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重磁联合反演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玲珑复式岩体深部形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贺春艳 王润生 +7 位作者 魏印涛 宋明春 刘洪波 刘晨成 王冉 郭国强 李振涛 李娜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9-964,共16页
玲珑复式岩体是胶东西北部著名的花岗大岩体,也是胶东金矿集区最为重要的赋矿岩石,以花岗岩为围岩或主要以花岗岩为围岩的金矿约占胶东金矿集区总金金属储量的90%以上。以胶东地区21世纪以来完成的1/5万高精度重磁数据为基础,在已知地... 玲珑复式岩体是胶东西北部著名的花岗大岩体,也是胶东金矿集区最为重要的赋矿岩石,以花岗岩为围岩或主要以花岗岩为围岩的金矿约占胶东金矿集区总金金属储量的90%以上。以胶东地区21世纪以来完成的1/5万高精度重磁数据为基础,在已知地质、钻探和大深度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等资料的约束下,采用人机交互的重磁联合反演方法,综合解释了胶东西北部47条剖面的二维地质特征,利用三维可视化平台构建了玲珑复式岩体三维模型,综合解释的玲珑复式岩体中心厚度约为15 km,呈不规则蘑菇云状,其核部可能有较大规模白垩纪A型花岗岩侵入。研究结果对于认识胶东金矿成矿后的变化保存情况和深部金资源预测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金矿 玲珑复式岩体 重磁联合反演 三维可视化 剥蚀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农业地质“一张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敬兵 于锦涛 +2 位作者 于林松 邹安德 李西灿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6-499,共4页
为提高农业地质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水平,本文基于山东省地矿局农业地质的地球化学大数据,以农业地质信息化建设为主线,设计山东省农业地质"一张图"系统的总体框架;基于基础地理数据、地质项目资料、专业地质图件、农业地质调查... 为提高农业地质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水平,本文基于山东省地矿局农业地质的地球化学大数据,以农业地质信息化建设为主线,设计山东省农业地质"一张图"系统的总体框架;基于基础地理数据、地质项目资料、专业地质图件、农业地质调查数据,分析农业地质指标与应用层次;采用SQL Server和Geodatabase技术,以ArcSDE 10为空间数据引擎,按照ArcGIS Server运行体系配置服务器,借助ArcGIS 10.6地理信息平台进行系统实现。结果表明,开发的山东省农业地质"一张图"系统实现了农业地质信息集成、一体化查询和可视化等功能,为山东省农业地质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地质 信息化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文登ZKCW01干热岩钻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7
3
作者 江海洋 王树星 +3 位作者 康凤新 史猛 范振华 张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17-225,共9页
山东半岛属于中国干热岩潜力靶区之一。基于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热地质等资料,经大地电磁和可控源勘探,确定了干热岩钻孔位置。通过钻探、测井、取芯及岩矿分析测试,全面得到深部文登花岗岩体规模、裂隙储层空间分布、深部地温及... 山东半岛属于中国干热岩潜力靶区之一。基于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热地质等资料,经大地电磁和可控源勘探,确定了干热岩钻孔位置。通过钻探、测井、取芯及岩矿分析测试,全面得到深部文登花岗岩体规模、裂隙储层空间分布、深部地温及地温梯度、花岗岩热物性参数和岩石力学参数等,建立干热岩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其发电能力。研究区侵入岩、构造断裂发育,大地热流值为48~85mW/m2,地热异常区地温梯度为5.3~18.59℃/100m,表明研究区具有非常好的深部地热能赋存条件。数值模拟揭示,对研究区4000m储层进行人工激励后,以30kg/s的注入速率,17℃的注入水,运行20年后,产出水温度从168℃降低到149℃,降低了11.3%;流动阻抗在上升至0.076MPa/(kg/s);年发电量3.7~3.4MW,高于法国Soultz的发电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干热岩 发电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济宁群形成时代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明春 焦秀美 +3 位作者 张成基 张增奇 李世勇 李培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29-842,共14页
济宁群是在铁矿勘查过程中发现的埋藏于地下近千米深度以下的全隐伏浅变质地层。通过对济宁群中变质火山岩同位素年龄测试和千枚岩中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区域地层和含铁建造对比,探讨了济宁群的形成时代。结果表明,翟村组变英安岩中的... 济宁群是在铁矿勘查过程中发现的埋藏于地下近千米深度以下的全隐伏浅变质地层。通过对济宁群中变质火山岩同位素年龄测试和千枚岩中微体古生物分析,结合区域地层和含铁建造对比,探讨了济宁群的形成时代。结果表明,翟村组变英安岩中的锆石成因比较复杂,在15颗锆石上进行了16个数据点分析,其中7个数据点构成不一致线的上交点年龄为(2 522±7)Ma,最年轻锆石的年龄值为(2 487±7)Ma;在30件岩石样品中,发现11件样品含有微古植物化石,为类型分异度不高的疑源类化石组合,以简单球形的疑源类为主,如光面球藻(Leiosphaeridia)、鮫面球藻(Trachysphaeridium)、线脊球藻(Stictosphaeridium)。比较发现:济宁群特征及变质程度,与华北古-中元古代地层的相似程度大于与太古宙地层的相似程度;含铁岩系特征与鲁西及华北克拉通其他新太古代BIF有明显差异,而与山西袁家村BIF相似。综合分析认为,济宁群是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过渡期的岩石地层单位,对其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太古宙—元古宙过渡期的地质环境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宁群 形成时代 同位素年龄 微古植物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过渡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动探测技术在胶西北矿集区焦家金矿田适用性试验
5
作者 王润生 陈大磊 +5 位作者 王宁 李健 董磊磊 王珣 王玉 尹召凯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5-976,共12页
焦家金矿田作为典型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金矿床,探明金资源储量已突破千吨,是目前胶东金矿地球物理探测的焦点区域。针对研究区内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工业电磁干扰对CSAMT、MT和SIP等传统电磁勘探方法影响较大的问题,开展了在强工业电磁... 焦家金矿田作为典型破碎蚀变岩型(焦家式)金矿床,探明金资源储量已突破千吨,是目前胶东金矿地球物理探测的焦点区域。针对研究区内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工业电磁干扰对CSAMT、MT和SIP等传统电磁勘探方法影响较大的问题,开展了在强工业电磁干扰环境下地球物理方法对胶西北矿集区主要控矿断裂深部响应特征及适用性研究,在焦家金矿田寺庄典型矿段开展微动探测试验工作,通过多重圆台阵变换和不同半径台阵变换的微动探测试验研究,进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结果表明:微动探测视横波速度场特征与主控矿断裂具有耦合关系,通过试验参数优选,可基本实现3000 m深度区间内焦家断裂带的垂向识别,为今后微动探测方法在胶西北矿集区开展相关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探测 空间自相关法 视横波速度 焦家断裂 胶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比例尺综合物化探测量在浅覆盖区脉状金矿中的找矿实践——以胶东东部乳山于家圈金矿为例
6
作者 李秀章 刘晨成 +5 位作者 邱成贵 胡雷 于露 王宁 王润生 姚铮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胶东是全球三大金矿集区之一和中国最重要的黄金资源基地,脉状金矿床在胶东广泛分布。胶东东部第四系覆盖层薄但分布广泛,且植被发育,导致地表找矿标志不明显,传统单一的找矿方法对脉状金矿识别难度较大,加之地质勘查程度不断提高,导致... 胶东是全球三大金矿集区之一和中国最重要的黄金资源基地,脉状金矿床在胶东广泛分布。胶东东部第四系覆盖层薄但分布广泛,且植被发育,导致地表找矿标志不明显,传统单一的找矿方法对脉状金矿识别难度较大,加之地质勘查程度不断提高,导致该区脉状金矿找矿难度较大。位于胶东东部浅覆盖区的乳山于家圈地区发育1处以金为主的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该异常强度高,规模较大,浓集中心明显,元素套合好,显示出良好的找矿潜力。本次利用1∶1万地物(激电中梯)化(土壤)综合剖面对对该异常进行了查证,发现6条金矿化蚀变带,快速查明了引起异常的原因,圈定了找矿靶区;利用槽探和钻探工程对该异常及矿化蚀变带进行了揭露和控制,发现了山东省乳山市于家圈金矿床,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证明了大比例尺综合物化探测量在胶东东部浅覆盖区寻找脉状金矿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比例尺综合物化探测量 浅覆盖区 脉状金矿 于家圈 乳山 胶东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氯氟吡氧乙酸、烟嘧磺隆及阿特拉津残留 被引量:1
7
作者 毕建玲 辜洋建 +3 位作者 于小翠 刘丙顺 陈萍 田兴磊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采用石墨化碳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s,GCB)净化柱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检测土壤中氯氟吡氧乙酸、烟嘧磺隆及阿特拉津残留的方法。以2%甲酸-乙腈溶液对样品中目标物进行涡旋振荡提取,经加入1 g... 采用石墨化碳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s,GCB)净化柱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检测土壤中氯氟吡氧乙酸、烟嘧磺隆及阿特拉津残留的方法。以2%甲酸-乙腈溶液对样品中目标物进行涡旋振荡提取,经加入1 g无水硫酸镁GCB净化柱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进行洗脱分离,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离子监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烟嘧磺隆、阿特拉津3种目标物在0.50~50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3),检出限分别为0.6、0.4、0.2μg/kg,加标回收率为83.7%~90.9%,相对标准偏差为1.42%~5.67%。实际土壤样品测试中,基体加标回收率为82.1%~92.2%,平行样品测定满足要求。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性和灵敏度高,适用于土壤样品中氯氟吡氧乙酸、烟嘧磺隆及阿特拉津残留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氯氟吡氧乙酸 烟嘧磺隆 阿特拉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东部海域重力场及断裂构造特征
8
作者 刘洪波 王润生 +7 位作者 胡雪平 勇晓宇 吴治国 贺春艳 孟庆发 李嘉 王恩强 张宁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共12页
莱州市三山岛北部海域超大型金矿的发现,揭示了莱州湾东部海域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为进一步推进海域金矿勘查工作,利用最新1/20万陆海域高精度重力资料,对莱州湾东部陆海域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东部陆... 莱州市三山岛北部海域超大型金矿的发现,揭示了莱州湾东部海域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为进一步推进海域金矿勘查工作,利用最新1/20万陆海域高精度重力资料,对莱州湾东部陆海域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东部陆海域重力场总体表现为强烈波动性和等值线带状展布特征;通过布格重力异常场源分离,对昌邑—大店断裂以东海域的断裂构造体系进行了划分,共推断断裂17条,可划分为NE、NW和EW向3组断裂,其中NE向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断裂。研究结果为区内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地质调查和金矿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高精度重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东部 海底重力 布格异常 重力场特征 断裂构造 金矿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VS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评价
9
作者 杨扬 李扬 +4 位作者 程龙 王睿 吉龙江 胡尊芳 张艳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568,共13页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评价是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评估手段。现有评价体系大多基于单一视角,缺乏对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同时对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估和空间差异分析也...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评价是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评估手段。现有评价体系大多基于单一视角,缺乏对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同时对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估和空间差异分析也有待深入。本文从地貌与空间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岩土工程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各类制约影响因素等方面提出了黄河流域丘陵山地型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三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维空间分析、ICMM数学模型等评价指标信息提取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模型等手段,通过EVS软件实现研究区的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三维评价,精细表征了三维空间条件下可有效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以及可有效开发的区域分布,提出了综合分区管控建议。通过对济南市东拓区域65 km^(2)区域开展实例研究,使用该体系快速、准确地完成了-100 m以浅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评价,按综合潜力划分为综合潜力大、较大、一般和较小区,按可开发程度划分为地下空间可开发、谨慎开发和不可开发区,按开发适宜性划分为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好、较好、一般和较差区。研究显示该方法体系能够显著提升三维尺度下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潜力评价精度和准确性,为立体化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更加精细的结果和更为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可利用程度 地质适宜性 综合潜力评价 EVS三维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磁资料在山东齐河——禹城探获矽卡岩型富铁矿:对超深覆盖区找矿的启示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润生 郝兴中 +7 位作者 胡蕾 陈宏杰 刘辉 陈方博 于露 刘伟 方磊 康一鸣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1-346,共16页
【研究目的】山东齐河—禹城矿集区内分布近南北向且具有一定同源特征的重磁异常带,前期陆续在北部李屯、南部大张重磁异常内揭露到厚大的矽卡岩型富铁矿床,铁矿勘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矿集区中部潘店异常区被超深的新生界覆盖,异常规... 【研究目的】山东齐河—禹城矿集区内分布近南北向且具有一定同源特征的重磁异常带,前期陆续在北部李屯、南部大张重磁异常内揭露到厚大的矽卡岩型富铁矿床,铁矿勘查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矿集区中部潘店异常区被超深的新生界覆盖,异常规模小、强度弱,深部铁矿体的地球物理信息被极大弱化,且矿致磁异常又一定程度被大规模的磁性岩体异常所掩盖,识别和提取难度较大,因此一直未取得找矿突破。【研究方法】本文充分结合相邻矿区重磁勘查的成功找矿经验,由已知到未知,对潘店重磁异常进行平面剖析和剖面定量反演,实现了研究区构造格架划分、成矿地质体圈定、异常剖析研究及2.5D联合反演的全流程解译。【研究结果】基于高精度重磁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取了超深覆盖层下的深部找矿信息,最终在齐河—禹城矿集区中部实现了矽卡岩型富铁矿的找矿新突破,使矿集区内3处重磁异常得以紧密关联,并证实了大张、潘店、李屯三处铁矿床处于同一近南北向的中性岩浆岩带内,开辟了齐河—禹城矿集区内又一处重要的找矿新空间。【结论】本次找矿成果为后续进一步开展超深覆盖层下的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示,同时表明齐河—禹城矿集区内具有广阔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覆盖区 矽卡岩型铁矿 重磁异常 重磁联合反演 矿产勘查工程 齐河—禹城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金矿深部找矿主要成果和关键理论技术进展 被引量:106
11
作者 宋明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58-1771,共14页
系统总结了胶东金矿深部找矿的主要成果,回顾了胶东金矿的主要找矿理论认识和找矿方法技术发展历程。目前,胶东地区深、浅部累计探明金矿资源储量超过4500t,其中,500-2000m深度的深部金资源储量逾2700t,单矿床规模大于等于100t的超大型... 系统总结了胶东金矿深部找矿的主要成果,回顾了胶东金矿的主要找矿理论认识和找矿方法技术发展历程。目前,胶东地区深、浅部累计探明金矿资源储量超过4500t,其中,500-2000m深度的深部金资源储量逾2700t,单矿床规模大于等于100t的超大型金矿床累计资源储量超过2900t,以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的金矿床资源储量逾3900t。探明了千吨级焦家巨型金矿床和三山岛巨型金矿床。对成矿模式的认识,经历了从受小构造控制的石英脉型金矿到受区域性大断裂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再到深部阶梯式成矿的逐步扩展的发展过程。对成矿机制的认识,由绿岩带型金矿、多源长期成矿、岩浆热液金矿、幔源成矿、造山型金矿等发展为热隆伸展成矿。对矿床类型的认识,综合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玲珑式石英脉型金矿及其他多种类型金矿认识,提出了胶东型金矿的概念。找矿方法技术由早期的常规方法技术,发展为现今的高精度、大探测深度找矿方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找矿 巨型金矿床 胶东型金矿 成矿模式 热隆-伸展成矿 高精度找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金矿成矿时代及区域地壳演化——基性脉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2
作者 宋英昕 宋明春 +2 位作者 孙伟清 马晓东 李大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8-919,共12页
关于胶东金矿的成矿时代前人已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其成矿时限尚没有准确确定。对胶东焦家金矿床成矿前和成矿后的2个基性脉岩进行了锆石SHRIMP年龄测定和锆石氧同位素分析。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样品中有少量岩浆新生锆石,其晶形、环带... 关于胶东金矿的成矿时代前人已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其成矿时限尚没有准确确定。对胶东焦家金矿床成矿前和成矿后的2个基性脉岩进行了锆石SHRIMP年龄测定和锆石氧同位素分析。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样品中有少量岩浆新生锆石,其晶形、环带清晰。在2个成矿前脉岩样品中测得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最小值为124.9±1.8Ma和124.2±1.1Ma,1个成矿后脉岩样品中测得最小年龄值为112.2±0.7Ma。故成矿前脉岩的侵位年龄小于等于124.9Ma和小于等于124.2Ma,成矿后脉岩的侵位年龄小于等于112.2Ma,金矿的成矿年龄被限制在124~112Ma之间。此外,较多的锆石年龄数据记录了早侏罗世、三叠纪、古生代、新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太古代的岩浆事件和变质事件,指示胶北隆起深部既有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的地质体或地质事件,也有苏鲁造山带古生代和三叠纪的地质体或地质事件,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曾俯冲到胶北隆起之下。锆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δ18O值为3.86‰~11.37‰,指示了不同时代锆石氧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性和物质来源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锆石U-PB年龄 煌斑岩 金矿化 氧同位素 山东省焦家金矿床 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土地质量评价的省级农业地质大数据平台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佳 康桂玲 +2 位作者 于林松 赵玉岩 刘敬兵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3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农业地质是地质科学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相结合的边缘学科。面向土地质量评价的农业地质调查涵盖了各种调查比例尺、不同调查对象、多种评价方法,产生各类多源、异构、多尺度和海量基础数据,文章从土地质量评价视角出发,围绕农业地质大... 农业地质是地质科学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相结合的边缘学科。面向土地质量评价的农业地质调查涵盖了各种调查比例尺、不同调查对象、多种评价方法,产生各类多源、异构、多尺度和海量基础数据,文章从土地质量评价视角出发,围绕农业地质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开发进行探索实践。文章采用面向服务架构和B/S网络结构,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和WebService形式的OLAP技术,借助C#和JavaScript开发地理信息共享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和Geodatabase进行数据管理,构建省级农业地质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集成了以往基础地质、农业地质、区域化探资料,挂接“地质云”(全国地质资料馆)公开馆藏资料,以地图结合图表的形式,直观、动态地展示了农业地质大数据信息。实现山东省农业地质“一张图”、大数据可视化、土壤监测预警、名特优产地环境辅助决策等典型应用。本次大数据平台针对农业地质典型应用进行了探索的研发,实现农业施肥精准化指导,对名特优产品的实现动态监测;面对不同尺度、不同时间的同源异构数据进行可视化对比、网格化比较,对地球化学指标周期性变化的观测,实现对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对土壤环境污染预警的作用。还通过分布式数据挖掘和多维数据分析,实现了省级多目标区域化探、中大比例尺土地质量调查及农业地质相关同源异构数据的叠加分析,即对格网数据时间变化走势的展现,构建了基于地学思维的农业地质检测应用接口,为今后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地质 地质大数据 地质信息化 土地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6种元素的含量 被引量:1
14
作者 辜洋建 陈璐 +3 位作者 王玉环 周腾飞 王玲玲 高玉花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1-736,共6页
提出了高压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硼、钴、钼、镉、锗、铍等6种元素含量的方法。取样品0.1000 g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入3 mL 50%王水(体积比为3∶1∶4的盐酸-硝酸-水混合溶液)和0.5 mL氢氟酸,静置... 提出了高压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硼、钴、钼、镉、锗、铍等6种元素含量的方法。取样品0.1000 g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加入3 mL 50%王水(体积比为3∶1∶4的盐酸-硝酸-水混合溶液)和0.5 mL氢氟酸,静置30 min后,于180℃烘箱中高压消解18 h。消解结束后,用水定容至50 mL,采用ICP-MS测定其中6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硼、钴元素的质量浓度在200μg·L^(-1)以内,钼、镉、锗、铍元素的质量浓度在10.0μg·L^(-1)以内与对应的谱峰强度与内标谱峰强度比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为0.005~0.12 mg·kg^(-1);方法用于分析国家标准物质,测定值与认定值基本一致,并且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2)均小于8.0%;方法用于两个实际地球化学样品的分析,其测定结果与DZ/T 0279-2016的基本一致,且相对标准偏差(n=12)均小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密闭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地球化学样品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地体折返与郯庐断裂活动:莱阳盆地中生界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建波 韩伟 宋明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71-1181,共11页
胶莱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的北缘,其莱阳群沉积对反演郯庐断裂和苏鲁造山带中生代的折返过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莱阳盆地的莱阳群碎屑岩和青山群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分析其年龄谱特征,探讨其沉积物源区... 胶莱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的北缘,其莱阳群沉积对反演郯庐断裂和苏鲁造山带中生代的折返过程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莱阳盆地的莱阳群碎屑岩和青山群火山岩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分析其年龄谱特征,探讨其沉积物源区,进而为苏鲁造山带的折返机制提供依据。(1)莱阳盆地发育莱阳群和青山群为代表的中生代沉积岩,锆石年龄测试得到莱阳群形成时代为125±0.6Ma;青山群形成时代为119±1Ma,表明两者都是早白垩世中-晚期的沉积产物;(2)超高压带北缘莱阳盆地与合肥盆地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比表明,莱阳盆地的沉积物无论沉积时代还是物源区均明显不同与郯庐断裂西侧的合肥盆地,表明郯庐断裂应该形成于两个盆地形成之前,可能为三叠纪-早侏罗世之间;(3)莱阳盆地内发育大量的华北型碎屑物质,进一步表明在扬子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华北板块曾经仰冲到扬子板块之上;(4)莱阳盆地发育少量的新元古代岩浆和印支期变质锆石的年龄,表明早白垩世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已经折返到地表;(5)超高压变质岩与中生代岩浆岩同时作为莱阳盆地的物源,结合五莲拆离断层的同期活动和莱阳盆地的同时代沉积,说明苏鲁超高压带中生代的折返具有与变质核杂岩类似的大型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莱阳盆地 碎屑锆石年龄 形成机制 走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新类型金矿——辽上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国华 丁正江 +5 位作者 宋明春 李俊建 李秀章 纪攀 张丕建 王志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3-429,共7页
辽上矿区深部金矿勘查取得大的突破,分析矿体产出规律及矿石特征,发现为新类型金矿——"辽上式"金矿,即受构造控制的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矿体赋存于北东向破碎蚀变带中,具厚度大、品位高的特点。容矿围岩为古元古代荆山群... 辽上矿区深部金矿勘查取得大的突破,分析矿体产出规律及矿石特征,发现为新类型金矿——"辽上式"金矿,即受构造控制的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矿体赋存于北东向破碎蚀变带中,具厚度大、品位高的特点。容矿围岩为古元古代荆山群变质岩及中生代花岗岩,受构造影响破碎,发生强交代蚀变,黄铁矿和碳酸盐矿物为含金载体,呈细脉、微细脉沿张裂隙充填成矿。该类型的提出,对在胶东东部地区金矿找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东北缘 辽上式 金矿 黄铁矿碳酸盐脉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三山岛北部海域超大型金矿床的发现及其构造-岩浆背景 被引量:109
17
作者 宋明春 张军进 +4 位作者 张丕建 杨立强 刘殿浩 丁正江 宋英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5-383,共19页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黄金基地,近年来深部和海域隐伏区找矿又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在莱州三山岛北部发现了海域超大规模金矿床。这一矿床与位于其南侧的三山岛矿区的深部主矿体相互连接,实际上为同一矿体,矿体全长超过3km,最大斜深超过1...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黄金基地,近年来深部和海域隐伏区找矿又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在莱州三山岛北部发现了海域超大规模金矿床。这一矿床与位于其南侧的三山岛矿区的深部主矿体相互连接,实际上为同一矿体,矿体全长超过3km,最大斜深超过1.7km,金资源总量超过500t,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单一金矿体。矿床赋存于三山岛断裂下盘,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其规模最大的4号矿体,赋存标高-796^-1736m,矿体走向长1446m,倾向最大延深1072m,平均厚度30.91m,平均品位5.23g/t。矿床由浅部矿体群和深部矿体群组成,二者均分布于控矿断裂倾角平缓和由陡变换的转折部位,构成由浅部至深部的台阶式分布特征,称之为阶梯式成矿模式。浅部第一台阶矿体赋存于-600m标高深度以上,矿体倾角25°~50°;深部第二台阶矿体赋存于-1000m标高以下,矿体倾角35°~40°。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的矿化特征有差异,后者矿体资源量多、规模大、厚度厚、品位高。控矿断裂——三山岛断裂的产状变化大,沿走向S形拐弯特征明显,沿倾向总体上显示浅部倾角陡深部倾角缓的铲式特点,且呈现倾角陡、缓交替变化规律,形成阶梯式断层。断裂下盘变形强,构造带厚度大;沿倾斜方向由浅部至深部,断裂带宽度变大、韧性变形特征增强、成矿空间增大,矿体厚度增大。这些特征指示,三山岛断裂具有铲式正断层性质。三山岛断裂的形成可能与郯庐断裂活动有关,郯庐断裂于早白垩世发生左行走滑时,在其东侧产生SEE向的伸展作用,形成了包括三山岛断裂在内的胶东地区的伸展构造。胶东侏罗—白垩纪岩浆活动强烈,玲珑型花岗岩、郭家岭型花岗岩、伟德山型花岗岩、崂山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区经历了由华北-扬子构造体系向欧亚-太平洋构造体系和由挤压机制向伸展机制的转换,由EM1型富集地幔向EM2型富集地幔演变。金矿的同位素年龄与壳幔混合源伟德山型花岗岩及相关中基性脉岩的形成时代一致,均形成于早白垩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在金成矿中起到了"热机"作用,使围岩中的金活化,并将地幔中的金携带上来,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白垩纪,中国东部软流圈上涌,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在胶东地区,受早白垩世壳幔混合型大规模深部岩浆热隆影响,侏罗纪形成的壳源型玲珑岩基强烈隆升,其上覆的变质岩层发生大幅度拆离滑脱,形成拆离断层,三山岛断裂、焦家断裂和招平断裂均是热隆-伸展体制下的铲形下滑断裂,属拆离断层的组成部分。这种热隆-伸展构造为金矿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岩浆活动为金矿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物源、热源和流体,伸展拆离构造为金矿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构造、岩浆、流体的耦合造成了胶东型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山岛海域超大型金矿床 铲状阶梯式断层 热隆-伸展 构造-岩浆背景 胶东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东晚中生代热隆-伸展构造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47
18
作者 宋明春 李杰 +4 位作者 李世勇 丁正江 谭现锋 张照录 王世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41-964,共24页
为理清山东省鲁东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的关系及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本文综合分析了晚中生代侵入岩的空间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和序列、地球化学演化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等。研究表明:该区侵入岩由侏罗纪陆壳重熔型花... 为理清山东省鲁东地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的关系及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本文综合分析了晚中生代侵入岩的空间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和序列、地球化学演化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等。研究表明:该区侵入岩由侏罗纪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白垩纪壳幔混合型花岗岩、白垩纪深源花岗岩和白垩纪脉岩组成,并且从早期到晚期,侵入岩的岩石化学成分由高钾钙碱性系列向橄榄安粗岩系列演化,微量元素由高Ba、Sr花岗岩向低Ba、Sr花岗岩演化,稀土元素由无或弱正铕异常向显著负铕异常演化,岩浆岩成因由S型向I型、A型演化。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复杂的岩浆岩类型指示了剧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认为鲁东地区在早白垩世处于强烈的拉张构造环境,其在140~110 Ma期间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同时发生了强烈的地壳隆升事件。通过对断陷盆地、火山活动、变质核杂岩和断层系统的类型、性质、控制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它们是大规模伸展构造的表现形式,伸展构造的活动时间为130~98Ma。进一步分析表明,鲁东地区的白垩纪构造-岩浆组合构成了热隆-伸展构造,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与燕山运动主变形时期(岩石圈增厚)后续效应的产物,岩石圈拆沉、地壳减薄和克拉通破坏是引起早白垩世热隆-伸展构造的根本原因,热隆-伸展构造为胶东大规模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隆-伸展构造 晚中生代 岩浆活动 地壳隆升 燕山运动 鲁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与白垩纪花岗岩有关的金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被引量:34
19
作者 宋明春 宋英昕 +1 位作者 李杰 李世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8-843,共16页
胶东地区除产出大量金矿外,还发现有钼、钨、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为了探讨这些不同矿化类型矿床之间的成生联系,本文对典型矿床特征、成岩成矿时空关系、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成岩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1... 胶东地区除产出大量金矿外,还发现有钼、钨、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为了探讨这些不同矿化类型矿床之间的成生联系,本文对典型矿床特征、成岩成矿时空关系、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成岩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127.6~105 Ma之间,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合源特点。由胶东东部到西部,表现出金矿床数量渐趋增多,有色金属矿床及与之相关的花岗岩数量和规模逐渐减少的趋势,呈现出由伟德山花岗岩内部向外依次出现钼矿、钼钨矿→铜、银、铅锌、多金属矿→金矿化的特点。金矿赋存于伟德山花岗岩侵位之前的各种围岩中,包括产于较大规模的缓倾断裂中的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和产于低序次的陡倾裂隙中的玲珑式石英脉型金矿。有色金属矿成矿显示出“一源、二岩、三带、四化”的矿化规律。胶东金及有色金属矿床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由于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及产出位置的不同,导致了成矿的差异性;它们均为燕山期同一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具有相近的成岩成矿时代,构成了一套与伟德山花岗岩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矿床成矿系列。岩浆作用、流体活动、伸展构造是成矿的关键因素,在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胶东地区大规模岩浆侵位形成的热隆?伸展构造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成矿过程可概述为:由伟德山花岗岩岩浆分异演化出的流体和幔源流体萃取岩体内部金属元素,形成斑岩?矽卡岩型钼矿、钼钨矿、铅锌矿床;由围岩中的活化流体、岩浆分异演化流体及幔源流体形成的复合流体,共同萃取花岗岩内部及围岩中的金属元素,形成蚀变岩型、脉型等金矿和脉型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及有色金属矿床 成矿系列 伟德山花岗岩 白垩纪 胶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孔隙热储地温场水化学场特征及地热水富集机理——鲁北馆陶组热储典型案例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杨询昌 康凤新 +2 位作者 王学鹏 付庆杰 刘志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8-750,共13页
鲁北平原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温度、矿化度、特殊化学成分、富水性的地热资源。其中馆陶组热储是区内资源最丰富、开采利用程度最高、规模最大,为最具经济开采价值的热储。正确认识其地温场、水化学场特征及地热水富集机理,成为目前... 鲁北平原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温度、矿化度、特殊化学成分、富水性的地热资源。其中馆陶组热储是区内资源最丰富、开采利用程度最高、规模最大,为最具经济开采价值的热储。正确认识其地温场、水化学场特征及地热水富集机理,成为目前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对馆陶组热储盖层地温梯度、热储温度变化特征的分析,结合地质构造条件,揭示了地温场温度受断裂构造影响,高温区主要分布在武城-高唐-陵县、宁津-庆云、沾化-孤岛、高青-博兴等凸起区与断裂交汇部位。区内馆陶组地热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其次为Cl·SO_4-Na及SO_4·Cl-Na型,矿化度4.07~18.52g/L,pH值7.14~8.1,地热水中含有大量人体健康所需的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区内馆陶组地热水成因为大气降水,蒙脱石向绿泥石转变是地热水中贫钾、贫镁原因,馆陶组热储地热水总体流向为西南流向东北,在各县市城区地热水由四周向城区漏斗中心运移。本文根据地热钻探揭露馆陶组底砾岩深度、厚度及地热井水位、单井涌水量等大量数据的分析,揭示了鲁北平原馆陶组地热水古沉积相环境,并划分出两个大的古河道带:即临清—武城—德州—陵县一线古河道带和沾化—河口—仙河一线古河道带。前者后期受南部高唐凸起和东部埕子口-宁津潜断隆控制,在德州—陵县一带形成了范围较大、岩性颗粒较粗、厚度较大的冲洪积扇区;后者主要受西北部刁口潜凸起、义和庄潜凸起与南部无棣潜凸起控制,在河口—孤岛—仙河一带形成了较大范围岩性颗粒较粗、厚度较大的冲洪积扇区。在下游受陈庄凸起、青坨凸起影响,将古河道带分叉为两部分,南部古河道带分布在利津—东营一带。地热水富水规律与古河道带一致,富水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古河道带区域,单井涌水量一般大于85m^3/h,且距古河道带越近,含水层砂砾岩埋藏越深,颗粒越粗,富水条件越好;反之,富水条件越差。在古河道带冲洪积扇部位富水条件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陶组 地温梯度 地热水 古河道带 鲁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