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蓝宝石的吸收光谱、ESR 和杂质分布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建成 胡百柳 +2 位作者 张道标 姚锡平 毛志海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66-369,共4页
山东蓝宝石的吸收光谱由三部分组成:(1)在590~800nm 有一个强的宽带吸收,这是决定宝石颜色的主要吸收峰,可通过 Fe^(2+)→Ti^(4+)不同价态的电荷传输(IVCT)加以解释;(2)峰值分别在565nm 和447nm 的540~590nm 和421~476nm 吸收带是 Cr... 山东蓝宝石的吸收光谱由三部分组成:(1)在590~800nm 有一个强的宽带吸收,这是决定宝石颜色的主要吸收峰,可通过 Fe^(2+)→Ti^(4+)不同价态的电荷传输(IVCT)加以解释;(2)峰值分别在565nm 和447nm 的540~590nm 和421~476nm 吸收带是 Cr^(3+)在 O_h 场下基态~4A_2到~4T_2和~4T_1的跃迁;(3)峰值在373nm 和385nm 的363nm~394nm 吸收被归为于 O^(2-)→Fe^(2+)的电荷传输.与标准刚玉的红外吸收光谱比较,山东蓝宝石在1090cm^(-1)有一个新的吸收峰.晶体粉末电子顺磁共振谱证实 Cr^(3+)离子存在,Fe^(3+)和 Ti^(3+)的鉴别还需作进一步实验.平行于晶体 c 轴观察到六角形着色和生长区域,分散金属离子分布在(1010)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宝石 吸收光谱法 ESR 杂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