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东蓬莱大柳行金矿田燕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氢-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马顺溪 白宜娜 +1 位作者 孙永联 舒记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391-3403,共13页
燕山金矿床分布在胶东栖霞-蓬莱成矿带上的大柳行金矿田内,它是一座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呈脉状或透镜状产于中生代花岗岩内部的断裂体系中。该矿床成矿热液过程至少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分别是钾长石-黑云母-石英阶段、石... 燕山金矿床分布在胶东栖霞-蓬莱成矿带上的大柳行金矿田内,它是一座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呈脉状或透镜状产于中生代花岗岩内部的断裂体系中。该矿床成矿热液过程至少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分别是钾长石-黑云母-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2、3阶段为主成矿阶段。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有5种类型,分别是气液两相包裹体(Ⅰ型)、纯液相包裹体(Ⅱ型)、含CO2三相包裹体(Ⅲ型)、纯气相包裹体(Ⅳ型)及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Ⅴ型);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显示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2,另含少量CH4、N2、H2S及有机质等,总体属于CO2-H2O-NaCl体系。通过显微测温获得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完全均一的温度在167~393℃之间,盐度为2.04%~11.51%NaCleq,密度为0.54~0.91g/cm^3,整体呈现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特点;对应的δ^18O(H2O)值为2.9‰~6.6‰,δD值为-82.9‰^-70.5‰,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其次有少量大气水加入。综合特征揭示,该矿床应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 燕山 流体包裹体 氢-氧同位素 矿床成因 石英脉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登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演化与海水入侵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郭明华 王敬 +3 位作者 戴长国 蒋雷 张浩清 柳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7-65,共9页
作者采用水化学演化图(hydrochemical facies evolution diagram,HFE-D)和海水入侵地下水质量指数(GQISWI)对山东威海文登区地下水的化学演化和海水入侵情况进行了分析。Piper图的结果表明文登区从北到南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分别是Ca-HCO_... 作者采用水化学演化图(hydrochemical facies evolution diagram,HFE-D)和海水入侵地下水质量指数(GQISWI)对山东威海文登区地下水的化学演化和海水入侵情况进行了分析。Piper图的结果表明文登区从北到南地下水的化学组成分别是Ca-HCO_(3)、Ca-Mg-Cl、Na-Cl。HFE-D表明沿海地区的含水层中海水占主导地位,并且地下淡水补给不足,无明显淡化趋势;内陆地区含水层中的淡水多数处于海水侵入期,有咸化趋势。运用GQISWI、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插值法结合,得到了文登区浅层海水入侵现状图。另外,作者考虑渗透系数对离子浓度的影响,运用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并结合渗透系数分析了文登区浅层地下水海水入侵程度。结果表明文登沿海地区已经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海水入侵现象,结合HFED可知咸水有向内陆继续扩散的趋势。研究结果对文登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海水入侵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本文是HFE-D和GQISWI在国内文献中的首次应用,为国内其他地区的海水入侵评价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 地下水质量指数 水文地球化学 水化学演化图 海岸带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晚中生代花岗岩的源区性质与构造环境演化及其对金成矿的启示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斌 宋明春 +5 位作者 霍光 周明岭 徐忠华 蒋雷 宋英昕 李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8-320,共33页
胶东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大别-苏鲁造山带拼合位置的东北端,晚中生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是研究区域构造活动体制转换和克拉通破坏过程的理想之地。本文以晚中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 胶东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与大别-苏鲁造山带拼合位置的东北端,晚中生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是研究区域构造活动体制转换和克拉通破坏过程的理想之地。本文以晚中生代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岩浆源区性质和成岩成矿的构造环境演变历史。研究结果表明,胶东地区的玲珑型花岗岩、郭家岭型花岗岩、伟德山型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63.2~157.9、132.9~130.0和121.3~116.7 Ma,崂山型花岗岩和脉岩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25.0和120.7 Ma。由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岩石化学成分由高钾钙碱性系列→橄榄安粗岩系列,由过铝质→偏铝质;微量元素由高Ba、Sr→低Ba、Sr,由高Sr低Y→低Sr高Y;稀土元素由无或弱正铕异常→显著负铕异常;花岗岩类型由S型→Ⅰ型→A型;地幔性状由EM2型向EM1型演化,由富集地幔转向亏损地幔或由岩石圈转向软流圈演变。胶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的岩浆演化特征是深层次构造背景转换的反映,即由华北-扬子板块构造体系向欧亚-太平洋板块构造体系和由挤压机制向伸展机制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早白垩世热隆-伸展构造为胶东大规模金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地区 晚中生代花岗岩类 地球化学特征 源区性质 构造环境演化 热隆伸展 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