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井水位对几次大地震同震响应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凯 张辉 +5 位作者 张军 宋磊 陈燕娥 夏岩 田兆阳 海长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9,共11页
采用多井对多震的方式,选取山东省地下流体观测井网中同震响应较好的6口观测井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水位变化形态和幅度对比分析2011年日本M_W9.0地震、2012年苏门答腊M_W8.6地震和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变化特征,探讨引起... 采用多井对多震的方式,选取山东省地下流体观测井网中同震响应较好的6口观测井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水位变化形态和幅度对比分析2011年日本M_W9.0地震、2012年苏门答腊M_W8.6地震和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变化特征,探讨引起该变化的可能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水位同震变化形态以振荡为主;通过定量分析认为聊古一井井水位的阶升是由含水层渗透系数增大所致;位于同一断裂带上的聊古一井和鲁27井井水位在同一地震中所表现的变化形态不同,可能与两个观测井所处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地震活动背景不同有关;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会影响栖霞鲁07井的水位同震变化形态;水位同震变化幅度与震级、井震距存在一定关系,同时也取决于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地震 同震响应 含水层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南聊考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与活动性分布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方斌 曲均浩 +1 位作者 田兆阳 刘承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02-807,共6页
利用1970年以来沿聊考断裂带及周边50km范围内的地震数据,结合历史强震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别运用最大似然法和最小二乘法对研究区进行b值计算,圈出高应力累积区,并借助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评估方法以及地震活动性分布,得出以下结... 利用1970年以来沿聊考断裂带及周边50km范围内的地震数据,结合历史强震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别运用最大似然法和最小二乘法对研究区进行b值计算,圈出高应力累积区,并借助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评估方法以及地震活动性分布,得出以下结论:1)南段的范县、清丰、濮阳以及鄄城地区的b值维持在0.6~0.7之间,属于高应力积累区;2)未来50a内南段危险性较高,100a内整条断裂发生M5.0~6.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3)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115.2°~115.6°E、34.9°~36°N区域内,且自2000年后地震活动性变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考断裂带 B值 地震危险性 地震潜势概率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PL-GIM数据研究昆明地区VTEC的变化特征
3
作者 张辉 马娟 +4 位作者 缪杰 李广松 范军 刘凯 郑拓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739-749,共11页
利用下载的JPL-GIM(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Global Ionosphere Map,美国加利福尼亚喷气动力实验室全球电离层地图)数据,分析了昆明地区2001-2012年VTEC(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结果表明,春、... 利用下载的JPL-GIM(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Global Ionosphere Map,美国加利福尼亚喷气动力实验室全球电离层地图)数据,分析了昆明地区2001-2012年VTEC(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结果表明,春、秋、冬三季的VTEC平均最高值均出现在“08:00UT”,而夏季的VTEC平均最高值出现在“10:00UT”,四季的VTEC平均最低值出现在“22:00UT”;VTEC变化存在季节异常,即春、秋季节高,夏、冬季节低;昆明地区的VTEC在2001-2009年呈现出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白2010年开始逐渐增强,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及地磁活动变化的趋势呈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且VTEC变化与太阳活动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到了0.8以上,而与地磁活动则显示出了相对较弱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地区 VTEC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