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默信号调控因子1在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和三叉神经节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晔 赵晓雯 +1 位作者 谢立信 于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2-986,共5页
背景糖尿病是引发角膜神经病变的高危因素之一。沉默信号调控因子1(Sirtl)在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分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与神经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关于Sirtl与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Si... 背景糖尿病是引发角膜神经病变的高危因素之一。沉默信号调控因子1(Sirtl)在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分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与神经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关于Sirtl与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Sirtl在1型糖尿病C57BL/6-Ins2Aklta/J小鼠角膜及三叉神经节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Sirtl与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取C57BL/6-Ins2Aklta/J雄性小鼠与同窝出生的野生型C57BL/6小鼠各8只,分别作为1型糖尿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小鼠均在12月龄时过量麻醉处死,处死前检测空腹血糖、测体质量。取小鼠三叉神经节和角膜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两组小鼠三叉神经节和角膜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叉神经节和角膜组织中Sirtl蛋白的表达和定位;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irtl mRNA在三叉神经节和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检测两组小鼠三又神经节和角膜组织中Sirtl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并进行比较。结果C57BIM6-Ins2Akita/J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大小不均,细胞排列较为疏松,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角膜上皮细胞层数减少,角膜变薄;野生型C57BL/6小鼠神经节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形态均一,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C57BL/6-Ins2Akita/J小鼠角膜中Sirtl蛋白的表达强度低于野生型C57BL/6小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irtlmRNA在C57BL/6-Ins2Akita/J小鼠角膜表达的灰度值显著低于野生型C57BL/6小鼠(0.56±O.03VS.0.98±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3,P=0.010);C57BL/6-Ins2Akita/J小鼠三叉神经节中SirtlmRNA表达的灰度值为2.45±0.18,低于野生型C57BL/6小鼠的2.51±0.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7,P=0.599)。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C57BL/6-Ins2Akita/J小鼠角膜中Sirtl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野生型C57BL/6小鼠(0.780±0.017vs.1.300±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40,P=0.001);两组小鼠间三叉神经节中Sial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0±0.015 vs.1.110±0.017)(t=0.430,P=0.709)。结论12月龄C57BL/6一Ins2Akita/J小鼠角膜的神经和结构发育异常,Sirtl参与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有可能是潜在的靶点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沉默信号调控因子1 角膜 三叉神经节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囊膜混浊的体外上皮-间质转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宝霞 王晔 +2 位作者 赵晓雯 刘廷 黄钰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0-217,共8页
背景上皮一间质转化(EMT)是导致后囊膜混浊(PCO)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研究LECs的EMT过程对PCO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乏研究EMT的PCO体外细胞模型。目的建立新的人晶状体囊外摘出术PCO的体外囊袋培养模型,探讨PCO形成过程中L... 背景上皮一间质转化(EMT)是导致后囊膜混浊(PCO)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研究LECs的EMT过程对PCO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乏研究EMT的PCO体外细胞模型。目的建立新的人晶状体囊外摘出术PCO的体外囊袋培养模型,探讨PCO形成过程中LECsEMT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健康供体的40只尸眼行体外模拟的白内障摘出术,游离晶状体囊袋后用昆虫针固定于培养皿,置于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4周,分别于培养后0、3、7、14和28d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囊袋中LECs的生长情况;收集0、3、7和28d的囊袋组织制备组织病理学切片,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囊袋上LECs的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MT标志物OL—SMA、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在囊袋上LECs中的表达和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囊袋上LECs中a-SMA、E—cadherin和Vimentin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未进行培养的囊袋后囊膜上未发现LECs生长,囊袋培养后3d可见后囊膜周边出现LECs并逐渐向中央区增生,培养后7dLECs完全覆盖后囊膜,略呈铺路石样外观并出现皱褶,此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皱褶的数量增多并伸长,囊袋张力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囊袋上LECs中E—cadherin的表达强度逐渐下降,而a-SMA和Vimentin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培养后0、3、7、14和28d囊袋上LECs中E—cadherin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35±0.13、1.47±0.20、1.13±0.14、1.00±0.85和0.23±0.03,Vimentin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73、1.05±0.14、2.24±0.43、2.84±0.34和8.570±0.40,d—SMA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6、2.68±0.28、4.24±0.05、2.05±0.90和15.30±0.19,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cadherinmRNA:F=23.430,P=0.000;VimentinmRNA:F=8.915,P=0.002;d—SMAmRNA:F=103.500,P=0.000),其中培养后28d囊袋上LECs中E—eadherinmRNA的相对表达量最低,而VimentinmRNA和a—SMA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Westernbla检测结果表明,培养后0、3和28d囊袋上LECs中E—eadherhin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1.443±0.017、1.023±0.003和0.568±0.018,Vimentin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0.565±O.012,1.156±0.007和1.24±0.009,d+SMA蛋白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0.195±0.045,0.693±O.036和1.501±0.005,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cadherhin:F=2787.000,P=0.000;Vimentin:F=4488.000,P=0.000;d—SMA:F=1173.000,P=0.000),其中培养后3、28dLECs中E—cadherh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0d,而Vimentin和a-SMA蛋白表达明显高于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的新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能模拟体内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LECs的EMT自然过程,是探讨PCO发生机制和方法新的体外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间质转化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白内障摘出/不良反应 晶状体囊 胞培养 囊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