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井联动”的地热供暖模式:以山东省聊城临清典型地热分布区域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东义 赵振华 +1 位作者 贾超 董啸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02-3109,共8页
地热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的清洁能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及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山东省聊城临清典型地热分布区域,基于详细地热地质调查资料,探索构建基于“群井联动”的地热供暖模式,开展可行性及运... 地热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的清洁能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及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山东省聊城临清典型地热分布区域,基于详细地热地质调查资料,探索构建基于“群井联动”的地热供暖模式,开展可行性及运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保证相同供暖面积及供暖质量的基础上,构建的“群井联动”地热供暖模式可减少41.46%的地热资源开采量,大幅提高了地热资源最大利用效率,同时实现地热尾水回灌;静态投资回收期约为3年,运行20个供暖季总收益为2574.2万元,经济效益较好;采用该模式对重点工作区进行区块划分,有助于解决地热井密集、开发不均衡及无法施工回灌井等问题,可为其他地区的地热能供暖提供技术参考和应用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开采 群井联动 供暖模式 运行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其富集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康凤新 郑婷婷 +20 位作者 史猛 隋海波 徐蒙 江海洋 钟振楠 秦鹏 张保建 赵季初 马哲民 崔洋 李嘉龙 段晓飞 白通 张平平 姚松 刘肖 史启鹏 王学鹏 杨海涛 陈京鹏 刘琲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94,共28页
山东省热储类型多、分布广,资源储量丰富,但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其富集机制尚需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地热井测温、大地热流测量、地热资源勘查、钻获地热井及抽水试验和长期动态监测资料,圈定了控热、导水地质构造和地热异常分布区,将山东... 山东省热储类型多、分布广,资源储量丰富,但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其富集机制尚需系统研究。本文基于地热井测温、大地热流测量、地热资源勘查、钻获地热井及抽水试验和长期动态监测资料,圈定了控热、导水地质构造和地热异常分布区,将山东省地热资源划分为鲁东隆起、沂沭断裂带、鲁西隆起和鲁西北坳陷4个地热区,分别论述了各地热区地热系统的热储类型、开放程度、热源水源及其运移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水流热流富集构造赋存位置。集成水源开放状态、热源机制和水热富集热储赋存特征等主要地热能控制要素,将地热系统划分为3种聚热富水模式:(1)开放对流腔管状型地热系统聚热富水模式;(2)弱开放对流传导带状层状型地热系统聚热富水模式;(3)封闭对流传导带状层状型地热系统聚热富水模式。揭示了各聚热富水模式的热源及其聚集机制、水源及其富集机理、水热可更新能力和富集热储赋存规律,为找热定井提供了靶区定位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 富集机理 热源 聚集机制 开放状态 聚热富水模式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龙洞片区某工程区地下水位升高原因及控制措施
3
作者 张春辉 李常锁 +5 位作者 卫如春 武显仓 宿庆伟 耿付强 邢立亭 高帅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8,149,共7页
地下水位升高会对周边环境、工程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济南市龙洞片区某工程为例,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示踪试验、地表水测流以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探究工程区地下水位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水位控制措施... 地下水位升高会对周边环境、工程建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济南市龙洞片区某工程为例,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示踪试验、地表水测流以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探究工程区地下水位升高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水位控制措施。南部山体浅层岩溶水侧向径流和大辛河河水是工程区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源,且大辛河是主要补给源;在地下水补给量增大的同时,工程建设破坏了原本地下水径流通道,工程地下结构阻挡了地下水流动,最终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实施地下水位控制的雨水沟改造方案后,工程区地下水水位升高速率从2.4 m/h降至0.1 m/h,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升高 岩溶裂隙 示踪试验 水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参数分析的砂岩热储回灌特征变化研究——以山东临清市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东义 杨霄 +4 位作者 韩鎏 贾超 齐树明 王辉 杨硕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0-621,共12页
为促进山东省临清市地热资源循环利用,开展了地热水回灌工程。针对采暖期前与采暖期两种情形的回灌情况,监测了开采井及回灌井的水量、水温、水位及井口压力等,并基于时序参数分析了回灌能力及最大回灌量、开采井温度场、水质变化和回... 为促进山东省临清市地热资源循环利用,开展了地热水回灌工程。针对采暖期前与采暖期两种情形的回灌情况,监测了开采井及回灌井的水量、水温、水位及井口压力等,并基于时序参数分析了回灌能力及最大回灌量、开采井温度场、水质变化和回灌堵塞程度。结果表明:本次施工的回灌井能够满足单井100%回灌,单井自然回灌量可达121~227 m^(3)/h;总体上开采井地热水温度表现为在供暖期上升、供暖末期下降的趋势;由于井位深度差别,在供暖期前后,开采井矿化度比回灌井分别高约45.34%和17.33%;经过一个供暖季的回灌,虽然在回扬过程中渗透系数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由0.7699 m/s降至0.3254 m/s,有明显变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热储 时序参数 地热回灌 地热开采特征 临清市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变电磁与跨孔CT成像探测岩溶分布及形态特征的应用——以山东省济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代方园 高扬 +3 位作者 宿庆伟 胡韬 耿付强 董亚楠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8-317,328,共11页
文章以山东省济南西南裸露—覆盖型岩溶山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钻探资料,将区内岩溶发育形态分为小型溶洞与溶孔,并利用瞬变电磁法、电磁波CT成像两种物探方法,探讨岩溶分布、形态特征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对比瞬变电磁剖面与钻探揭露的岩... 文章以山东省济南西南裸露—覆盖型岩溶山区为研究对象,根据钻探资料,将区内岩溶发育形态分为小型溶洞与溶孔,并利用瞬变电磁法、电磁波CT成像两种物探方法,探讨岩溶分布、形态特征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对比瞬变电磁剖面与钻探揭露的岩溶发育段,确定出120Ω·m作为解译岩溶发育区的分界值,以此圈定岩溶分布区域,之后实施钻孔进行验证,符合性较好;在验证孔及附近钻孔进行电磁波CT成像探测,进一步验证并刻画两孔间的岩溶发育特征。两种物探方法中,电磁波CT的探测数据离散程度较高;两种岩溶发育形态中,小型溶洞的地球物理参数离散程度较大,同时小型溶洞发育区视电阻率平均值较小,视吸收系数平均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 岩溶探测 形态特征 瞬变电磁 电磁波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莱芜地区泉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波 李常锁 +6 位作者 王楠 高帅 王昱玮 康玉潇 胥芹 吴迪 毕雯雯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1631,共11页
基于山东莱芜地区2021年9月泉水普查取样水化学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及离子比值分析等方法,总结了泉水水化学特征,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水整体呈弱碱性,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_(... 基于山东莱芜地区2021年9月泉水普查取样水化学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及离子比值分析等方法,总结了泉水水化学特征,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水整体呈弱碱性,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_(3)−为主,TDS在152.75—982.64 mg·L^(−1)之间,平均值为423.15 mg·L^(−1),为低矿化度水;区内泉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HCO_(3)·SO_(4)-Ca型、HCO_(3)^(-)Ca·Mg型为主,局部呈点状差异分布;泉水中离子主要来源于水岩相互作用,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矿物溶解是主要离子来源.同时,区内泉水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NO3−主要来自于农业活动.本研究可为莱芜地区泉水保护与合理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水 水化学特征 形成机制 山东莱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隧道上部堆载的工程影响分区及安全风险分级方法研究
7
作者 曲强 韩琳 +3 位作者 赵振伟 孙雅飞 田宁 李保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466-470,共5页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隧道上部堆载对地下工程和周边环境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地铁隧道上部堆载的工程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了一种针对地铁隧道上部堆载的工程影响分区和安全风险分级方法。该方法可帮助工程师和决...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隧道上部堆载对地下工程和周边环境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地铁隧道上部堆载的工程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了一种针对地铁隧道上部堆载的工程影响分区和安全风险分级方法。该方法可帮助工程师和决策者有效识别和管理地铁隧道上部堆载引起的潜在安全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地铁隧道上部堆载的安全风险主要取决于上部堆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增加范围和地铁隧道围岩的应力影响范围;根据上部堆载附加应力的分布特征,将堆载影响范围划分为主承载区、次承载区和无承载区;根据地铁隧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将隧道周边划分为松动区、扰动区和未扰动区;根据堆载的影响分区和隧道的影响分区的位置关系确定堆载对地铁的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隧道 上部堆载 工程影响 分区 安全风险 分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枣盆地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劣变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曹杰 邢立亭 +6 位作者 陈洪年 张飞 邢学韬 刘锁柱 赵洋洋 邓兴 高帅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94,共13页
煤矿开采造成陶枣盆地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水SO_(4)^(2-)浓度超标,岩溶水水质劣变。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图解法、硫氧同位素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和PCA-APCS-MLR模型等方法对研究区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劣变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煤矿开采造成陶枣盆地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水SO_(4)^(2-)浓度超标,岩溶水水质劣变。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图解法、硫氧同位素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和PCA-APCS-MLR模型等方法对研究区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劣变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岩溶水主要为弱碱性水,岩溶水中SO_(4)^(2-)浓度范围为106.09~1133.51 mg/L,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各水源地集中排泄点附近,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Ca和SO_(4)·HCO_(3)-Ca型为主;②研究区的水化学组分受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主要来源为碳酸盐岩溶解,存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③岩溶水中δ^(34)S-SO_(4)^(2-)介于-1.7‰~3.3‰之间、δ^(18)O-SO_(4)^(2-)介于1.2‰~12.6‰之间,反映SO_(4)^(2-)来源较为单一,对δ^(34)S-SO_(4)^(2-)和δ^(18)O-SO_(4)^(2-)各来源特征值的分析表明,串层污染、矿坑排水沿河道渗漏以及大气降水下渗为岩溶水中SO_(4)^(2-)的主要来源途径,其来源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4.28%、30.00%、25.72%;④采矿活动致使煤系地层高SO_(4)^(2-)浓度矿坑水进入岩溶水引发地下水流系统变异,这是陶枣盆地岩溶水水质劣变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对陶枣盆地岩溶水的污染防控和供水安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水化学特征 劣变机制 地下水流系统 陶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微塑料与镉污染、迁移特征及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郭瑞阳 薄录吉 +4 位作者 李冰 金维政 李彦 柴超 王艳芹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63-71,共9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土壤中,可与镉等重金属结合形成复合污染,进而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基于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现状,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镉污染来源和迁移特征、微塑料与镉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等研究进展...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广泛存在土壤中,可与镉等重金属结合形成复合污染,进而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基于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现状,对农田土壤中微塑料、镉污染来源和迁移特征、微塑料与镉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研究自2016年逐渐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各省(区、市)农田土壤中均已检出微塑料,其来源主要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有机肥、包膜化肥、污泥、地表径流与农业灌溉、大气沉降、轮胎磨损颗粒;我国覆膜种植区的土壤微塑料含量较高;微塑料与镉复合污染可对土壤理化性质、动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产生系列影响,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今后可从土壤微塑料采样和检测规范制定、微塑料与镉互作机制、复合污染修复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农田土壤微塑料和镉复合污染的风险管控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农田土壤 复合污染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淄博沣水泉域岩溶水系统模拟及水源地优化开采预测 被引量:9
10
作者 郭达鹏 康凤新 +2 位作者 陈奂良 成建梅 罗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沣水泉域岩溶水系统是淄博市及周边地区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因原有大武水源地水质严重污染,急需开辟新的水源地,故须重新开展泉域岩溶水资源评价和开采规划工作。文章在充分概化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借助FeFlow软件,建立了基... 沣水泉域岩溶水系统是淄博市及周边地区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因原有大武水源地水质严重污染,急需开辟新的水源地,故须重新开展泉域岩溶水资源评价和开采规划工作。文章在充分概化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借助FeFlow软件,建立了基于等效连续介质的三维非均质各向异性岩溶水模型,并利用2016年水位动态数据对模型进行识别和验证。经模型计算可知,在2000-2015年,研究区岩溶地下水日均补给量为104.47万m^3/d,排泄量为80.27万m^3/d,正均衡24.20万m^3/d。对原大武水源地与新增刘征水源地优化开采方案预测的结果表明,最优开采方案为:(1)保持大武水源地现状35.91万m^3/d开采条件下,刘征水源地最大开采量为5.5万m^3/d,刘征!大武富水地段最大可开采量为41.41万m^3/d;(2)满足刘征!大武富水地段最大开采条件,大武水源地最大可减采至33.41万m^3/d,刘征最大开采量为8万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地下水数值模拟 优化开采 FEFLOW 沣水泉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新世早期块体搬运复合体运动标志识别与分析——以琼东南盆地东北陆坡为例
11
作者 琚泽龙 詹文欢 +9 位作者 郭建 吴晓川 李健 姚衍桃 冯英辞 孙杰 王玭 易虎 黄嘉宪 熊鑫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24,共17页
文章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琼东南盆地东北部陆坡发现了4期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asstransport complexes,MTCs):MTC1、MTC2、MTC3和MTC4。其中,MTC1、MTC2和MTC4发育规模较小,内部挤压程度低,平均厚... 文章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琼东南盆地东北部陆坡发现了4期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asstransport complexes,MTCs):MTC1、MTC2、MTC3和MTC4。其中,MTC1、MTC2和MTC4发育规模较小,内部挤压程度低,平均厚度130~150m;MTC3发育规模最大,内部变形最为剧烈,平均厚度200m。通过识别和分析MTC3内部和外部的运动学标志,确定了其向西南方向搬运,并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初始边坡失稳阶段、滑移阶段和流体转换阶段。根据本次识别的MTCs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结合研究区的构造与气候演化背景,认为该多期次MTCs的发育受地层坡度、海平面波动和高沉积速率的共同影响,而红河断裂带持续走滑运动是其发育的主导控制因素。具体而言,中新世晚期(10.5Ma)以后海平面的快速降低和上升,改变了沉积物强度和地层压力参数,促进了MTCs的发育;5.5Ma以来琼东南盆地的快速沉降导致可容纳空间增大、物源进积以及坡度加大等,为多期次MTCs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红河断裂带持续走滑运动引发的断层活动则是触发该区域多期次MTCs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块体搬运复合体 地震反射特征 运动标志 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芜地区泉水系统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12
作者 李波 朱恒华 +5 位作者 吴芳 于大潞 姜秉霖 吴璇 张翼飞 王金晓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189,共13页
【目的】莱芜地区泉水出露众多,但未开展过系统研究。为查清该地区泉水特征、泉水系统和形成机理,助力泉水保护工作,依据莱芜泉水普查工作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采用资料利用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水质分析等工作手段,... 【目的】莱芜地区泉水出露众多,但未开展过系统研究。为查清该地区泉水特征、泉水系统和形成机理,助力泉水保护工作,依据莱芜泉水普查工作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采用资料利用分析、水文地质调查、地质钻探、水质分析等工作手段,分析了泉水发育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了泉水分布特征、水化学特征及质量特征,进行了泉水系统划分,探讨了泉水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结果】结果显示:泉水主要分布在莱芜盆地边缘及河流沟谷地区;按含水岩组类型可分为岩溶泉水和裂隙泉水,以下降泉为主,少数上升泉;泉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HCO_(3)-Ca·Mg型和HCO_(3)·SO_(4)-Ca型为主,主要离子主要来源于水岩相互作用;82%泉水达到地下水III类及以上标准,部分为锶型、偏硅酸型天然矿泉水;泉水形成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构造等地质因素控制,主要以浅层循环为主,水循环速度快。【结论】莱芜地区泉水出露分布受地形变化影响明显;整体泉水水质较好,循环速度快,水量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易受人类活动影响。通过本次对莱芜泉水系统分析,可为当地泉水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共生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水系统 形成机理 水文地质 山东莱芜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填海区三维电阻率模型构建与地质解译
13
作者 于鹏 赵明月 +4 位作者 杨海燕 李文宇 田健 闫后振 张超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5-232,共8页
【背景】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成为热点,地球物理方法作为地下空间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应对城市复杂勘探环境时面临新挑战。【目的和方法】针对青岛市滨海区域地下空间探测问题,选取胶州... 【背景】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成为热点,地球物理方法作为地下空间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应对城市复杂勘探环境时面临新挑战。【目的和方法】针对青岛市滨海区域地下空间探测问题,选取胶州湾东岸围填海区作为研究区,采用圆锥型瞬变电磁与高密度电阻率联合探测技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建立了三维电阻率模型,揭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和断裂破碎带范围,验证了圆锥型瞬变电磁法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技术优势。【结果和结论】研究区具有人工填土层-第四系沉积层-基岩三层电性结构特征,其中人工填土层底界面形态清晰;通过资料处理与地质解译,成功识别富水异常区及构造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分别表现为横向连续的电阻率变化带和等值线错断、下凹特征;由于基岩风化程度不同,断层和破碎带发育程度受到影响,在沧口断裂附近影响较大;建立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体系可以有效查明地层空间展布与构造发育特征,并为城市地下空间透明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研究成果可为地铁隧道选址、地下管网规划等工程应用提供重要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结构 圆锥型 瞬变电磁法 围填海区 地下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14
作者 苑文双 李志华 +1 位作者 陈亮 刘玉玉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7-625,共9页
为了合理管控济南市地下水资源,有效防治地下水污染,在对济南市孔隙水及岩溶水含水层进行脆弱性评价基础上,结合污染源荷载评价及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综合评价济南地区孔隙水及岩溶水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济南地区地下水整体处于低风险水... 为了合理管控济南市地下水资源,有效防治地下水污染,在对济南市孔隙水及岩溶水含水层进行脆弱性评价基础上,结合污染源荷载评价及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综合评价济南地区孔隙水及岩溶水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济南地区地下水整体处于低风险水平,孔隙水污染风险高、中、低区域面积分别为1 098、 1 453、 3 029 km^(2),分别占孔隙水分布总面积的19.68%、 26.04%、 54.28%,孔隙水污染风险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以及北部县(区);岩溶水污染风险高、中、低区域面积分别为179、 1 033、 2 890 km^(2),分别占岩溶水分布总面积的4.37%、 25.18%、 70.45%,岩溶水污染风险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偏南地区。这些区域应优先加强污染管控,严格控制污水排放,禁止地表废物堆积,以防区域地下水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风险 含水层脆弱性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 地下水功能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拱效应的EPS板减压砂土挡墙土压力研究
15
作者 胡韬 徐思远 +2 位作者 李民 王洪祯 樊科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4-174,共11页
在混凝土挡墙和墙后回填土之间放置土工泡沫(简称“EPS”)板,利用EPS板的压缩变形能够有效减少作用在挡墙墙体上的土压力,但同时也导致这类挡墙(简称“EPS板减压挡墙”)墙后土压力的分布及大小与刚性挡土墙大不相同。通过开展EPS板减压... 在混凝土挡墙和墙后回填土之间放置土工泡沫(简称“EPS”)板,利用EPS板的压缩变形能够有效减少作用在挡墙墙体上的土压力,但同时也导致这类挡墙(简称“EPS板减压挡墙”)墙后土压力的分布及大小与刚性挡土墙大不相同。通过开展EPS板减压砂土挡墙模型试验,研究了挡墙墙后回填砂土的位移模式和土压力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够考虑土拱效应的EPS板减压砂土挡墙土压力的计算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EPS板密度和厚度对墙后土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覆荷载作用下,EPS板减压砂土挡墙墙后填土中产生近似三角形的滑楔体,滑楔体滑动面贯穿至EPS板中部;EPS板减压砂土挡墙土压力呈非线性分布,随着上覆荷载的增大,土压力从随墙深的增加变化为随墙深的减小;EPS板厚度越大、密度越小,EPS板减压砂土挡墙墙后土压力越小,当墙后土压力减少至主动土压力,EPS厚度的进一步增大和密度的进一步减少均不再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减压挡墙结构中土工泡沫板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墙 EPS板 位移模式 土压力 土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对嗜乙酸产甲烷八叠球菌表面特性与生物效应研究
16
作者 孙逊 王文宇 +2 位作者 李晓华 祝凡平 袁宪正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4,共6页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多参数成像技术、功能化探针技术和单细胞力谱技术,研究了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Fe_(3)O_(4)NPs)诱导的嗜乙酸产甲烷八叠球菌的表面特性和黏附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Fe_(3)O_(4)NPs暴露促进了细胞的甲烷产量,促进胞外...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多参数成像技术、功能化探针技术和单细胞力谱技术,研究了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Fe_(3)O_(4)NPs)诱导的嗜乙酸产甲烷八叠球菌的表面特性和黏附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Fe_(3)O_(4)NPs暴露促进了细胞的甲烷产量,促进胞外聚合物的蛋白和多糖分泌,降低了表面粗糙度和细胞刚度。Fe_(3)O_(4)NPs暴露影响细胞表面的化学性质,进而改变细胞间和细胞-气泡间界面黏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技术 嗜乙酸产甲烷八叠球菌 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 表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时间序列的岩溶水系统时滞响应研究
17
作者 刘凤翱 邢学睿 +4 位作者 张凤娟 邢立亭 王立艳 侯森戈 高扬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8-76,共9页
岩溶介质的各向异性造成岩溶水动态复杂多变,研究岩溶水系统响应机制对于泉水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岩溶水系统为例,采用时间序列、相关分析、滑动窗口分析等方法,研究岩溶水动态特征,阐明岩溶水系统中地下水流动系统分级与发育规律... 岩溶介质的各向异性造成岩溶水动态复杂多变,研究岩溶水系统响应机制对于泉水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岩溶水系统为例,采用时间序列、相关分析、滑动窗口分析等方法,研究岩溶水动态特征,阐明岩溶水系统中地下水流动系统分级与发育规律,揭示岩溶泉域不同级次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地下水位动态对大气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①泉域内地下水位响应具有高度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特征,不同级次流动系统内地下水动态各异,局部流动系统地下水动态变化剧烈、变幅大;区域流动系统地下水动态稳定、变幅小。②不同级次流动系统地下水动态响应滞后时间不同,具有地域性特征。主要受到地形、地质构造、岩性、裂隙岩溶发育强度的控制。断裂构造、裂隙岩溶缩短地下水动态的响应滞后时间,局部流动系统地下水转化区域流动系统地下水延长岩溶大泉的喷涌时间。③不同级次流动系统地下水位对次降水的初始响应时间存在滞后性,局部流动系统响应滞后时间在0.75~2.32 d,区域流动系统响应滞后时间在30.79~33.35 d。岩溶发育、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裂隙岩溶发育程度是响应滞后时间存在差异性的重要因素。研究成果可望丰富济南泉域多级次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研究,为济南泉域保泉供水和生态补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流系统 时间序列分析 岩溶发育状况 时滞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离子胁迫对SRB修复酸性矿山废水效能的影响——功能基因与污染物去除的双重视角
18
作者 夏璐 刘龙云 +3 位作者 李常锁 高晓兵 姜慧 高宗军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2,共12页
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RB)修复酸性矿山废水具有成本低且金属沉淀可回收的优点。然而,废水中含有的重金属离子会对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其修复效能。为探究重金属离子对硫酸盐还原菌修复酸性矿山废水效能的影响,开展室... 利用硫酸盐还原菌(SRB)修复酸性矿山废水具有成本低且金属沉淀可回收的优点。然而,废水中含有的重金属离子会对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其修复效能。为探究重金属离子对硫酸盐还原菌修复酸性矿山废水效能的影响,开展室内批量实验,结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系统研究Cu^(2+)、Zn^(2+)、Mn^(2+)、Pb^(2+)胁迫下硫酸盐还原菌对酸性矿山废水中SO_(4)^(2-)及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重金属离子后,体系pH值稳定于6.8~7.7,氧化还原电位持续降低;重金属离子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抑制强度为Pb^(2+)>Mn^(2+)>Cu^(2+)>Zn^(2+);从SO_(4)^(2-)去除率来看,重金属离子对SO_(4)^(2-)去除的抑制作用强度排序为Cu^(2+)(35.16%±6.55%)>Pb^(2+)(35.98%±6.46%)>Mn^(2+)(36.10%±5.37%)>Zn^(2+)(44.52%±11.53%)。此外,硫酸盐还原菌对Pb^(2+)去除率最高(99.85%±0.29%),Mn^(2+)最低(75.19%±20.36%)。本研究从硫酸盐还原菌功能基因与污染物去除双重视角,揭示不同重金属离子对硫酸盐还原菌修复酸性矿山废水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酸性矿山废水 重金属离子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城安驾庄岩溶型地热氡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
19
作者 白新飞 胡彩萍 +7 位作者 宋津宇 杨时骄 郄亮 张军 于超 洪欢仁 王涛 宋亮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299,339,共18页
以安驾庄地热田内地热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Durov图等多种图解、离子组分比率特征、矿物饱和指数计算等方法深入分析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并采取土壤氡气测量、水氡测试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等手段,结合地热地质背景综合研究该地... 以安驾庄地热田内地热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Durov图等多种图解、离子组分比率特征、矿物饱和指数计算等方法深入分析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并采取土壤氡气测量、水氡测试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等手段,结合地热地质背景综合研究该地热氡泉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地热田地热水属于SO_(4)·Cl-Na·Ca型,为氟-偏硅酸-氡复合型热矿水,其水化学演化主要受蒸发盐类矿物与碳酸盐类矿物溶解共同控制,硅酸盐矿物溶解参与其中,并受阳离子交换作用制约;地热氡泉形成受断裂构造控制,具有四元聚热特征:断裂带深循环水热对流传导聚热、大地热流毯状传导聚热、地震活动生热及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断裂构造破碎带为地热水与氡的运移与富集的优势通道;隐伏富铀S型花岗岩或铀矿化是氡的主要来源;断裂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为氡析出提供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氡泉 复合型热矿水 四元聚热 断裂构造 S型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破坏特征及裂纹扩展规律的应变率效应
20
作者 刘东义 赵振华 +3 位作者 王海焦 李念春 齐树明 王海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013-8024,共12页
为揭示应变率对岩石宏观破坏特征及微观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以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与声发射信息实时监测,分析了加载速率对砂岩试样强度和变形特性、破坏模式、破碎特征等宏观力学响应及微观断口形... 为揭示应变率对岩石宏观破坏特征及微观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以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与声发射信息实时监测,分析了加载速率对砂岩试样强度和变形特性、破坏模式、破碎特征等宏观力学响应及微观断口形貌的影响,并基于声发射b值随加载过程的演化,探讨了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砂岩试样内部裂纹扩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1×10^(-5)~1×10^(-2)s^(-1)的加载速率范围内,砂岩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与加载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加载速率每增大10倍,单轴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分别增大2.66 MPa和0.087 GPa,而峰值应变减小0.213‰;随加载速率增大,破坏特征呈现从单一倾斜的贯穿断裂面,逐渐向多断裂面交叉分布形式转变的趋势,且碎块平均尺寸减小,表明砂岩试样的破坏程度增大;低加载速率下的微观断口形貌以沿晶裂纹为主,而随加载速率增大,穿晶裂纹与沿晶裂纹交替出现,且裂纹相交位置破碎特征明显,出现晶粒的大面积剥离;随加载速率增大,声发射b值从增大变减小的转折点所对应的应力与峰值应力的比值降低,表明加载速率越大,试样内部越易出现裂纹的扩展,并贯通形成较为明显的大裂纹,导致试样呈现出更为严重的破坏特征和复杂的裂纹扩展规律。研究结果对认识复杂应力条件下工程围岩的破坏特征,以及基于声发射监测信息预测围岩内部结构的损伤劣化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速率 沉积砂岩 破坏特征 裂纹扩展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