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汛期小时降水过程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
作者 董旭光 顾伟宗 +1 位作者 邱粲 曹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63-1072,共10页
利用山东省74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时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山东省汛期(5-9月)短历时和持续性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过程降水量和过程历时显著增大使得山东省汛期总降水量略有增加,持续性降水过程次数、过程降水量、过程... 利用山东省74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时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山东省汛期(5-9月)短历时和持续性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过程降水量和过程历时显著增大使得山东省汛期总降水量略有增加,持续性降水过程次数、过程降水量、过程历时的增加对总降水量增加的贡献最大。(2)短历时总降水量以鲁中山区、鲁东南地区最多,鲁东南沿海、半岛东部持续性总降水量最多;短历时过程降水量、平均雨强以鲁东南向西北方向经鲁中山区至德州一带最大,持续性过程降水量、平均雨强在半岛东部和鲁东南部分地区最大。(3)短历时峰值雨强以鲁中山区周边地区较大,持续性峰值雨强以鲁南、鲁东南、半岛东部较大。(4)鲁中山区、鲁南及半岛个别地区短历时降水一般开始于午后(13-18时),鲁中山区周边及半岛沿海一带多以夜雨为主,持续性降水过程开始时间多出现在夜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过程 短历时降水 持续性降水 变化趋势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夏季空中水汽分布和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娜 顾伟宗 +2 位作者 邱粲 孟祥新 周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利用山东省气象站的降水量资料和JRA-5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2-2016年山东夏季整层大气可降水量、降水转化率、水汽通量及输送路径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夏季降水与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相关性和多雨年的水汽来源。结果... 利用山东省气象站的降水量资料和JRA-5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2-2016年山东夏季整层大气可降水量、降水转化率、水汽通量及输送路径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夏季降水与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相关性和多雨年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从常年值来看,山东平均夏季降水量为401.2 mm,大气可降水量为3478.8 mm,降水转化率为11.5%。降水转化率和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更加一致,经向水汽输送和局地水汽通量散度与地面有效降水的关系更加密切,当大气可降水量充沛、外部水汽输送充足并出现局地水汽辐合时,更加有利于山东南部地区降水的发生发展,从而形成夏季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气候特征表现出东南地区大于西北地区的空间分布型态。西北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鄂霍茨克海至日本海是造成山东夏季降水异常偏多的重要水汽源地,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地区是重要的冷空气输送区域;当山东上游盛行偏西风时,自新疆和青藏高原至内蒙古的狭长带出现异常水汽扰动并发展,是由水汽异常引起的水汽通量异常对山东局地降水异常贡献的主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水汽通量 水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对山东“4·28”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3
作者 盛春岩 房岩松 +2 位作者 黄磊 吕庆利 杨晓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2641-12649,共9页
利用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开发的中尺度ARPS模式及其资料分析和同化系统ADAS,将山东省济南齐河、临沂和连云港3部多普勒雷达基数据资料同化进ARPS模式中,对山东“4·28”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对比试验。结果发现,... 利用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开发的中尺度ARPS模式及其资料分析和同化系统ADAS,将山东省济南齐河、临沂和连云港3部多普勒雷达基数据资料同化进ARPS模式中,对山东“4·28”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对比试验。结果发现,模式采用热启动的方式可以模拟出此次飑线过程,对飑线造成的降水的强度和落区预报也较好。雷达资料同化对飑线地面中尺度系统的模拟有明显的改进作用,尤其是在前2~3h效果非常明显,使模拟的地面雷暴高压和风场更接近实况。使用雷达资料进行同化循环,连续地将多部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到数值模式中,可以明显改进对飑线系统结构的模拟,较初始时刻同化雷达资料对飑线的模拟效果更好。因此,使用雷达资料进行快速分析和同化进行强对流天气预报是可行的,但模拟的降水偏强,这与雷达资料同化对于大范围暴雨预报的改进作用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雷达资料同化 数值对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斗反射信号海风探测数据分析与检定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庆亮 郭业才 +2 位作者 王强 张晓丽 刘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38-342,共5页
利用导航卫星反射信号(GNSS-R)进行海风海浪探测为海洋气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数据分析及有效性检定是确定系统探测能力的重要过程.在描述北斗GEO卫星进行海风探测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北斗反射信号的相关时间进行了海风的反演.同时... 利用导航卫星反射信号(GNSS-R)进行海风海浪探测为海洋气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数据分析及有效性检定是确定系统探测能力的重要过程.在描述北斗GEO卫星进行海风探测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北斗反射信号的相关时间进行了海风的反演.同时针对国家北斗应用项目"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大气海洋和空间监测预警应用示范工程"在山东进行试验和试运行期间产生的风速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与标准数据的对比,确定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卫星反射信号(GNSS-R) 北斗GEO 风速 岸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太赫兹双频云雷达对冰云探测能力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吴举秀 杨蕾 +1 位作者 窦芳丽 安大伟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8-727,共10页
针对星载云雷达对冰云探测可行性分析的需求,分析了非球形冰晶对340 GHz电磁波的单散射特性,基于不同的体积散射模型,研究了非球形冰晶云的回波特性以及94\340 GHz云雷达双波长比,假定冰云垂直分布的情况下,探讨了星载94\340 GHz云雷达... 针对星载云雷达对冰云探测可行性分析的需求,分析了非球形冰晶对340 GHz电磁波的单散射特性,基于不同的体积散射模型,研究了非球形冰晶云的回波特性以及94\340 GHz云雷达双波长比,假定冰云垂直分布的情况下,探讨了星载94\340 GHz云雷达双波长比随高度的变化以及可以穿透的冰云厚度。相较于94 GHz及220 GHz,冰晶粒子对340 GHz电磁波的散射能力增强,但是同时云对其的衰减也大大增加,340 GHz的衰减系数约是94 GHz的5∼130倍;340 GHz云雷达可以探测浅薄的含水量较小的冰云,基本可以探测云厚2 km、冰水含量在0.0001~0.2 g/m^3的冰云。含水量较多的厚云由于衰减,造成电磁波穿透能力大大降低,在假定的冰水含量垂直分布下,当最大冰水含量为1 g/m^3时,可探测厚约5 km内云厚的40%以上;衰减也造成不同高度上相同滴谱的云有不同的双波长比,冰水含量的大小及垂直分布影响了双波长比的大小及电磁波探测云的厚度。衰减随着冰水含量增大而增大,高频云雷达电磁波衰减大,使得双波长比变大,从而使双波长比和谱的数浓度N0有关,因此利用双波长比反演时,衰减订正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94\340 GHz云雷达 双波长比 衰减系数 测云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州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分析
6
作者 张玉洁 高林 +1 位作者 苑文华 马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1期15338-15340,共3页
利用德州市气象局PWD20能见度仪观测的2009年的资料,分析了德州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年能见度日均值为8.55 km,最低值出现在07:00,最高值出现在16:00;四季能见度日变化总体趋势比较明显,冬季能见度最好,春季次之,夏季... 利用德州市气象局PWD20能见度仪观测的2009年的资料,分析了德州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年能见度日均值为8.55 km,最低值出现在07:00,最高值出现在16:00;四季能见度日变化总体趋势比较明显,冬季能见度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是夏季最差,秋季次之,春季最好。低能见度主要发生在后半夜至凌晨,10:00以后出现概率明显减少,16:00以后又开始增加;低能见度日在夏、秋季出现较多,春季最少;夏、秋季以低能见度持续6 h以下的次数最多,冬季以持续8 h以上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变化特征 德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玉洁 冯俊杰 +2 位作者 张武 涂爱琴 李恒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4-256,共13页
利用山东青岛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数据,研究了该地区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 利用山东青岛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数据,研究了该地区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和轨迹统计(TrajStat)软件对青岛市大气颗粒物的传输路径进行了研究,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oncentration Weighted Trajectory,CWT)对其潜在源区和浓度贡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青岛市PM_(2.5)质量浓度年均值为35.3μg·m^(-3),冬季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PM_(2.5)质量浓度年超标率分别为8.22%,7.40%,11.51%和7.38%,重污染日仅出现在冬季,夏季从未出现过超标日。(2)PM_(2.5)质量浓度季节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峰值出现在08:00(北京时,下同)-10:00、21:00-22:00,谷值出现在16:00-18:00、02:00-04:00;SO2质量浓度季节日变化呈“单峰”型,日间浓度高于夜间,采暖季日变化曲线波动更明显;NO2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峰值时间较PM_(2.5)日变化峰值时间略早。(3)PM_(2.5)质量浓度与气温、日降水量、风速、逆温起始高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2,-0.212和-0.106(风速≤2.5 m·s^(-1))、-0.15;与气压、逆温层强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9和0.10;与逆温层厚度相关性不明显;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唯一。(4)春、秋、冬季的气流轨迹来自西北和偏北方向,西北气流占比最高,分别为70.27%,75.39%和100%,其污染轨迹的PM_(2.5)质量浓度最高,是青岛市春、秋、冬季外来大气颗粒物的最重要输送路径;夏季东南向的气流轨迹占比最大,为45.89%,其污染轨迹的PM_(2.5)质量浓度最高,为青岛市夏季外来大气颗粒物的主要输送路径。PM_(2.5)质量浓度潜在源区冬季分布范围最广,潜在源贡献因子值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小。春、秋、冬季主要潜在污染源区和高浓度贡献潜在源区位于河北南、河南中东、安徽西、山西西、鲁西南等地,是青岛市春、秋、冬季PM_(2.5)污染外来输送的主要源区;夏季高浓度贡献潜在源区位于河北东南、河南东北以及鲁西南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质量浓度 潜在源区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激光雷达探测潍坊市夏季臭氧分布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涂爱琴 王珍珠 +4 位作者 李恒昶 施奇兵 张海 刘东 翁宁泉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9-196,共8页
为了研究潍坊市夏季臭氧的分布特征,使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潍坊市进行观测,分析了晴天和雨天臭氧分布的差别,并统计了无降水日臭氧的垂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发生前强烈的对流运动和大风会使对流臭氧层变厚,臭氧浓度变低;... 为了研究潍坊市夏季臭氧的分布特征,使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在潍坊市进行观测,分析了晴天和雨天臭氧分布的差别,并统计了无降水日臭氧的垂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发生前强烈的对流运动和大风会使对流臭氧层变厚,臭氧浓度变低;降水发生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对臭氧污染的影响差异很大;无降水日对流臭氧层主要分布在1500 m以下,呈现白天高、夜晚低的日变化特征,高浓度值常出现在12~18时;在垂直结构上呈现分层的特征,其中,300~500 m高度的臭氧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在500 m附近达到极大值,该高度和米散射激光雷达探测的边界层高度基本一致;1500 m高度各个时段的臭氧浓度趋于一致,且自该高度往上臭氧无明显日变化特征,可将该层臭氧浓度作为臭氧预报的大气背景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 臭氧 垂直分布 日变化 浓度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气象站现场校准方法探讨 被引量:29
9
作者 罗淇 任芝花 +3 位作者 邹树峰 房岩松 吕红梅 刘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3-97,共5页
为确保各要素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并具有可比性,定期开展自动气象站校准是非常重要的。自动气象站现场校准不同于实验室的检定检测,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校准结果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量值传递准确可靠,减小这种不确定性对校准结... 为确保各要素观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并具有可比性,定期开展自动气象站校准是非常重要的。自动气象站现场校准不同于实验室的检定检测,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校准结果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量值传递准确可靠,减小这种不确定性对校准结果造成的误判,对现场校准提出了改进方法。利用2004年至2006年山东省现场校准资料,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了常规校准法与改进校准法校准误差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按新的方法校准后,气温、湿度、气压传感器的校准误差分别减小0.1℃、1%和0.2hPa;地温传感器的超差数量由23.6%下降到5.2%。改进法减小自然环境对校准结果的影响,避免盲目更换传感器,弥补了常规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现场校准 方法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气象站各气象要素现场校准时段的选择 被引量:14
10
作者 孙嫣 高民 +2 位作者 杨茂水 王锡芳 刘彦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7-101,共5页
选取山东有代表性的5个台站2005年9个月的自动站资料进行统计,得出其主要气象要素日极值在各时间点上的分布情况。结合每一要素的校准时间长度和台站的发报时次及内容,对各气象要素的校准时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最佳校准时... 选取山东有代表性的5个台站2005年9个月的自动站资料进行统计,得出其主要气象要素日极值在各时间点上的分布情况。结合每一要素的校准时间长度和台站的发报时次及内容,对各气象要素的校准时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最佳校准时段:湿度为8—10时,浅层地温为14—17时30分,深层地温为8—11时30分,风向风速为8—9时30分或16时30分—18时,气压为11—12时30分,蒸发为8—8时30分或17时30分—18时。据此合理安排自动站现场校准时各气象要素的校准时间和次序,可使校准工作对自动站数据的影响降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气象要素 现场校准 校准时段 日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气象计量现场校准核查信息系统 被引量:15
11
作者 孙嫣 杨宗波 +1 位作者 韩广鲁 郭瑞宝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33-1640,共8页
针对自动气象站现场较准核查工作需求,设计了移动气象计量现场核查校准信息系统。以VB编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采用串口通信和基于EXCEL的VB报表制作等方式,完成了自动站常用采集器DT50与ZQZ-CII的自动校准,以及温度、湿度、气压、... 针对自动气象站现场较准核查工作需求,设计了移动气象计量现场核查校准信息系统。以VB编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采用串口通信和基于EXCEL的VB报表制作等方式,完成了自动站常用采集器DT50与ZQZ-CII的自动校准,以及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雨量、蒸发、辐射的现场校准与核查。系统通过在区域站现场较准核查工作中实际应用,能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合格判断,并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实现数据查询,校准证书打印和数据记录表输出等功能。所设计系统为气象计量工作提供了一个智能化的现场校准核查平台,提高了气象计量的工作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保证了自动气象站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计量 现场校准 现场核查 自动气象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玉洁 张武 +2 位作者 陈艳 常倬林 史晋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16-1422,共7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的CE-318全自动跟踪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谱基本满足Angstrom关...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的CE-318全自动跟踪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谱基本满足Angstrom关系;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随着波长的增大,气溶胶光学厚度是减小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AOD日变化类型主要有单峰型、稳定型、上升型3种。逐日变化特征显示,降水对气溶胶粒子具有明显的湿清除作用,霾的出现导致AOD明显增大;AOD日均值主要集中在0.140.4之间,日极大值在08~11时(北京时,下同)出现的频率最多,H极小值在12~13时、14~17时出现的频率最多。气象条件对AOD有明显的影响,在南风情况下AOD大,东风情况下AOD小,霾与晴天相比,AOD明显增大;对同一波段,风向差别引起的AOD的差异较晴天与霾相比引起的AOD的差异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 CE-318全自动跟踪太阳光度计 AOD AERO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球形冰晶在94/220 GHz毫米波的散射特性模拟计算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举秀 窦芳丽 +3 位作者 安大伟 陈庆亮 黄磊 涂爱琴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7-384,共8页
针对94/220GHz双频雷达的数据处理,分析了不同形状冰晶对这两个波段的单散射特性及衰减特性,探讨了单形状冰云及具体冰云模型的回波特性,结果表明:1)当冰晶较大时,冰晶的后向散射及衰减对冰晶形状较敏感,相同最大尺度下,六角... 针对94/220GHz双频雷达的数据处理,分析了不同形状冰晶对这两个波段的单散射特性及衰减特性,探讨了单形状冰云及具体冰云模型的回波特性,结果表明:1)当冰晶较大时,冰晶的后向散射及衰减对冰晶形状较敏感,相同最大尺度下,六角形冰晶后向散射及衰减最大、子弹花次之、雪花最小;2)单形状冰晶云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对冰晶形状、冰水含量、滴谱的中值尺度较敏感,同样滴谱条件下,220GHz的衰减系数约是94GHz的5~25倍:3)具体冰云模型的雷达反射率因子随粒子浓度、冰水含量、中值尺度增加而增加,对粒子谱的形状参数敏感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球形冰晶 94/220 GHz云雷达 散射特性 冰晶谱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7月14日阵风锋及锋后大风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举秀 周青 +3 位作者 杨传凤 黄磊 涂爱琴 马传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2-1090,共9页
利用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站探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及天气实况,对2015年7月14日发生在山东境内的1次阵风锋及锋后大风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在其3 h生命史中有1h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实测的极大风速达到了24 m·... 利用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站探测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及天气实况,对2015年7月14日发生在山东境内的1次阵风锋及锋后大风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阵风锋在其3 h生命史中有1h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实测的极大风速达到了24 m·s^(-1)(9级大风)。阵风锋形成发展阶段和旺盛阶段,产生阵风锋的强对流单体的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60 d BZ左右,强中心高度基本在5 km左右,单体顶高基本在9 km以上,C-VIL基本在40 kg·m^(-2)以上。风暴具有先左向传播后右向传播的特征,形成左右2个风暴群,共同维系着阵风锋的发展与持续。左右风暴群的强度、顶高等参数差别不明显,但所致大风却差别较大。左侧风暴群所致最大风力达到10级,其前方阵风锋上最大风力达到9级,右侧风暴群所致最大风力为8级,其前方阵风锋上最大风力为7级。左侧强风暴后侧低层存在大的后部入流,而右侧风暴群没有这种现象。强的后部入流可导致风暴后部产生更强的下沉气流,从而在地面产生更强的下击暴流及强的阵风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 下击暴流 后部入流 风暴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气雷达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玉洁 房岩松 +1 位作者 陈庆亮 郭海涛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1,17,共6页
针对目前天气雷达业务应用中存在的数据质控业务系统缺乏,数据质控算法不完善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天气雷达业务系统,实现了天气雷达数据的质量控制、数据生成、产品处理及三维前台展示,建立了雷达数据质控评估指标及数据标准统一的业务流... 针对目前天气雷达业务应用中存在的数据质控业务系统缺乏,数据质控算法不完善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天气雷达业务系统,实现了天气雷达数据的质量控制、数据生成、产品处理及三维前台展示,建立了雷达数据质控评估指标及数据标准统一的业务流程。同时,系统采用Java、C/C++和Python语言开发,提升了运行效率。利用MongDB和Hbase数据库技术,解决了雷达产品的数据存储及查询瓶颈问题。在数据可视化展示上采用WebGL技术进行革新,实现了基于B/S架构的三维数据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雷达 数据质量控制 MongDB数据库 Hbase数据库 三维数据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风廓线雷达谱宽反演晴空湍流耗散率 被引量:10
16
作者 涂爱琴 董德保 翁宁泉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08-1614,共7页
从晴天风廓线雷达的回波信号机制出发,研究了利用风廓线雷达谱宽反演晴空湍流耗散率的方法,即从雷达测量的多普勒速度谱宽中提取出湍流因素引起的谱宽,进而由湍流谱宽和湍流动能耗散率的关系计算出湍流动能耗散率。通过对合肥地区风... 从晴天风廓线雷达的回波信号机制出发,研究了利用风廓线雷达谱宽反演晴空湍流耗散率的方法,即从雷达测量的多普勒速度谱宽中提取出湍流因素引起的谱宽,进而由湍流谱宽和湍流动能耗散率的关系计算出湍流动能耗散率。通过对合肥地区风廓线雷达谱宽资料的分析,得到合肥上空300m高度上湍流动能耗散率的大小分布在10^-4~10^-1m^2/s^3之间,与理论相符,说明利用雷达谱宽反演湍流耗散率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湍流 耗散率 谱宽 湍流动能 风廓线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S资料遥感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玉洁 陈艳 +3 位作者 张武 高林 苑文华 常倬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51,共9页
借助6S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了MODIS红、蓝、中红外通道的表观反射率在不同气溶胶类型下对地表反射率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敏感性试验.利用Kau fman扩展的暗像元方法反演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晴空天气条件下的2.5km高分辨率气溶胶光学厚度,... 借助6S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了MODIS红、蓝、中红外通道的表观反射率在不同气溶胶类型下对地表反射率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敏感性试验.利用Kau fman扩展的暗像元方法反演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晴空天气条件下的2.5km高分辨率气溶胶光学厚度,选取的10天反演结果有6天的相对误差较小,在16%以下,绝对误差小于0.05的有7天.反演的10天资料中,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与之对应的CE-318观测资料的光学厚度平均值为0.2226,反演的平均值为0.2170,反演结果较合理.将反演结果与CE-318观测资料和NASA发布的气溶胶产品进行了对比,显示反演结果与NASA发布结果的空间发布存在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资料 反演 气溶胶光学厚度 半干旱地区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地区一次小雨过程的W波段云雷达的云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举秀 马传成 +3 位作者 陈庆亮 刘伟 张骞 王锡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6-424,共9页
利用我国自己研制的W波段云雷达地基探测资料,分析了合肥一次小雨云系的微物理过程,然后利用两个不同地区的地基及机载探测资料,初步反演了水云及卷云的微物理参数。结果表明:(1)回波强度增大,多普勒速度、线性退极化比(LDR)、谱宽激增... 利用我国自己研制的W波段云雷达地基探测资料,分析了合肥一次小雨云系的微物理过程,然后利用两个不同地区的地基及机载探测资料,初步反演了水云及卷云的微物理参数。结果表明:(1)回波强度增大,多普勒速度、线性退极化比(LDR)、谱宽激增的地方为融化层顶,根据LDR亮带可初步判定融化层的厚度;(2)利用经验关系法,对卷云冰水含量和水云的液态水含量进行了反演,利用推导的公式反演得到冰晶云云粒子的有效半径;(3)利用逐库订正法对水云的回波强度进行订正,得到了衰减订正后的液态水含量,减小了反演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波段云雷达 云微物理特性 云微物理参数反演 LDR亮带 衰减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一次平流辐射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庆 李季 +1 位作者 樊明月 王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99-1309,共11页
受静稳天气影响,2017年1月3-6日我国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大雾天气,其中济南70 m以下的低能见度天气持续了6 h之久,最低能见度只有51 m。利用布设在山东省气象局院内的FM-120雾滴谱仪观测的... 受静稳天气影响,2017年1月3-6日我国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大雾天气,其中济南70 m以下的低能见度天气持续了6 h之久,最低能见度只有51 m。利用布设在山东省气象局院内的FM-120雾滴谱仪观测的微物理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等资料,分析了此次浓雾天气过程的微物理结构,讨论了雾在4次"发展-减弱"过程中的主要特征,研究了雾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爆发性增强期间的演变规律,探讨了雾的成因以及爆发性增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辐射雾 微物理结构 爆发性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4/220 GHz星载雷达双波长比对非球形冰晶云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举秀 窦芳丽 +3 位作者 安大伟 顾瑜 周青 刘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9-540,共12页
利用不同形状冰晶的散射特性,获得了非球形冰晶云的94/220 GHz测云雷达双波长比,探讨了非球形冰晶云的双波长比与云内微物理参数的关系,分析了衰减前后的星载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双波长比的垂直廓线。结果表明:(1)双波长比可以反映小到0.1... 利用不同形状冰晶的散射特性,获得了非球形冰晶云的94/220 GHz测云雷达双波长比,探讨了非球形冰晶云的双波长比与云内微物理参数的关系,分析了衰减前后的星载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双波长比的垂直廓线。结果表明:(1)双波长比可以反映小到0.1 mm中值尺度的冰粒子,对粒子总数、谱的形状参数不敏感,对粒子大小、形状、云衰减较敏感。(2)雷达灵敏度一定时,星载雷达可测云厚与雷达波长、冰含水量(IWC)的垂直分布、云厚及衰减有关;没有进行衰减订正时,双波长比和衰减有关,冰含水量越大,波长越短,衰减越大,双波长比最大值与可探测云厚有关。两部雷达可探测冰含水量为0.001—0.1 g/m^3、厚2 km的冰云;当云厚5 km、冰含水量垂直分布在0.001—0.2 g/m^3时,云厚的94%基本可以被220 GHz云雷达探测到。(3)如果两部雷达气象方程中用水的介电因子,测量回波强度应进行介电因子的订正后再计算双波长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球形冰晶 星载94/220GHz云雷达 双波长(反射率)比 冰晶谱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