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社会-生态系统(SES)分析框架及应用——以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为例 被引量:34
1
作者 叶艳妹 林耀奔 +1 位作者 刘书畅 罗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846-8856,共11页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指导原则,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践路径。根据Ostrom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以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为研究区,构建集流域、陆地和人类活动为一体的社会-生态系...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指导原则,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践路径。根据Ostrom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以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为研究区,构建集流域、陆地和人类活动为一体的社会-生态系统(SES)概念框架,为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一个问题导向的分析策略。研究发现基于Ostrom构建的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SES框架,可以用来诊断关键问题、分析影响因素、设定行动情景和评估结果,从而形成完整的实施和解决问题策略。由诊断关键问题得出,该区域面临地质灾害多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物结构单一等多重问题,而人类活动如城市扩张、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物排放等则是造成社会-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因素。通过行动情景设置将SES框架中涉及的影响因素、解决途径、评价标准、期望的成效以及反馈机制等进行梳理,对研究区的社会-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分析。根据设立的评价体系对生态修复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果的动态评估,并不断地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以获得最佳的预期成效。该框架为解决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可根据研究区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是一个具有强适用性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生态修复工程 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 评价指标体系 钱塘江源头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茂鑫 吴次芳 +1 位作者 李光宇 刘泽鑫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6,共6页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研究是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发展韧性的重要举措,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明确土地利用安全的内涵、总结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发展面临的问题;评述黄河流域野外...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研究是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发展韧性的重要举措,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明确土地利用安全的内涵、总结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发展面临的问题;评述黄河流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现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充分论述建设黄河流域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必要性、明确研究方向、建站原则等,提出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设方案,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上构建了具体监测和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安全 科学观测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视角的耕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以A县土地整治区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林耀奔 叶艳妹 +3 位作者 吴次芳 胡一鸣 施昊坤 王巧若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3,共8页
研究目的:为全面真实地反映耕地土壤质量水平,构建涵盖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等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以实现土地整治区耕地土壤质量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最小数据集(MDS)、土壤实验以及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为全面真实地反映耕地土壤质量水平,构建涵盖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等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以实现土地整治区耕地土壤质量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最小数据集(MDS)、土壤实验以及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结果:(1)研究区内耕地土壤质量水平不是很高(SQ<0.6),并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Cr污染(GI>3);(2)土地整治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特征指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有效降低重金属污染水平;(3)综合整治和传统耕作下的耕地分别具有最高(SQave=0.53)和最低(SQave=0.41)的土壤质量水平。研究结论:从微生物视角构建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模型,有助于提高耕地资源的生态保护意识,可以为耕地综合效益评估和土地整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微生物 土壤质量 重金属 高通量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