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柴汶河下游古近系朱家沟组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富集模式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波 吴璇 +4 位作者 张翼飞 徐聪聪 刘春伟 关琴 罗斐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5-681,共7页
鲁中南地区古近系朱家沟组是一套具"磨拉石建造"特征的沉积地层,岩性以灰质角砾岩为主,受断裂构造影响,其富水性差异明显。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利用柴汶河下游古近系朱家沟组地层调查点与钻孔资料,分析其含水层特... 鲁中南地区古近系朱家沟组是一套具"磨拉石建造"特征的沉积地层,岩性以灰质角砾岩为主,受断裂构造影响,其富水性差异明显。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利用柴汶河下游古近系朱家沟组地层调查点与钻孔资料,分析其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富水性。结果表明:古近系朱家沟组含水层岩性为钙质胶结灰质砾岩,在90 m以浅裂隙岩溶发育,单井涌水量100~300 m^(3)/d,局部>300 m^(3)/d;裂隙水与汶口盆地南侧岩溶水化学特征相似,表明两者水力联系密切;Gibbs图显示区域地下水呈现岩石风化型,趋向蒸发浓缩型;地下水离子成分主要源于岩盐溶解,并受到人类污染活动影响。依据钻孔资料分析区内地下水富集模式为断裂型灰质砾岩岩溶裂隙蓄水构造模式,认为碎屑岩断裂发育段可作为应急找水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汶河 古近系朱家沟组 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承载基础-承载现状-承载潜力”模型的山东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念春 张学强 +4 位作者 冯泉霖 徐秋晓 李洪涛 郝杰 吴迪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231,共10页
地质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一定的先决作用。山东省地质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存在崩滑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不能突破其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既要考虑地质环境基础条件,也要重视其承载... 地质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一定的先决作用。山东省地质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存在崩滑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不能突破其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既要考虑地质环境基础条件,也要重视其承载现状,基于此才能科学评估地质环境承载力。本研究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围绕“承载基础-承载现状-承载潜力”模型,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和arcgis10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获得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附近、莱州湾一线、胶州湾一带以及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质环境承载基础弱,其余地区承载基础较强;鲁西地区、烟台市北部地区受采矿活动以及地下水超采等人类活动影响,地质环境承载现状处于超载。包括鲁西北、鲁西南以及胶东半岛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承载潜力大。针对影响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承载力 山东省 承载基础 承载现状 承载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中南地区古近系朱家沟组水文地质特征及富水模式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波 宋一心 +3 位作者 高菡 吴璇 关琴 刘春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朱家沟组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坳陷盆地边缘地带,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的灰质砾岩。以汶口盆地、新汶盆地朱家沟组为研究对象,通过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抽水试验、水质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其水文地质特征。研... 朱家沟组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坳陷盆地边缘地带,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的灰质砾岩。以汶口盆地、新汶盆地朱家沟组为研究对象,通过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抽水试验、水质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其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朱家沟组裂隙岩溶形态以溶蚀裂隙、溶孔、溶洞为主,主要发育在150 m以浅;富水性受断裂控制明显,裂隙岩溶发育段单井涌水量可超过300 m3/d,具有显著实际供水意义;朱家沟组富水模式为断裂型灰质砾岩裂隙岩溶蓄水构造模式,以断裂构造为主控因素,该模式在鲁中南地区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对于寻找新的供水目标含水层及找水定井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南地区 朱家沟组 灰质砾岩 水文地质特征 富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阴-东阿水文地质单元岩溶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齐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62,共6页
为研究平阴-东阿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化学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对研究区26组岩溶地下水样的10项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和HCO3-Ca为主;地下水在补给区、径... 为研究平阴-东阿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化学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对研究区26组岩溶地下水样的10项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和HCO3-Ca为主;地下水在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水化学成分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控制岩溶地下水成分的主要因素是NO3^-,SO4^2-,Na^+和Ca^2+,可以反映样本71.20%的信息量;其中,NO3^-和SO4^2-主要受工矿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贡献率为31.98%;Na^+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贡献率为22.65%;Ca^2+主要受灰岩的风化-溶滤作用影响,贡献率为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岩溶地下水 平阴-东阿水文地质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其富集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康凤新 郑婷婷 +20 位作者 史猛 隋海波 徐蒙 江海洋 钟振楠 秦鹏 张保建 赵季初 马哲民 崔洋 李嘉龙 段晓飞 白通 张平平 姚松 刘肖 史启鹏 王学鹏 杨海涛 陈京鹏 刘琲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94,共28页
山东省热储类型多、分布广,资源储量丰富,但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其富集机制尚需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地热井测温、大地热流测量、地热资源勘查、钻获地热井及抽水试验和长期动态监测资料,圈定了控热、导水地质构造和地热异常分布区,将山东... 山东省热储类型多、分布广,资源储量丰富,但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其富集机制尚需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地热井测温、大地热流测量、地热资源勘查、钻获地热井及抽水试验和长期动态监测资料,圈定了控热、导水地质构造和地热异常分布区,将山东省地热资源划分为鲁东隆起、沂沭断裂带、鲁西隆起和鲁西北坳陷4个地热区,分别论述了各地热区地热系统的热储类型、开放程度、热源水源及其运移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水流热流富集构造赋存位置。集成水源开放状态、热源机制和水热富集热储赋存特征等主要地热能控制要素,将地热系统划分为3种聚热富水模式:(1)开放对流腔管状型地热系统聚热富水模式;(2)弱开放对流传导带状层状型地热系统聚热富水模式;(3)封闭对流传导带状层状型地热系统聚热富水模式。揭示了各聚热富水模式的热源及其聚集机制、水源及其富集机理、水热可更新能力和富集热储赋存规律,为找热定井提供了靶区定位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 富集机理 热源 聚集机制 开放状态 聚热富水模式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矿山地质评价及治理对策研究
6
作者 孙雅飞 赵振伟 +4 位作者 许兴鹏 刘淑芬 侯亮 赵振华 刘建友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2-396,共5页
露天采矿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如何有效地监测矿山的地质环境状况,并对矿区的环境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分区,是政府部门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将济南矿区作为研... 露天采矿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如何有效地监测矿山的地质环境状况,并对矿区的环境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分区,是政府部门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将济南矿区作为研究场区,对济南矿区地质环境进行评价分区,并以高新区志远街道办事处林家庄石灰岩矿矿山复绿工程为例,对矿山环境可恢复性和治理对策提供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评价分区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地质勘查推动矿业绿色发展探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郭道冉 孙静 +1 位作者 迟守祥 高尚嵘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第12期119-120,共2页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周围环境的破坏也已经变得更加恶劣。因此在各行各业都已经引入了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代表了自然环保,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也是向往的具体标志。本文主要讨论的绿色地质勘查推动矿业绿色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矿产资源 绿色勘查 地质勘探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东汶河沂南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31
8
作者 魏善明 丁冠涛 +3 位作者 袁国霞 汪丽芳 聂玉朋 杜金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73-1983,共11页
地下水作为人类重要的水源之一,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明显影响而造成污染,深入研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东汶河沂南地区分布着多种类型的含水层,并且农业、养殖业发达,是进行人类活动影响... 地下水作为人类重要的水源之一,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明显影响而造成污染,深入研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东汶河沂南地区分布着多种类型的含水层,并且农业、养殖业发达,是进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水化学形成研究的理想地区。本文综合利用Piper三线图、离子比值法及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东汶河沂南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总体以HCO_(3)-Ca、HCO_(3)-Ca·Mg型为主,TDS含量在243~1473mg/L之间。地下水中HCO_(3)^(-)、SO_(4)^(2-)、Ca^(2+)和Mg^(2+)等离子主要来自于碳酸盐类矿物及硫酸盐类矿物的溶解,而Na^(+)、K^(+)、Cl^(-)、NO_(3)^(-)则主要来自于岩盐溶解和人类活动污染。水岩作用对地下水水化学的影响超过了62.024%;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的水样占到了总水样数的13.6%,对地下水水化学的贡献率则达到了20.318%。河谷平原地区受到农业及养殖业等人类活动的污染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水文地球化学 水岩作用 污染 地下水资源 东汶河沂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淄河流域地下水化学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赵艳丽 王敏 李常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7-43,49,共8页
为分析山东省淄河流域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污染源,选取枯丰水期各45个具有代表性的水样检测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舒卡列夫分类、离子相关性分析、Gibbs模型、离子比例系数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 为分析山东省淄河流域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污染源,选取枯丰水期各45个具有代表性的水样检测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舒卡列夫分类、离子相关性分析、Gibbs模型、离子比例系数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淄河流域内阳离子浓度呈Ca^(2+)>Mg^(2+)>Na^(+)>K^(+)的关系,阴离子浓度呈HCO^(-)>SO_(4)^(2-)>NO^(-)>Cl^(-)的关系;水化学类型共出现10种,主要以重碳酸硫酸型为主,其次为重碳酸钙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碳酸盐、硅酸盐的溶解为离子主要来源。研究区可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1.803%,分别代表化工污染源、农业生活污染源和地质背景来源,结果符合实地情况。研究结果可为淄河流域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离子来源 主成分分析法 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地质学:量子科学走进地质学的桥梁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睿 左蕾 +4 位作者 张鹏 赵宗超 陶刚 王坤 陶东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8-312,共5页
纳米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质学中纳米尺度现象以及纳米物质的学科,其研究的尺度为1~100 nm。纳米尺度的物质应为宏观物质存在的最小不可分割单元。由于尺度极小,纳米级的物质表现出了很好的量子特性。量子具有很多神奇的现象,如量子纠缠等... 纳米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质学中纳米尺度现象以及纳米物质的学科,其研究的尺度为1~100 nm。纳米尺度的物质应为宏观物质存在的最小不可分割单元。由于尺度极小,纳米级的物质表现出了很好的量子特性。量子具有很多神奇的现象,如量子纠缠等,这些现象在信息传递、数据处理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纳米物质的量子现象,纳米地质学目前是量子科学应用于地质学最可能的媒介。目前研究表明,天然纳米级的物质(如矿物纳米颗粒)已经在各种地质体中发现,并且一些纳米尺度的地质体已经表现出了量子现象。这些研究结果为量子科学,尤其是量子纠缠进入地质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利用量子特性解决地质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是,不论是量子科学在地质学中的应用,还是纳米地质学都处于研究的初期,还有许多未知的纳米物质和纳米尺度的现象等待科学家们去发现和研究,进而才能使量子科学真正进入到地质学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地质学 量子科学 地质学 量子纠缠 信息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下水污染预警:以山东省刘征水源地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奂良 王金晓 +2 位作者 林广奇 张文强 滕跃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0-136,共7页
岩溶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来源之一,了解岩溶地下水污染状况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及时地选择优先的地下水水源地防护地区是保护岩溶地下水的重要措施。开展地下水污染预警可以对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发展趋势进行及时预测,并在地下水水质... 岩溶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来源之一,了解岩溶地下水污染状况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及时地选择优先的地下水水源地防护地区是保护岩溶地下水的重要措施。开展地下水污染预警可以对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发展趋势进行及时预测,并在地下水水质恶化前发出警报。基于ArcGIS软件的插值和叠加分析功能,针对岩溶地下含水层的特点,将岩溶地下水水质数据与水文地质参数、污染源分析相结合,构建了岩溶地下水污染预警评价模型,并最终划分了岩溶地下水污染预警警度等级,用于区分不同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护优先程度。应用建立的岩溶地下水污染预警评价模型对山东省刘征水源地进行岩溶地下水污染预警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20%区域的岩溶地下水污染属于重警和巨警,并准确地判断出当地地下水污染优先防护区域分布在大武水源地和刘征水源地东西两侧。该研究成果可为岩溶地区制定相应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污染风险 污染预警 刘征水源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龙洞片区某工程区地下水位升高原因及控制措施
12
作者 张春辉 李常锁 +5 位作者 卫如春 武显仓 宿庆伟 耿付强 邢立亭 高帅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8,149,共7页
地下水位升高会对周边环境、工程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济南市龙洞片区某工程为例,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示踪试验、地表水测流以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探究工程区地下水位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水位控制措施... 地下水位升高会对周边环境、工程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济南市龙洞片区某工程为例,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示踪试验、地表水测流以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探究工程区地下水位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水位控制措施。南部山体浅层岩溶水侧向径流和大辛河河水是工程区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源,且大辛河是主要补给源;在地下水补给量增大的同时,工程建设破坏了原本地下水径流通道,工程地下结构阻挡了地下水流动,最终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实施地下水位控制的雨水沟改造方案后,工程区地下水水位升高速率从2.4 m/h降至0.1 m/h,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升高 岩溶裂隙 示踪试验 水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海岸带地下水环境动态演化特征研究
13
作者 李波 关琴 +2 位作者 林广奇 张海林 张翼飞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48,共7页
为研究山东省海岸带的地下水环境特征,依据山东省海岸带不同类型地下水监测数据,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从地下水动力场和地下水水化学场两个方面开展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还受地形地貌、地... 为研究山东省海岸带的地下水环境特征,依据山东省海岸带不同类型地下水监测数据,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从地下水动力场和地下水水化学场两个方面开展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还受地形地貌、地下水开采强度等因素制约;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由中低山丘陵区向滨海区呈现分带性;近40 a来,阴离子HCO_(3)^(-)含量逐渐降低,Cl-含量逐渐升高,阳离子Ca^(2+)、Mg^(2+)含量逐渐降低,Na^(+)含量逐渐升高;水化学动态特征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环境 水位动态变化 水化学特征 海岸带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山东潮土固碳特征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薄录吉 李彦 +5 位作者 张英鹏 仲子文 孙明 李冰 刘兆辉 孙翠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07-213,共7页
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山东潮土固碳潜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8 a定位施肥试验研究长期施肥下潮土固碳特征及其作物产量效应,提出不同肥力水平山东潮土有机碳提升策略。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包括单施化肥... 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山东潮土固碳潜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8 a定位施肥试验研究长期施肥下潮土固碳特征及其作物产量效应,提出不同肥力水平山东潮土有机碳提升策略。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包括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两大主处理,化肥区处理分别为不施肥、氮、氮磷、氮钾、磷钾、氮磷钾、减量氮磷钾、增量氮磷钾;有机肥区处理为化肥区处理基础上分别增加等量有机肥。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土壤累积碳投入量和固碳速率分别比化肥处理高2.47,4.29倍。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投入量为155.6~193.2 t/hm^(2),固碳速率为0.25~2.18 t/(hm^(2)·a),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碳投入量为39.5~100.5 t/hm^(2),固碳速率为4.15~5.49 t/(hm^(2)·a)。其中,化肥区和有机肥区均是增量氮磷钾处理碳储量最高、固碳速率最快。随着外源碳的累积投入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呈线性增加,当投入量小于120 t/hm^(2)时,土壤有机碳的存储能力为18.4%~20.6%;当投入量在120~200 t/hm^(2)时,土壤有机碳的存储能力为11.5%。外源碳累积投入量小于100 t/hm^(2)时,土壤固碳效率为11.7%;外源碳累积投入量100~200 t/hm^(2)时,土壤固碳效率为4.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小麦和玉米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潮土土壤有机碳提升1 g/kg,作物总产量可增加414.5 kg/hm^(2)(小麦和玉米产量可分别增加208.4,184.8 kg/hm^(2))。在保证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条件下,建议山东潮土累积有机碳投入量为150 t/hm^(2)较为合适。薄录吉,李彦1,张英鹏,仲子文,孙明1,李冰,刘兆辉,孙翠平4(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东营257345;3.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O-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济南250014;4.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长期施肥 有机碳 固碳效率 产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微塑料与镉污染、迁移特征及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瑞阳 薄录吉 +4 位作者 李冰 金维政 李彦 柴超 王艳芹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63-71,共9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土壤中,可与镉等重金属结合形成复合污染,进而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基于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现状,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镉污染来源和迁移特征、微塑料与镉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等研究进展...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土壤中,可与镉等重金属结合形成复合污染,进而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基于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现状,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镉污染来源和迁移特征、微塑料与镉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研究自2016年逐渐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各省(区、市)农田土壤中均已检出微塑料,其来源主要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有机肥、包膜化肥、污泥、地表径流与农业灌溉、大气沉降、轮胎磨损颗粒;我国覆膜种植区的土壤微塑料含量较高;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可对土壤理化性质、动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产生系列影响,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今后可从土壤微塑料采样和检测规范制定、微塑料与镉互作机制、复合污染修复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农田土壤微塑料和镉复合污染的风险管控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农田土壤 复合污染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西部冲积平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贾超 王丛 +4 位作者 刘森 杨霄 刘文 高帅 朱恒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60,共12页
以济南西部冲积平原孔隙水和岩溶水为研究对象,采用Gibbs图解法、饱和指数法、离子比值法、钠吸附比值法、离子相关性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水化学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旨在摸清济南西部冲积平原岩溶水和孔隙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 以济南西部冲积平原孔隙水和岩溶水为研究对象,采用Gibbs图解法、饱和指数法、离子比值法、钠吸附比值法、离子相关性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水化学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旨在摸清济南西部冲积平原岩溶水和孔隙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显示:济南西部冲积平原孔隙水和岩溶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控制,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差异。孔隙水和岩溶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为主,孔隙水离子空间分布离散性大于岩溶水。根据Gibbs图,孔隙水与岩溶水的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受岩石风化控制,孔隙水还受到一定的蒸发浓缩作用。饱和指数、离子比例系数图和离子相关性分析显示,Ca^(2+)、Mg^(2+)和HCO_(3)^(-)大多来自于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溶解,蒸发岩的溶解对Na^(+)和Cl^(-)、Ca^(2+)和SO_(4)^(2-)有贡献,Cl^(-)、SO_(4)^(2-)、NO_(3)^(-)和Ca^(2+)存在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输入。因子分析显示孔隙水水化学组分受到岩溶水补给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岩溶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控制,同时也受到一定的人类活动影响。目前济南西部孔隙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而岩溶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济南西部是济南市重要的水源地,今后应该重视对研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监测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平原 地下水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水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芜地区泉水系统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17
作者 李波 朱恒华 +5 位作者 吴芳 于大潞 姜秉霖 吴璇 张翼飞 王金晓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189,共13页
【目的】莱芜地区泉水出露众多,但未开展过系统研究。为查清该地区泉水特征、泉水系统和形成机理,助力泉水保护工作,依据莱芜泉水普查工作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采用资料利用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水质分析等工作手段,... 【目的】莱芜地区泉水出露众多,但未开展过系统研究。为查清该地区泉水特征、泉水系统和形成机理,助力泉水保护工作,依据莱芜泉水普查工作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采用资料利用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水质分析等工作手段,分析了泉水发育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了泉水分布特征、水化学特征及质量特征,进行了泉水系统划分,探讨了泉水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结果】结果显示:泉水主要分布在莱芜盆地边缘及河流沟谷地区;按含水岩组类型可分为岩溶泉水和裂隙泉水,以下降泉为主,少数上升泉;泉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HCO_(3)-Ca·Mg型和HCO_(3)·SO_(4)-Ca型为主,主要离子主要来源于水岩相互作用;82%泉水达到地下水III类及以上标准,部分为锶型、偏硅酸型天然矿泉水;泉水形成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构造等地质因素控制,主要以浅层循环为主,水循环速度快。【结论】莱芜地区泉水出露分布受地形变化影响明显;整体泉水水质较好,循环速度快,水量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易受人类活动影响。通过本次对莱芜泉水系统分析,可为当地泉水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共生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水系统 形成机理 水文地质 山东莱芜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城安驾庄岩溶型地热氡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
18
作者 白新飞 胡彩萍 +7 位作者 宋津宇 杨时骄 郄亮 张军 于超 洪欢仁 王涛 宋亮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299,339,共18页
以安驾庄地热田内地热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Durov图等多种图解、离子组分比率特征、矿物饱和指数计算等方法深入分析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并采取土壤氡气测量、水氡测试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等手段,结合地热地质背景综合研究该地... 以安驾庄地热田内地热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Durov图等多种图解、离子组分比率特征、矿物饱和指数计算等方法深入分析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并采取土壤氡气测量、水氡测试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等手段,结合地热地质背景综合研究该地热氡泉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地热田地热水属于SO_(4)·Cl-Na·Ca型,为氟-偏硅酸-氡复合型热矿水,其水化学演化主要受蒸发盐类矿物与碳酸盐类矿物溶解共同控制,硅酸盐矿物溶解参与其中,并受阳离子交换作用制约;地热氡泉形成受断裂构造控制,具有四元聚热特征:断裂带深循环水热对流传导聚热、大地热流毯状传导聚热、地震活动生热及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断裂构造破碎带为地热水与氡的运移与富集的优势通道;隐伏富铀S型花岗岩或铀矿化是氡的主要来源;断裂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为氡析出提供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氡泉 复合型热矿水 四元聚热 断裂构造 S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矸石级配特征及承压变形规律研究
19
作者 王海龙 王晓帆 +3 位作者 王晓卿 孟祥旭 赵振华 翟利军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105,共14页
将井下采掘过程中产生的矸石直接填充采空区,不仅可以减少地面土地的压占,还能有效控制采空区顶板的稳定性,但在时间效应影响下,矸石会因承压变形减弱对顶板的支承,进而引发地表塌陷。为了研究井下矸石的真实粒径级配特征及其承压变形规... 将井下采掘过程中产生的矸石直接填充采空区,不仅可以减少地面土地的压占,还能有效控制采空区顶板的稳定性,但在时间效应影响下,矸石会因承压变形减弱对顶板的支承,进而引发地表塌陷。为了研究井下矸石的真实粒径级配特征及其承压变形规律,采用图像信息提取技术获取井下矸石的真实粒径级配,并按照等比例缩放原则配置与井下矸石级配分布一致的矸石试样,利用承压变形试验装置研究了矸石试样在相同加载时长(24 h)、不同恒定载荷设定值(5、10、15、20 MPa)下的承压变形规律。结果表明:井下矸石堆从矸石块的数量上呈现小块径占比较多、随块径增大逐渐变小的趋势,从矸石块的质量上呈现小块径矸石占比较少、随块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矸石试样承压过程分为加载和恒载2个阶段,随恒定载荷设定值增大,加载阶段的变形量占比呈增大趋势;恒载阶段也可细分为快速变形和缓慢变形2个过程,恒载时长相同,较低的恒定载荷设定值下矸石试样会产生较大的应变量;在承压变形过程中,小粒径矸石不断增多,大粒径矸石不断减少,10~15 mm粒径的矸石块属于稳定粒径;在某一恒定载荷作用下,随着典型矸石块层位与载荷施加面距离的增加,典型矸石块的破坏程度逐渐变小;随着矸石层与载荷施加面距离的增大,矸石层竖向压缩量逐渐减少;在不同恒定载荷设定值下,随着矸石层位与载荷施加面距离的增加,矸石试样所承受的竖向压力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从破坏、变形和受力3个方面验证了矸石试样竖向载荷传递折减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矸石充填型采空区地表沉陷的预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充填 级配特征 承压变形 载荷传递折减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涌水突泥风险分级方法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韩琳 李洪涛 +4 位作者 孙雅飞 刘淑芬 刘建友 马鹏飞 耿莉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97-202,共6页
隧道涌水突泥具有突发性和严重的破坏性,给隧道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提高技术人员对涌水突泥的风险管控水平,实现涌水突泥风险的分级管理,通过对隧道通水突泥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隧道涌水突泥风险的分级方... 隧道涌水突泥具有突发性和严重的破坏性,给隧道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提高技术人员对涌水突泥的风险管控水平,实现涌水突泥风险的分级管理,通过对隧道通水突泥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隧道涌水突泥风险的分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涌水突泥的风险等级取决于涌水突泥发生的概率等级以及涌水突泥发生后造成的后果等级两个因素;涌水突泥的概率等级取决于地下水水压、水量、围岩破碎及软弱程度、隧道设计施工管理水平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涌水突泥 风险分级 理论分析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