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维地震探测的焦家断裂带深部结构特征及其控矿模型的建立
1
作者 闫春明 周晓萍 +6 位作者 刘向东 胡秉谦 张亮亮 黄天梁 姜帆 胡兆君 王斌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73-1680,共8页
【研究目的】焦家断裂带是胶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金矿成矿带之一,带内及其分支断裂内共查明金矿床20余处,探获金矿资源储量超过1000 t。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带倾角变化的转折端,构成“阶梯式”成矿模式。随着找矿深度的增加,常规物探方法... 【研究目的】焦家断裂带是胶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金矿成矿带之一,带内及其分支断裂内共查明金矿床20余处,探获金矿资源储量超过1000 t。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带倾角变化的转折端,构成“阶梯式”成矿模式。随着找矿深度的增加,常规物探方法的勘探分辨率已不能满足“第三成矿台阶”的探测定位需求。【研究方法】采用高信噪比、高分辨率、超深探测能力的三维地震探测方法尝试探索查明焦家断裂带深部结构特征。结合区内以往的地质、测井资料,构建地质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判断地震剖面上断裂带同相轴绕射、错断、横向连续性变差特征与矿体赋存及断裂带产状变化相关。采用叠前去噪、静校正、速度分析、叠后偏移等关键技术,得到了具有较高信噪比、波组特征明显、断点清楚且构造形态可靠的地震剖面。利.用“地质戴帽”技术对地震-地质关系进行层位标定;对地震反射波进行识别,明确了断面反射波和岩体内部似层状反射波区别。根据三维地震解译成果结合已有钻孔,构建了断裂控矿三维模型。【结论】查明了焦家断裂带深部断裂产状特征呈陡、缓交替变化,且成矿期后断裂对其影响较小,确定了三维地震方法在地质构造解译研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家断裂带 三维地震探测 深部断裂结构特征 断裂控矿三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三山岛金矿床巨斑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对金成矿的启示
2
作者 周晓萍 宋明春 +5 位作者 刘向东 闫春明 胡兆君 苏海岗 胡秉谦 周宜康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3-829,共17页
胶东地区三山岛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是中生代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通过对三山岛巨斑花岗岩进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分析其地球化学类型、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及成因,讨论了成岩与成矿的关系。岩石... 胶东地区三山岛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是中生代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通过对三山岛巨斑花岗岩进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分析其地球化学类型、形成时代、岩浆源区及成因,讨论了成岩与成矿的关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三山岛巨斑花岗岩的SiO_(2)、Al_(2)O_(3)和全碱(Na_(2)O+K_(2)O)含量较高;铝饱和指数A/CNK为1.34,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低,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岩石富集Rb、Sr、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和Ti等高场强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富钠花岗岩和年轻的TTG(<3 Ga)相似。巨斑花岗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7.05±0.41)Ma,属于早白垩世郭家岭期花岗岩。岩石中金丰度值较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明显降低。综合研究认为,巨斑花岗岩是下地壳酸性岩浆与少量幔源基性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华北克拉通破坏背景下的伸展构造环境,岩体中的钾长石巨晶是岩浆期后钾化作用的结果;具有较高背景金丰度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部分熔融过程中,地球化学元素重新调整,金质被活化、迁移,形成富金流体库,并产生贫金花岗岩;花岗岩快速侵位和地壳强烈隆升产生的拆离断层系统,以及钾化作用导致岩石体积膨胀而破裂,为成矿流体聚集和矿化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物理圈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山岛金矿 巨斑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郭家岭期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以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常嘉 陈世悦 +2 位作者 王琼 蒲秀刚 杨怀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1-374,共14页
为研究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以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揭示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聚煤模式。根据沉积相转换面以及下切谷冲刷面两类不整合面(SU)可将山... 为研究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以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揭示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体系聚煤模式。根据沉积相转换面以及下切谷冲刷面两类不整合面(SU)可将山西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及Sq3,每个三级层序代表1期三角洲。通过最大洪泛面(MFS)与最大水退面(MRS)将每个三级层序划分为LST、TST及HST 3个体系域,代表9个四级层序。根据岩性参数等值线绘制一系列特定于层序的沉积相图,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泥炭堆积速率的控制下,三角洲平原泛滥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泥炭沼泽为聚煤中心,位于冀中坳陷东部、黄骅坳陷中北部以及济阳坳陷部分地区。泛滥平原中形成的煤层厚度大,且聚煤中心具有随三角洲推进逐渐南移的趋势,三角洲前缘聚煤环境相对较差,形成的煤层厚度较薄,且易被分流河道砂体冲刷。渤海湾地区下二叠统浅水三角洲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分析为聚煤模式提供了基础,该模式包括LST、TST早期、TST中期、TST晚期以及HST 5个时期的演化。煤层主要聚集在Sq1与Sq2的TST以及HST时期。这些成果对渤海湾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及提高钻探工程地质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可容空间 浅水三角洲体系 聚煤模式 渤海湾地区 下二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CP“动底”测量的流量补偿算法
4
作者 彭东立 苏南 +3 位作者 陈醒 程信羲 嵇正华 张少华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7-291,共5页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对河流进行流量测量时,ADCP一般采用底跟踪模式(以河底为参考系)获得流速、断面面积,进而获得当前流域的流量,但当河流存在大量走沙(“动底”)情况时,底跟踪速度缺少顺水...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ADCP)对河流进行流量测量时,ADCP一般采用底跟踪模式(以河底为参考系)获得流速、断面面积,进而获得当前流域的流量,但当河流存在大量走沙(“动底”)情况时,底跟踪速度缺少顺水流分量,致使底跟踪轨迹向上游偏移底跟踪速度偏小,进而导致流量偏小。文章通过对动底原理进行分析、对动底测量方法中的回路法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基于GGA的全球定位信息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模式下平均动底速度测量方法以及两种动底流量补偿方法,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动底速度测量方法及动底流量补偿方法对“动底”检测与补偿有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 动底 底跟踪 流量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硫化物矿床Y9岩体年代学与成岩成矿机制探讨 被引量:24
5
作者 焦建刚 王勇 +4 位作者 钱壮志 王斌 鲁浩 刘欢 郑鹏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5-688,共14页
新疆喀拉通克是中国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基性程度最低的,显示出罕见的Cu平均品位大于Ni平均品位。矿区划分为南、北2个岩带,南岩带主要为原生矿,北岩带主要为氧化矿。文章研究对象为北岩带中的Y9岩体,近年发现其下部存在原生矿石。通... 新疆喀拉通克是中国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基性程度最低的,显示出罕见的Cu平均品位大于Ni平均品位。矿区划分为南、北2个岩带,南岩带主要为原生矿,北岩带主要为氧化矿。文章研究对象为北岩带中的Y9岩体,近年发现其下部存在原生矿石。通过单颗粒锆石SHRIMP测年,获得Y9岩体中辉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87±4)Ma,与Y1岩体的成岩年龄〔(287±5)Ma〕一致,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证明喀拉通克矿区南、北岩带具有同期同源岩浆演化的特征,岩浆源自亏损型地幔部分熔融与不含沉积物消减板片脱水物质的混合。研究认为喀拉通克铜镍矿床形成于亏损地幔在相对较高的氧逸度条件下低程度部分熔融,产生硫化物不饱和的岩浆,岩浆源区相对富水和较高的氧逸度,原始岩浆具有较高的钛含量,具有富碱亲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年代学 部分熔融 铜镍硫化物矿床 喀拉通克Y9岩体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甲玛斑岩成矿系统首例3000 m科学深钻的初步认识 被引量:12
6
作者 林彬 唐菊兴 +11 位作者 唐攀 周敖日格勒 孙渺 祁婧 陈国良 张忠坤 张泽斌 吴纯能 田志超 代晶晶 杨征坤 姚晓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9-1134,共16页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中复杂的地质结构、深部矿产资源潜力和高效的勘查评价技术体系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也是亟需攻克的重要科学难题。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专项资助,在冈底斯成矿带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实施首个3000 m科学深钻。...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中复杂的地质结构、深部矿产资源潜力和高效的勘查评价技术体系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也是亟需攻克的重要科学难题。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专项资助,在冈底斯成矿带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实施首个3000 m科学深钻。通过多次研讨和反复论证,确定科学施工位置、角度以及施工工艺。历时488天的施工,完成了科学深钻,总进尺3003.33 m。该科学深钻直接揭示甲玛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3000 m以浅的地质信息:浅部为角岩型铜钼矿体、中部为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深部为斑岩型钼铜矿体以及核部蚀变与矿化均不发育的无矿核。角岩中主要为细脉浸染状的黄铜矿、辉钼矿化,并发育黑云母化和弱绿泥石化蚀变。矽卡岩中从上到下具有清晰的分带结构,即石榴子石绿泥石角岩、绿泥石石榴子石角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硅灰石矽卡岩、硅灰石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矿化主要为浸染状的斑铜矿、黄铜矿、辉钼矿。深部斑岩为复式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侵位较早,后被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等以岩脉的形式穿切侵位。花岗闪长斑岩与矽卡岩关系最为密切。多相的复式斑岩体也揭示了甲玛斑岩成矿系统的无矿核。根据现有工业指标,科学深钻共计探获21层矿体,累计厚度583.46 m,以铜、钼矿化为主,局部发育钨矿化,同时伴生金、银矿化。甲玛科学深钻首次直接揭示青藏高原3000 m以浅的地质信息和斑岩成矿系统结构,为青藏高原地质结构研究提了科学样品,也为深部资源探测和勘查技术体系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后续将针对其开展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地球物理测井、高光谱测量以及指针矿物分析等研究,并结合地表勘查评价成果,建立3000 m以浅的多元信息综合勘查评价模型,进而定位预测深部矿产资源,实现增储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科学深钻 3000 m 斑岩成矿系统 甲玛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龙首山岩带西井镁铁质岩体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段俊 钱壮志 +2 位作者 焦建刚 鲁浩 冯延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2-846,共15页
西井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以北,阿拉善地块西南缘的龙首山隆起带。以往的研究多以沿龙首山断裂分布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作为和金川岩体相关的岩浆事件进行,而本次选择西井镁铁质岩体进行了精确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西井岩... 西井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以北,阿拉善地块西南缘的龙首山隆起带。以往的研究多以沿龙首山断裂分布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作为和金川岩体相关的岩浆事件进行,而本次选择西井镁铁质岩体进行了精确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西井岩体岩性主要为橄榄辉石岩和辉长岩,成岩时代为(421.0±9.0)Ma,可以和北祁连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年龄相对应;εNd(t)为4.06~5.52,(87 Sr/86 Sr)i为0.704 548~0.707 575,具有地幔岩石圈特征;微量元素及其同位素计算表明西井岩体经历了约10%的下地壳物质混染。据此得出西井岩体及其龙首山岩带早志留世镁铁质侵入岩体成因模式为:祁连洋壳连续俯冲过程中洋壳与陆壳分离,热的软流圈物质持续冲击地幔岩石圈的底部;由于热传导效应,大地热流沿着地幔岩石圈上升,使得80km深度的湿的橄榄岩层发生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作用,玄武质岩浆上升过程中与下地壳物质发生约10%混染,形成西井岩体及其龙首山镁铁-超镁铁质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测年 地球化学 西井镁铁质岩体 龙首山镁铁-超镁铁质岩带 北祁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汉阴北部梅子垭组变质作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欢 高栋 +3 位作者 鲁浩 罗德智 张国鹏 焦建刚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梅子垭组是汉阴北部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白云母石英片岩、含碳白云母石英片岩、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白云母石英片岩等,石榴子石和黑云母变斑晶在该岩层中普遍发育。该岩组构造变形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和变质变形... 梅子垭组是汉阴北部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白云母石英片岩、含碳白云母石英片岩、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白云母石英片岩等,石榴子石和黑云母变斑晶在该岩层中普遍发育。该岩组构造变形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和变质变形过程。笔者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区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的关系,采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对该区广泛出露的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白云母石英片岩进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研究区存在3期黑云母和石榴子石,石榴子石变斑晶具有明显的生长环带,而黑云母变斑晶没有环带;研究区变质作用的变质温度范围为介于511~572℃,主要为530~560℃;变质压力范围为0.16~0.84GPa,变质相属高绿片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 梅子垭组 变质作用 汉阴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成县庙沟铅锌矿成矿环境及控矿构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自力 陈超 +10 位作者 金文强 吴凤萍 李英杰 沈利霞 张福祥 胡建勇 范剑 郭忠 王纪昆 刘铭涛 刘志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40,共11页
甘肃成县庙沟铅锌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西部,西(和)-成(县)铅锌矿田东段,矿床类型属喷流沉积型。岩石、矿石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矿区形成时为贫氧环境;稀土元素Eu异常特征反映矿区古成矿流体温度较低,与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形成条件相似; Ce... 甘肃成县庙沟铅锌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西部,西(和)-成(县)铅锌矿田东段,矿床类型属喷流沉积型。岩石、矿石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矿区形成时为贫氧环境;稀土元素Eu异常特征反映矿区古成矿流体温度较低,与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形成条件相似; Ce异常特征亦反映矿区形成于贫氧的还原环境。通过探矿工程揭露,认为银洞湾矿段受其北东侧断层(F)与南西侧陡倾矿体共同控制,构造挤压是矿区形成高品位矿石的主要原因。结合区域上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矿区成矿模式,指出矿区应注意寻找块状、网脉状矿体,赋存于标高1700~1500m空间内的矿体,以及被断层(F)断失的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环境 控矿构造 成矿模式 西成矿田 庙沟铅锌矿 成县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表海背景下障壁海岸体系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以渤海湾地区晚古生代太原组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常嘉 陈世悦 +2 位作者 王琼 蒲秀刚 杨怀宇 《煤田地质与勘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渤海湾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晚古生代发育多套可供工业开采的煤层,其中以陆表海背景下发育的海相煤层分布范围最广。为研究陆表海背景下障壁海岸体系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本文以渤海湾地区晚古生代太原组为研究对... 渤海湾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晚古生代发育多套可供工业开采的煤层,其中以陆表海背景下发育的海相煤层分布范围最广。为研究陆表海背景下障壁海岸体系沉积层序及聚煤模式,本文以渤海湾地区晚古生代太原组为研究对象,结合钻井及野外剖面资料,对该地区展开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在识别岩性及沉积相基础上,开展层序地层研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揭示障壁海岸体系聚煤模式。太原组岩性以黄褐色、灰黑色泥岩及黄绿色、灰白色砂岩为主,夹数层海相灰岩及煤层。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潮坪相、潟湖相、障壁岛相及台地相。在障壁海岸体系背景下,基准面与沉积界面基本一致,层序界面多为沉积界面。根据沉积相转换面与下切谷冲刷面两类不整合面(SU)以及海侵方向转换面(TDS)可将太原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及Sq3。通过最大海泛面(MFS)与最大海退面(MRS)将三级层序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3个体系域,代表8个四级层序。Sq1时期,盆地内部地区未能提供稳定聚煤环境,煤层发育厚度较薄。Sq2时期,海平面升降对盆地内部影响增大,聚煤作用达到顶峰,煤层整体厚度增加并连接成片。Sq3时期,聚煤作用相对减弱,聚煤中心分布范围收缩,且孤立发育。统计钻井资料中煤层累积厚度可知,厚煤层发育主要集中在冀中坳陷东部、黄骅坳陷及济阳坳陷等地区。将研究区太原组聚煤模式划分为LST、TST早期、TST中期、TST晚期及HST五期演化过程。受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及泥炭堆积速率的控制,泥炭坪及潟湖为有利聚煤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壁海岸体系 层序地层 聚煤模式 渤海湾地区 晚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莱盆地东北缘西涝口金矿煌斑岩脉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其对构造岩浆事件的记录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晓萍 胡秉谦 +4 位作者 周明岭 康恺 胡亮 姜帆 张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34-1647,共14页
西涝口金矿是胶莱盆地东北缘成矿区近年在深部勘查找矿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型金矿床,金矿体主要赋存于古元古代牧牛山二长花岗岩与中生代鹊山糜棱岩化花岗岩之间的构造破碎带中。区内煌斑脉岩广泛分布并与金矿存在密切的时空关系... 西涝口金矿是胶莱盆地东北缘成矿区近年在深部勘查找矿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型金矿床,金矿体主要赋存于古元古代牧牛山二长花岗岩与中生代鹊山糜棱岩化花岗岩之间的构造破碎带中。区内煌斑脉岩广泛分布并与金矿存在密切的时空关系。为探究其形成时代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龄研究。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煌斑岩具有富碱、高钾、低钛、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的特征,Nb/Ta及Zr/Hf值与原始地幔十分接近,且远高于大陆地壳值,证明煌斑岩岩浆源区以幔源为主,受地壳混染作用不强烈。锆石U-Pb年龄显示,成矿期脉岩形成时间为118.6±1.5 Ma,成矿前脉岩形成时间为157±4~150.2±2.8 Ma,除以上年轻锆石外,其余为捕获老锆石,老锆石的同位素年龄分别记录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及三叠纪的岩浆事件和变质时间,与区内古元古代岩浆侵入、中元古代地壳伸展与变质、三叠纪板块碰撞等事件记录吻合。经钻孔取样分析发现,西涝口金矿煌斑岩脉虽与金矿脉共用同一构造通道,且Au含量普遍不高,但其“褪色”作用为金矿形成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已有研究证实,煌斑岩原始岩浆含金量低,携金能力差,但其在成矿作用过程中仍起到了重要的“化学屏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东北缘 西涝口金矿 煌斑岩脉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北地体西涝口地区牧牛山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研究——指示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岩浆作用及地壳演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晓萍 吕军阳 +4 位作者 胡秉谦 康恺 姜帆 胡亮 张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91-906,共16页
胶北地体古元古代花岗岩位于胶—辽—吉带南部,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缘的重要古元古代造山带。西涝口地区牧牛山二长花岗岩作为胶北地体出露的少数古元古代花岗岩之一,也是西涝口、辽上、郭城等大型金矿床的赋矿围岩,有重要研究价值... 胶北地体古元古代花岗岩位于胶—辽—吉带南部,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缘的重要古元古代造山带。西涝口地区牧牛山二长花岗岩作为胶北地体出露的少数古元古代花岗岩之一,也是西涝口、辽上、郭城等大型金矿床的赋矿围岩,有重要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分析,讨论了其形成时代及成因机制。经研究发现,该岩体富硅(SiO_(2)=75.79%~76.10%),富碱(Na_(2)O+K_(2)O=6.88%~7.18%),为准铝质钙碱性岩系列(A/CNK值为0.86~0.95);Rb、U、Ta、Pb相对富集,Ba、Nb相对亏损,Sr强烈亏损,岩石10000Ga/Al值为2.88~3.50,属A型板内花岗岩;岩体中岩浆锆石具明显振荡环带结构,相对亏损LREE并逐步富集HREE,具明显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加权平均年龄为2113±22 Ma,代表其侵位时间为古元古代;变质增生锆石的HREE富集程度明显高于核部岩浆锆石,且具更加强烈的正Ce异常和稍弱负Eu异常,加权平均年龄为1850±24 Ma,代表区内变质事件年龄;ε_(Hf)(t)值为-3.75~+5.17,T_(DM2)值为2450~2712 Ma,该岩体与胶北地体2.5 Ga TTG岩石具相同的地壳演化趋势,暗示其源自太古宙陆壳的重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北地体 西涝口地区 牧牛山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Lu-Hf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