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其富集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康凤新 郑婷婷 +20 位作者 史猛 隋海波 徐蒙 江海洋 钟振楠 秦鹏 张保建 赵季初 马哲民 崔洋 李嘉龙 段晓飞 白通 张平平 姚松 刘肖 史启鹏 王学鹏 杨海涛 陈京鹏 刘琲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94,共28页
山东省热储类型多、分布广,资源储量丰富,但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其富集机制尚需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地热井测温、大地热流测量、地热资源勘查、钻获地热井及抽水试验和长期动态监测资料,圈定了控热、导水地质构造和地热异常分布区,将山东... 山东省热储类型多、分布广,资源储量丰富,但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其富集机制尚需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地热井测温、大地热流测量、地热资源勘查、钻获地热井及抽水试验和长期动态监测资料,圈定了控热、导水地质构造和地热异常分布区,将山东省地热资源划分为鲁东隆起、沂沭断裂带、鲁西隆起和鲁西北坳陷4个地热区,分别论述了各地热区地热系统的热储类型、开放程度、热源水源及其运移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水流热流富集构造赋存位置。集成水源开放状态、热源机制和水热富集热储赋存特征等主要地热能控制要素,将地热系统划分为3种聚热富水模式:(1)开放对流腔管状型地热系统聚热富水模式;(2)弱开放对流传导带状层状型地热系统聚热富水模式;(3)封闭对流传导带状层状型地热系统聚热富水模式。揭示了各聚热富水模式的热源及其聚集机制、水源及其富集机理、水热可更新能力和富集热储赋存规律,为找热定井提供了靶区定位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 富集机理 热源 聚集机制 开放状态 聚热富水模式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填海区三维电阻率模型构建与地质解译
2
作者 于鹏 赵明月 +4 位作者 杨海燕 李文宇 田健 闫后振 张超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5-232,共8页
【背景】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成为热点,地球物理方法作为地下空间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应对城市复杂勘探环境时面临新挑战。【目的和方法】针对青岛市滨海区域地下空间探测问题,选取胶州... 【背景】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成为热点,地球物理方法作为地下空间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应对城市复杂勘探环境时面临新挑战。【目的和方法】针对青岛市滨海区域地下空间探测问题,选取胶州湾东岸围填海区作为研究区,采用圆锥型瞬变电磁与高密度电阻率联合探测技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建立了三维电阻率模型,揭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和断裂破碎带范围,验证了圆锥型瞬变电磁法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技术优势。【结果和结论】研究区具有人工填土层-第四系沉积层-基岩三层电性结构特征,其中人工填土层底界面形态清晰;通过资料处理与地质解译,成功识别富水异常区及构造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分别表现为横向连续的电阻率变化带和等值线错断、下凹特征;由于基岩风化程度不同,断层和破碎带发育程度受到影响,在沧口断裂附近影响较大;建立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体系可以有效查明地层空间展布与构造发育特征,并为城市地下空间透明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研究成果可为地铁隧道选址、地下管网规划等工程应用提供重要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结构 圆锥型 瞬变电磁法 围填海区 地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龙洞片区某工程区地下水位升高原因及控制措施
3
作者 张春辉 李常锁 +5 位作者 卫如春 武显仓 宿庆伟 耿付强 邢立亭 高帅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8,149,共7页
地下水位升高会对周边环境、工程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济南市龙洞片区某工程为例,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示踪试验、地表水测流以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探究工程区地下水位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水位控制措施... 地下水位升高会对周边环境、工程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济南市龙洞片区某工程为例,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示踪试验、地表水测流以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探究工程区地下水位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水位控制措施。南部山体浅层岩溶水侧向径流和大辛河河水是工程区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源,且大辛河是主要补给源;在地下水补给量增大的同时,工程建设破坏了原本地下水径流通道,工程地下结构阻挡了地下水流动,最终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实施地下水位控制的雨水沟改造方案后,工程区地下水水位升高速率从2.4 m/h降至0.1 m/h,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升高 岩溶裂隙 示踪试验 水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新世早期块体搬运复合体运动标志识别与分析——以琼东南盆地东北陆坡为例
4
作者 琚泽龙 詹文欢 +9 位作者 郭建 吴晓川 李健 姚衍桃 冯英辞 孙杰 王玭 易虎 黄嘉宪 熊鑫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24,共17页
文章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琼东南盆地东北部陆坡发现了4期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asstransport complexes,MTCs):MTC1、MTC2、MTC3和MTC4。其中,MTC1、MTC2和MTC4发育规模较小,内部挤压程度低,平均厚... 文章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琼东南盆地东北部陆坡发现了4期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asstransport complexes,MTCs):MTC1、MTC2、MTC3和MTC4。其中,MTC1、MTC2和MTC4发育规模较小,内部挤压程度低,平均厚度130~150m;MTC3发育规模最大,内部变形最为剧烈,平均厚度200m。通过识别和分析MTC3内部和外部的运动学标志,确定了其向西南方向搬运,并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初始边坡失稳阶段、滑移阶段和流体转换阶段。根据本次识别的MTCs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结合研究区的构造与气候演化背景,认为该多期次MTCs的发育受地层坡度、海平面波动和高沉积速率的共同影响,而红河断裂带持续走滑运动是其发育的主导控制因素。具体而言,中新世晚期(10.5Ma)以后海平面的快速降低和上升,改变了沉积物强度和地层压力参数,促进了MTCs的发育;5.5Ma以来琼东南盆地的快速沉降导致可容纳空间增大、物源进积以及坡度加大等,为多期次MTCs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红河断裂带持续走滑运动引发的断层活动则是触发该区域多期次MTCs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块体搬运复合体 地震反射特征 运动标志 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芜地区泉水系统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5
作者 李波 朱恒华 +5 位作者 吴芳 于大潞 姜秉霖 吴璇 张翼飞 王金晓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189,共13页
【目的】莱芜地区泉水出露众多,但未开展过系统研究。为查清该地区泉水特征、泉水系统和形成机理,助力泉水保护工作,依据莱芜泉水普查工作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采用资料利用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水质分析等工作手段,... 【目的】莱芜地区泉水出露众多,但未开展过系统研究。为查清该地区泉水特征、泉水系统和形成机理,助力泉水保护工作,依据莱芜泉水普查工作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采用资料利用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水质分析等工作手段,分析了泉水发育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了泉水分布特征、水化学特征及质量特征,进行了泉水系统划分,探讨了泉水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结果】结果显示:泉水主要分布在莱芜盆地边缘及河流沟谷地区;按含水岩组类型可分为岩溶泉水和裂隙泉水,以下降泉为主,少数上升泉;泉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HCO_(3)-Ca·Mg型和HCO_(3)·SO_(4)-Ca型为主,主要离子主要来源于水岩相互作用;82%泉水达到地下水III类及以上标准,部分为锶型、偏硅酸型天然矿泉水;泉水形成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构造等地质因素控制,主要以浅层循环为主,水循环速度快。【结论】莱芜地区泉水出露分布受地形变化影响明显;整体泉水水质较好,循环速度快,水量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易受人类活动影响。通过本次对莱芜泉水系统分析,可为当地泉水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共生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水系统 形成机理 水文地质 山东莱芜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城安驾庄岩溶型地热氡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
6
作者 白新飞 胡彩萍 +7 位作者 宋津宇 杨时骄 郄亮 张军 于超 洪欢仁 王涛 宋亮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299,339,共18页
以安驾庄地热田内地热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Durov图等多种图解、离子组分比率特征、矿物饱和指数计算等方法深入分析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并采取土壤氡气测量、水氡测试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等手段,结合地热地质背景综合研究该地... 以安驾庄地热田内地热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Durov图等多种图解、离子组分比率特征、矿物饱和指数计算等方法深入分析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并采取土壤氡气测量、水氡测试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等手段,结合地热地质背景综合研究该地热氡泉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地热田地热水属于SO_(4)·Cl-Na·Ca型,为氟-偏硅酸-氡复合型热矿水,其水化学演化主要受蒸发盐类矿物与碳酸盐类矿物溶解共同控制,硅酸盐矿物溶解参与其中,并受阳离子交换作用制约;地热氡泉形成受断裂构造控制,具有四元聚热特征:断裂带深循环水热对流传导聚热、大地热流毯状传导聚热、地震活动生热及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断裂构造破碎带为地热水与氡的运移与富集的优势通道;隐伏富铀S型花岗岩或铀矿化是氡的主要来源;断裂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为氡析出提供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氡泉 复合型热矿水 四元聚热 断裂构造 S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矸石级配特征及承压变形规律研究
7
作者 王海龙 王晓帆 +3 位作者 王晓卿 孟祥旭 赵振华 翟利军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105,共14页
将井下采掘过程中产生的矸石直接填充采空区,不仅可以减少地面土地的压占,还能有效控制采空区顶板的稳定性,但在时间效应影响下,矸石会因承压变形减弱对顶板的支承,进而引发地表塌陷。为了研究井下矸石的真实粒径级配特征及其承压变形规... 将井下采掘过程中产生的矸石直接填充采空区,不仅可以减少地面土地的压占,还能有效控制采空区顶板的稳定性,但在时间效应影响下,矸石会因承压变形减弱对顶板的支承,进而引发地表塌陷。为了研究井下矸石的真实粒径级配特征及其承压变形规律,采用图像信息提取技术获取井下矸石的真实粒径级配,并按照等比例缩放原则配置与井下矸石级配分布一致的矸石试样,利用承压变形试验装置研究了矸石试样在相同加载时长(24 h)、不同恒定载荷设定值(5、10、15、20 MPa)下的承压变形规律。结果表明:井下矸石堆从矸石块的数量上呈现小块径占比较多、随块径增大逐渐变小的趋势,从矸石块的质量上呈现小块径矸石占比较少、随块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矸石试样承压过程分为加载和恒载2个阶段,随恒定载荷设定值增大,加载阶段的变形量占比呈增大趋势;恒载阶段也可细分为快速变形和缓慢变形2个过程,恒载时长相同,较低的恒定载荷设定值下矸石试样会产生较大的应变量;在承压变形过程中,小粒径矸石不断增多,大粒径矸石不断减少,10~15 mm粒径的矸石块属于稳定粒径;在某一恒定载荷作用下,随着典型矸石块层位与载荷施加面距离的增加,典型矸石块的破坏程度逐渐变小;随着矸石层与载荷施加面距离的增大,矸石层竖向压缩量逐渐减少;在不同恒定载荷设定值下,随着矸石层位与载荷施加面距离的增加,矸石试样所承受的竖向压力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从破坏、变形和受力3个方面验证了矸石试样竖向载荷传递折减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矸石充填型采空区地表沉陷的预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充填 级配特征 承压变形 载荷传递折减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破坏特征及裂纹扩展规律的应变率效应
8
作者 刘东义 赵振华 +3 位作者 王海焦 李念春 齐树明 王海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013-8024,共12页
为揭示应变率对岩石宏观破坏特征及微观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以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与声发射信息实时监测,分析了加载速率对砂岩试样强度和变形特性、破坏模式、破碎特征等宏观力学响应及微观断口形... 为揭示应变率对岩石宏观破坏特征及微观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以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与声发射信息实时监测,分析了加载速率对砂岩试样强度和变形特性、破坏模式、破碎特征等宏观力学响应及微观断口形貌的影响,并基于声发射b值随加载过程的演化,探讨了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砂岩试样内部裂纹扩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1×10^(-5)~1×10^(-2)s^(-1)的加载速率范围内,砂岩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与加载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加载速率每增大10倍,单轴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分别增大2.66 MPa和0.087 GPa,而峰值应变减小0.213‰;随加载速率增大,破坏特征呈现从单一倾斜的贯穿断裂面,逐渐向多断裂面交叉分布形式转变的趋势,且碎块平均尺寸减小,表明砂岩试样的破坏程度增大;低加载速率下的微观断口形貌以沿晶裂纹为主,而随加载速率增大,穿晶裂纹与沿晶裂纹交替出现,且裂纹相交位置破碎特征明显,出现晶粒的大面积剥离;随加载速率增大,声发射b值从增大变减小的转折点所对应的应力与峰值应力的比值降低,表明加载速率越大,试样内部越易出现裂纹的扩展,并贯通形成较为明显的大裂纹,导致试样呈现出更为严重的破坏特征和复杂的裂纹扩展规律。研究结果对认识复杂应力条件下工程围岩的破坏特征,以及基于声发射监测信息预测围岩内部结构的损伤劣化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速率 沉积砂岩 破坏特征 裂纹扩展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硅等同位素在济南岩体西部岩溶地热流体循环中的指示意义
9
作者 白新飞 朱立新 +10 位作者 胡彩萍 宋津宇 杨时骄 彭文泉 徐蒙 赵彤 于超 宋亮 王涛 洪欢仁 董娜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26-2438,共13页
济北地热田作为鲁西隆起地热区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和发展深受济南岩体的影响,以往研究在地热流体同位素分析方面尚存欠缺。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深入揭示济南岩体在地热流体循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采用同位素分析技术,对... 济北地热田作为鲁西隆起地热区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和发展深受济南岩体的影响,以往研究在地热流体同位素分析方面尚存欠缺。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深入揭示济南岩体在地热流体循环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采用同位素分析技术,对地热流体中D、^(18)O、^(3)H、^(14)C、^(34)S、^(30)Si等多种同位素进行精确测定,并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和地热流体循环特征,综合分析同位素在地热流体循环过程中变化规律和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D、^(18)O同位素研究指示大气降水是研究区地热流体的主要补给源,通过同位素高程效应计算和热储层埋深修正确定研究区南侧的寒武纪—奥陶纪地层裸露山区是主要补给区;氘盈余与3H、14C测年结果清晰指示出济南岩体西部岩溶地热流体的循环途径为南部山区补给区→济南岩体侵入区→灰岩条带区→灰岩隐伏区;^(34)S和^(30)Si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地热流体中同位素的形成机制及与热储层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受济南岩体影响,地热流体循环途径及水-岩作用在不同区域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本研究不仅深化了济南岩体对地热流体循环机制的重要影响作用,而且为济北地热田岩溶地热流体的勘查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岩体 同位素 补给区 循环途径 水-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与治理措施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曲强 孙雅飞 +5 位作者 赵振华 李海涛 田园 刘淑芬 李万智 李保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18-421,共4页
采空区是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地下空洞,评价采空区稳定性及其治理方法对于确保矿山安全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综述了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治理措施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在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面,研究集中在灰色系统... 采空区是矿山开采后形成的地下空洞,评价采空区稳定性及其治理方法对于确保矿山安全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综述了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和治理措施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在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面,研究集中在灰色系统模型、模糊综合评价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的应用。治理措施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填充、固结、加固和监测等方面。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如评价指标选择、模型精度和治理效果评估等。在更广的研究领域中,应重点关注改善和优化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并探索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矿山的安全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稳定性评价 治理措施 研究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趵突泉泉域岩溶水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楠 胥芹 +3 位作者 孙小艳 武显仓 李常锁 高帅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90,共12页
趵突泉泉域是中国北方岩溶的典型分布区,近年来面临着水质恶化问题。为系统研究趵突泉泉域岩溶水水化学形成机制,采集60组趵突泉泉域地表水、地下水样品,利用Piper三线图、离子比值、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并结... 趵突泉泉域是中国北方岩溶的典型分布区,近年来面临着水质恶化问题。为系统研究趵突泉泉域岩溶水水化学形成机制,采集60组趵突泉泉域地表水、地下水样品,利用Piper三线图、离子比值、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并结合ArcGIS地理统计功能,对趵突泉泉域岩溶水水化学形成机制及空间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Ca,地下水以HCO_(3)-Ca、HCO_(3)·SO_(4)-Ca、HCO_(3)-Ca·Mg型水为主,SO_(4)^(2-)占比有升高趋势。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到碳酸盐、硫酸盐、岩盐等矿物溶解的影响。人类活动的污染导致地下水中Cl^(-)、NO_(3)-含量增加,并对地下水中天然水岩相互作用机制造成了影响。研究区地下水总体受污染程度不大,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到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到Cl^(-)、NO_(3)^(-)污染的地下水则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岩溶强渗漏带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趵突泉泉域 地下水水化学 多元统计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西北部碳酸盐岩热储浅埋区热异常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胡彩萍 王楠 +5 位作者 宋亮 白新飞 王涛 梁云汉 孙晓涛 彭文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78-183,共6页
为了探寻济南岩体北部碳酸盐岩热储浅埋地热异常区形成机理,利用地质钻探编录、抽水试验、测温、水质分析测试等手段,对碳酸盐岩浅埋地热异常区地质特征、热储物性特征、地温场特征、水化学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浅埋区热储... 为了探寻济南岩体北部碳酸盐岩热储浅埋地热异常区形成机理,利用地质钻探编录、抽水试验、测温、水质分析测试等手段,对碳酸盐岩浅埋地热异常区地质特征、热储物性特征、地温场特征、水化学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浅埋区热储层发育在奥陶纪灰岩地层中,热储层岩溶裂隙发育,热储埋深150~1000m,地热异常区盖层地温梯度为7.2~11.5℃/100m,水化学类型为SO4-Ca型,TDS为1.3~1.5g/L,地热水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地热水来源为大气降水,地热水中50年以前入渗的"古水"占主导;明确了热源除正常的地温传导之外,济南岩体阻挡迫使水流深循环加热后上涌,断裂沟通深部热源等也是地热异常区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地热异常区 碳酸盐岩 地热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LSTM神经网络的北方岩溶大泉水位预测研究
13
作者 黄林显 徐征和 +7 位作者 支传顺 李双 刘治政 邢立亭 朱恒华 王晓玮 毕雯雯 胡晓农 《地学前缘》 2026年第1期419-431,共13页
岩溶地下水是北方岩溶区重要供水水源,准确预测其水位动态对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岩溶含水系统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导致其水位动态往往体现出非平稳及非线性波动状态,造成进行地下水位预测时易产生较大... 岩溶地下水是北方岩溶区重要供水水源,准确预测其水位动态对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岩溶含水系统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导致其水位动态往往体现出非平稳及非线性波动状态,造成进行地下水位预测时易产生较大误差。论文提出一种耦合注意力机制(Attention)和长短时记忆(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神经网络的多变量趵突泉地下水位预测模型,利用泉域2013—2024年日降水(代表补给项)及水汽压、日气温和开采量(代表排泄项)进行模型训练和预测,结果表明:①采用BEAST(Bayesian Estimator of Abrupt Change,Seasonality,and Trend)算法对1958—2024年趵突泉水位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共识别出四个突变点并以此为依据将水位动态划分为四个阶段;②互相关分析揭示降雨和趵突泉水位动态变化之间存在2~3个月的时间滞后,表明两者之间动态变化较为一致;③所提出的预测模型以多种变量(降水量、水汽压、气温及开采量)作为模型输入,不同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可相互验证,能有效提升预测精度;④采用正弦函数拟合日气温数据,可消除测量误差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测精度;⑤相较于单一LSTM神经网络和门控循环单元(GRU)神经网络,LSTM_Attention神经网络由于引入注意力机制,能聚焦更重要特征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预测精度,其水位预测RMSE和R 2值分别为0.13 m和0.94。总体来说,本文所提出的LSTM_Attention神经网络岩溶地下水位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为岩溶地下水位精确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岩溶 水位预测 多变量模拟 LSTM_Attention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