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GS水岩作用对地热储层孔渗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鲍新华 苏玉玺 +3 位作者 吴永东 张宇 马丹 霍然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6-82,共7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一种开发利用深层地热能的工程,在工程的长期运行过程中水岩作用对储层孔渗特征的影响不容忽视。以松辽盆地泉头组流纹岩和青海贵德扎仓沟地区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借助TOUGHREACT程序模拟EGS水热循环过程中岩性和注...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一种开发利用深层地热能的工程,在工程的长期运行过程中水岩作用对储层孔渗特征的影响不容忽视。以松辽盆地泉头组流纹岩和青海贵德扎仓沟地区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借助TOUGHREACT程序模拟EGS水热循环过程中岩性和注入水温度对水岩作用的影响,并分析研究水岩作用引起的储层孔渗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模拟时间达到10 a时,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注入井附近增大,在靠近生产井的区域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作用 孔渗特征 增强型地热系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体持水特性及孔隙水分布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谭龙 韦昌富 +2 位作者 田慧会 王卉 张芹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79,共7页
采用轴平移技术对砂土、粉质黏土、黏土3种土质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了测试分析,并结合核磁共振技术测得了试样在不同基质吸力加载步条件下的T_2时间(横向弛豫时间)分布曲线,从细微观角度分析了脱湿过程中孔隙水在土体中赋存分布的情况... 采用轴平移技术对砂土、粉质黏土、黏土3种土质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了测试分析,并结合核磁共振技术测得了试样在不同基质吸力加载步条件下的T_2时间(横向弛豫时间)分布曲线,从细微观角度分析了脱湿过程中孔隙水在土体中赋存分布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3种土质的体积含水率随着控制吸力的增大而减少,该脱湿曲线可分为边界效应区、过渡区与残余区3个区域。其中,黏土的持水特性明显大于粉质黏土和砂土。核磁共振的试验结果与压力板仪获得的脱湿过程是对应的,从微细观角度展示了土体的排水过程。在排水过程中,总体上具有较大势能的大孔隙水先排出,随后小孔隙开始排水,但这一规律并不绝对,由于土体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会出现大小孔隙同时排水以及土样中水分重分布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非饱和土 核磁共振 孔隙水分布状态 T_(2)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下滑带土强度特性与微观结构试验研究 被引量:42
3
作者 江强强 刘路路 +1 位作者 焦玉勇 王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05-1012,1022,共9页
库区水位周期性波动,巨大的水位变幅使库岸滑坡滑带土处于干湿循环变化之中,而干湿循环作用影响土体的强度特性。基于此,以三峡库区某典型库岸滑坡滑带土体作为研究对象,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土样进行环剪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库区水位周期性波动,巨大的水位变幅使库岸滑坡滑带土处于干湿循环变化之中,而干湿循环作用影响土体的强度特性。基于此,以三峡库区某典型库岸滑坡滑带土体作为研究对象,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土样进行环剪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和核磁共振(NMR)试验,分析干湿循环作用下滑带土强度特性和微观结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干湿循环对滑带土强度影响的微观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作用下,滑带土残余强度的劣化特性十分明显,且前3次干湿循环导致土体强度衰减幅度较大,之后衰减趋势减弱,土体强度逐渐趋于稳定,同时,黏聚力的劣化效应大于内摩擦角;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以叠聚状、凝块状为主的团粒逐渐分散、解体,颗粒间连接由面-面接触逐渐向面-边、面-角接触演化,表现为土体内孔隙数量增多,土颗粒形态变化,粒间距离增加,微小孔隙逐渐向大孔隙演变;干湿循环作用下,滑带土内亲水性黏土矿物吸水膨胀、失水收缩而引发土颗粒、孔隙及胶结物等微结构变化是导致滑带土残余强度劣化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带土 干湿循环 残余强度 微观结构 电镜扫描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承台管桩纵向自由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官文杰 吴文兵 +2 位作者 蒋国盛 梁荣柱 徐宝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32-44,共13页
基于广义Voigt模型和附加质量模型,研究了低承台管桩的纵向自由振动特性。首先,根据承台和管桩周围土体的性质,建立了承台、管桩、桩侧土以及土塞纵向自由振动的控制方程;然后,结合承台-管桩-土系统的耦合条件,采用Laplace变换技术及阻... 基于广义Voigt模型和附加质量模型,研究了低承台管桩的纵向自由振动特性。首先,根据承台和管桩周围土体的性质,建立了承台、管桩、桩侧土以及土塞纵向自由振动的控制方程;然后,结合承台-管桩-土系统的耦合条件,采用Laplace变换技术及阻抗函数传递法,求解得到了承台纵向自由振动位移的频域解析解及时域半解析解。最后,分析了附加质量模型中Voigt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区间,并将该解退化与已有解进行对比,验证了该解的合理性;讨论了桩身参数、土塞、桩侧土及承台周围土体对低承台管桩纵向自由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桩身参数、土塞、桩侧土及承台周围土体对低承台管桩纵向自由振动特性有明显影响,为低承台管桩基础的防震减震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桩 低承台 纵向自由振动 桩侧土 土塞 承台底土 承台侧土 附加质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有隧道隐伏病害GPR探测异常特征分析及病害程度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宁 刘振东 +1 位作者 郭秀军 王莹莹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7-103,115,共8页
旧有隧道隐伏病害复杂多样,持续演变会对隧道结构与行车安全造成危害。虽然探地雷达技术(GPR)在隐伏病害调查中已应用广泛,但对GPR异常特征的认识并未统一,相应病害程度评价体系亦未建立。为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归纳总结不同成因旧有隧... 旧有隧道隐伏病害复杂多样,持续演变会对隧道结构与行车安全造成危害。虽然探地雷达技术(GPR)在隐伏病害调查中已应用广泛,但对GPR异常特征的认识并未统一,相应病害程度评价体系亦未建立。为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归纳总结不同成因旧有隧道病害,建立相应介电模型,正演得到GPR理论图像并与工程实测图像对比,进行异常特征甄别;引入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将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建立旧有隧道病害程度评判体系。研究表明:隧道衬砌裂缝和空洞会因填充介质不同,介电常数差异显著,多表现为同相轴错断或者局部性绕射增强的异常特征;衬砌非密实区和防渗层破坏区会持续发展成水-混凝土-残积物混合群块结构,具有多个反射界面,相应GPR图像波形杂乱,并伴有局部强反射。应用实例显示利用GPR诊测确定潜在病害区域后,在核定与旧有隧道隐伏病害相适宜的评价权重基础上,以建立的评价模型将多因素制约对象进行隶属度综合评判,能够较好地开展旧有隧道安全等级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有隧道 隐伏病害 探地雷达 异常特征 病害评判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准数据粗差探测的组合分析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伟 李迪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2-234,共3页
为有效提高水准数据粗差探测水平,提出利用水准网环闭合差分析和Baarda探测法进行粗差探测的组合分析方法。通过对Baarda探测法的限差选择、不同粗差的探测等进行试验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探测水准观测数据中的粗差,提高探测结果的... 为有效提高水准数据粗差探测水平,提出利用水准网环闭合差分析和Baarda探测法进行粗差探测的组合分析方法。通过对Baarda探测法的限差选择、不同粗差的探测等进行试验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探测水准观测数据中的粗差,提高探测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差探测 水准网 闭合差 假设检验 Baarda探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排水边界下分数阶黏弹性饱和土体一维固结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田乙 吴文兵 +2 位作者 蒋国盛 梅国雄 徐宝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054-3061,3070,共9页
采用分数阶Kelvin模型来描述饱和土体的流变特性,在连续排水边界条件下,利用Laplace变换推导出变换域内的饱和土体一维固结解析解,再通过Crump法对有效应力和固结沉降进行数值反演,得到了分数阶导数黏弹性饱和土体的一维固结半解析解。... 采用分数阶Kelvin模型来描述饱和土体的流变特性,在连续排水边界条件下,利用Laplace变换推导出变换域内的饱和土体一维固结解析解,再通过Crump法对有效应力和固结沉降进行数值反演,得到了分数阶导数黏弹性饱和土体的一维固结半解析解。将连续排水边界退化到Terzaghi排水边界,退化后的结果与已有文献一致,验证了所得半解析解的可靠性。最后,基于所得解,分析了相关参数对土体固结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参数反映排水边界的透水性,从而影响土体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率;黏滞系数在固结后期对沉降发展影响较大,其值越大,沉降发展越慢;当阶次a不为零时,分数阶次越小,土体表现出的黏滞性越强,整体固结沉降发展越缓慢,次固结沉降发展也越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排水边界 分数阶导数 黏弹性 黏滞系数 分数阶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变换的唐山四分量钻孔应力时频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孟庆筱 吕健 +2 位作者 李进武 王丽丽 李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02-1206,共5页
以2016-02~11期间唐山四分量深孔地应力连续观测数据为基础,使用S变换技术获得区域构造信息的时频特征,讨论其与近场小震及远场大震事件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唐山台近场25km范围内5次小震事件发生前的数日内,其地应力连续观测数据的S变... 以2016-02~11期间唐山四分量深孔地应力连续观测数据为基础,使用S变换技术获得区域构造信息的时频特征,讨论其与近场小震及远场大震事件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唐山台近场25km范围内5次小震事件发生前的数日内,其地应力连续观测数据的S变换结果在720~1 440min周期范围内均表现为高能量簇异常,且与潮汐因子的日常形态存在显著差异;2016-04-15日本九州M7.0级地震的同震效应主要对地应力S变换结果中周期小于240min的频段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唐山地应力高能量簇特征可能来自于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调整,而非远场大震的同震效应,说明地震事件前后的构造应力时频演化特征与近场地震活动可能存在较高的前兆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 钻孔应力 S变换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