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桃醌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RIPK1/RIPK3/MLKL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吕纯懿 殷学伟 +5 位作者 李宗宏 韩晨 王琰 王振振 刘绿野 徐瑞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0-985,共6页
目的:研究胡桃醌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从公共数据库收集胡桃醌及AML靶点,取交集靶点群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掘胡桃醌作用于AML的潜在机制,进行湿实验验证。不同浓度的胡桃醌处理KG-1a、MV-411、THP-1... 目的:研究胡桃醌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从公共数据库收集胡桃醌及AML靶点,取交集靶点群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掘胡桃醌作用于AML的潜在机制,进行湿实验验证。不同浓度的胡桃醌处理KG-1a、MV-411、THP-1、MOLM-13细胞24 h,MTT检测细胞活力并确定IC50值,筛选最敏感的细胞株进行后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胡桃醌作用于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获得11个胡桃醌干预AML的潜在靶点,该靶点群显著富集的前十位通路为凋亡的内在途径、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色素c介导的凋亡反应、细胞凋亡、凋亡因子介导的反应、调节性坏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白细胞介素的信号传导、癌基因诱导的衰老及信号转导。胡桃醌处理24 h后的KG-1a、MV-411、THP-1、MOLM-13细胞存活率随着胡桃醌浓度增加而降低(r=-0.992,-0.886,-0.956,-0.910),其中MOLM-13细胞对胡桃醌最为敏感。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随胡桃醌作用浓度不断升高,MOLM-13细胞凋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r=0.99)。同一时间点,胡桃醌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p-RIPK1/RIPK1、p-RIPK3/RIPK3、p-MLKL/MLKL比值降低。结论:胡桃醌抑制AML细胞KG-1a、MV-411、THP-1、MOLM-13细胞增殖,且诱导MOLM-13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醌 白血病 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 凋亡 体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麻鳖甲汤研究进展
2
作者 吕纯懿 徐瑞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88,I0025,共8页
升麻鳖甲汤载于《金匮要略》,由升麻、鳖甲、当归、甘草、蜀椒及雄黄6味药组成,用于治疗阳毒,在此组成基础上去蜀椒、雄黄,用于治疗阴毒。历代医者对升麻鳖甲汤加减存有异议,且升麻鳖甲汤中雄黄为有毒之品制约了本方的临床应用。对于阴... 升麻鳖甲汤载于《金匮要略》,由升麻、鳖甲、当归、甘草、蜀椒及雄黄6味药组成,用于治疗阳毒,在此组成基础上去蜀椒、雄黄,用于治疗阴毒。历代医者对升麻鳖甲汤加减存有异议,且升麻鳖甲汤中雄黄为有毒之品制约了本方的临床应用。对于阴阳毒之“阴阳”,存在以“阴阳”为寒热病性或表里病位的两种观点,此为造成升麻鳖甲汤加减争议的主要原因。古代医者多认为阴阳毒为伤寒、疫病等外感病,以升麻鳖甲汤治之。现代临床多将升麻鳖甲汤化裁用以治疗皮肤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及包含血液系统疾病与免疫系统疾病在内的内科疾病,其药效机制与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多数医者认为雄黄在本方中的用法为冲服,且应少量短服。含雄黄的升麻鳖甲汤多运用于皮肤科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其中分别以荨麻疹、白血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多。对升麻鳖甲汤加减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升麻鳖甲汤的临床应用与药效机制研究进展,并对含雄黄升麻鳖甲汤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其临床合理应用及后续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麻鳖甲汤 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金匮要略 雄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3泛素连接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玮琳 吕纯懿 +2 位作者 王腾 韩晨 徐瑞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2-1545,共4页
E3泛素连接酶是泛素化过程中决定底物特异性的关键酶,在调节抑癌蛋白或致癌蛋白的降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3泛素连接酶参与调控白血病细胞分化、细胞周期和免疫应答,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E3泛素连接酶可作为急性髓系... E3泛素连接酶是泛素化过程中决定底物特异性的关键酶,在调节抑癌蛋白或致癌蛋白的降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3泛素连接酶参与调控白血病细胞分化、细胞周期和免疫应答,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E3泛素连接酶可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对E3泛素连接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治研究中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E3泛素连接酶 靶向治疗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TET2和IDH1基因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琰 李亭亭 +4 位作者 沈明月 王振振 郑伟 崔思远 徐瑞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36-1645,共10页
目的:观察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T2)和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表达及甲基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01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病科的IPSS-... 目的:观察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对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T2)和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表达及甲基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01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病科的IPSS-R低危MD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及最佳的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最佳的支持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骨髓单个核细胞TET2和IDH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甲基化情况。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筛选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中相关化学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TET2和IDH1 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ET2和IDH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TET2 mRNA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IDH1 mRNA表达水平则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TET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由30%下降为6.7%,IDH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由16.7%下降为6.7%。芪莲益髓清毒颗粒中鉴定出了与甲基化相关的21种化合物成分。结论:芪莲益髓清毒颗粒可提高支持治疗对MDS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ET2和IDH1基因有关,其中包括去甲基化作用。芪莲益髓清毒颗粒治疗MDS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芪莲益髓清毒颗粒 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 异柠檬酸脱氢酶1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