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寇学俊 邢艳秋 +2 位作者 路方红 刘振东 胡小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诊断血压正常者250例,根据血压诊断标准分为血压正常(正常组)169例和隐性高血压(隐性组)81例,及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50例。监测24 h动态... 目的探讨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诊断血压正常者250例,根据血压诊断标准分为血压正常(正常组)169例和隐性高血压(隐性组)81例,及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50例。监测24 h动态血压。并采用大动脉测量仪测量中心动脉压及其反射波;采用PWV测定仪测量颈桡动脉PWV(crPWV)。结果隐性组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舒张压、中心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收缩末压、增强压、crPWV明显高于正常组,明显低于高血压组(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脉压、LDL-C是crPWV的主要影响因素(β=0.268、β=0.313、β=0.311,P<0.01)。结论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明显升高,提示动脉弹性下降,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脉压、LDL-C是影响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脉搏 血压 动脉硬化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胡小亮 路方红 +5 位作者 刘振东 赵颖馨 孙尚文 王舒健 潘慧 李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86-98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9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95例)和非晨峰组(64例)。2组行crPWV检测,并测血生化。结果晨峰组crPWV明显高于...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9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95例)和非晨峰组(64例)。2组行crPWV检测,并测血生化。结果晨峰组crPWV明显高于非晨峰组[(11.5±1.7)m/s vs(9.1±1.6)m/s,P<0.01]。crPWV与血压晨峰(r=0.787.P<0.01)、24 h收缩压(r=0.649,P<0.01)、年龄(r=0.437,P<0.01)、空腹血糖(r=0.293,P<0.05)及LDL-c(r=0.354,P<0.05)呈正相关;以crPWV为应变量,年龄、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LDL-C、TC、TG、HDL-C、血压晨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血压晨峰、24 h收缩压、年龄为crPWV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压晨峰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脉搏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和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孙尚文 路方红 +3 位作者 赵颖馨 王舒健 刘振东 孙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负荷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79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获取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分为杓型组90例与非杓型组97例...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负荷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79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获取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分为杓型组90例与非杓型组97例,选择同期体检人群82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crPWV,并进行分析。结果杓型组及非杓型组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负荷较杓型组升高(P<0.05)。杓型组及非杓型组crPWV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控制性别、年龄因素后,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crPWV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升高,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其中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影响大动脉顺应性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测定 血压监测 便携式 脉搏 昼夜节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颈动脉斑块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舒健 路方红 +3 位作者 刘振东 赵颖馨 金世宽 孙尚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27-73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颈动脉斑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94例高血压患者按24h血压节律及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4组,(1)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49例);(2)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4例);(3)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颈动脉斑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94例高血压患者按24h血压节律及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4组,(1)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49例);(2)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4例);(3)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54例);(4)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7例)。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彩色电脑声像仪逐节段观察颈动脉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结果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MMSE分别为(26.2±1.2)分、(28.3±1.5)分、(28.2±1.5)分(、28.8±0.6)分,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MMSE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MMSE与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及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与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节律变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昼夜节律 颈动脉疾病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振东 路方红 +3 位作者 赵颖馨 王舒健 金世宽 孙尚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17-819,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脉压范围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脉压水平分为4组,Ⅰ组54例:脉压≤45mmHg(1mmHg=0.133kPa),Ⅱ组56例:脉压46-65mmHg,Ⅲ组58例:脉压66~85mmHg,Ⅳ组53例:脉压〉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脉压范围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脉压水平分为4组,Ⅰ组54例:脉压≤45mmHg(1mmHg=0.133kPa),Ⅱ组56例:脉压46-65mmHg,Ⅲ组58例:脉压66~85mmHg,Ⅳ组53例:脉压〉85mmHg。4组均进行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Ⅳ组患者硬斑与溃疡斑2种类型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29.6%和24.1%,2级与3级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9.6%和26.4%,明显高于Ⅰ、Ⅱ、Ⅲ组患者,与其他3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IMT与颈动脉盘块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18,P〈0.01)。颈动脉超声各项指标与脉压的相关性最强。结论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IMT相关,脉压增大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疾病 血管内膜 颈总动脉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振东 路方红 +3 位作者 赵颖馨 金世宽 王舒健 孙尚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节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依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动态血压及颈动脉超声监测,将428例受试者按24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及有无颈动脉硬化分为4组:杓型高血压组(105例);杓型高...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节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依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动态血压及颈动脉超声监测,将428例受试者按24h动态血压节律类型及有无颈动脉硬化分为4组:杓型高血压组(105例);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108例);非杓型高血压组(106例);非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109例)。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MMSE总分范围0~30分。结果非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MMSE(24.7±1.6)分与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26.4±1.4)分及非杓型高血压组(26.6±1.3)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非杓型高血压加颈动脉硬化组与杓型高血压组(28.9±0.9)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认知功能损害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昼夜节律 颈动脉疾病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血糖与心率震荡、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郭芳 刘振东 +1 位作者 路方红 曹春林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6期24-27,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血糖与心率震荡、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将25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餐后血糖正常组(115例)、糖耐量减退组(79例)和糖尿病组(63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震...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血糖与心率震荡、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将25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餐后血糖正常组(115例)、糖耐量减退组(79例)和糖尿病组(63例)。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记录24 h室性期前收缩数目、24 h连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耐量减退组、糖尿病组震荡初始、24 h室性期前收缩总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Tei指数明显升高(P均<0.01),震荡斜率、24 h连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A值明显降低(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糖与震荡初始、震荡斜率、IVST、Tei指数、LVFS、LVEF、E峰、E/A相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血糖水平与心室结构、功能及心率震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餐后血糖 心率震荡 心脏结构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温胜男 路方红 +4 位作者 刘振东 孙尚文 赵颖馨 王舒健 金世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50-753,共4页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349例受试者依据年龄和血压分为3组:将60~79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年高血压组(Ⅰ组,122例),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老年高血压组(Ⅱ组,105例),年龄≥80岁血压正常者...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349例受试者依据年龄和血压分为3组:将60~79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年高血压组(Ⅰ组,122例),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老年高血压组(Ⅱ组,105例),年龄≥80岁血压正常者作为老老年正常血压组(Ⅲ组,1 22例)。动脉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结构,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检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肌酐,计算尿微量蛋白肌酐的比率(ACR),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Ⅱ组患者baPWV和LVMI明显高于Ⅲ组和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Ⅲ组比较,Ⅰ组、Ⅱ组尿微量白蛋白和ACR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WV与LVMI、ACR、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体重指数和年龄呈正相关(r=0.40、0.24、0.37、0.20、0.20、0.22、0.52,P<0.05,P<0.01)。年龄、收缩压和体重指数对baPWV有独立的影响作用;baPWV是影响LVMI和ACR的主要因素。结论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且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肥大 左心室 脑疾病 肾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