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颜翠翠 康凤新 +1 位作者 韩建江 杨询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3-44,共2页
基于GIS平台,从水文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工程活动5个方面,对德州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德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二级评价指... 基于GIS平台,从水文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工程活动5个方面,对德州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德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二级评价指标分别为: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最小埋深、地下水赋存条件、地下水水质、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岩性组合、软土厚度、粉土、砂土液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层次分析法 适宜性评价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暖尾水回灌对砂岩热储地温场的影响——以鲁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帅 刘志涛 +4 位作者 冯守涛 王学鹏 白通 马雪梅 王华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07-1520,共14页
为保证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回灌工程采灌井合理井距研究、防止短时间内发生热突破是地热领域的重大关切。本文根据全井段测温结果,对砂岩热储不同采灌工程地温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回灌年度的增加,冷水范围... 为保证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回灌工程采灌井合理井距研究、防止短时间内发生热突破是地热领域的重大关切。本文根据全井段测温结果,对砂岩热储不同采灌工程地温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回灌年度的增加,冷水范围越来越大,热量对回灌井有效补给路径变长,回灌井热储段温度曲线波动幅度越小;当采灌井距较小、底部温度相对较低时,回灌冷水会对开采井造成影响,致使开采井热储温度降低;在回灌初期热对流在热量恢复中占主导作用,随着回灌年数的增加,冷水范围越来越大,热对流对温度场恢复的作用逐渐减弱,周边和相邻隔水层热传导在温度恢复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温度恢复越来越慢,因此,在规模化回灌条件下,热突破是必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尾水回灌 砂岩热储 地温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北地区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地温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志涛 刘帅 +2 位作者 宋伟华 杨询昌 周群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49-157,共9页
本文通过对德州水文家园砂岩热储地热回灌井全井段温度监测,在深度上分为5个区段论述了地温场的变化特征,重点对热储温度恢复的热量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规模化生产性回灌时,低温地热尾水回灌会使得回灌井周边热储温度明显降... 本文通过对德州水文家园砂岩热储地热回灌井全井段温度监测,在深度上分为5个区段论述了地温场的变化特征,重点对热储温度恢复的热量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规模化生产性回灌时,低温地热尾水回灌会使得回灌井周边热储温度明显降低,并且恢复速率特别缓慢;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认为大地传导热流和顶部地层传导热流在热储温度恢复中的作用极其微弱,而外围同层相对高温地层传导的热量和地热水流动带来的热量是其温度恢复的主要热量来源。基于该研究结果,在规模化回灌条件下,发生热突破是必然的,因此深入开展回灌工程采灌井合理井距研究、防止短时间内发生热突破是非常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尾水回灌 砂岩热储 地温场 热量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北平原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地面沉降模式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纪洪磊 杨亚宾 +2 位作者 张永伟 刘苏哲 朱智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41-250,共10页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在鲁北平原发展日益严重,制约着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区内第四纪沉积展布特征,结合二等水准测量数据和分层沉降标数据与地面沉降规律,揭示鲁北平原区地面沉降机理和沉降模式,为同类型地区进行参考...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在鲁北平原发展日益严重,制约着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区内第四纪沉积展布特征,结合二等水准测量数据和分层沉降标数据与地面沉降规律,揭示鲁北平原区地面沉降机理和沉降模式,为同类型地区进行参考借鉴。①鲁北平原地面沉降主要贡献层为中更新统地层,滨州140~320m地层沉降量约占总沉降量的62%。②依据沉积相、沉积成因、地层结构、地面沉降驱动机制等因素,鲁北平原地面沉降可分为山前冲积、洪积平原模式、黄河泛滥冲积平原模式、三角洲冲积、海积平原模式三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北平原 第四纪 沉积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搅拌对沼渣协同硫酸亚铁修复含铬土壤的影响
5
作者 咸瑛卓 沙福建 +5 位作者 钱玉龙 李小彩 李荣强 孙英杰 张大磊 赵建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714-5722,共9页
采用间歇搅拌强化沼渣协同硫酸亚铁修复法,首先对间歇搅拌与静置堆放处理下沼渣协同硫酸亚铁修复含铬土壤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随后采用XPS对过程中Cr、S、Fe、的形态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微生物群落测试,综合对相关机制进行阐述.结果表明... 采用间歇搅拌强化沼渣协同硫酸亚铁修复法,首先对间歇搅拌与静置堆放处理下沼渣协同硫酸亚铁修复含铬土壤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随后采用XPS对过程中Cr、S、Fe、的形态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微生物群落测试,综合对相关机制进行阐述.结果表明,相比较静置堆放,间歇搅拌可大大加快反应速率,最快可在2d内将含铬土壤Cr(Ⅵ)浓度从3000mg/kg降低至未检出.间歇搅拌体系内SO_(4)^(2-)还原速率显著高于静置堆放体系,且体系内S^(2-)比例上升.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间歇搅拌提高了土壤样品内具有Cr(Ⅵ)耐受性的菌种的活性,间歇搅拌土壤内铬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的相对丰度较高.本研究证明了间歇搅拌作用强化了Cr(Ⅵ)还原效率、促进了硫酸盐还原、改善了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渣 土壤 间歇搅拌 CR(VI)还原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宁隆起区寒武系—奥陶系岩溶热储资源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波 刘曦遥 +3 位作者 王学鹏 冯守涛 刘帅 崔振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1533,共13页
为进一步探究山东埕宁隆起区域内热储资源量,制定合理可持续的开发方案,为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测试结果及以往成果资料,分析了区内地热流体成因,并采用热储法与综合指数法,对寒武系—... 为进一步探究山东埕宁隆起区域内热储资源量,制定合理可持续的开发方案,为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测试结果及以往成果资料,分析了区内地热流体成因,并采用热储法与综合指数法,对寒武系—奥陶系岩溶热储进行资源量估算及开发前景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寒武系—奥陶系岩溶热储可利用地热资源量为1.97×10^(19)J,折合标准煤6.72×10^(8)t;地热流体年均可采量为29777.40万m^(3)/a;具备未来开采条件的区域面积为1538.29 km^(2),占岩溶热储总面积的86.18%。区内寒武系—奥陶系岩溶热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潜力,应加大勘查力度,推进开发利用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埕宁隆起 岩溶热储 资源量估算 开发前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渣与硫酸亚铁共处置含铬土壤的协同机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荣强 王帅 +4 位作者 张海秀 沙福建 张大磊 赵建伟 孙英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29-2237,共9页
利用沼渣和硫酸亚铁对含铬土壤进行共处置,在初步优化处置工艺参数后对共处置的协同效应进行验证,并通过XPS分析和微生物群落分析揭示了协同效用机理.结果表明,沼渣和硫酸亚铁共处置含铬土壤可实现土壤Cr(Ⅵ)含量低至未检出(检出限0.2mg... 利用沼渣和硫酸亚铁对含铬土壤进行共处置,在初步优化处置工艺参数后对共处置的协同效应进行验证,并通过XPS分析和微生物群落分析揭示了协同效用机理.结果表明,沼渣和硫酸亚铁共处置含铬土壤可实现土壤Cr(Ⅵ)含量低至未检出(检出限0.2mg/kg),优于硫酸亚铁处置法.共处置还原速率高于沼渣单独处置.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共处置组别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高于沼渣单独处置,共处置土壤铬还原菌的相对丰度明显提高.此外,共处置组别内铁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相对丰度也显著提升.通过XPS分析,共处置后的土壤中存在Fe(Ⅱ)、亚硫酸盐和硫化物,结合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证实了铁和硫催化微生物还原六价铬过程.本研究为低碳型高浓度Cr(Ⅵ)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亚铁 沼渣 Cr(Ⅵ) 协同效应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津干热岩型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谭现锋 刘肖 +1 位作者 王贵玲 王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66-2176,共11页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是储量大、用途广的新型、可再生绿色能源,对其进行调查评价意义重大。本次从区域干热岩靶区选址、物探、钻探、岩芯取样测试、综合测井、抽注水试验、目的层压裂、热储评价等方面,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干热岩型地热资源调...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是储量大、用途广的新型、可再生绿色能源,对其进行调查评价意义重大。本次从区域干热岩靶区选址、物探、钻探、岩芯取样测试、综合测井、抽注水试验、目的层压裂、热储评价等方面,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干热岩型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同时以利津干热岩GRY1孔进行说明,结果表明:虽然其天然裂隙率及渗透性较差,但经水力压裂后其渗透系数有大幅提高,压裂模式属于人工高压+天然裂隙复合压裂模式,在可控的孔口压力下能获得较大的注入水量,有利于干热岩资源的开发利用;干热岩做压裂试验时应选取天然裂隙发育段作为压裂试验的目的层,陈庄潜凸起区内埋深5000m范围内干热岩蕴藏的热资源量为2.654×1020J,折合标准煤90.21亿t;可利用资源量为5.29×1018J,折合标准煤1.804亿t。该研究对干热岩勘查开发工程场地选址、调查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 调查评价 大地热流值 勘查选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热储回灌对储层影响评价——以鲁西北坳陷地热区为例 被引量:27
9
作者 冯守涛 王成明 +3 位作者 杨亚宾 宋伟华 刘帅 赵季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58-167,共10页
地热流体经供暖利用后尾水温度降低,经过滤、排气处理后的尾水中仍含有不同粒径的悬浮物、气体,因此回灌不可避免的会对储层造成负面影响,如堵塞储层导致回灌量衰减、热储温度降低甚至产生热突破等,这严重阻碍了地热回灌的长期可持续运... 地热流体经供暖利用后尾水温度降低,经过滤、排气处理后的尾水中仍含有不同粒径的悬浮物、气体,因此回灌不可避免的会对储层造成负面影响,如堵塞储层导致回灌量衰减、热储温度降低甚至产生热突破等,这严重阻碍了地热回灌的长期可持续运行。评价回灌对储层的影响,对下一步全面推进、科学回灌及合理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近几年鲁西北坳陷区开展的馆陶组热储回灌试验为基础,设立了一套评价指标,即用回灌前、后水质的变化率评价回灌对热储流体的影响,温度的变化率评价回灌对热储温度的影响,单位涌水量变化率、渗透系数的比值和单位回灌量比值评价回灌堵塞程度并确定了分级标准。评价结果表明,回灌不会改变储层流体的化学类型;回灌堵塞主要发生在回灌井周围,相比回灌前,回灌后回灌井的单位涌水量降低14.3%~59.0%、渗透系数为原来的41%~86%,末期单位回灌量为初期回灌量的51%~92%,回灌堵塞程度为轻度到严重。采灌井距180~500m,历经一个供暖季回灌对热储温度的影响较小,但回灌导致回灌井周边热储温度明显降低,历经一个非回灌期224d,从35.7℃恢复到40.53℃,恢复速率为0.036~0.022℃/d,还需658d才能恢复到原热储温度(55℃)。本区热储水位仍呈下降趋势,但回灌可延缓热储水位的下降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热储 回灌 影响评价 鲁西北坳陷地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典型地段地面沉降机理研究及预测预警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苏哲 田晨 +4 位作者 朱智勇 纪洪磊 夏影 宋伟华 安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51-260,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遍发生了地面沉降,已经成为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典型地段—滨州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该区2005~2019年年间共计6期地面沉降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普遍发生了地面沉降,已经成为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典型地段—滨州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该区2005~2019年年间共计6期地面沉降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区内多年来地面沉降发展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对地面沉降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并根据滨州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面沉降机理,概化出滨州地下水系统水位地质概念模型及地面沉降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推演建立滨州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三维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监测数据进行内插外推计算,综合计算结果分析和研究,对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动态进行预测预警,从而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演变特征 机理研究 数值模型 预测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