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五莲七宝山金铜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勘查模型——来自综合物化探的证据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双飞 黄鹂 +9 位作者 陈建 朱伟 孙丽莎 王欣 彭永和 商祥鸿 邹占春 唐名鹰 高远 赵家强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973,共13页
山东省胶莱盆地南缘发现了多处火山机构,随着五莲七宝山角砾岩筒型金铜多金属矿的发现,说明胶莱盆地南缘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但从目前发现的矿床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与成矿条件不匹配,亟需总结该区成矿模式和勘查模型,为胶莱盆... 山东省胶莱盆地南缘发现了多处火山机构,随着五莲七宝山角砾岩筒型金铜多金属矿的发现,说明胶莱盆地南缘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但从目前发现的矿床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与成矿条件不匹配,亟需总结该区成矿模式和勘查模型,为胶莱盆地南缘铜多金属矿勘查提供找矿方向及方法。本文以七宝山矿床为解剖对象,开展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探测。研究发现七宝山杂岩体对应地球物理特征为高磁异常,隐爆角砾岩筒的γ能谱显示U元素、Th元素和能谱总量∑均为低异常,隐爆角砾岩筒在重力剖面上呈重力高异常。地球化学特征以Ag、Pb、Au、Cu元素异常为主,各元素异常套合好,主要元素具有明显的二、三级分带。以上物化探特征均是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七宝山地区成矿模式,建立了综合找矿勘查模型,成功预测了隐爆角砾岩筒深部延伸特征,建立了七宝山地区陆相火山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勘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地球物理 找矿勘查模型 角砾岩筒 七宝山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赛坝沟金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被引量:10
2
作者 唐名鹰 何宗围 +4 位作者 朱德全 张宇 高振华 董振昆 李小东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柴北缘赛坝沟金矿床是青海省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成矿带上重要的岩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体赋存于北西-北北西向韧-脆性断裂构造组内,呈脉状、透镜状,构造控矿作用明显,矿石类型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糜棱岩型。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4... 柴北缘赛坝沟金矿床是青海省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成矿带上重要的岩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体赋存于北西-北北西向韧-脆性断裂构造组内,呈脉状、透镜状,构造控矿作用明显,矿石类型分为石英脉型和蚀变糜棱岩型。热液成矿期可划分为4个阶段:Ⅰ少量黄铁矿-烟灰色石英阶段、Ⅱ金-黄铁矿-乳白色石英阶段、Ⅲ多金属硫化物-金-灰白色-灰褐色石英阶段、Ⅳ灰白色-浅肉红色石英-碳酸盐岩阶段。文章基于各热液成矿阶段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研究,探讨了赛坝沟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赛坝沟金矿床矿石中硫同位素在0.50‰~3.93‰之间,分布集中,通过与区域矿床围岩及成矿后石英脉硫同位素值(3.7‰~4.0‰)进行比较,认为赛坝沟金矿中的硫除来自于围岩外,更多来自于深部的幔源流体;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表明,赛坝沟金矿床矿石铅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与下地壳铅混合,也有少量上地壳铅的参与,而围岩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硫、铅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赛坝沟金矿床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赛坝沟金矿深部热液蚀变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炜晓 唐名鹰 +6 位作者 丁正江 彭永和 华磊 吴洪彬 翟孝志 郑成龙 董振昆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7-928,共12页
赛坝沟金矿是青海省柴北缘构造带东段重要的金矿床,矿体受NW-NNW向韧-脆性断裂构造组控制,主要赋存于奥陶系英云闪长岩中,矿化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等。本文在厘定赛坝沟金矿热液蚀变类型... 赛坝沟金矿是青海省柴北缘构造带东段重要的金矿床,矿体受NW-NNW向韧-脆性断裂构造组控制,主要赋存于奥陶系英云闪长岩中,矿化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碳酸盐化等。本文在厘定赛坝沟金矿热液蚀变类型、矿物组合特征以及蚀变空间变化关系的基础上,选取Ⅳ-4主矿体在AZK3901钻孔深部见矿岩心及底板蚀变围岩进行研究,通过对蚀变岩及其原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剖析热液蚀变作用过程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赛坝沟金矿床钻孔深部蚀变中,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强糜棱岩化岩石表现为主量元素K_(2)O、CaO的明显带入和Na_(2)O的带出,大离子亲石元素Pb、Ba、Sr的带出以及过渡族金属元素Bi、Co、Cr的带入;黄铁矿绢英岩化、硅化岩石中,主量元素K_(2)O、SiO_(2),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Cs、Pb以及过渡族金属元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带入;各蚀变岩石中稀土元素以及高场强元素并未表现变化,仅在近矿体处出现了轻重稀土的解耦以及高场强元素Zr元素的带入。综合研究认为,赛坝沟金矿强糜棱岩化绿泥石化英云闪长岩为强烈的韧性剪切和脆性断裂叠加改造作用的产物,对流体成矿物质的运移形成了一定的屏障,使得成矿物质大部分沉淀在硅化、绢英岩化带内,局部发育的方解石细脉与成矿晚期碳酸盐化作用相关。金的沉淀主要是由于含矿流体温度、压力的下降和氧逸度的升高,使得含矿流体与围岩强烈反应形成硅化、绢云母化,同时伴随成矿流体pH值的增大和H^(+)的减少,热液中含硫组分与Fe元素发生反应形成黄铁矿等硫化物,破坏了含金络合物的稳定性,导致金的大量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蚀变 质量平衡 成矿物质运移 韧性剪切 构造叠加 赛坝沟金矿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赛坝沟金矿床中英云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洪彬 王炜晓 +4 位作者 郑成龙 朱德全 唐名鹰 辛真 杨震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113,共13页
对赛坝沟英云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英云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470.4±5.2)Ma,属中奥陶世。英云闪长岩SiO_(2)含量为62.46%~64.19%,平均为63.20%,Al_(2)O_(3)含量为14.39%~15.01%,平均... 对赛坝沟英云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英云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470.4±5.2)Ma,属中奥陶世。英云闪长岩SiO_(2)含量为62.46%~64.19%,平均为63.20%,Al_(2)O_(3)含量为14.39%~15.01%,平均为14.71%,全碱含量(K_(2)O+Na_(2)O)为2.32%~3.55%,平均为3.08%,富Na贫K,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1.09~1.26,属低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出Ba、Th等元素富集,Nb、P、Ti等元素强烈亏损。英云闪长岩稀土元素总量(ΣREE)偏低,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低,Eu基本无异常,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呈舒缓“右倾型”。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及英云闪长岩的形成年龄,认为赛坝沟英云闪长岩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消减带陆缘弧构造环境。结合赛坝沟金矿的年代学研究,认为赛坝沟金矿成矿作用与中奥陶世英云闪长岩的岩浆活动并无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特征 英云闪长岩 赛坝沟金矿床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乌腊德石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唐名鹰 华磊 +5 位作者 丁正江 董振昆 王炜晓 翟孝志 王汝杰 郑成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5-1485,共11页
乌腊德石墨矿床是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新发现的晶质石墨矿床,矿体赋存于古元古代白沙河组条带状大理岩层内,呈带状、似层状,局部呈透镜状产出。对该矿床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碳同位素研究,并讨论了其成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石墨大理岩主... 乌腊德石墨矿床是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新发现的晶质石墨矿床,矿体赋存于古元古代白沙河组条带状大理岩层内,呈带状、似层状,局部呈透镜状产出。对该矿床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碳同位素研究,并讨论了其成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石墨大理岩主量元素整体表现为低硅、低碱、高钙、高烧失量的特点,微量元素显示Ba、Rb、Th、Sr、P相对富集,K、Zr、Ti相对亏损,稀土总量较低,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具中等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其成矿原岩为一套浅水环境下沉积的灰岩地层,成岩环境为缺氧的还原环境,沉积时水体介质为咸水。乌腊德矿区大理岩围岩的δ13 C PDB为+1.4‰~+3.3‰,与海洋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分布区间一致,石墨单矿物的δ13 C PDB为-5.8‰~-5.4‰。综合研究认为,区内三叠纪石英闪长岩为石墨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热力学条件,使得大理岩脱碳反应形成的CO_(2)与早期变质作用形成的晶质石墨和有机沉积物脱挥发分形成的CH 4发生反应后,沿构造裂隙进一步迁移并集中,形成区域变质-热液改造型石墨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碳同位素 成因机制 乌腊德石墨矿 祁漫塔格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赛坝沟金矿床碲化物的发现及其来源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唐名鹰 丁正江 +3 位作者 朱德全 彭永和 李国涛 高振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78-3789,共12页
赛坝沟金矿床位于柴北缘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成矿带东南段,含金石英脉主要赋存于早奥陶世英云闪长岩的断裂、节理裂隙内。流体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黄铁矿-烟灰色石英脉阶段(Ⅰ)、黄铁矿-白色石英脉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灰白色-... 赛坝沟金矿床位于柴北缘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成矿带东南段,含金石英脉主要赋存于早奥陶世英云闪长岩的断裂、节理裂隙内。流体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黄铁矿-烟灰色石英脉阶段(Ⅰ)、黄铁矿-白色石英脉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灰白色-灰褐色石英脉阶段(Ⅲ)、灰白色石英-方解石脉阶段(Ⅳ)。通过矿相学观察、能谱及电子探针分析,在该矿床Ⅱ、Ⅲ阶段矿石中首次发现大量的金/银/铅的碲化物,主要产出在黄铁矿、石英或其裂隙中,矿物生成顺序可初步厘定为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碲铅矿→碲金矿→碲金银矿。基于赛坝沟金矿床矿石特征、成矿阶段及铅同位素特征,结合前人围岩及成矿年代学、成矿流体和同位素研究,初步认为矿床中金碲物质来源于早志留世深部地幔和下地壳混熔形成的岩浆流体,成矿流体沿大型剪切带上升,并与地表大气降水混合后在剪切带相对张性及韧脆性转换等构造薄弱部位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化物 矿物特征 物质来源 赛坝沟金矿床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