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大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1
1
作者 张礼凤 李伟 +2 位作者 王彩洁 徐冉 戴海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50-454,共5页
通过对山东省205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茎节数的形态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96;花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63。总体上是数量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大于质量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36.49%,第... 通过对山东省205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茎节数的形态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96;花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63。总体上是数量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大于质量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36.49%,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13.24%;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205份材料聚为3类,其中第1类149份材料,品种生育日数较短,株高低,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均少于其他2类。第2类54份材料,品种生育日数稍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株高较高,百粒重较小。第3类仅2份材料,分别来自第Ⅳ生态区和第Ⅴ生态区。这2个品种生育期较长,株高较高,百粒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形态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效果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根英 黄承彦 +3 位作者 隋新霞 何中虎 孙其信 夏先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5,共5页
良好的组织培养效果是提高植物基因转化效率的基础。以山东省近年来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的10个优良品种(系)为材料,对这些品种的花药、幼穗、幼胚和成熟胚的组织培养效果进行研究,旨在筛选每一基因型最适合于组织培养的外植体类型,为... 良好的组织培养效果是提高植物基因转化效率的基础。以山东省近年来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的10个优良品种(系)为材料,对这些品种的花药、幼穗、幼胚和成熟胚的组织培养效果进行研究,旨在筛选每一基因型最适合于组织培养的外植体类型,为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材料。结果表明,禽伤诱导率和再生成苗率与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花药、幼穗、幼胚和成熟胚)密切相关。8802在花药和成熟胚培养中表现突出,花药出愈率达119.5%,愈伤分化成苗率19.9%;烟农19的幼穗愈伤直接分化成苗率最高,这43.5%;8802、烟农19和潍麦8号三个基因型的幼胚培养效果差异不显著,其愈伤分化成苗率分别为26.3%、24.5%和24.8%。蔗糖浓度在3%~9%之间,对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很小。高浓度蔗糖降低愈伤生长速度。在一定蔗糖浓度下,愈伤诱导率与2,4-D浓度密切相关,高浓度的2,4-D对愈伤组织再生不利。MS+4mg/L2,4-D对于成熟胚的脱分化相对较好,MS和MS+0.4mg/L NAA+0.6mg/L KT作为成熟胚的愈伤组织再生培养基,对不同基因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花药 幼胚 幼穗 成熟胚 愈伤诱导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量水平小麦最适叶面积指数动态模拟模型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曹宏鑫 董玉红 +2 位作者 王旭清 许金芳 高亮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8-131,139,共5页
根据最适叶面积定义和小麦栽培优化原理建立了不同产量水平小麦最适叶面积指数动态模拟模型,经用南京与济南地区气象、品种及试验资料验证,两地点、两品种最适叶面积指数测定值与模拟值间相关系数、差值标准误及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976... 根据最适叶面积定义和小麦栽培优化原理建立了不同产量水平小麦最适叶面积指数动态模拟模型,经用南京与济南地区气象、品种及试验资料验证,两地点、两品种最适叶面积指数测定值与模拟值间相关系数、差值标准误及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9761和0.9620、0.5891和0.7094以及0.12和0.43,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证明所建模型可行。所建模型可以利用当地常年气象资料(30年平均值,如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月日照时数、纬度),确定不同地区、产量水平与品种最适叶面积指数动态,为小麦数字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最适叶面积指数 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SR标记进行中国小麦品种鉴定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汝玉 李群 +3 位作者 张文兰 陈小荣 阚天君 宋国安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1-95,98,共6页
利用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和银染技术,检测了8个SSR位点在71份中国小麦育成品种(系)中的多态性,确定了各SSR位点上等位基因的大小。在71份小麦品种(系)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75个,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个数最少为6个(gwm 186),最多为15... 利用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和银染技术,检测了8个SSR位点在71份中国小麦育成品种(系)中的多态性,确定了各SSR位点上等位基因的大小。在71份小麦品种(系)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75个,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个数最少为6个(gwm 186),最多为15个(gwm 174),平均9.4个。PIC值最高为0.873 9(gwm 174),最低为0.655 2(gwm 186),平均为0.796 8。仅利用少数几对高PIC值的SSR引物,能够将全部71份品种(系)区分开,供试材料间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并对SSR标记应用于小麦品种鉴定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鉴定 SSR 等位基因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感病毒病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初步比较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星华 陈宛妹 李增禄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49-152,共4页
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研究了10个抗、感病毒病(SMV)大豆品种和5个品种各自健株与病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明显加强,且增加一条酶带。同一品种病株也比健株过氧化物酶同... 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研究了10个抗、感病毒病(SMV)大豆品种和5个品种各自健株与病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明显加强,且增加一条酶带。同一品种病株也比健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强。可见,大豆抗、感病毒病不同的品种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过氧化物酶 同功酶 病毒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大豆蒸腾和光合速率与水肥及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永孝 丁发武 +3 位作者 李佩珽 崔如 王法宏 赵经荣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8期7-10,共4页
大豆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其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有极密切的关系。中外学者曾对此有关问题作过许多研究,但均是以春大豆为材料进行的。我们对夏大豆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水肥条件、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86~1... 大豆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其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有极密切的关系。中外学者曾对此有关问题作过许多研究,但均是以春大豆为材料进行的。我们对夏大豆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水肥条件、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86~1989年在本所试验田进行。设水分和肥料两组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水分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每3、6、9、12、15天浇1次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蒸腾 光合速率 水肥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杂交不亲和性克服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立明 王庆美 +1 位作者 郗光辉 王建军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242-246,共5页
1992~1993年采用植物激素处理柱头和子房的方法,研究了植物激素对克服A群和D群内品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作用。结果表明:6-BA、2,4-D等植物激素可使花器寿命延长6~10d;50μl/L2,4-D+100μl/... 1992~1993年采用植物激素处理柱头和子房的方法,研究了植物激素对克服A群和D群内品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作用。结果表明:6-BA、2,4-D等植物激素可使花器寿命延长6~10d;50μl/L2,4-D+100μl/L6-BA可使A群内千系682-11×济南红正反交结实率分别提高到15.0%和131%,100μl/LIAA+50μl/L6-BA和50μl/L2,4-D+100μl/L6-BA可使D群内红红1号×济薯10号的结实率分别提高104%和10.8%,但上述植物激素配方对A、D两群内其它组合的结实率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杂交 不亲和性 植物激素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种质在山东大豆品种改良上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宛妹 李星华 李增禄 《作物品种资源》 1990年第4期12-13,共2页
品种间的地理远缘杂交对拓宽种质的遗传基础、扩大变异范围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山东省引用国内外种质的分析及育成推广品种的系谱分析,概述了国内外种质在山东的表现特点及对山东大豆改良的作用,阐述了大豆育种中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山东 大豆 品种改良 国内种质 外国种质 引种 杂交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大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9
作者 李永孝 丁发武 +3 位作者 李佩珽 崔如 王法宏 赵经荣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5-231,共7页
1986~1989年,在本所试验田,运用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对夏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底肥用量、追肥时期、灌溉间隔天数等综合栽培技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山东省气候条件和本试验土壤肥力水平下,夏大豆亩产225kg... 1986~1989年,在本所试验田,运用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对夏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底肥用量、追肥时期、灌溉间隔天数等综合栽培技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山东省气候条件和本试验土壤肥力水平下,夏大豆亩产225kg以上,种植密度为1.87~1.99万株·亩^(-1),底施复合肥(N:P_2O_5:K_2O=15:15:15)18.5~21.4kg·亩^(-1),出苗后43~47天追肥(尿素10kg·亩^(-1)),每9~10天灌溉一次。密度和灌溉间隔天数是影响夏大豆产量最主要的因素。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很大。单因素边际产量随环境条件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谷茬小麦每公顷产7.5t以上最佳农艺组合方案的研究
10
作者 任德昌 赵君实 +1 位作者 王法宏 刘和平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252-256,共5页
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夏谷茬小麦产量形成的密度、氮、磷、钾肥四项关键农艺措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夏谷茬小麦每公顷产7.5t以上的关键措施与每项措施增产作用的主次顺序是:密度(基本苗)>磷肥用量>氮... 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夏谷茬小麦产量形成的密度、氮、磷、钾肥四项关键农艺措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夏谷茬小麦每公顷产7.5t以上的关键措施与每项措施增产作用的主次顺序是:密度(基本苗)>磷肥用量>氮肥用量>钾肥用量。其最佳农艺组合方案是:基本苗187.05~262.95万/hm2;每公顷施纯N150—225kg;P2O5112.5~168.75kg;K2O41.25kg以下。并建立了基本苗、氮、磷、钾肥用量与夏谷茬小麦每公顷产7.5t以上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茬麦 农艺组合方案 产量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啤酒大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其对籽粒蛋白质的影响
11
作者 陈学留 苏学合 +2 位作者 林玉福 李雪芹 王林桂 《大麦与谷类科学》 1990年第3期6-10,共5页
前言啤酒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啤酒质量起重要作用,而不同施肥技术是决定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应用<sup>15</sup>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不同施氮时期以及不同肥料配比对大麦的氮素吸收利用及其对籽... 前言啤酒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啤酒质量起重要作用,而不同施肥技术是决定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应用<sup>15</sup>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不同施氮时期以及不同肥料配比对大麦的氮素吸收利用及其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优质高产啤酒大麦生产制定最佳施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大麦 籽粒蛋白质 最佳施肥方案 籽粒品质 示踪技术 氮素吸收 肥料配合比例 施肥技术 肥料氮 肥料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无隔合生殖研究
12
作者 高建伟 朱金亭 《作物研究》 1994年第2期42-42,共1页
甘薯无隔合生殖研究高建伟,朱金亭(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济南250100)甘薯是高度杂合的自交不亲和植物,其性状遗传规律异常复杂。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试图利用传统的有性杂交获得甘薯遗传纯合材料,以开展甘薯性状的遗... 甘薯无隔合生殖研究高建伟,朱金亭(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济南250100)甘薯是高度杂合的自交不亲和植物,其性状遗传规律异常复杂。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试图利用传统的有性杂交获得甘薯遗传纯合材料,以开展甘薯性状的遗传理论研究和自交系间杂交育种,但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育种 无隔合生殖 药剂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配施对济南17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戴双 李豪圣 +3 位作者 刘爱峰 宋健民 刘建军 赵振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7-110,共4页
为给优质小麦的高产保质栽培提供借鉴,研究了氮钾配施对高产优质面包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济南17面粉直、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氮肥水平提高,直、支链淀粉合成增加,淀粉总含量增加... 为给优质小麦的高产保质栽培提供借鉴,研究了氮钾配施对高产优质面包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济南17面粉直、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氮肥水平提高,直、支链淀粉合成增加,淀粉总含量增加,但对淀粉化学特性的影响较小。后期施氮量提高,蛋白合成增加,直链淀粉合成能力相对减弱,但淀粉中直/支链淀粉比例相对稳定,峰值粘度没有明显变化。增施钾肥,面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而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显著上升,因此直/支链淀粉含量比例显著下降,但以中钾条件下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最高。随着钾肥水平的提高,峰值粘度显著升高,但对膨胀势影响不显著。总之,氮肥处理对济南17面条品质的影响不大,但在合理的范围内增施钾肥可以显著改善淀粉理化特性,提高面条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小麦 氮肥 钾肥 淀粉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精准管理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升东 毕香君 +5 位作者 韩伟 王宗帅 冯波 王法宏 司纪升 石军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5-201,共7页
为实现氮素高效利用与小麦籽粒产量协同提高的目标,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和德州市两地进行了基于小麦氮肥需求特征的氮肥精准管理试验,设传统农户施肥(FN)和氮肥精准管理(PN)2个处理。结果表明,与传统农户施肥相比,... 为实现氮素高效利用与小麦籽粒产量协同提高的目标,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和德州市两地进行了基于小麦氮肥需求特征的氮肥精准管理试验,设传统农户施肥(FN)和氮肥精准管理(PN)2个处理。结果表明,与传统农户施肥相比,氮肥精准管理可以在氮肥用量减少30.2%~44.8%的情况下,使小麦籽粒产量增加7.9%~11.6%,使氮素吸收效率提高43.4%~63.3%,使氮素表观利用率增加30.7%~68.7%,使氮素农学效率提高50.6%~81.3%,使氮肥偏生产力增加84.0%~103.2%。这说明,基于小麦需肥特征的氮肥精准管理能在显著降低氮肥投入量的同时取得较高产量,这为减氮增效协同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精准管理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花药培养特性的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羽 樊庆琦 +5 位作者 张利 隋新霞 李根英 楚秀生 张宪省 黄承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5-760,共6页
为探讨小麦花药培养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分别以高花药培养特性和低花药培养特性的小麦材料为母本和父本,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两个组合不同世代小麦材料的花药出愈率、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花药绿苗率三个花培性状进行了遗传... 为探讨小麦花药培养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分别以高花药培养特性和低花药培养特性的小麦材料为母本和父本,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两个组合不同世代小麦材料的花药出愈率、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花药绿苗率三个花培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花药出愈率在组合I检测到一对主基因,组合II中检测到两对主基因。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和花药绿苗率均检测到两对主基因。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为增效,显性效应(h)除组合II的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外均为减效。互作效应在组合I中,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的jab(第一对主基因的d与第二对主基因的h间的互作效应)和花药绿苗率的jba(第一对主基因的h与第二对主基因的d间的互作效应)较小。在组合II中,花药出愈率的jba较小;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的l(显性互作效应)较大;花药绿苗率的各效应值比较平均。多基因效应中,对于组合I的花药绿苗率和组合II的花药出愈率,d和h均为增效,且h大于d;组合II中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的d和h均为减效,且d大于h。不同组合F2代花药出愈率的主基因遗传率存在明显差异,组合I为55.01%,组合II为84.54%,其余两花培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差异较小,均在90%以上。研究认为,3个性状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影响,且主基因起决定作用,花药出愈率可以作为衡量小麦花药培养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培性状 遗传模型 加性效应 显性效应 遗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K35早熟特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羽 樊庆琦 +5 位作者 张利 隋新霞 李根英 楚秀生 张宪省 黄承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7-960,999,共5页
为探讨小麦早熟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并为小麦育种提供具有早熟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 为探讨小麦早熟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并为小麦育种提供具有早熟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早熟品种K35和晚熟品种Wesley杂交组合的P1、P2、F1、F2的早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性状的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模型,且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均为负值;但根据F1代的表型分析,该性状有可能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因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可能是增效,且d大于h为正向部分显性。F2代主基因的遗传率为80.82%,多基因遗传率为0.38%,环境因素影响为18.8%。说明主基因对于该性状起主导作用,环境因素影响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早熟性 主基因+多基因模型 加性效应 显性效应 数量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条件下大豆叶水分状况与渗透调节 被引量:14
17
作者 邹琦 孙广玉 王滔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2-320,共9页
本试验利用夏大豆品种鲁豆4号和小粒豆1号为材料,研究了叶片水分状况和渗透调节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特性。土壤的缓慢水分胁迫降低了两个大豆叶片的最低水势[ψw(min)]及相对含水量(RWC),鲁豆4号降低的程度大于小粒豆1... 本试验利用夏大豆品种鲁豆4号和小粒豆1号为材料,研究了叶片水分状况和渗透调节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特性。土壤的缓慢水分胁迫降低了两个大豆叶片的最低水势[ψw(min)]及相对含水量(RWC),鲁豆4号降低的程度大于小粒豆1号,说明鲁豆4号的御旱能力不及小粒豆1号。在分枝期和开花期,水分胁迫降低了叶片的饱和渗透势(ψs°),叶片仍可维持一定的膨压,说明大豆在此生育期内具有渗透调节能力;结荚期和鼓粒期水分胁迫只使ψs°轻微降低,膨压则急剧减小或消失,甚至出现负值,说明此期渗透调节能力很小或完全消失。在快速土壤水分胁迫下,两大豆品种均无渗透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水分胁迫 渗透调节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CIMMYT小麦种质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隋新霞 樊庆琦 +2 位作者 谢振义 李根英 黄承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58,共3页
为了有效利用多年来引自CIMMYT的小麦种质材料,采用SDS-PAGE技术对63份CIMMYT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共有8种HMW-GS类型,Glu-A1位点上有Null、1、2*,以2*亚基为主要类型(占52.4%);Glu... 为了有效利用多年来引自CIMMYT的小麦种质材料,采用SDS-PAGE技术对63份CIMMYT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共有8种HMW-GS类型,Glu-A1位点上有Null、1、2*,以2*亚基为主要类型(占52.4%);Glu-B1位点上有7+9、7+8、17+18,以7+9为主要类型(占74.6%);Glu-D1位点上只有5+10和2+12两种类型,其中5+10亚基的频率高达77.8%,是山东近期育成小麦品种的5.85倍。CIMMYT小麦品种的亚基组合类型共有12种,其中主要亚基组合为“2*,7+9,5+10”,占39.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早熟新品种K35的阶段发育与灌浆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利 隋新霞 +4 位作者 王羽 樊庆琦 李根英 楚秀生 黄承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4-888,共5页
为了给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K35优良种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中熟品种鲁麦14和济麦21、晚熟品种鲁源301和潍麦8号为对照,对小麦早熟品种K35阶段发育和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品种K35成熟期比其它品种提前3-7 d,... 为了给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K35优良种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中熟品种鲁麦14和济麦21、晚熟品种鲁源301和潍麦8号为对照,对小麦早熟品种K35阶段发育和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品种K35成熟期比其它品种提前3-7 d,主要体现在二棱初期至二棱中期、挑旗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持续时间较短;二棱中期至雌雄蕊分化期持续时间与其他品种基本一致。与高千粒重品种潍麦8号、鲁原301相比,K35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较低,千粒重也偏低。开花后快增期灌浆速率与小麦千粒重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渐增期灌浆速率与缓增期持续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因而认为,K35幼穗分化期较短,而穗粒数较多,灌浆速率较低,而产量水平较高,并且落黄好,特点突出,作为早熟亲本应用时,应注意选择灌浆速率和千粒重较高的品种与其进行杂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早熟性 阶段发育 灌浆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夏大豆品种高产基因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建军 郝欣先 +1 位作者 蒋惠兰 高建韦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6,共6页
应用通径分析结合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一般产量和较高产量两组品种(系)群体的高产基因型的基本性状。结果表明:高产基因型性状特征随群体产量水平不同而异。对于中低产大豆品种(系)群体主要特征是:单株结荚数多,茎重大、植株高... 应用通径分析结合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一般产量和较高产量两组品种(系)群体的高产基因型的基本性状。结果表明:高产基因型性状特征随群体产量水平不同而异。对于中低产大豆品种(系)群体主要特征是:单株结荚数多,茎重大、植株高、分枝多,这些性状与株粒重的优化回归方程为:产量=-16.875+0.80株荚数+0.61株茎重+0.414高+0.24分枝,四性状对株粒重的总决定系数为90.49;对于高产大豆品种(系)群体,主要性状特征是粒茎比值大、百粒重较高、主茎节数较多、株结荚多,回归方程为:产量=-1.484+10.974粒茎比+0.869百粒重+0.047株荚数+(-0.22)主茎节数,总决定系数为88.03%,其中以粒茎比值大是最为突出的高产基因型特征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高产基因型性状 通径分析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