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青州市表层土壤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刘阳 姜冰 +2 位作者 张海瑞 孙增兵 王松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3-940,共8页
为研究山东省青州市表层土壤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青州市按照平均5.2件/km^(2)的密度采集了8132件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硒、有机质、pH等指标。结果表明:青州市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在0.02~2.77 mg/kg,背景值为0.21 mg/kg(n=7462)。研究... 为研究山东省青州市表层土壤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青州市按照平均5.2件/km^(2)的密度采集了8132件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硒、有机质、pH等指标。结果表明:青州市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在0.02~2.77 mg/kg,背景值为0.21 mg/kg(n=7462)。研究区富硒土壤面积为140.5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00%;足硒土壤面积为1248.3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9.93%;潜在硒不足土壤面积为148.4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50%;硒缺乏土壤面积为24.5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57%。不同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区的表层土壤硒含量特征不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成土母质区、钙质粗骨土分布区、溶蚀—切割中山地貌类型区、草地和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区的表层土壤中硒相对富集。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pH和硒含量无相关性,而有机质与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硒元素 富硒土壤 背景值 青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探地雷达数据处理及在地下空间隐患探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师麟 潘广山 +1 位作者 孟庆生 陈玉红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0,共8页
针对城市浅层地质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和探地雷达探测技术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反演电磁波速度的有效方法。利用随机理论建立足量、多样化的地质模型,根据二维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模拟理论合成记录... 针对城市浅层地质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和探地雷达探测技术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反演电磁波速度的有效方法。利用随机理论建立足量、多样化的地质模型,根据二维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模拟理论合成记录,建立用于深度学习的样本数据集;采用能够很好地描述电磁波传播过程非线性复杂关系的全连接神经网络对数据集进行训练,获得用于预测的神经网络权重;通过理论合成数据和野外实测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理论合成数据预测出的电磁波速度模型与真实速度模型高度一致,野外实测数据的预测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地下空间 隐患 探地雷达 电磁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在铁矿隐伏采空区充填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毕征峰 马健 +1 位作者 王龙昌 刘明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220,共7页
充填效果是采空区治理评价的重要指标。为研究物探方法在采空区充填治理效果评价方面的适用性,本文以淄博市某闭坑铁矿隐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和微动测量进行时移数据观测,通过对采空区测量数据进行归一化、标... 充填效果是采空区治理评价的重要指标。为研究物探方法在采空区充填治理效果评价方面的适用性,本文以淄博市某闭坑铁矿隐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和微动测量进行时移数据观测,通过对采空区测量数据进行归一化、标准化处理,分析了采空区充填前后的电性特征和弹性波速特征及差异,提出了适合采空区充填效果评价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解译结果能反映出充水采空区的范围及其充水通道,其中,充水采空区表现为封闭的低阻异常区,充水通道引起的低阻条带状异常与裂隙带富水有关;微动测量解译结果能清晰反映出充水采空区引起的低速异常范围,但充水通道反映不明显,两种物探方法在采空区位置探测中均有较好的适用性;受采空区充水影响,充填治理前后采空区均表现为低阻低速异常特征,但其弹性波速特征的差异较电性特征更为明显,异常分辨率也更清晰,微动测量方法在采空区充填治理效果评价方面的适用性优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 采空区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微动测量 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盘子涧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来自包裹体、H-O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4
作者 智云宝 王英鹏 +7 位作者 范海滨 王巧云 董健 马莉 谢颂诗 郝兴中 刘芳 李瑞翔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9-540,共12页
盘子涧金矿床地处华北板块胶辽隆起区,栖霞—蓬莱金成矿带上。金矿的形成主要与区内控矿断裂——盘子涧断裂和中生代岩浆岩有关。为研究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并控讨矿床成因,对该矿床不同阶段的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包裹... 盘子涧金矿床地处华北板块胶辽隆起区,栖霞—蓬莱金成矿带上。金矿的形成主要与区内控矿断裂——盘子涧断裂和中生代岩浆岩有关。为研究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并控讨矿床成因,对该矿床不同阶段的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包裹体激光拉曼及H—O同位素分析研究。盘子涧金矿床成矿热液期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分别是黄铁矿—石英阶段(Ⅰ阶段)、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Ⅱ阶段)、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阶段)。其中Ⅱ、III阶段为主成矿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有3种类型,分别是富液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含CO_(2)三相包裹体和纯液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介于142~348℃,主要集中于200~300℃,盐度介于4.44%~10.98%NaCl_(eqv)。石英的δD_(V-SMOW)值为-74.6‰~-68.5‰,δ^(18)O_(V-SMOW)值为+11.65‰~+13.92‰。显示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CO_(2)—H_(2)O—NaCl体系,来源于地幔,以岩浆热液为主,并伴有部分大气降水加入。矿床成因类型属石英脉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子涧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 H—O同位素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中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来源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项立辉 王艳芬 +2 位作者 姜辞冬 刘强 李伟欣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52,共11页
基于2015年江苏中部潮间带8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测试分析结果和以往资料,探讨了Cu、Pb、Zn、Cr、Cd、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系数对该区重金属状况进行了系统评... 基于2015年江苏中部潮间带8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测试分析结果和以往资料,探讨了Cu、Pb、Zn、Cr、Cd、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性,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系数对该区重金属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差较大,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Cr>Zn>Cu>Pb>As>Cd>Hg,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值区呈点状或片状分布。沉积物质量符合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所有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可能效应水平(PEL),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低风险。元素相关性分析、地累积指数、富集系数和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Cu、Pb和Zn元素主要来自于地壳物质或自然风化作用,未污染、未富集;Cr元素含量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部分站位轻度污染和轻度富集;Cd、As和Hg元素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较为富集,污染程度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评价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南岸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增兵 刘森 +3 位作者 王江波 马健 李汞 侯国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9,共12页
莱州湾南岸地下水类型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地下淡水和卤水开采的背景下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地下水环境。通过收集公开发表的地下水数据,结合已有的野外监测数据,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浅层地下... 莱州湾南岸地下水类型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地下淡水和卤水开采的背景下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地下水环境。通过收集公开发表的地下水数据,结合已有的野外监测数据,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与外界联系密切,受持续性、阶段性降水和地下水开采的综合影响,整体表现为气象-开采型。深层地下水的卤水区表现为开采型,其余区域表现为气象-开采型。在淡水和卤水的开采条件下,形成2个规模较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最低水位分别为-8.78 m和-44.60 m。依据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分布和水位特征,对地下水进行分区讨论。自南向北,浅层地下水划分为地下水径流区(S-1区)、地下水强烈混合区(S-2区)和地下水-海水相互作用区(S-3区)。S-1区受降雨入渗、山前侧向补给和地表径流的作用,伴随着长石风化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S-2区受控于地下水降落漏斗的作用,引起淡水和咸水的强烈混合,同时伴有淡水的补给过程;S-3区受卤水地下水漏斗影响明显,易造成海水倒灌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与海水的相互作用。深层地下水划分为地下水径流区(D-1区)、地下水混合区(D-2区)和卤水封存区(D-3区)。D-1区地下水受山前侧向补给和浅层地下水的垂向补给,流动过程中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控制,弱于S-1区;D-2区存在淡水和咸水的混合,主要是受弥散作用影响,混合作用较S-2区弱;D-3区地下水平均矿化度(TDS)值高达119624.94 mg/L,在相对隔水层的作用下,处于封存状态,始终保持高浓度状态,受地下卤水开采影响,水位持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北平原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浅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 水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胡洋 韩扬 梁文鹏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82,共4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腾飞,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与检测技术等方面也在不断更新与提高。桥梁在长期运行后,由于受不均匀荷载及自然不可控外力等因素影响,局部会出现变形、裂缝等病害。... 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腾飞,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与检测技术等方面也在不断更新与提高。桥梁在长期运行后,由于受不均匀荷载及自然不可控外力等因素影响,局部会出现变形、裂缝等病害。由于桥梁横跨水面,受车流量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常规的GNSS接收机、全站仪等测量仪器难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桥梁全空间信息数据,而三维激光扫描由于其作业效率高、非接触等特点,具有传统测量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以江苏润扬大桥为例,探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外业扫描、点云拼接去噪、成果图绘制及变形分析等步骤,为桥梁监测的新手段应用提供了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点云 桥梁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复垦土地不同间混作模式增产及改良效应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奕豪 李际峰 +4 位作者 董晓亮 王松涛 刘志全 吴振 陈为峰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0,共12页
[目的]通过研究高粱与野生大豆不同种植模式在滨海废弃盐田复垦土地上的作物增产及改良效应,探讨不同种植模式提高复垦土地生产力的机理及引起高粱根际土壤细菌菌群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可为优化滨海废弃盐田复垦土地种植模式、种地养地... [目的]通过研究高粱与野生大豆不同种植模式在滨海废弃盐田复垦土地上的作物增产及改良效应,探讨不同种植模式提高复垦土地生产力的机理及引起高粱根际土壤细菌菌群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可为优化滨海废弃盐田复垦土地种植模式、种地养地相结合提供依据。[方法]在废弃盐田复垦形成的土地进行小区定位试验,设置高粱单作(S)、野生大豆单播(WS)、1行高粱1行野生大豆间作(S1WS1)、1行高粱2行野生大豆间作(S1WS2)、高粱与野大豆同行混播(SWS)共5个处理,以高粱生物量、产量及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种植模式根际土壤细菌的菌群变化,并对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结果]与高粱单作(S)相比,高粱-野生大豆间混作S1WS1、S1WS2、SWS模式作物增产率分别为10.16%、13.15%、40.68%,作物增产率与土壤硝态氮、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体现了间混作优势;S1WS1、S1WS2、SWS模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氮磷养分含量、酶活性,降低了土壤pH和含盐量,SWS模式土壤改良效果最好;S1WS2、SWS模式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SWS模式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Ace、Chao、Shannon指数分别为S模式的1.12倍、1.12倍、1.04倍,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硝态氮、脲酶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与绿弯菌门为丰度大于10%的优势菌门,土壤硝态氮、碱性磷酸酶、氮磷比为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S1WS1、S1WS2、SWS模式均提高了作物产量、土地当量比、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酶活性。[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相比于其它模式,SWS模式作物增产率与土地当量比均最大,最有利于发挥间混作优势;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均最高,土壤改良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种间相互作用 作物增产 土壤改良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坊地区地层频散特征与分析研究
9
作者 毕征峰 马健 +3 位作者 王龙昌 王晓光 刘明明 李圣魁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74-479,共6页
潍坊市南部山区第四系厚度较薄,北部地区为冲洪积平原,第四系厚度较大,由南向北逐渐增厚,且潍坊市北部为滨海咸水入侵区,传统的物探方法,尤其是电法、电磁法,在该区开展工作效果欠佳。本次研究借鉴地震勘探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思路,利用... 潍坊市南部山区第四系厚度较薄,北部地区为冲洪积平原,第四系厚度较大,由南向北逐渐增厚,且潍坊市北部为滨海咸水入侵区,传统的物探方法,尤其是电法、电磁法,在该区开展工作效果欠佳。本次研究借鉴地震勘探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思路,利用线形台阵多次覆盖的高效微动探测技术,对潍坊市不同地层的面波频散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频散特征差异对地层结构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潍坊市南部浅覆盖区频散曲线频点范围较广,整体呈表层低速中深层迅速升高型;潍坊市北部厚覆盖区频散曲线频点范围相对较窄,整体呈表中深缓慢升高低速型;古河道发育地层频散曲线出现无规律的跳动或“之”字形拐点,整体为深层波速最高中部低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调查 天然源面波 微动探测 频散曲线 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运移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松涛 杨霄 +3 位作者 王丛 贾超 王辉辉 刘建章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1-86,共6页
长期运行的垃圾填埋场存在防渗措施失效的问题,渗滤液泄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以山东省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以现场调查数据和长期地下水观测井为数据源,基于GIS平台并结合MODFLOW和MT3DMS程序包建立了该垃圾填... 长期运行的垃圾填埋场存在防渗措施失效的问题,渗滤液泄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以山东省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以现场调查数据和长期地下水观测井为数据源,基于GIS平台并结合MODFLOW和MT3DMS程序包建立了该垃圾填埋场区域地下水流场和溶质运移数值模型。以氨氮和硝酸盐作为模拟因子,预测垃圾填埋场注浆前后十五年内渗滤液污染物的迁移情况。结果表明:注浆前,氨氮最大超标范围为1929.61 m,硝酸盐最大超标范围为1613.14 m。垃圾填埋场附近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保持较高的水平,会对周边地下水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注浆后,氨氮最大超标范围为705.75 m,硝酸盐最大超标范围为498.34 m。注浆后的风险源被堵住,污染通道被切断,污染源得到控制住,下游污染浓度逐渐下降。该研究可为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际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污染物运移 数值模拟 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以南表层土壤重金属分布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建 张军强 +3 位作者 衣伟虹 王松涛 徐树建 李亚蒙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7-47,共11页
基于莱州湾以南地区1600个点位表层土壤样品调查数据,分析其8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来源、生态风险及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以南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平均质量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r>Zn>Ni>Pb>Cu>As>Cd>Hg... 基于莱州湾以南地区1600个点位表层土壤样品调查数据,分析其8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来源、生态风险及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以南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平均质量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r>Zn>Ni>Pb>Cu>As>Cd>Hg;重金属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中西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相对较低,北部地区含量最低;土壤pH值展示出从南向北升高的趋势。单因子平均污染指数大小顺序为Ni>As>Cr>Zn>Cu>Cd>Pb>Hg;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平均污染指数均<0.7,污染水平属于清洁。单因子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依次为Hg>Cd>As>Pb>Cu>Ni>Cr>Zn。研究区大部分区域为低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区,中、重及严重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区则呈点状、零星分布。土壤重金属元素主要受地质背景控制;其次,人类活动,包括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化工、矿山等行业排放的污水以及汽车尾气、轮胎磨损等,也是重金属重要来源。必须加强对莱州湾南部重点地区重金属元素的监测和预警,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理和修复措施,保证该地区不受重金属污染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生态评价 莱州湾以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北岸不同水体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健 黄勇 +4 位作者 冀东 潘广山 吴振 许春萌 刘明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2期14116-14123,共8页
研究不同水体的形成和运移过程,有助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胶州湾北岸地区浅层地下水、河水及海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综合运用统... 研究不同水体的形成和运移过程,有助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胶州湾北岸地区浅层地下水、河水及海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综合运用统计学和Piper三线图,分析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并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其补给来源和转化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岩裂隙水整体以淡水为主,部分点位受海水入侵影响,呈微咸水特征;第四系孔隙水整体为咸水且化学组分较稳定;河水水化学组分变化程度较大,呈微咸水-咸水特征。研究区地表水体间存在相互转化关系,祥茂河河水的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洪江河、墨水河河水为大气降水与海水的混合水,且墨水河受海水混合影响程度大于洪江河;胶州湾海水为河水和标准海水的混合水。研究区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基岩裂隙水来源除大气降水外,还与第四系孔隙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受海水入侵的影响;第四系孔隙水来源为大气降水与海水的混合水,径流过程中接受地表水体或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并经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北岸 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 水化学特征 氢氧同位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东部地区桥头组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MISS)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子杰 张德明 +8 位作者 范海滨 张国仁 邱隆伟 王海鹏 仲米山 耿树峰 郑伟 高福亮 赵汉卿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05-2408,共4页
1研究目的辽宁东部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北缘(Zhao Guochun et al.,2012)。该地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地层发育,层序保存完整且出露较好,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界的关键地区之一。桥头组分布于辽宁东部的本溪、辽阳、丹... 1研究目的辽宁东部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北缘(Zhao Guochun et al.,2012)。该地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地层发育,层序保存完整且出露较好,是研究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界的关键地区之一。桥头组分布于辽宁东部的本溪、辽阳、丹东、大连等地区,曾被认为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辽宁省地质勘查院,2017)。近些年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广泛应用,桥头组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观点被广泛认可(Zhang Wen et al.,2020,2021;Zhao Hanqing et al.,2020),但目前针对桥头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物源分析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古地理重建等方面(Zhang Shuahong et al.,2016;He Tianchen et al.,2016;Zhang Wen et al.,2020,2021;Zhao Hanqing et al.,2020),少量文献则根据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传统地质方法对桥头组的古气候进行研究(曲洪祥等,2011;田德欣等,2018;吴子杰等,2020),但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 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 桥头组 辽宁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块盐湖复式岩基中花岗斑岩的成因及其对班-怒洋闭合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仲明 李宝龙 +2 位作者 彭勃 朱德全 范海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8-801,共14页
花岗质岩浆作用是大陆地壳演化、爆发式火山活动、稀有金属成矿等的关键过程。位于拉萨地块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盐湖复式岩基,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藏革吉县盐湖复式岩基中的花岗斑岩为... 花岗质岩浆作用是大陆地壳演化、爆发式火山活动、稀有金属成矿等的关键过程。位于拉萨地块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盐湖复式岩基,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藏革吉县盐湖复式岩基中的花岗斑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盐湖复式岩基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03.8±0.8 Ma(MSWD=3.0,n=25),侵位于早白垩世晚期。盐湖复式岩基花岗斑岩铝饱和指数(A/CNK)为1.05~1.08,显示弱过铝质特征,具有高K_(2)O、Na_(2)O含量,低Mg^(#)值(12.43~22.36)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盐湖复式岩基花岗斑岩富集K,亏损Ba、Nb、P、Zr、Ti,具有强的负Eu异常(δEu=0.20~0.48),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元素较陡、重稀土元素较平坦的右倾型,ΣREE=81.33×10^(-6)~121.61×10^(-6),LREE/HREE=5.75~6.74,具有较高的Y(20.14×10^(-6)~24.38×10^(-6),>18×10^(-6))和Yb(2.11×10^(-6)~2.62×10^(-6),>1.9×10^(-6))、较低的Sr/Y值(4.05~6.54,<20),La/Yb=6.79~8.94,Rb/Sr=0.50~1.12。锆石饱和温度计算结果为812~823℃,估算岩浆熔体形成深度为34~40 km,揭示盐湖复式岩基中花岗斑岩是玄武质下地壳于北拉萨地块与南羌塘地块碰撞阶段高温背景下部分熔融的产物,属于板片断离事件引起基性下地壳重熔,形成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复式岩基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早白垩世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沽河入海径流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胡萌 吴振 +2 位作者 温鲁哲 王松涛 李淑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0-97,共8页
为揭示胶东半岛大沽河入海径流量演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采用Mann-Kendall法与改进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与滑动t检验法、Morlet复小波变换等研究了1956~2016年大沽河入海径流量及其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与变化周期;采用降水-径... 为揭示胶东半岛大沽河入海径流量演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采用Mann-Kendall法与改进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与滑动t检验法、Morlet复小波变换等研究了1956~2016年大沽河入海径流量及其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与变化周期;采用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定量计算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大沽河入海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大沽河入海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减少速率为0.158 5亿m/a, 1976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变化的主周期为21 a;导致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大规模水资源开发活动改变了流域水资源转化过程。研究成果可为胶州湾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生态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径流 演变特征 贡献率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检验 Morlet复小波变换 大沽河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坊南部山区地下水赋存规律及地电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马健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2,共6页
通过对潍坊南部山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研究,根据研究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将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类。根据研究区地貌类型,孔隙水划分为山前坡洪积扇和近山前冲洪积平原两种类型;根据研究... 通过对潍坊南部山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研究,根据研究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将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类。根据研究区地貌类型,孔隙水划分为山前坡洪积扇和近山前冲洪积平原两种类型;根据研究区岩溶发育类型,岩溶水划分为岩性接触溶蚀带型、层状岩溶裂隙带型及岩溶溶蚀破碎带型;根据研究区含水裂隙成因,裂隙水划分为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和成岩裂隙水三类。本文对研究区内各类地下水的赋存规律进行研究,初步总结了各类地下水的地电特征,为区内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文地质 地下水赋存规律 地电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在城市应急水源地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健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53,共5页
以潍坊应急水源地东小营富水区为例,在充分了解研究区水文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水文测井的原理、工作方法及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解释推断研究区含水层结构特征,建立水文地质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对含水层... 以潍坊应急水源地东小营富水区为例,在充分了解研究区水文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水文测井的原理、工作方法及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解释推断研究区含水层结构特征,建立水文地质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对含水层的矿化度、渗透系数及单位涌水量等参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物探解释成果与抽水试验及水质分析结果吻合度较高。研究认为,综合物探方法在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应急水源地调查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物探 应急水源地 水文地质 高密度电阻率法 水文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北岸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马健 冀东 +4 位作者 王泽勇 潘广山 吴振 徐伟祥 刘明明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3-108,共6页
研究胶州湾北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采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样品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Piper三线图法、Gibbs图法、主要离子比值关系图法对采集样品的水化学特征和成... 研究胶州湾北岸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采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样品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Piper三线图法、Gibbs图法、主要离子比值关系图法对采集样品的水化学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剥蚀残丘区,阳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Ca^(2+)>Na^(+)>Mg^(2+)>K+,阴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Cl^(-)>SO_(4)^(2-)>HCO_(3)^(-),地下水类型主要为Cl-Ca型或Cl·HCO_(3)-Ca·Na型,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溶解作用控制,Cl-离子浓度较高主要是受海洋性大气降水影响;第四系孔隙水分布于堆积平原区,阳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Na^(+)>Mg^(2+)>Ca^(2+)>K^(+),阴离子平均含量总体为Cl^(-)>SO_(4)^(2-)>HCO_(3)^(-),地下水类型主要为Cl-Na型,地下水成因受海水蒸发浓缩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深部金矿三维成矿预测及巨大的资源潜力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明春 周明岭 +9 位作者 鲍中义 温桂军 李世勇 范家盟 杨真亮 贺春艳 高美霞 王洪军 王永庆 李瑞翔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6-258,共13页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严重短缺,深部找矿成为解决资源危机的必然选择,深部矿产资源预测则是深部找矿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深部矿床埋藏深度大,主要根据地表物化遥和地质信息进行成矿预测的常规方法已不适用于深部成矿预测,三维成矿预测是解...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严重短缺,深部找矿成为解决资源危机的必然选择,深部矿产资源预测则是深部找矿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深部矿床埋藏深度大,主要根据地表物化遥和地质信息进行成矿预测的常规方法已不适用于深部成矿预测,三维成矿预测是解决深部找矿靶区圈定难题的关键方法。胶东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金成矿区,深部找矿成果和勘探深度位居国内前列,对其进行三维成矿预测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推动我国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简要介绍了胶东三维成矿预测的方法、依据和预测结果。主要采用地质和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胶东区域三维地质模型,采用钻探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主要金矿床集中区的三维地质模型。根据三维空间上的金矿断裂控矿规律,提出了基于阶梯成矿模式、重点根据断裂倾角梯变和缓倾角段控矿规律的深部找矿靶区预测方法和基于控矿断裂浅部资源量的深部金矿资源潜力预测方法。根据胶东区域三维地质模型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圈定了3处找矿新靶区;根据金矿床集中区三维地质模型,提取了断裂缓冲区、断裂倾角、断裂表面变化率、矿体等间距分布等特征变量,在焦家断裂和三山岛断裂圈定了5处深部找矿靶区;根据三山岛、焦家、招平3条控矿断裂-2 000 m标高以浅已探明的金资源量,预测三者-2 000~-5 000 m深度金资源量达到3 377~6 490 t,认为胶东金资源总量有望超过万吨目标。新的预测成果,揭示了胶东地区令人振奋的深部金矿资源潜力,为进一步开展深部找矿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成矿预测 深部金矿 断裂倾角梯变控矿 资源潜力 找矿靶区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烃源岩测井评价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科龙 夏冬冬 胡庆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06期334-337,共4页
有机碳含量(TOC)是常用的有机质丰度评价指标,目前测井评价有机碳含量的方法有很多,分别根据不同的测井曲线与烃源岩中TOC的相关关系,计算得到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其中由于ΔlgR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电阻率曲线和声波时差曲线的叠合幅度差来... 有机碳含量(TOC)是常用的有机质丰度评价指标,目前测井评价有机碳含量的方法有很多,分别根据不同的测井曲线与烃源岩中TOC的相关关系,计算得到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其中由于ΔlgR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电阻率曲线和声波时差曲线的叠合幅度差来消除孔隙度对有机碳含量计算的误差,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其计算过程繁琐,需要人为判定的参数过多,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本文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曲线融合方法,使用声波时差与电阻率曲线的第一主成分代替其叠合幅度差ΔlgR,并充分利用岩芯实验室热解分析测试数据,进行有机碳含量的预测,为快速准确的预测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提供了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方法 有机碳含量 主成分分析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