山时期即为鲁北区域中心城址,岳石时期承继了龙山时期粟、黍、稻、小麦、稗组合,并继续利用黍亚科、早熟禾亚科等资源,延续了农业与采集业并存发展的生业经济模式,以及对农作物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加工流程。相较于龙山时期... 城子崖遗址自龙山时期即为鲁北区域中心城址,岳石时期承继了龙山时期粟、黍、稻、小麦、稗组合,并继续利用黍亚科、早熟禾亚科等资源,延续了农业与采集业并存发展的生业经济模式,以及对农作物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加工流程。相较于龙山时期,岳石时期城子崖以粟、黍、稻为代表的农作结构和野生植物利用种类等调控程度不一,反映出先民在自然和社会大环境变迁中生计策略的能动性调整,这当是城子崖所在鲁北,乃至海岱地区社会文化持续发展之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子崖遗址 岳石时期 生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邹城两孟南西周遗址发掘简报
5
作者 韩辉 段新霞 +7 位作者 贺于真 徐深 李嘉琪(绘图) 戴海丽(绘图) 薛云航(绘图) 黄乐(绘图) 张仲坤(摄影) 段新霞(摄影)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34,共17页
202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邹城市两孟南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主体年代是西周早中期,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遗物丰富,包括陶、石、骨角器,以及铜硫渣、残铜块、废弃炉壁等冶铸相关遗物。两孟南遗址发掘为鲁中南地... 202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邹城市两孟南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主体年代是西周早中期,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遗物丰富,包括陶、石、骨角器,以及铜硫渣、残铜块、废弃炉壁等冶铸相关遗物。两孟南遗址发掘为鲁中南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城市 两孟南遗址 西周时期 冶铸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铭文鼎(西周)
6
作者 徐倩倩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长清区马山镇小河东村出土,现藏长清博物馆。通高20.0厘米,口径20.3厘米。口微敛,方唇,窄折沿,鼓腹,圜底,蹄形足,立耳微外撇。口沿下饰一组重环纹,腹部一组垂鳞纹,两组纹饰带之间有一周明显的凸棱。耳外部饰弦纹。
关键词 重环纹 弦纹 鼓腹 圜底 垂鳞纹 西周 马山镇 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鼎(西周)
7
作者 徐倩倩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村出土,现藏滕州博物馆。高25.2厘米,口径21.0厘米。方唇,窄平沿,鼓腹略下垂,圆底,三柱足微外撇,双立耳微外撇。口沿下饰一周三组夔龙纹带,云雷纹为地。
关键词 云雷纹 夔龙纹 鼓腹 西周 滕州市 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妣垂鳞纹鼎(西周)
8
作者 徐倩倩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现藏济南市博物馆。口径16.1厘米,带盖通高19.8厘米,木盖高7.9厘米。方唇,窄平折沿,双立耳微外撇,深腹略鼓,圜底,三蹄足粗矮。上腹饰窃曲纹,下腹饰垂鳞纹。器内壁铭文三行十一字“白妣作□□鼎其永宝用”。器盖系后配,木制,玉钮。
关键词 白妣垂鳞纹鼎 西周 济南市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章丘宁家埠遗址(2016)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魏娜 袁广阔 +3 位作者 王涛 张溯 郭荣臻 靳桂云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16-24,共9页
对宁家埠遗址2016年发掘区龙山文化、商末周初、东周、汉代和宋元时期土样的浮选,发现了4474粒炭化植物种子果实,包括粟、黍和大豆等农作物,黍亚科、藜科、豆科和菊科等非农作物的种子果实以及少量硬果壳核。量化分析表明,宁家埠遗址从... 对宁家埠遗址2016年发掘区龙山文化、商末周初、东周、汉代和宋元时期土样的浮选,发现了4474粒炭化植物种子果实,包括粟、黍和大豆等农作物,黍亚科、藜科、豆科和菊科等非农作物的种子果实以及少量硬果壳核。量化分析表明,宁家埠遗址从龙山文化到东周时期延续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传统,农作物以粟为主,到东周时期,农作物的比例明显上升,可能是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类野生植物遗存反映了居民对聚落周围野生植物的利用和聚落周围的生态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家埠遗址 龙山文化 东周 旱作农业 植物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曲阜林家遗址夏商时期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0
作者 崔胜宽 董文斌(整理/摄影) +3 位作者 孙亮申 郝连琴 高明奎(整理/绘图/摄影) 潘永霞(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7,共15页
2013年9~10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曲阜林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岳石文化、商代、东周、汉代和唐代的灰坑、灰沟、窑址等各类遗迹114处,出土了大量的岳石文化及中商时期的生活用器。大量中商文化遗物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的空白,... 2013年9~10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曲阜林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岳石文化、商代、东周、汉代和唐代的灰坑、灰沟、窑址等各类遗迹114处,出土了大量的岳石文化及中商时期的生活用器。大量中商文化遗物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的空白,为探讨夷商关系、考证商奄之地以及研究夏商时期该地区的文化面貌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阜 林家遗址 岳石文化遗存 商代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邑盐业考古及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党浩 李繁玲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68,共7页
昌邑属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制盐的重要区域。在潍河东、西部发现2个遗址群、211处古代盐业遗址,鄑邑故城清理22座汉代陶窑,火道--廒里遗址群01遗址发掘东周时期遗存。西周时期盐业遗存仅发现于潍河以西地区,制盐技术与同时期遗存基本... 昌邑属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制盐的重要区域。在潍河东、西部发现2个遗址群、211处古代盐业遗址,鄑邑故城清理22座汉代陶窑,火道--廒里遗址群01遗址发掘东周时期遗存。西周时期盐业遗存仅发现于潍河以西地区,制盐技术与同时期遗存基本相同,性质较为单一,多与煮盐业相关。东周时期遗存已发展至潍河以东,煮盐器具、盐灶、盐井有很大变化,向规模化发展,技术更先进,生产能力提升。汉鄑邑故城陶瓦作坊疑与盐官官署有关。宋元时这里仍是重要的盐业生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邑 盐业 西周 东周 制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浅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双成 白广珍 +4 位作者 杜可竹 刘建国 吴昊 胡文龙 胡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84,共6页
为了更好地探讨出土汉代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本研究运用显微镜等仪器,对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几件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金饰片多镶嵌在漆灰层上的漆膜层中,银饰片和银构件多镶嵌在漆膜及漆灰层中... 为了更好地探讨出土汉代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本研究运用显微镜等仪器,对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几件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金饰片多镶嵌在漆灰层上的漆膜层中,银饰片和银构件多镶嵌在漆膜及漆灰层中;在金银饰与漆膜接界处有出于保护目的,且与周围图案相协调的描饰;金银装饰上的描饰与其周围的描饰图案融为一体。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因金银饰件面,与漆膜层面高低,分为"粘贴"和"镶嵌"两类,本研究样品中暂未发现粘贴工艺。结合现代漆器装饰工艺调查结果,初步探讨了几件夹纻胎漆器金银的镶嵌工艺流程。本研究可利于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的发掘、利用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夹纻胎漆器 金银装饰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夯土遗址出土冶金遗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代全龙 董文斌 +1 位作者 邹桂森 李延祥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9-148,共10页
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等分别对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夯土遗址出土冶金遗物的基体成分、金属颗粒及物相进行科学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炉渣均为还原渣,系使用含硫铜铅矿石进行火法... 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等分别对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夯土遗址出土冶金遗物的基体成分、金属颗粒及物相进行科学分析。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炉渣均为还原渣,系使用含硫铜铅矿石进行火法冶炼并配以锡料,利用冶炼过程中液态分层的上层浇铸得到高铅的铅锡青铜铸币,下层高铅合金可使用凝析法生产金属铅与铅锡青铜。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该遗址通过冶炼活动生产铅青铜并配以锡料直接浇铸获取高铅青铜铸币的冶金行为,为进一步挖掘该遗址的冶金内涵,重建该遗址的铸造工艺及生产链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对认识中国古代铸币金属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淄齐故城 铸钱遗址 冶金遗物 科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金时期中国北方农业和食物结构特点——来自山东淄博马尚遗址的植物考古证据
14
作者 李晓彤 王新宇 +2 位作者 赵珍珍 徐新 靳桂云 《农业考古》 2025年第4期16-27,共12页
宋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在这一时期占据重要地位。既往对宋金时期农业的研究多依赖文献资料,缺乏充分的考古实证。山东淄博宋金时期马尚遗址浮选结果显示,遗址出土的农作物遗存以小麦、粟、大豆和绿豆为主,高粱、荞... 宋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在这一时期占据重要地位。既往对宋金时期农业的研究多依赖文献资料,缺乏充分的考古实证。山东淄博宋金时期马尚遗址浮选结果显示,遗址出土的农作物遗存以小麦、粟、大豆和绿豆为主,高粱、荞麦和芝麻为辅;水果类有桑葚、葡萄和山楂;蔬菜多以绿豆芽和田间野菜为主。综合来看,宋金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多样,以粟、黍、小麦和豇豆属最为普遍。水稻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较少,仅寿光机械林场遗址和汶上梁庄遗址有少量发现,前者可能与制盐作坊有关,后者或因本地少量种植及临近运河、南稻北运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业 宋金时期 植物考古 农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鼎(西周)
15
作者 徐倩倩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长18.5厘米、通宽14.0厘米、通高19.5厘米,重2.034千克。长方形覆斗形。方唇,窄折沿,深腹,底略垂,四柱足。四面腹部为长方形空白,周围布满纹饰,两侧为变形塑纹,上为一周蛇纹,以扉棱为... 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长18.5厘米、通宽14.0厘米、通高19.5厘米,重2.034千克。长方形覆斗形。方唇,窄折沿,深腹,底略垂,四柱足。四面腹部为长方形空白,周围布满纹饰,两侧为变形塑纹,上为一周蛇纹,以扉棱为界对称分布,蛇头硕大、圆目凸出;下为一周凤鸟纹,以扉棱为界对称分布,长尾尖喙。纹饰均以云雷纹为地。正面、侧面纹饰相同,唯正面蛇的数量较多、凤的尾巴较长。足中部两道凸棱,凸棱以上为浅浮雕曾面纹,圆凸出,鼻、角夸张。内壁有铭文“華宝尊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雷纹 浅浮雕 扉棱 凤鸟纹 方鼎 对称分布 凸棱 西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鼻足方鼎(西周)
16
作者 徐倩倩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现藏济阳区博物馆。通高20.0厘米、长15.0厘米、宽11.5厘米。长方形口,方唇、折沿、束颈较长、鼓腹、圜底,口部两短边有两立耳。四足为象鼻状,足端作象鼻卷曲状。器身纹饰分为三组:颈部四角有高扉棱,四面以云雷纹为... 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现藏济阳区博物馆。通高20.0厘米、长15.0厘米、宽11.5厘米。长方形口,方唇、折沿、束颈较长、鼓腹、圜底,口部两短边有两立耳。四足为象鼻状,足端作象鼻卷曲状。器身纹饰分为三组:颈部四角有高扉棱,四面以云雷纹为地,每面各饰一组相对凤鸟纹,以扉棱为界;腹部和足部纹饰相连,以腹部角部和足为中轴线,铸为象首;象大耳、竖眼、阔嘴、短牙,长鼻上卷,鼻孔张开,额上有一对圆涡纹,鼻上饰卷云纹和麟状纹。立耳外侧饰两道等距凹槽。壁口内壁有铭文“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雷纹 圆涡纹 卷云纹 扉棱 凤鸟纹 鼓腹 方鼎 圜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簋(西周)
17
作者 徐倩倩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宽26.0厘米,通高13.7厘米,重2.017千克。方唇,敞口,微束颈,鼓腹略呈垂腹,圈足外侈。对称兽首环耳,下有钩状小耳。颈部有一道粗凸棱,上、下各有一道细阳纹,前后各有一浮雕兽首。器身其... 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宽26.0厘米,通高13.7厘米,重2.017千克。方唇,敞口,微束颈,鼓腹略呈垂腹,圈足外侈。对称兽首环耳,下有钩状小耳。颈部有一道粗凸棱,上、下各有一道细阳纹,前后各有一浮雕兽首。器身其余部位为素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足 鼓腹 阳纹 垂腹 西周 铜簋 兽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甗(西周)
18
作者 徐倩倩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济阳刘台子出土,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宽32.2厘米、通高46.7厘米、口径29.5厘米,重10.057千克。连体甗,器物厚重。方唇,卷沿,斜直腹。鬲部分裆、鼓腹,三蹄形足。甑、鬲结合部有三个伸出的榫扣以承箅。甑腹部一周云雷纹带,纹饰... 济阳刘台子出土,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宽32.2厘米、通高46.7厘米、口径29.5厘米,重10.057千克。连体甗,器物厚重。方唇,卷沿,斜直腹。鬲部分裆、鼓腹,三蹄形足。甑、鬲结合部有三个伸出的榫扣以承箅。甑腹部一周云雷纹带,纹饰较浅。鬲部每足及对应的腹部均饰浮雕兽面纹,角、眼、鼻凸出明显。甑部有两处明显的补修补铸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雷纹 兽面纹 鼓腹 文物考古 西周 结合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鼎(西周)
19
作者 徐倩倩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现藏济阳区博物馆。通高22.1厘米、通长21.0厘米、通宽14.3厘米。长方形圆角,方唇,折沿,束颈,略垂腹,柱足,颈部两附耳。柱足略显上粗下细。素面,颈部饰凸棱纹。壁内侧有铭文“(■)”。底部可见清晰的范线、垫片、加... 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现藏济阳区博物馆。通高22.1厘米、通长21.0厘米、通宽14.3厘米。长方形圆角,方唇,折沿,束颈,略垂腹,柱足,颈部两附耳。柱足略显上粗下细。素面,颈部饰凸棱纹。壁内侧有铭文“(■)”。底部可见清晰的范线、垫片、加强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鼎 垂腹 加强筋 西周 博物馆 济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斿鼎(西周)
20
作者 徐倩倩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现藏济阳区博物馆。通高19.7厘米,口径16.2厘米,腹径17.4厘米。口不规整,璐呈桃心形。方唇,折沿,敛口,垂腹。立耳微撇,三柱足,上粗下细。器身光素无纹,仅沿下及上腹部各有一道凸棱。器内壁近口沿处有铭文“斿作厥文... 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现藏济阳区博物馆。通高19.7厘米,口径16.2厘米,腹径17.4厘米。口不规整,璐呈桃心形。方唇,折沿,敛口,垂腹。立耳微撇,三柱足,上粗下细。器身光素无纹,仅沿下及上腹部各有一道凸棱。器内壁近口沿处有铭文“斿作厥文考宝”。器底可见范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腹 西周 博物馆 铭文 济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