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注哺乳动物晶状体再生及“晶状体干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谢立信 张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81-484,共4页
一些哺乳动物的晶状体摘出后,在囊袋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再生出新的晶状体。目前普遍认为囊袋内不能被完全清除而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是晶状体再生的来源。但是哺乳动物的晶状体再生并非晶状体发育的简单重复,残余LECs的无序增... 一些哺乳动物的晶状体摘出后,在囊袋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再生出新的晶状体。目前普遍认为囊袋内不能被完全清除而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是晶状体再生的来源。但是哺乳动物的晶状体再生并非晶状体发育的简单重复,残余LECs的无序增生、移行和转化会影响再生晶状体的透明性。大量研究围绕LECs异常增生的机制进行,而近年来“晶状体干细胞”理论被逐渐提出。总结国内外关于哺乳动物晶状体再生研究的现状,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为临床预防后发性白内障以及对其进行药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再生 干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角膜病变模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真真 胡晓丽 +1 位作者 华英彬 周庆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9-434,共6页
目的 比较研究单次高剂量和多次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诱导糖尿病小鼠角膜病变的成模情况及其病理表现的异同. 方法 正常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多次低剂量1个月组、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60 mg/kg... 目的 比较研究单次高剂量和多次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诱导糖尿病小鼠角膜病变的成模情况及其病理表现的异同. 方法 正常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多次低剂量1个月组、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60 mg/kg STZ连续腹腔内注射5次)和单次高剂量1个月组(150 mg/kg STZ腹腔内注射1次),每组20只.比较各模型组小鼠成活率、糖尿病成模率、平均体质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各组小鼠均行角膜上皮刮除术,采用荧光素钠染色法检测角膜上皮的缺损面积百分比.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角膜上皮p-Akt、Sirt1和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Cochet-Bonnet触觉测量器检测角膜上皮刮除前、刮除后3、7、10和14 d角膜敏感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角膜上皮刮除前、刮除后14 d角膜神经密度.结果 多次低剂量1个月组、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和单次低剂量1个月组小鼠糖尿病成模率分别为90%、80%和70%.各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血液HbA1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糖尿病模型组间小鼠血液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上皮刮除后24 h和48 h,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和单次高剂量1个月组小鼠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和单次高剂量1个月组小鼠角膜上皮p-Akt、Sirt1和Ki67的荧光强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刮除前和刮除后14d,多次低剂量1个月组小鼠角膜敏感度、角膜神经密度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和单次高剂量1个月组小鼠角膜神经敏感度、角膜神经密度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低剂量STZ注射1个月不能诱导糖尿病小鼠出现角膜病变特征,而高剂量STZ注射后1个月和低剂量STZ注射后3个月的糖尿病小鼠出现典型的角膜上皮和神经病变,可作为研究1型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脲佐菌素 C57BL/6J小鼠 糖尿病 角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冬乐 张阳阳 高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2-495,共4页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由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且为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需的蛋白质分子,可支持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理功能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神经营养因子除了对其所支配的组织发挥调节...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由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且为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需的蛋白质分子,可支持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理功能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神经营养因子除了对其所支配的组织发挥调节和功能性作用外,对其生理、生长及代谢也起着重要的神经营养性作用。角膜是人体神经纤维分布最密集的组织,丰富的神经增强了角膜的感觉功能,同时通过分泌多种营养和调节因子维持角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损伤后的再生。近年来,关于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角膜上皮损伤后修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 角膜溃疡 千眼 新生血管 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孙洁 荆丽丽 +2 位作者 代云海 刘廷 刘立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41-1044,1048,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次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再手术...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青岛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次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再手术发生率、再手术时间以及发生原因等。结果将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36例(42眼)患者纳入本研究。计划外再手术占前三位的疾病分别为后发性白内障(54.76%,23/42)、继发性青光眼(21.43%,9/42)、瞳孔闭锁(14.29%,6/42);其他原因有人工晶状体异位(7.14%,3/42)、视网膜脱离(2.38%,1/42)。计划外再手术发生率在0~3个月龄组为13.29%,显著高于4~12个月龄组(3.82%)和>12个月龄组(1.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低月龄(≤3个月)白内障手术、一期未植入人工晶状体与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和瞳孔闭锁均高度相关(均为P<0.05)。结论后发性白内障、瞳孔闭锁和继发性青光眼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计划外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低月龄(≤3个月)患者行白内障手术与计划外再手术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术后并发症 计划外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刺激剂CpGODN防治烟曲霉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李思媛 赵格 +3 位作者 李长优 杨玲玲 陈豪 王宜强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8-313,共6页
背景研究证实免疫调节剂CpGODN对蛋白类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有防治作用,但其对真菌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是否有类似作用尚不清楚。目的研究局部应用CpGODN是否能够预防或减轻烟曲霉菌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方法建立烟曲... 背景研究证实免疫调节剂CpGODN对蛋白类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有防治作用,但其对真菌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是否有类似作用尚不清楚。目的研究局部应用CpGODN是否能够预防或减轻烟曲霉菌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方法建立烟曲霉菌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小鼠模型,用CpGODN或对照ODN(GpCODN)对其进行干预,PBS干预作为阴性对照。实验分为预防实验(模型动物在变态反应原再次激发前给药)和治疗实验(激发后给药),对小鼠眼部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取小鼠结膜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计数标本中的炎性细胞。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法动态观察小鼠结膜组织中TLR4mRNA的变化;将烟曲霉菌免疫原与眼部回流淋巴结和脾脏的细胞进行共培养,流式细胞分析培养细胞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和活化状态。结果预防实验中,结膜下注射CpGODN组与GpCODN对照组、PBS对照组比较,小鼠眼部过敏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GODN组与GpCODN对照组、PBS对照组比较结膜组织中性粒细胞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25±11.59vs30.75-4-_11.44,21.25±11.59vs69.00±9.90;t=5.140,t=3.210,P〈0.01);TLR4mRNA表达上调。在治疗实验中,CpGODN组与GpCODN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比较,跟部过敏症状评分降低(t=4.000,t=2.750,P〈O.05);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t=4.870,t=3.829,P〈0.01)。CpGODN治疗组小鼠眼部回流淋巴结CD4^+CD25^+细胞以及CD4^+CD25^+CD69’细胞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GpCODN组和PBS对照组(P〈0.05)。结论CpGODN通过上调结膜TLR4的表达、活化Treg细胞来预防和治疗烟曲霉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预先结膜下注射和点眼均可减轻小鼠眼部过敏症状和晚期结膜炎性细胞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曲霉菌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CpG ODN 调节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角膜保护剂与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眼科手术患者角膜上皮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慧琳 原公强 +3 位作者 赵灿 李凤洁 罗燕 王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进口角膜保护剂与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眼科手术患者角膜上皮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拟行单眼白内障手术或眼底手术的患者52例(52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 目的对比分析进口角膜保护剂与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眼科手术患者角膜上皮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拟行单眼白内障手术或眼底手术的患者52例(52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眼。试验组使用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对照组使用波兰产角膜保护剂。主要保护作用评价指标为光学清晰度保持成功率,次要保护作用评价指标包括产品在术前、术后的保护剂眼表覆盖厚度、光学清晰度保持时间及光学清晰度评分。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行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液分泌试验(SIt)检查以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CFS)评分,并对产品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光学清晰度保持成功率分别为100.00%、96.15%,率差为3.85%(95%可信区间为-3.55%~11.24%)。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保护剂眼表覆盖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光学清晰度保持时间、光学清晰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7 d的TBUT及术后7 d的SI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 d的CF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的C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4.62%(9/26)和26.92%(7/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9)。结论国产角膜保护黏弹剂在防止术中因角膜干燥而导致的角膜上皮损伤方面安全有效,与已上市的进口角膜保护剂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保护黏弹剂 角膜保护剂 临床试验 保护作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葡柄霉致真菌性角膜溃疡诊疗1例
7
作者 李鹏 张莉 +2 位作者 李晓凤 杜满 鹿秀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8-1119,共2页
患者男,60岁,农民,2017年10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眼红、干涩,伴溢泪和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无视物变形等不适症状,既往诊断不详,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遂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 患者男,60岁,农民,2017年10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眼红、干涩,伴溢泪和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无视物变形等不适症状,既往诊断不详,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遂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否认外伤史。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左眼视力手动/眼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溃疡 全身检查 左眼视力 眼部检查 眼科医院 普拉洛芬滴眼液 视物变形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中外层视网膜管状结构的OCT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陈秀丽 石德鹏 +1 位作者 徐海峰 应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40-942,共3页
目的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黄斑部外层视网膜管状结构(outer retinal tubulation,ORT)的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390例(478眼)湿性AMD患者的黄斑... 目的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黄斑部外层视网膜管状结构(outer retinal tubulation,ORT)的OCT特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390例(478眼)湿性AMD患者的黄斑部OCT图像,对ORT的发生率、形态、大小、数量、位置及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78眼中有38眼黄斑部存在ORT,ORT发生率为7.95%;ORT主要存在于外层视网膜,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高反射环,其内呈低反射或点状高反射;ORT的长度为73~3230μm,高度为73~183μm,每张OCT图像可见1~4个ORT。38眼中15眼曾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治疗后2~4个月黄斑部视网膜水肿减轻或消失,大多数患者ORT大小、位置无明显变化,仅1眼ORT内高反射物质较治疗前减少。结论部分湿性AMD患者黄斑部可见ORT,这些结构不同于视网膜囊样水肿,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后结构变化不明显或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外层视网膜管状结构 O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信号调控因子1在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和三叉神经节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晔 赵晓雯 +1 位作者 谢立信 于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82-986,共5页
背景糖尿病是引发角膜神经病变的高危因素之一。沉默信号调控因子1(Sirtl)在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分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与神经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关于Sirtl与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Si... 背景糖尿病是引发角膜神经病变的高危因素之一。沉默信号调控因子1(Sirtl)在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分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与神经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关于Sirtl与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Sirtl在1型糖尿病C57BL/6-Ins2Aklta/J小鼠角膜及三叉神经节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Sirtl与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取C57BL/6-Ins2Aklta/J雄性小鼠与同窝出生的野生型C57BL/6小鼠各8只,分别作为1型糖尿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小鼠均在12月龄时过量麻醉处死,处死前检测空腹血糖、测体质量。取小鼠三叉神经节和角膜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两组小鼠三叉神经节和角膜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叉神经节和角膜组织中Sirtl蛋白的表达和定位;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Sirtl mRNA在三叉神经节和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检测两组小鼠三又神经节和角膜组织中Sirtl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并进行比较。结果C57BIM6-Ins2Akita/J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大小不均,细胞排列较为疏松,神经纤维排列紊乱,角膜上皮细胞层数减少,角膜变薄;野生型C57BL/6小鼠神经节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形态均一,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C57BL/6-Ins2Akita/J小鼠角膜中Sirtl蛋白的表达强度低于野生型C57BL/6小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irtlmRNA在C57BL/6-Ins2Akita/J小鼠角膜表达的灰度值显著低于野生型C57BL/6小鼠(0.56±O.03VS.0.98±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3,P=0.010);C57BL/6-Ins2Akita/J小鼠三叉神经节中SirtlmRNA表达的灰度值为2.45±0.18,低于野生型C57BL/6小鼠的2.51±0.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7,P=0.599)。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C57BL/6-Ins2Akita/J小鼠角膜中Sirtl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野生型C57BL/6小鼠(0.780±0.017vs.1.300±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40,P=0.001);两组小鼠间三叉神经节中Sial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0±0.015 vs.1.110±0.017)(t=0.430,P=0.709)。结论12月龄C57BL/6一Ins2Akita/J小鼠角膜的神经和结构发育异常,Sirtl参与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有可能是潜在的靶点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沉默信号调控因子1 角膜 三叉神经节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肽P物质与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关系及其应用现状 被引量:3
10
作者 万珊珊(综述) 周庆军 谢立信(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是由多种因素损伤角膜感觉神经,导致角膜知觉减退,进而引起角膜营养障碍和炎症性改变,其常表现为复发性或持续性的角膜上皮缺损、角膜创伤愈合的延迟,产生角膜溃疡,甚至穿孔。目前临床靶向性治疗神经修复仍有一定难度...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是由多种因素损伤角膜感觉神经,导致角膜知觉减退,进而引起角膜营养障碍和炎症性改变,其常表现为复发性或持续性的角膜上皮缺损、角膜创伤愈合的延迟,产生角膜溃疡,甚至穿孔。目前临床靶向性治疗神经修复仍有一定难度。P物质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眼部神经、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及多种免疫细胞中广泛表达,通过启动胞内信号通路产生相应生物学功能。近年来,随着P物质相关研究增多,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治疗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本文回顾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从感染、手术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方面,总结神经肽P物质与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关系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 P物质 疱疹病毒感染 眼部手术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性眼内炎27例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梦阳 姜忠信 孙士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常见致病真菌菌种及治疗结果,为真菌性眼内炎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27例真菌培养阳性的眼内炎患者(27眼)临床资料、致病因素、标本涂片的显微镜检和培养结果以及治... 目的探讨真菌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常见致病真菌菌种及治疗结果,为真菌性眼内炎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27例真菌培养阳性的眼内炎患者(27眼)临床资料、致病因素、标本涂片的显微镜检和培养结果以及治疗过程和疗效。结果 27例眼内炎患者中外源性感染21例(77.8%),其中20例是眼部穿通伤所致,1例白内障术后感染;内源性感染6例(22.2%),3例近期使用大剂量激素,1例流产术后,1例继发于骨盆骨折,1例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27例患者进行了玻璃体涂片显微镜查菌丝,阳性率为63.0%(17/27)。27例患者共培养出8个菌属12个菌种,主要病原菌属为曲霉属11例(40.7%)、镰刀属8例(29.6%)和念珠菌属3例(11.1%)。曲霉属主要是黄曲霉6例(22.2%)和烟曲霉5例(18.5%);镰刀属主要为串珠镰刀4例(14.8%)和尖孢镰刀3例(11.1%)。25例患者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手术、玻璃体腔注射抗真菌药物以及穿透角膜移植等一种或多种治疗措施,22例保留住眼球,3例经上述治疗无效行眼内容剜除术;2例患者因病情严重直接行眼内容剜除术。结论真菌性眼内炎主要是外源性眼内炎。眼穿通伤是外源性眼内炎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曲霉和镰刀霉是主要病原菌。大量使用激素是内源性眼内炎的主要病因。标本涂片查找菌丝和真菌培养是诊断真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炎 真菌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腔注抗真菌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脉络膜凹陷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敏 王怀华 +2 位作者 徐楠楠 石德鹏 徐海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66-869,共4页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ocal choroidal excavation,FC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7眼)临床确诊的FC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眼底镜检查...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ocal choroidal excavation,FC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7眼)临床确诊的FC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眼底镜检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部分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结果16例患者中男11例(68.8%),女5例(31.2%);年龄25-75(43.56±12.53)岁;双眼1例,单眼15例。17眼中,正视6眼(35.3%),近视11眼(64.7%)。患眼初诊BCVA 0.2-1.0(0.69±0.22)。眼底检查FCE处表现为大致正常、不同程度脱色素或黄白色病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示16眼为单一FCE,1眼有2处FCE;9眼(52.9%)为偏中心凹型FCE,8眼(47.1%)为中心凹下型FCE。FCE病灶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呈透见荧光或者大致正常,ICGA呈程度不同的低荧光。结论 FCE多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发病;与屈光状态无显著相关性;视力可正常或不同程度下降;FCE处眼底表现为不同程度脱色素或黄白色改变,也可大致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脉络膜凹陷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顶点和最薄点矢量距离与角膜厚度非均匀性分布的关系及其对LASIK矫正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树林 史伟云 +2 位作者 刘明娜 王海莹 李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6-739,共4页
目的采用Pentacam观察并计算角膜顶点和最薄点之间的矢量距离(vector distance from corneal apex to thinnest point,DAT)与角膜厚度非均匀性分布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 目的采用Pentacam观察并计算角膜顶点和最薄点之间的矢量距离(vector distance from corneal apex to thinnest point,DAT)与角膜厚度非均匀性分布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行LASIK矫正近视合并散光且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完整的106眼,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25~-2.00D)和高度散光组(-2.25~-4.00D)。根据Pentacam的检测结果计算DAT,并以角膜最薄点为圆心,计算直径为3.0mm(D3.0mm)和6.5mm(D6.5mm)的同心圆与角膜厚度变化最大和最小子午线交点处厚度的差值。利用标准矢量分析法评估LASIK术后3个月时散光的矫正效果。结果 106眼LASIK患者的DAT为(0.67±0.26)mm,D6.5mm为(57.65±19.63)μm,D3.0mm为(16.37±4.59)μm,中低度散光组的D6.5mm为(48.43±16.57)μm,小于高度散光组的(60.79±18.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眼的DAT分别与D6.5mm、D3.0mm呈正相关(r=0.48、0.51,均为P<0.01),D6.5mm和D3.0mm呈正相关(r=0.46,P<0.01)。术后3个月中低度散光组的|矢量误差|(矢量误差的绝对值)小于高度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散光组的|矢量误差|与D6.5mm呈正相关(r=0.52,P<0.05)。结论角膜顶点和最薄点之间的矢量距离可能与角膜厚度的非均匀性分布有关,角膜厚度的非均匀性分布会影响LASIK对高度散光的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顶点 厚度 矢量分析 散光 准分子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怀华 曾繁星 +2 位作者 孙晓蕾 陈秀丽 徐海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4月确诊为PCV的174例(206眼)患者的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4月确诊为PCV的174例(206眼)患者的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果,并进一步分析。结果眼底表现:橘红色病灶146眼(70.9%),斑片状视网膜出血79眼(38.3%),硬性渗出71眼(34.5%),玻璃膜疣8眼(3.9%)。FFA表现:144眼(70.0%)早期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晚期呈强度不均的斑驳状强荧光斑片;49眼(23.8%)表现为大片遮蔽荧光;色素上皮脱离为99眼(48.1%)。ICGA表现:息肉样强荧光位于黄斑区149眼(72.3%),视盘区20眼(9.7%),血管弓区19眼(9.2%);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149眼(72.3%);晚期地图样强荧光110眼(53.4%)。OCT表现: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呈扁平波纹状隆起,RPE层与Bruch膜之间可见中至高的反射信号68眼(41.5%);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表现为RPE层较高隆起,其下可见中高反射和(或)出血(浆液)信号64眼(39.0%)。结论 PCV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病灶为其眼底特征;FFA造影早期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晚期呈强度不均的斑驳状强荧光斑片,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多见;ICGA造影表现为息肉样强荧光,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和晚期地图样强荧光,息肉样病灶多位于黄斑部;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Bruch膜之间的中高反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相干光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糖尿病角膜病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媛(综述) 周庆军(审校) 谢立信(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糖尿病角膜病变(DK)是糖尿病一种常见的眼部并发症。长期高血糖会对角膜的多个结构造成损害,降低角膜透明性,从而引起视功能障碍。目前糖尿病角膜上皮及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树突状细胞(DCs)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 糖尿病角膜病变(DK)是糖尿病一种常见的眼部并发症。长期高血糖会对角膜的多个结构造成损害,降低角膜透明性,从而引起视功能障碍。目前糖尿病角膜上皮及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树突状细胞(DCs)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的桥梁,其参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多个过程。目前DCs与DK的关系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仅有少量研究集中于DCs与DK发生和发展的联系。本文就DK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DCs的分类及其功能特征、DCs与糖尿病角膜上皮慢性炎症和愈合延迟的关系、DCs在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糖尿病角膜病变 炎症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INK4a基因及其抑制基因Bmil在不同年龄人角膜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6
作者 臧新杰 王晔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7-121,共5页
背景p16^INK4a基因在细胞老化和早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目前已知的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角膜内皮细胞(CECs)周期停滞于G。期且体内缺乏增生能力,是否与细胞衰老有关尚未得知。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的正常人CECs中p16^INK4a基因及... 背景p16^INK4a基因在细胞老化和早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目前已知的细胞衰老的主导基因。角膜内皮细胞(CECs)周期停滞于G。期且体内缺乏增生能力,是否与细胞衰老有关尚未得知。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的正常人CECs中p16^INK4a基因及其抑制基因Bmil的表达。方法收集临床上DX液保存的行角膜移植手术后剩余的供体周边环状角膜组织,记录供体年龄。经锥虫蓝一茜素红双染法观察CECs的活性;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以证实角膜材料的组织结构正常。将收集到的角膜环材料按照年龄分为〈30岁组、30~50岁组和〉50岁组,每组30个角膜环,其中15个用于总RNA提取,另外15个角膜环等分为3份,分别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免疫荧光检测和CECs活性的观察。提取每个角膜环的总RNA,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观察p16^INK4amRNA、BmilmRNA和Ki67mRNA在CECs中的表达。行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16^INK4a、Bmil和Ki67蛋白在CECs中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p16”“。在CECs的表达。结果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供体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结构完整,排列规则。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随年龄增长,p16^INK4a。mRNA的表达增强,而BmilmRNA和Ki67mRNA的表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03,P=0.014;F=3.950,P=0.042;F=548.500,P=0.000),其中与〈30岁组比较,〉50岁组p16^INK4amRNA在CECs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而BmilmRNA和Ki67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3、0.00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可见,p16^INK4a。蛋白在各组CECs中均有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Bmil与Ki67在年老供体的表达强度均弱于年轻供体,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基本一致。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年老供体CECs p16^INK4a的表达强度强于年轻供体。结论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INK4a的表达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其抑制基因Bmil的表达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衰老 P16^INK4A基因 Bmi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源性角膜病变临床特征和治疗回顾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艳红 王婷 +1 位作者 史伟云 李素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6-250,共5页
背景 近年来药物源性角膜病变患者日益增多.临床特征不典型,诊断困难,常与原发病混淆,容易误诊,病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视力,总结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规范治疗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 探讨药物源性角膜病变临床特征及治疗转... 背景 近年来药物源性角膜病变患者日益增多.临床特征不典型,诊断困难,常与原发病混淆,容易误诊,病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视力,总结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规范治疗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 探讨药物源性角膜病变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的药物源性角膜病变患者31例36眼,详细记录其既往眼病史、用药史、用药持续时间及给药途径,检查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和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患眼睑板腺情况、角膜病变的位置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治疗均首先停用原有药物,给予促进角膜修复药物及少量抗炎药物的方案,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者行热敷及睑板腺按摩,S Ⅰ t<5 mm/5 min和BUT<5s者行泪小点栓塞治疗.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患眼BCVA的差异行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3个时间点患眼的BUT和SⅠt结果的差异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患眼角膜修复天数与SⅠt的关系行Pearson积矩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导致角膜病变的主要原因为不合理用药,其中抗病毒药物不合理应用者23例,抗生素药物16例,糖皮质激素药物10例,抗过敏药物1例,降眼压药物1例.不合理给药途径包括局部频繁点眼25例及连续球结膜下注射6例.患眼治疗后1个月的BCVA为0.69 ±0.28,明显优于治疗前的0.32±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2,P<0.01).药物源性角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弥漫性细点状粗糙,严重者合并角膜上皮缺损,甚至角膜溃疡,角膜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局部出现后弹力层皱褶,部分可见角膜丝状物附着,病变区主要位于角膜中央及下方.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治疗主要是停用原有药物,给予促进角膜修复的药物及抗炎治疗,同时治疗干眼症及睑板腺功能障碍等眼表问题.治疗周期为1~8周,角膜修复期间与SⅠt结果呈负相关(r=-0.835,P<0.01).结论 局部用药导致的角膜病变会影响角膜全层,临床医师应了解药物导致的眼部损害.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临床特征,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角膜病变 化学诱导 角膜上皮 病变 角膜内皮 病变 眼表 疾病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对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活化的促进作用和角膜上皮愈合的加速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董亚慧 陈鹏 +2 位作者 张真真 冯璐 周庆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3-431,共9页
背景白细胞介素(IL)-6既介导炎症反应过程又在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及其在糖尿病角膜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值得探讨。目的探讨IL-6在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活化和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正常6... 背景白细胞介素(IL)-6既介导炎症反应过程又在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及其在糖尿病角膜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值得探讨。目的探讨IL-6在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活化和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正常6~8周龄C57BL/6小鼠5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鼠32只和糖尿病模型鼠20只,采用50 mg/kg链脲佐菌素连续腹腔内注射5 d的方法诱导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均行角膜上皮刮除术,然后分别于刮除后即刻和48 h结膜下注射IL-6或等容量PBS,采用荧光素染色法评价随时间延长的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体外培养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TKE2细胞系),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不同质量浓度IL-6处理后细胞克隆率(CFE),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和小鼠再生上皮中干细胞标志物ΔNP63、Ki67的表达以及关键转录因子STAT3磷酸化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小鼠角膜再生上皮中IL-6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显示,正常对照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PBS注射组与IL-6注射组注射后24、48和72 h残留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占原始缺损面积的百分比随角膜上皮损伤后时间延长均明显缩小,同时间点IL-6注射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均明显小于PBS注射组,组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F分组=19.982,P〈0.01;F时间=589.350,P〈0.01;糖尿病组:F分组=25.411,P〈0.01;F时间=334.807,P〈0.01)。空白对照组及10、20、50、100 ng/ml IL-6处理组CFE分别为(13.23±1.12)%、(15.87±1.30)%、(21.69±1.62)%、(25.33±1.28)%和(18.67±1.54)%,随着IL-6质量浓度的增加CFE逐渐增加,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47,P〈0.01)。50 ng/ml IL-6处理5、10、15、30和60 min细胞中ΔNP63、Ki67和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细胞中ΔNP63、Ki67和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24 h的再生上皮中IL-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5±0.21和1.00±0.16,糖尿病组小鼠角膜再生上皮中IL-6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小鼠下降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3),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48 h的再生上皮中IL-6蛋白质量浓度为(257±12)ng/μ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的(323±17)ng/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P〈0.01)。结论IL-6能够通过激活STAT3信号通路促进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的活化和增生,进而促进角膜上皮修复,而封闭内源性IL-6则会延迟小鼠角膜上皮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角膜损伤 细胞增生/药物作用 STAT3转录因子/代谢 损伤修复/药物作用 糖尿病 角膜上皮干细胞 近交系C57BL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 rDNA测序技术对细菌性眼内炎房水和玻璃体标本中细菌的鉴别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宝霞 李虹 +1 位作者 孔凡芳 黄钰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83-887,共5页
背景 眼内炎是多种内眼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以往感染菌的确定多采用细菌培养和涂片染色法,但存在花费时间长和阳性率低的问题.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rRNA的序列,利用16S rDNA分子测序技术检测细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目的 利用16S rDN... 背景 眼内炎是多种内眼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以往感染菌的确定多采用细菌培养和涂片染色法,但存在花费时间长和阳性率低的问题.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rRNA的序列,利用16S rDNA分子测序技术检测细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目的 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细菌性眼内炎房水和/或玻璃体标本中的感染菌进行鉴定,探讨该技术在眼部感染性炎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6-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细菌性眼内炎的患者5例5眼,抽取每例患者的房水0.1~0.2 ml或玻璃标体标本0.5 ~1.0ml,各取50 μl用于高通量测序,剩余标本行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采用D3096-01微量DNA试剂盒提取标本中细菌DNA,对收集的标本DNA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PCR扩增,应用MiSeq 300测序仪对扩增的16S rDNA高变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类组成、分布特点以及各病原菌在标本中的相对含量,取50 μl无RNA酶水于一次性无菌离心管内作为空白对照. 结果 共收集到5份房水或玻璃体标本,涂片染色结果阳性者2例,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为革兰阳性杆菌,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为革兰阴性杆菌,而细菌培养法结果均为阴性.16S rDNA测序技术发现,5例标本检测阳性率为100%.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高丰度菌属为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65.28%、18.90%和12.76%;白内障术后2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高丰度菌属有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Limnobacter菌属,分别占53.68%、8.62%和5.96%;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高丰度菌属有莫拉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88.89%和9.52%;白内障术后22 d迟发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菌属有假单胞菌属,占84.63%;白内障术后1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假单胞菌属,占97.89%.结论 16S rDNA测序可准确鉴别眼内炎患者房水和玻璃体标本中的致病菌,该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涂片染色法和细菌培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炎/微生物学 房水/微生物学 玻璃体/微生物学 细菌DNA/分析 测序分析 DNA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PCR法对感染性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袁青 宋子成 +1 位作者 孙士营 赵格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11-1015,共5页
背景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致盲率极高,发病初期易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或病毒性角膜炎,常规的临床诊断方法费时较长,特异性差,极易错过治疗的“时间窗”。常规PCR法检测简单、特异、有效,但由于病变标本取材量少,不易提取组织DNA,限制... 背景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致盲率极高,发病初期易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或病毒性角膜炎,常规的临床诊断方法费时较长,特异性差,极易错过治疗的“时间窗”。常规PCR法检测简单、特异、有效,但由于病变标本取材量少,不易提取组织DNA,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的探讨非提取组织DNA的直接PCR法扩增棘阿米巴虫株18SrRNA保守序列在棘阿米巴角膜炎快速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暨青岛眼科医院诊治的10例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的病变角膜中分离10株棘阿米巴虫株,经鉴定均为T4基因型虫株。用直接PCR法分别扩增棘阿米巴原虫、白念珠菌、绿脓杆菌、I型单纯疱疹病毒以及正常人角膜上皮细胞以确定该方法的特异性。将棘阿米巴原虫稀释至不同的浓度以确定直接PCR法的敏感性。采用SPF级6周龄健康雌性BALB/c小鼠构建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于感染后第1、3、5、7、10、15天获取角膜组织,分别进行直接PCR、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K0H封片镜检和原虫培养鉴定,比较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直接PCR法仅能扩增棘阿米巴DNA,其他病原体DNA均未扩增出;在每个获取的棘阿米巴角膜炎样本中最少可检测到10个棘阿米巴原虫。在棘阿米巴角膜炎小鼠模型中,直接PCR法在感染后第1、3、5、7、10、15天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0%、90.0%、80.0%、70.0%、70.0%和50.0%,总阳性率为73.3%,高于原虫培养法的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K0H封片镜检的总阳性率为56.7%,real—timePCR法检测的总阳性率为61.7%,均略低于直接PCR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172)。结论直接PCR法操作简单,在上述4种方法中对棘阿米巴原虫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能够快速诊断棘阿米巴角膜炎,尤其对于待检标本少而无法提取DNA的患者可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 角膜炎 聚合酶链反应 直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