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土壤侵蚀防控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邢伟 胡续礼 +4 位作者 张荣华 刘霞 袁利 杜子龙 张光灿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为探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对项目区土壤侵蚀的防控作用,以淮河流域沂蒙山大峪小流域项目区和大别山桃岭小流域项目区为对象,采用遥感调查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重点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土壤侵蚀状况的变化,分析不同措施对土... 为探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对项目区土壤侵蚀的防控作用,以淮河流域沂蒙山大峪小流域项目区和大别山桃岭小流域项目区为对象,采用遥感调查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重点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土壤侵蚀状况的变化,分析不同措施对土壤侵蚀的防控效果,以期为认识和评价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个项目区在重点工程实施后,土壤侵蚀面积和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降低。沂蒙山大峪项目区和大别山区桃岭项目区土壤侵蚀面积消减率为88.9%和76.3%,侵蚀模数降低率76.7%和72.1%,侵蚀模数降低到243和314 t/(km2·a)。土壤侵蚀防控效果以沂蒙山大峪项目区高于大别山桃岭项目区,主要原因与2项目区实施的防治措施配置不同,以及与不同防治措施对土壤侵蚀防控效果的差别有关。2)重点工程不同防治措施对土壤侵蚀的防控效果,以梯田工程措施和水平阶工程措施明显大于封禁补植措施。2项目区中,坡耕地梯田工程区的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率82.5%和83.8%,坡式林地水平阶工程区(大别山区桃岭项目区)的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率70.3%,疏林地封禁补植区的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率39.5%和5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梯田工程 坡式林地 水平阶工程 沂蒙山大峡谷 大别山桃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药乡小流域侵蚀性降雨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兴刚 王春红 +3 位作者 程甜甜 李赛 李亦然 张永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8-133,共6页
为探究山东省药乡小流域侵蚀性降雨分布特征,本研究选择裸地坡面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区观测法得到的降雨、径流以及泥沙等资料,通过频率分析法拟定研究区侵蚀性降雨标准,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时间、降雨强度、降雨侵蚀力角度分析... 为探究山东省药乡小流域侵蚀性降雨分布特征,本研究选择裸地坡面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区观测法得到的降雨、径流以及泥沙等资料,通过频率分析法拟定研究区侵蚀性降雨标准,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时间、降雨强度、降雨侵蚀力角度分析侵蚀性降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侵蚀性降雨标准为降雨量17.3 mm;2)7月份侵蚀性降雨场次、降雨量、径流量和产沙量占侵蚀性降雨比例为42.31%、45.71%、85.78%和97.97%,其他月份侵蚀性降雨分布较少;3)大雨、暴雨以上侵蚀性降雨,高降雨强度型降雨场次分别占相应雨量等级比例为60%和100%,其产沙量所占比例分别为75.07%、100%;4)降雨侵蚀力>1 000 MJ·mm/(h·hm2)侵蚀性降雨产沙量占侵蚀性降雨比例为95.26%,其径流深是≤1 000 MJ·mm/(h·hm2)侵蚀性降雨3倍以上。以上研究表明,研究区侵蚀性降雨标准为17.3 mm,其主要分布在中雨以上雨量等级,造成严重土壤侵蚀的侵蚀性降雨多为高降雨强度型降雨或降雨侵蚀力>1 000 MJ·mm/(h·hm2)的降雨,且其多分布于7月份。本文结果有助于研究区小流域侵蚀性降雨规律分析以及土壤侵蚀规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侵蚀性降雨 侵蚀性降雨标准 降雨强度 降雨侵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野外调查、遥感信息和CSLE模型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被引量:10
3
作者 宋文龙 张荣华 +4 位作者 高云飞 路京选 杨胜天 曲伟 赵东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0-174,共5页
基于野外调查、遥感信息和土壤侵蚀模型等方法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计算,是开展区域土壤侵蚀长期变化监测的重要途径。选取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靖边县和位于西南土石山区的广西省横县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遥感信息... 基于野外调查、遥感信息和土壤侵蚀模型等方法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计算,是开展区域土壤侵蚀长期变化监测的重要途径。选取位于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靖边县和位于西南土石山区的广西省横县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遥感信息,应用CSLE土壤侵蚀模型、水利部土壤侵蚀强度面蚀分级指标(三因子法),计算得到30m像元尺度土壤侵蚀模数,据此划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SLE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结果总体优于三因子法;与三因子法和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相比,CSLE土壤侵蚀模型计算结果中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所占比例较大;应用土壤侵蚀模型对各因子进行监测和变化分析,有利于对区域土壤侵蚀变化开展长期监测并做出合理解释,但因子赋值对模型模拟结果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野外调查 遥感 CSLE 模型 三因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县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友胜 刘霞 +3 位作者 姚孝友 张光灿 张振国 李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22,2,共4页
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对认识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ERDAS遥感处理平台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综合分析了费县1987年和2007年两个典型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的时空变... 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对认识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ERDAS遥感处理平台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综合分析了费县1987年和2007年两个典型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费县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1987-2007年20a间,费县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等级下降。总体来说,费县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状况都是向良性的轨道发展。建议今后在继续进行退耕还林的同时,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有效减少土壤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县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新安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张乃夫 刘霞 +4 位作者 朱继鹏 张光灿 张荣华 杨韶洋 王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6期8-15,共8页
新安江流域既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也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理论依据,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探讨降雨、土壤、地形、植被等因子对安徽新... 新安江流域既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也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理论依据,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探讨降雨、土壤、地形、植被等因子对安徽新安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因子叠加运算,综合分析评价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安徽新安江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5个等级,其中,轻度敏感面积最大,占流域总面积的47.77%,中度敏感面积次之,占流域总面积的32.92%,高度及以上敏感面积较小,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39%;2)空间分布上,土壤侵蚀敏感性由中部平原区向周边中低山区逐渐增强,其中,敏感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徽州区北部、休宁县西南部、歙县东部及西北部、绩溪县东部的大起伏丘陵和中低山区;3)土壤侵蚀敏感性与土壤侵蚀现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土壤侵蚀多发生在土壤侵蚀敏感性较高的地区,但歙县东部、休宁县南部的山丘区等区域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土壤侵蚀 敏感性评价 安徽新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晓华 刘潘伟 +4 位作者 胡续礼 张荣华 张光灿 杨锐 吴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1-286,共6页
[目的]掌握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为研究区,以2015年15m... [目的]掌握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为研究区,以2015年15m分辨率的Landsat 8影像为基础信息源,基于"3S"技术平台,采用综合评判法和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坡度、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1)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 409.60km2,约占总面积的10.20%,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以中度侵蚀为主。(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下垫面起伏度较大、条件较为恶劣的坡耕地,以及坡度相对较大、植被盖度较差的林地和荒草坡中;不同坡度下,主要发生在5°~15°的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带;不同植被覆盖度下,主要发生在45%~75%的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下,主要发生在暗色土、水稻土以及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中。[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与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关系紧密,坡耕地、坡度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低、土壤抗蚀性较差等下垫面更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江淮丘陵区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石灰岩山地不同混交林改良土壤及减蚀效益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如明 李亦然 +3 位作者 李泽东 曹振 张起利 张永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0-225,232,共7页
[目的]选择具有良好防护功能的混交林林分类型,为山东省石灰岩山地森林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典型石灰岩山地5a生8种不同树种混交林林分,以侧柏纯林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混交林林分的生长状... [目的]选择具有良好防护功能的混交林林分类型,为山东省石灰岩山地森林优化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典型石灰岩山地5a生8种不同树种混交林林分,以侧柏纯林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混交林林分的生长状况、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效益、林地土壤水文效益、土壤减蚀效益3个方面的13个指标(郁闭度、冠幅、树高、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饱和贮水量、稳渗速率、渗透时间、减蚀量、枯落物层厚度)研究其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树种混交林林分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最好的是苦楝侧柏混交林,其次是刺槐侧柏混交林和黄栌侧柏混交林。[结论]混交林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优于纯林,其中苦楝侧柏混交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和黄栌侧柏混交林改良土壤与减蚀效益最佳,适宜石灰岩山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山地 混交林 改良土壤 土壤减蚀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雨强与坡度对沂蒙山区典型土壤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志伟 陈志成 +2 位作者 艾钊 张国庆 张永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20,26,共5页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坡度两因素与沂蒙山区典型土壤坡面产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量随雨强、坡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大会加速坡面细沟的出现及其演变,且细沟的产生会引起产沙率...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坡度两因素与沂蒙山区典型土壤坡面产沙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量随雨强、坡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大会加速坡面细沟的出现及其演变,且细沟的产生会引起产沙率急剧增加,并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对于棕壤,小雨强时,坡面变化是影响坡面侵蚀产沙的主要因素,当雨强逐渐增大时,雨强对侵蚀产沙的影响逐渐超过坡度。对于褐土,雨强一直是影响坡面侵蚀产沙过程的主导因子。在相同雨强、坡度条件下,棕壤坡面的产沙率、土壤侵蚀量始终要高于褐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棕壤 褐土 产沙率 侵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石灰岩山地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入渗特征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胡建朋 杨吉华 +1 位作者 罗明达 李星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8,共5页
为探索山东石灰岩山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入渗性能的改良作用,采用野外测定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7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类型均具有显著改善土壤入渗性能的作用,其改善程度为侧柏五角枫混交林、... 为探索山东石灰岩山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入渗性能的改良作用,采用野外测定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7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类型均具有显著改善土壤入渗性能的作用,其改善程度为侧柏五角枫混交林、侧柏皂角混交林、五角枫纯林的改良效果最好,皂角纯林、侧柏黑松混交林的改良效果次之,侧柏纯林、黑松纯林的改良效果相对较差;相对应的各林分类型初始入渗速率分别是对照地的1.86,1.80,1.79,1.65,1.63,1.48,1.42倍,稳定入渗速率分别是对照地的3.03,2.95,2.94,1.95,1.81,1.28,1.28倍。(2)经霍顿(Horton)模型、通用(幂函数)模型和菲利普(Philip)模型参数拟合得出,霍顿(Horton)入渗模型在山东石灰岩山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3)土壤渗透性能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非毛管孔隙度的相关关系达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山地 林分类型 土壤入渗 模型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枯落物的蓄水保水效益 被引量:14
10
作者 贾志军 王富 +2 位作者 甄宝艳 尚瑞朝 董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6-139,共4页
以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措施及措施实施前后枯落物的蓄积量、吸水速率、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等蓄水保水效益。结果表明:... 以桃林口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下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措施及措施实施前后枯落物的蓄积量、吸水速率、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等蓄水保水效益。结果表明: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增加了林内枯落物的蓄积量,枯落物蓄积量天然(次生)林封育型(26.88t/hm2)>疏林补植型(25.83t/hm2)>人工林封育型(25.11t/hm2)>荒坡造林型(24.10t/hm2)>陡坡梯田退耕型(12.22t/hm2)>荒坡封育型(9.57t/hm2),且生态措施实施前后的差异显著;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之间存在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间存在乘幂函数关系;不同修复措施间枯落物的拦蓄量差异显著,天然(次生)林封育型枯落物有效拦蓄深最大(8.51mm),荒坡封育型的有效拦蓄深最小(2.85mm),其他依次为荒坡造林型(5.22mm)、疏林补植型(5.13mm)、人工林封育型(4.51mm)、陡坡梯田封育型(3.92mm),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增加了枯落物拦蓄量,增幅为20.41%~98.63%。研究结果为评价水库水源涵养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蓄水保水效益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蓄水保水效益 水源涵养区 枯落物 桃林口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伏牛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被引量:15
11
作者 徐志强 张光灿 +4 位作者 刘霞 王冰 赵瑜 李欢 吴迪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3期17-23,共7页
伏牛山区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加快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有效措施。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伏牛山区生态自然修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与... 伏牛山区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加快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有效措施。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伏牛山区生态自然修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1)提出地貌类型、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因子作为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标,并对其进行分级(分类)和分区;2)按照实施封禁保育(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措施的适宜程度,提出"适宜"、"暂不适宜"和"不适宜"3个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等级,并确定其区域分布格局;3)将伏牛山区的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划分为2个大区(一级区)、4个亚区(二级区)和15个类型区(三级区)。研究结果可为伏牛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程的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分区 适宜性 水土保持 生态自然修复 伏牛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砂石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蓄水效益 被引量:14
12
作者 胡建朋 杨吉华 +1 位作者 罗明达 李星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5期67-72,共6页
以山东省临朐县辛庄水土保持试验站营造的5种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蓄水效益。结果表明:刺槐、五角枫、黄连木等阔叶树种林分的枯落物多,枯落物腐烂分解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良好,增加了土壤蓄水量,3种阔叶树种林分与对照(... 以山东省临朐县辛庄水土保持试验站营造的5种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蓄水效益。结果表明:刺槐、五角枫、黄连木等阔叶树种林分的枯落物多,枯落物腐烂分解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良好,增加了土壤蓄水量,3种阔叶树种林分与对照(各林分类型附近立地条件相同的荒坡)相比增加的土壤饱和贮水量以刺槐林的最大(为549.8 m3/hm2),其次是五角枫林(为416.9 m3/hm2)和黄连木(为392.3 m3/hm2);而黑松、侧柏等针叶树种林分相应地增加土壤饱和贮水量较少,分别仅为257.9和223.7 m3/hm2。通过对枯落物已分解层蓄积量与0~20 cm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枯落物已分解层蓄积量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相关性,与土壤密度、土壤总孔隙度呈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毛管孔隙度相关但不显著。计算结果显示,5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蓄水效益表现为刺槐林>五角枫林>黄连木林>黑松林>侧柏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土壤饱和贮水量 土壤蓄水效益 山东砂石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柏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续礼 张光灿 +1 位作者 徐志强 张荣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8-262,共5页
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生态修复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生态修复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研究。(1)用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 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生态修复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生态修复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研究。(1)用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因子构建了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因子进行了分类(或分级)和区域划分;(2)按照实施封禁保育(促进生态自我恢复)措施的适宜程度,提出了"适宜"、"暂不适宜"和"不适宜"3个生态修复适宜性等级,评价和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修复适宜性;(3)按照生态修复适宜性将桐柏大别山区划分为2个生态修复区、4个亚区和16个类型区,可为在桐柏大别山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适宜性 桐柏大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坝上地区退耕还林地土壤水文生态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富 甄宝艳 +2 位作者 董智 李红丽 贾志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4期61-66,共6页
为明确退耕林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的水文生态效应及其水源涵养功能,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测试的方法,以封育草地为对照,定量研究坝上地区典型区域张北县沙棘林、柠条林和榆树林等退耕林地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水分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等... 为明确退耕林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的水文生态效应及其水源涵养功能,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测试的方法,以封育草地为对照,定量研究坝上地区典型区域张北县沙棘林、柠条林和榆树林等退耕林地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水分物理性质和入渗性能等水文生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同一土层间土壤密度、孔隙度与持水性能差异显著,同一植被类型内不同土层间各指标差异不明显;与草地相比,林地能较好地改善土壤结构,土壤水文生态效应好于草地;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1~0.05 mm范围内,约占64.08%~71.13%;林地土壤密度小于草地,榆树林、沙棘林和柠条林的土壤密度分别比草地的减小25.26%、24.98%、16.49%;土壤孔隙度以及土壤饱和持水量、有效持水量表现为沙棘林>榆树林>柠条林>草地;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遵从f=at-b的幂函数关系,柠条林、沙棘林和榆树林的稳渗速率分别为草地的4.96、3.18和2.88倍。研究结果可为坝上地区退耕林地生态效应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林地 土壤水文生态特征 土壤物理性质 坝上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西部北票市生态修复区生态退化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华伟 高鹏 +2 位作者 吕圣桥 丁福俊 王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4,共4页
探讨东北漫岗丘陵水土流失类型区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力因子,为该地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西部北票市生态修复区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1998年、2003年和2008年三期土壤侵蚀遥感解译数据以及相关统计年鉴资料,采用主成分... 探讨东北漫岗丘陵水土流失类型区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力因子,为该地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西部北票市生态修复区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1998年、2003年和2008年三期土壤侵蚀遥感解译数据以及相关统计年鉴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力因子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生态退化的驱动力因子排序为土地垦殖率>人均养畜量>人均经济林面积>人口密度>人均粮食产量>地面坡度>年均降水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农业产值,其中,体现农业结构状况的土地垦殖率、人均养畜量和人均经济林面积等社会经济因子,对该地区生态退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超载放牧、土地资源的过渡开发等社会经济因子(人为因素)是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因素,而作为自然环境因子的地面坡度是发生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的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化 驱动力 主成分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蒙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等级评价及分区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帅 赵宏霞 +1 位作者 张光灿 姚孝友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2期50-52,共3页
以淮河流域沂蒙山区为例,基于生态修复的内涵和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在分析研究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选取海拔、土地利用类型、地面坡度3个因子为基本指标,选取土壤侵蚀强度因子为辅助指标,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 以淮河流域沂蒙山区为例,基于生态修复的内涵和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在分析研究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选取海拔、土地利用类型、地面坡度3个因子为基本指标,选取土壤侵蚀强度因子为辅助指标,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构建了由27种组合类型组成的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等级区域单元体系,将研究区的生态修复适宜性划分为适宜、暂不适宜、不适宜3个等级。进行生态修复适宜性分区,将研究区划分为2个一级区、4个二级区和13个类型区,并结合遥感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绘制了生态修复适宜性类型区空间分布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适宜性 分区 沂蒙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干旱胁迫对沙棘叶片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47
17
作者 裴斌 张光灿 +3 位作者 张淑勇 吴芹 徐志强 徐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86-1396,共11页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采用盆栽控水试验,通过测定3年生沙棘苗木在8个土壤水分梯度下的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等光合生理生化指标,探讨沙棘叶片光合作用在土壤干旱逐渐加重过程中的变化过程、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采用盆栽控水试验,通过测定3年生沙棘苗木在8个土壤水分梯度下的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等光合生理生化指标,探讨沙棘叶片光合作用在土壤干旱逐渐加重过程中的变化过程、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在38.9%—70.5%范围内,随干旱胁迫加重,沙棘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明显下降,而气孔限制值(Ls)显著上升,即Pn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造成的;当RWC<38.9%时,干旱胁迫继续加剧,Pn和Ls都降低,而Ci显著上升,即Pn下降的主要原因已经转变为非气孔因素的限制。(2)土壤适度水分胁迫能够提高沙棘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维持沙棘Pn和WUE处于较高水平的RWC范围为58.6%—82.9%和48.3%—70.5%。(3)土壤干旱加重过程中,沙棘的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qP)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初始荧光(Fo)显著升高,非光化学猝灭(NPQ)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RWC在38.9%—70.5%的范围内,热耗散是沙棘重要光保护机制;RWC<38.9%时,PSⅡ受到损伤,电子传递受阻。(4)土壤干旱加重过程中,沙棘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表现出逐级递增趋势;土壤干旱程度在RWC为48.3%—70.5%时,对沙棘叶片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有诱导作用;而土壤干旱到严重胁迫(RWC<38.9%)时,沙棘叶片的抗氧化酶系统损伤,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细胞膜遭到破坏。土壤干旱程度在RWC为48.3%—70.5%时,沙棘叶片可以通过热耗散和酶活性调节协同作用,稳定光合机构的正常功能,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限制;而干旱到严重胁迫(RWC<38.9%)时,PSⅡ系统和抗氧化酶系统损伤,是光合作用发生非气孔限制的主要原因。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生长所允许的最大土壤水分亏缺在RWC为38.9%,维持沙棘具有较高WUE和Pn的土壤水分阈值为RWC在58.6%—70.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干旱胁迫 气体交换 叶绿素荧光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守昊 孙蕾 +3 位作者 JAMSHIDI Abdul Hakim 牛勇 刘霞 FAN Zhaofei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土壤退化严重威胁蒙东黑土区粮食安全与黑土的可持续利用。为理清区域坡耕地退化现状,选择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研究区,以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数据集、序贯高斯模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索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空间... 土壤退化严重威胁蒙东黑土区粮食安全与黑土的可持续利用。为理清区域坡耕地退化现状,选择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研究区,以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小数据集、序贯高斯模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索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空间分布及退化形式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有机质、腐殖质层厚度、水稳性大团聚体、pH、坡度和垄坡角;2)蒙东黑土区坡耕地土壤退化指数分布范围为0.0811~0.7998,轻度退化和中度退化坡耕地共占坡耕地总面积的83%;3)土壤退化指数与腐殖质层厚度的相关性最高(P<0.01),与坡度和垄坡角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坡度和垄坡角的相关系数为0.356(P<0.05)。综上,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程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增,主要表现为腐殖质层流失和坡耕地面积的缩减,坡度和垄坡角的交互作用可能是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蒙东黑土区坡耕地退化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垄坡角 腐殖质层厚度 土壤退化指数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下山杏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及其模拟 被引量:110
19
作者 郎莹 张光灿 +3 位作者 张征坤 刘顺生 刘德虎 胡小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499-4508,共10页
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测定了山杏(Prunus sibirical L.)在8个土壤水分梯度下光合作用的光响应过程,并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土... 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测定了山杏(Prunus sibirical L.)在8个土壤水分梯度下光合作用的光响应过程,并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RSWC)在56.3%—80.9%范围内,山杏在强光下能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水平,受到的光抑制不明显。在此土壤水分范围内,3个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光合作用的光响应过程及其表观量子效率(Φ)、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对Φ、LCP和Rd的拟合精度以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但超出此范围(即RSWC<56.3%或RSWC>80.9%)时,山杏的光合作用在强光下会发生明显的光抑制,表现为光合速率随光强增加而明显降低,量子效率和光饱和点明显减小,此时只有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山杏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结论:山杏光合作用正常的土壤水分范围在RSWC为56.3%—80.9%之间;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种土壤水分下山杏的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直角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适用于正常水分下山杏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模拟,但不能用于拟合胁迫水分(或光抑制)下的光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光合生理 山杏 土壤水分 光响应模型 光合作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树种对不同程度土壤干旱的生理生化响应 被引量:60
20
作者 吴芹 张光灿 +1 位作者 裴斌 方立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48-3656,共9页
利用盆栽试验和采用人工浇水后持续自然耗水的方法,研究了3年生山杏(Prunus sibiric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对土壤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加剧,3个树种叶片相对含水量(L... 利用盆栽试验和采用人工浇水后持续自然耗水的方法,研究了3年生山杏(Prunus sibiric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对土壤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加剧,3个树种叶片相对含水量(LRWC)及叶绿素(Chl)含量持续下降,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大;其中,以山杏和沙棘变化幅度较大,油松最小;3个指标发生显著变化的土壤相对含水量(RWC)临界值,油松为54.7%、山杏和沙棘分别为46.7%和48.4%。3个树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两种抗氧化酶活性,随RWC降低先升高后降低;维持较高抗氧化酶活性的RWC范围,油松为32.9%—76.4%、山杏和沙棘分别为46.7%—77.9%和35.8%—78.2%;在不同土壤干旱程度下,油松的抗氧化酶活性水平高于沙棘和山杏。3个树种两种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与可溶性糖(Ss)的含量随RWC降低而增加,油松的增加幅度大于山杏和沙棘;Pro含量的增加速度大于Ss含量。结论:3个树种可通过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等途径增强对干旱逆境的耐受性和适应性;3个树种的抗旱能力为油松>沙棘>山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旱生理 水分胁迫 抗氧化酶活性 渗透调节 抗旱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