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德者必受命”:儒家德福关系的内在逻辑
- 1
-
-
作者
冯晨
-
机构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政德与廉洁文化研究中心
-
出处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5期39-56,197,共19页
-
基金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创新工程成果。
-
文摘
儒家思想中,“大德者”与“受命”之间具有必然性,而且“大德”和“位”“禄”“名”“寿”等福也存在内在、必然的关系。万物各有其命并通过德把命表现于现实。与“自然物”不同,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道德的自觉能力,可以以此来体认命、实现命。在此过程中,人与物相互成就,福就在人实现自己天命的现实过程中生成。因此,“位”“禄”“名”“寿”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福内含在命中,并实现于德中。尽管现实社会中会出现德与福不一致的情况,但这是因为人具有自由的意志,既能自觉成德,也会私心自用。当人溺于私心时,则不能体会命、实现德,社会发展也可能因此而不能全合于道。但这并不影响儒家思想中德与命的统一性,以及德福一致这一内在逻辑的成立。
-
关键词
大德者
命
儒家
德福一致
-
Keywords
the great virtue
destiny
confucianism
harmony between morality and happiness
-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梁启超新民伦理思想及其价值研究
- 2
-
-
作者
徐亚州
-
机构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山东省政德与廉洁文化研究中心
-
出处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66,共8页
-
基金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梁启超启蒙伦理的现代价值研究”(23DZXJ0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借由进化论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广泛传播,梁启超率先提出了“道德革命”的口号,全面开启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审视与反思。通过对中国旧伦理与泰西新伦理的淬厉采补,梁启超的新民伦理涵括了“国家认同类”“个人自觉类”“社会合群类”三个维度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旨在探求一种能够契合中国社会需要且可以服务于世界文明的“新民”人格。这种伦理形态立足于中国传统伦理的实践智慧,疏通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和中国传统伦理学之间的文明互鉴,凸显了由“行为”到“行为者”的转向以及由“义务论”到“德性论”的回归。当代伦理学的发展建构应当努力拓展传统伦理学的内涵和外延,跳出西方伦理学的话语体系和理论架构,体现伦理精神的中国风格和中国品质,给世界范围内的伦理研究和道德实践提供重要经验。
-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伦理
文明互鉴
中国社会
世界文明
-
分类号
B82-0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
- 3
-
-
作者
韩燕丽
-
机构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基地
山东省政德与廉洁文化中心
-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124,共8页
-
基金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创新工程科技支撑重大项目(2022CX007)。
-
文摘
关于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美德伦理学,学界一直存有争论。争论的实质可以归结为儒家伦理学究竟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而不是儒家伦理学能否解读为一种关于美德的伦理学,这是因为后者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任何进路的伦理学理论都可以有关于美德的伦理学,无论是康德主义的伦理学还是后果主义的伦理学,包括儒家伦理学,这没有什么可争论的。真正需要弄清楚的是儒家伦理学究竟能否解读为严格意义上或标准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证成儒家伦理学可以满足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要求,即基础性要求和完备性要求,可以解读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德伦理学,不仅可以推动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入研究与创新,还可以彰显儒家伦理学的当代价值。
-
关键词
美德
独立性
基本概念
儒家伦理学
-
分类号
B024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