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山东省馆藏革命文物定级工作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华勇
贾依雪
张小松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7,共7页
自2022年7月以来,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开展山东省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评估定级工作。这一工作在定级队伍专业化、定级流程科学化、定级依据标准化三个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在革命文物的时代划分、革命文物的属性...
自2022年7月以来,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开展山东省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评估定级工作。这一工作在定级队伍专业化、定级流程科学化、定级依据标准化三个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在革命文物的时代划分、革命文物的属性、革命文物原始信息的保存与来源的追溯、革命文物的辨伪等问题的解决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旨在为全省乃至全国革命文物定级工作提供一些案例借鉴和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定级
文物定级标准
博物馆收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出土青砖分析与研究
2
作者
王云鹏
吕成佳
+1 位作者
蔡友振
刘芳志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7,共9页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是一座西汉晚期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主体为堆垒成框形结构的黄心柏木,柏木外侧铺设一至两层文字青砖。本研究采用三维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X)等设备对M2椁室周边不同位置青砖碎块进行系统分析,发现...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是一座西汉晚期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主体为堆垒成框形结构的黄心柏木,柏木外侧铺设一至两层文字青砖。本研究采用三维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X)等设备对M2椁室周边不同位置青砖碎块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青砖中含有大量粉砂质地及少量黏土质地材料。青砖中轻、重矿物组合特征与沉积岩完全一致,砖内部分区域还发现了以萤石、石灰石为助熔剂的烧结结构及稀土矿渣。通过青砖化学成分与岩相结构特征判断其取土地为山东境内大野泽南部湖底或沼泽内淤泥,文字青砖上书写地名应为原料产地名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圣湖汉墓
青砖
产地
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罗汉像病害分析研究
3
作者
蔡友振
童永东
+1 位作者
张坤
马清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3,共12页
灵岩寺千佛殿彩绘罗汉像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宝,在过去的岁月中自然老化和环境因素导致塑像出现了各种病害,威胁其安全保存。病害调查、病害产生原因和机理研究是塑像科学保护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X-射线衍射(XRD)、离子...
灵岩寺千佛殿彩绘罗汉像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宝,在过去的岁月中自然老化和环境因素导致塑像出现了各种病害,威胁其安全保存。病害调查、病害产生原因和机理研究是塑像科学保护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X-射线衍射(XRD)、离子色谱(IC)、显微拉曼光谱(μ-RS)、超景深显微镜(OM)、扫描电镜-能谱(SEM-EDX)等多种分析技术,探讨了罗汉像各种表观病害产生的原因和机理。研究表明,塑像酥碱区域含有较多硫酸盐和硝酸盐。硫酸盐随温湿度波动,反复结晶—溶解中体积变化引起的应力不断破坏地仗,使之酥碱。硝酸盐腐蚀地仗,并与其他可溶盐一起不断粉化、破坏地仗。酥碱病害继而引发了彩绘层起甲、龟裂、甚至脱落。塑像额头、头顶等易积灰区域的起甲、龟裂病害与降尘有关。灰尘层中的Ca^(2+)、SO_(4)^(2-)与水形成含水硫酸钙引起的体积膨胀应力传递到颜料层导致了开裂、起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岩寺
罗汉像
病害分析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曲汉墓漆纱工艺及物料探源
被引量:
1
4
作者
徐军平
王鉴兰
+1 位作者
刘靓
吴双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3,共12页
日照海曲汉墓出土的漆纱残片是目前已报道的山东地区考古发掘出土较为罕见的汉代织物遗存,也是整个山东地区较早期的珍贵丝织品实物资料。髹漆是中国优秀传统工艺之一,亦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独特的织物整理技术。汉代在冠和履的制作过...
日照海曲汉墓出土的漆纱残片是目前已报道的山东地区考古发掘出土较为罕见的汉代织物遗存,也是整个山东地区较早期的珍贵丝织品实物资料。髹漆是中国优秀传统工艺之一,亦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独特的织物整理技术。汉代在冠和履的制作过程中,使用漆的涂层,实现了现代织物整理类似的目的,即功能改性纺织品:使丝织品达到硬挺、坚牢和防水的目的。通过超景深显微观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检测方法对黑色网状结构残片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推断发掘出土的网状结构为:内部芯线为蚕丝,外部为髹饰大漆。大漆涂料中加入了朱砂等作为显色成分。特别根据激光拉曼光谱数据等分析,发现在漆纱工艺中存在钠长石作为漆灰添加剂的情况。通过对海曲地区所在胶东半岛的贝丘遗址分布进一步了解,研究大胆猜测并验证了漆纱的漆灰成分有可能源自对贝丘遗址的贝类遗存的利用,并为追溯人类早期对海洋自然资源利用及海洋地域考古、早期工艺物料的来源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
髹漆
漆灰添加剂
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代玉石白化机理解析——以三星堆遗址出土部分玉器为例
5
作者
王云鹏
刘建成
+4 位作者
李志敏
王凤娇
鲁海子
方辉
马清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3,共17页
中国古代出土玉器常伴有白化现象,此现象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石器中较为常见。本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等分析三星堆遗址出土白化玉器。结果显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白化玉器主...
中国古代出土玉器常伴有白化现象,此现象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石器中较为常见。本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等分析三星堆遗址出土白化玉器。结果显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白化玉器主要物相为方解石及透辉石——透辉石可由透闪石受热转化而成,玉器白化与受热有关。透闪石玉由高温热液流经镁质碳酸岩通过交代作用而形成,镁质碳酸盐岩中富含晶包有机质,推测透闪石玉中同样含有晶包有机质。本研究中玉石的荧光光谱及加热、溶出等模拟试验均证明了这一推论。方解石与透闪石玉内均含有分散有机质,玉石白化不仅取决于玉石结构变化,还与玉内分散有机质流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闪石玉
沉积有机质
晶包有机质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代青铜器选择性腐蚀机理及其内纯铜组织的成因
6
作者
王云鹏
刘芳志
+2 位作者
蔡友振
王雪凝
马清林
《腐蚀与防护》
2025年第7期43-53,共11页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对山东地区青铜文物样品开展研究,发现铜镜类样品中α相优先腐蚀现象较为常见,非铜镜类样品则多表现为δ相优先腐蚀,少数样品中两类腐蚀同时存在。古铜镜表面通常较为光滑,在土壤、海水、大气...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对山东地区青铜文物样品开展研究,发现铜镜类样品中α相优先腐蚀现象较为常见,非铜镜类样品则多表现为δ相优先腐蚀,少数样品中两类腐蚀同时存在。古铜镜表面通常较为光滑,在土壤、海水、大气中易发生吸氧腐蚀,其他类型青铜器表面大多较为粗糙,表面缺陷处易发生闭塞电池腐蚀。闭塞电池内溶液会因金属离子水解而呈强酸性,强酸环境会造成α相与δ相电位逆转。模拟腐蚀试验结果证明在酸碱性不强的埋藏环境中,青铜腐蚀由α相开始,强酸条件下青铜腐蚀由δ相开始。闭塞电池内δ相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铜离子,α相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纯铜晶粒。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扩散速度缓慢,腐蚀电池内部电流因浓差极化而时断时续,生成的铜晶粒中有时会出现孪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锡青铜器
电化学腐蚀
闭塞区
纯铜晶粒
孪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东省馆藏革命文物定级工作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
1
1
作者
孙华勇
贾依雪
张小松
机构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
山东省
博物馆
出处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7,共7页
文摘
自2022年7月以来,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开展山东省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评估定级工作。这一工作在定级队伍专业化、定级流程科学化、定级依据标准化三个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在革命文物的时代划分、革命文物的属性、革命文物原始信息的保存与来源的追溯、革命文物的辨伪等问题的解决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旨在为全省乃至全国革命文物定级工作提供一些案例借鉴和研究参考。
关键词
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定级
文物定级标准
博物馆收藏
分类号
K871.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894 [文化科学—体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出土青砖分析与研究
2
作者
王云鹏
吕成佳
蔡友振
刘芳志
机构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
出处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7,共9页
文摘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是一座西汉晚期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主体为堆垒成框形结构的黄心柏木,柏木外侧铺设一至两层文字青砖。本研究采用三维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X)等设备对M2椁室周边不同位置青砖碎块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青砖中含有大量粉砂质地及少量黏土质地材料。青砖中轻、重矿物组合特征与沉积岩完全一致,砖内部分区域还发现了以萤石、石灰石为助熔剂的烧结结构及稀土矿渣。通过青砖化学成分与岩相结构特征判断其取土地为山东境内大野泽南部湖底或沼泽内淤泥,文字青砖上书写地名应为原料产地名称。
关键词
灵圣湖汉墓
青砖
产地
稀土
Keywords
Han-Dynasty tomb at Lingsheng Lake
gray-coloured bricks
provenance study
rare earths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罗汉像病害分析研究
3
作者
蔡友振
童永东
张坤
马清林
机构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3,共12页
基金
重庆师范大学基金项目(23XWB016)资助,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罗汉像保护修复项目(一期)(1-02-18-3700-013)资助。
文摘
灵岩寺千佛殿彩绘罗汉像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宝,在过去的岁月中自然老化和环境因素导致塑像出现了各种病害,威胁其安全保存。病害调查、病害产生原因和机理研究是塑像科学保护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X-射线衍射(XRD)、离子色谱(IC)、显微拉曼光谱(μ-RS)、超景深显微镜(OM)、扫描电镜-能谱(SEM-EDX)等多种分析技术,探讨了罗汉像各种表观病害产生的原因和机理。研究表明,塑像酥碱区域含有较多硫酸盐和硝酸盐。硫酸盐随温湿度波动,反复结晶—溶解中体积变化引起的应力不断破坏地仗,使之酥碱。硝酸盐腐蚀地仗,并与其他可溶盐一起不断粉化、破坏地仗。酥碱病害继而引发了彩绘层起甲、龟裂、甚至脱落。塑像额头、头顶等易积灰区域的起甲、龟裂病害与降尘有关。灰尘层中的Ca^(2+)、SO_(4)^(2-)与水形成含水硫酸钙引起的体积膨胀应力传递到颜料层导致了开裂、起甲。
关键词
灵岩寺
罗汉像
病害分析
机理
Keywords
Lingyan Temple
Arhat statue
Disease analysis
Mechanism
分类号
K878.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曲汉墓漆纱工艺及物料探源
被引量:
1
4
作者
徐军平
王鉴兰
刘靓
吴双成
机构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
广西民族大学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波士顿大学
国家
文物
局考古研究
中心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3,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1803123)。
文摘
日照海曲汉墓出土的漆纱残片是目前已报道的山东地区考古发掘出土较为罕见的汉代织物遗存,也是整个山东地区较早期的珍贵丝织品实物资料。髹漆是中国优秀传统工艺之一,亦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独特的织物整理技术。汉代在冠和履的制作过程中,使用漆的涂层,实现了现代织物整理类似的目的,即功能改性纺织品:使丝织品达到硬挺、坚牢和防水的目的。通过超景深显微观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检测方法对黑色网状结构残片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推断发掘出土的网状结构为:内部芯线为蚕丝,外部为髹饰大漆。大漆涂料中加入了朱砂等作为显色成分。特别根据激光拉曼光谱数据等分析,发现在漆纱工艺中存在钠长石作为漆灰添加剂的情况。通过对海曲地区所在胶东半岛的贝丘遗址分布进一步了解,研究大胆猜测并验证了漆纱的漆灰成分有可能源自对贝丘遗址的贝类遗存的利用,并为追溯人类早期对海洋自然资源利用及海洋地域考古、早期工艺物料的来源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织物
髹漆
漆灰添加剂
涂层
Keywords
Fabric
Lacquering
Additive of the lacquer ash layer
Coating
分类号
K878.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代玉石白化机理解析——以三星堆遗址出土部分玉器为例
5
作者
王云鹏
刘建成
李志敏
王凤娇
鲁海子
方辉
马清林
机构
山东
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
四川省
文物
考古研究院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3,共17页
基金
山东省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
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2024YFFK0125)资助。
文摘
中国古代出土玉器常伴有白化现象,此现象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石器中较为常见。本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仪、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等分析三星堆遗址出土白化玉器。结果显示三星堆遗址出土白化玉器主要物相为方解石及透辉石——透辉石可由透闪石受热转化而成,玉器白化与受热有关。透闪石玉由高温热液流经镁质碳酸岩通过交代作用而形成,镁质碳酸盐岩中富含晶包有机质,推测透闪石玉中同样含有晶包有机质。本研究中玉石的荧光光谱及加热、溶出等模拟试验均证明了这一推论。方解石与透闪石玉内均含有分散有机质,玉石白化不仅取决于玉石结构变化,还与玉内分散有机质流失有关。
关键词
透闪石玉
沉积有机质
晶包有机质
荧光光谱
Keywords
Tremolite jade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Crystal-enclosed organic matter
Fluorescence spectrum
分类号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代青铜器选择性腐蚀机理及其内纯铜组织的成因
6
作者
王云鹏
刘芳志
蔡友振
王雪凝
马清林
机构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
出处
《腐蚀与防护》
2025年第7期43-53,共11页
基金
金属文物保护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国家博物馆)开放课题(2024JSBH006)。
文摘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对山东地区青铜文物样品开展研究,发现铜镜类样品中α相优先腐蚀现象较为常见,非铜镜类样品则多表现为δ相优先腐蚀,少数样品中两类腐蚀同时存在。古铜镜表面通常较为光滑,在土壤、海水、大气中易发生吸氧腐蚀,其他类型青铜器表面大多较为粗糙,表面缺陷处易发生闭塞电池腐蚀。闭塞电池内溶液会因金属离子水解而呈强酸性,强酸环境会造成α相与δ相电位逆转。模拟腐蚀试验结果证明在酸碱性不强的埋藏环境中,青铜腐蚀由α相开始,强酸条件下青铜腐蚀由δ相开始。闭塞电池内δ相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铜离子,α相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纯铜晶粒。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扩散速度缓慢,腐蚀电池内部电流因浓差极化而时断时续,生成的铜晶粒中有时会出现孪晶结构。
关键词
高锡青铜器
电化学腐蚀
闭塞区
纯铜晶粒
孪晶
Keywords
high-tin bronze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occlusion area
copper grain
crystal twinning
分类号
TG174.4 [金属学及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山东省馆藏革命文物定级工作实践与思考
孙华勇
贾依雪
张小松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出土青砖分析与研究
王云鹏
吕成佳
蔡友振
刘芳志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罗汉像病害分析研究
蔡友振
童永东
张坤
马清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海曲汉墓漆纱工艺及物料探源
徐军平
王鉴兰
刘靓
吴双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古代玉石白化机理解析——以三星堆遗址出土部分玉器为例
王云鹏
刘建成
李志敏
王凤娇
鲁海子
方辉
马清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古代青铜器选择性腐蚀机理及其内纯铜组织的成因
王云鹏
刘芳志
蔡友振
王雪凝
马清林
《腐蚀与防护》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