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tCOII基因对山东省越冬代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丽莉 于毅 +2 位作者 国栋 陶云荔 褚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377-4386,共10页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重要农业害虫。为了全面揭示亚洲玉米螟遗传分化以及山东省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对山东省越冬代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mtCOII基因序列与来自GenBank的相关序列进行了遗传结构分...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重要农业害虫。为了全面揭示亚洲玉米螟遗传分化以及山东省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对山东省越冬代亚洲玉米螟不同种群mtCOII基因序列与来自GenBank的相关序列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并建立了鉴别不同遗传支系的PCR-RFLP方法。基于对340条mtCOII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本共获得62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7(H17)广泛分布于各种群之间,有6个单倍体型为山东种群所特有;亚洲玉米螟分化为2个遗传支系(支系Ⅰ与支系Ⅱ);2个遗传支系均在山东省发现,但以支系I为主;亚洲玉米螟各单倍体型散布于山东省各地理种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山东亚洲玉米螟总体的单倍体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95,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在0.333—0.889之间;总体的核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424,种群内核酸多样性指数在0.00061—0.00809之间。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79421。AMOVA分析结果表明山东亚洲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2个支系之间(79.42%)。构建的亚洲玉米螟2个支系鉴别方法为其生物学与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遗传分化 mtCOII PCR-RFLP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新型日光温室蔬菜系统技术研究(Ⅱ) 被引量:6
2
作者 何启伟 陈运起 +3 位作者 焦自高 卢育华 于淑芳 李林 《山东农业科学》 2000年第6期13-15,共3页
关键词 日光温室 蔬菜 平衡施肥 系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毛木耳优质高产代料栽培关键技术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柏松 万鲁长 +2 位作者 杨向黎 宋华东 赵海军 《中国食用菌》 2008年第4期14-16,共3页
提出了山东地区引种栽培毛木耳优质高产关键技术,包括从栽培方式、培养料配方、制袋发菌培养到出耳管理、采收等生产环节的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预防措施。通过此项技术的应用,可使北方栽培毛木耳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 毛木耳 山东地区 优质高产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新型日光温室蔬菜系统技术研究(Ⅰ)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启伟 陈运起 +3 位作者 焦自高 卢育华 于淑芳 李林 《山东农业科学》 2000年第5期4-6,共3页
本文研制了在结构上有创新的SD -Ⅱ、SD -Ⅲ等新型日光温室 ;拓展了日光温室越冬茬栽培的蔬菜种类 ,选育和引进开发了一批新品种 ;提出了日光温室蔬菜越冬栽培“低温养苗、高温养果 (瓜 )”和温、光管理原则及分段管理技术 ;研究了日光... 本文研制了在结构上有创新的SD -Ⅱ、SD -Ⅲ等新型日光温室 ;拓展了日光温室越冬茬栽培的蔬菜种类 ,选育和引进开发了一批新品种 ;提出了日光温室蔬菜越冬栽培“低温养苗、高温养果 (瓜 )”和温、光管理原则及分段管理技术 ;研究了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生理 ,提出了平衡施肥技术及主要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等蔬菜越冬栽培技术省级地方标准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蔬菜 系统技术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成虫对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成虫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43
5
作者 张安盛 于毅 +1 位作者 李丽莉 张思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03-1909,共7页
为探明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效能,开展了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 为探明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效能,开展了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8~26℃,随着温度的升高,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捕食量增加,而在26~34℃则有相反的趋势。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随着东亚小花蝽成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E也相应地降低,捕食作用率E与东亚小花蝽成虫密度P的关系为E=0.5224P-0.7148,分摊竞争强度I与东亚小花蝽成虫密度P的关系为I=0.9689logP+0.07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西花蓟马 捕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蚜生物学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长松 罗瑞梧 +3 位作者 杨崇良 尚佑芬 赵玖华 辛相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7-340,共4页
试验研究表明,大豆好在济南地区每年可繁殖18—22代,世代历期、产仔历期及产仔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田间有翅蚜有2次迁飞高峰,分别为6月上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下旬;大豆上苗期仅见零星群体。8月上旬植株上种群数量达到高峰。... 试验研究表明,大豆好在济南地区每年可繁殖18—22代,世代历期、产仔历期及产仔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田间有翅蚜有2次迁飞高峰,分别为6月上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下旬;大豆上苗期仅见零星群体。8月上旬植株上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播种时沟施铁灭克、呋喃丹对苗蚜控制作用较好,田间蚜量高峰前喷一次氧化乐果或速灭杀丁,可基本控制蚜虫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 生物学 防治技术 大豆害虫 大豆花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中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瑞娟 于建垒 +1 位作者 宋国春 马惠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9-622,共4页
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中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方法.方法的回收率为80.4%—98.4%,变异系数为1.8%—3.8%.最小检出量为2×10-10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1.消解动态研... 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中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方法.方法的回收率为80.4%—98.4%,变异系数为1.8%—3.8%.最小检出量为2×10-10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1.消解动态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3.7—3.8d和8.7—10.2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900mg(a.i.).kg-1喷雾,4次药后7d,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585—0.1886mg·kg-1和0.6935—0.7245mg·kg-1,低于CAC规定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最高允许残留量(MRL值)2.0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葡萄 土壤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中北部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与分布 被引量:35
8
作者 郭东全 智海剑 +5 位作者 王延伟 盖钧镒 周新安 杨崇良 李凯 李海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68,共5页
2002-2003年采集了黄淮中北部地区为主的32个县市的大豆SMV病样981份,经初步繁殖鉴定、生物纯化及DAS-ELISA血清学检测,得到95个SMV分离物,根据95个分离物在27个鉴别寄主上的症状反应,最终确定南农1138-2、诱变30、8101、铁丰25、Davis... 2002-2003年采集了黄淮中北部地区为主的32个县市的大豆SMV病样981份,经初步繁殖鉴定、生物纯化及DAS-ELISA血清学检测,得到95个SMV分离物,根据95个分离物在27个鉴别寄主上的症状反应,最终确定南农1138-2、诱变30、8101、铁丰25、Davis、Bullfalo、早熟18、Kwanggyo、齐黄1号和科丰1号10个品种作为该地区SMV株系的鉴别寄主.利用它们可将95个SMV分离物划分成10个株系群,其中5个与以往鉴定株系群相同,另5个为新发现的株系群,分别将5个新株系群定名为SC-11~SC-15.研究还发现,SC-11株系群所占比例最大,是本地区优势株系;其次为SC-8株系群;SC-11和SC-13株系群分布最广,在黄淮北部各省均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株系鉴定 株系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品种抗病性筛选 被引量:5
9
作者 李长松 路兴波 +3 位作者 刘同金 李林 齐军山 徐作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0-62,共3页
从黑龙江佳木斯、汤原、集贤、宾县、林口等县 (市 )采集大豆疫霉根腐病 (Phytophthorasojae)标样 ,用V - 8PBNIC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 18个P .sojae菌株 ,用国际上通用的 13个单基因抗病的大豆品系 ,鉴定出 5个生理小种 ,其中 12个菌株... 从黑龙江佳木斯、汤原、集贤、宾县、林口等县 (市 )采集大豆疫霉根腐病 (Phytophthorasojae)标样 ,用V - 8PBNIC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 18个P .sojae菌株 ,用国际上通用的 13个单基因抗病的大豆品系 ,鉴定出 5个生理小种 ,其中 12个菌株为 1号生理小种 ,占 66 .7% ,为优势小种 ;另外还有 13号生理小种和 3个未报道的新生理小种 ,其毒力公式分别为 3a、3b、3c、5 ,3b和 1a、1d、3c、5、7。用 1号生理小种接种 5 3个黄淮地区当前推广及待推广品种 ,结果表明抗病的 30个 ,占鉴定品种的 5 6 .6 % ;感病的 14个占 2 6 .4% ;中间类型9个占 17.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疫霉病菌 生理小种 抗病性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园桃粉蚜、桃蚜及其主要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安盛 于毅 +2 位作者 张思聪 冯建国 李照会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7-580,共4页
本文对济南市历城区桃园桃粉蚜、桃蚜及其主要天敌的时间、空间和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查表明,主要天敌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大草蛉、蜘蛛与该2种害虫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同域性均较强,为保护利用天敌... 本文对济南市历城区桃园桃粉蚜、桃蚜及其主要天敌的时间、空间和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查表明,主要天敌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大草蛉、蜘蛛与该2种害虫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空间上的同域性均较强,为保护利用天敌控制该2种害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粉蚜 桃蚜 天敌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残留分析方法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瑞娟 于建垒 宋国春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0年第6期33-36,共4页
建立了测定葡萄及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以二氯甲烷提取和固相萃取柱(SPEC18柱)萃取净化,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腈和水(70+30)为流动相,C18色谱柱分离,278nm紫外定量检测吡唑醚菌酯。该方法吡唑醚菌酯的最... 建立了测定葡萄及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以二氯甲烷提取和固相萃取柱(SPEC18柱)萃取净化,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腈和水(70+30)为流动相,C18色谱柱分离,278nm紫外定量检测吡唑醚菌酯。该方法吡唑醚菌酯的最小检出量为2×10-10g,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6,葡萄及土壤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4%~94.1%、81.8%~98.4%,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8%~3.8%、2.6%~3.0%。方法具有简便、快捷,准确的特点,适合葡萄及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葡萄 土壤 液相色谱法 残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人造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冯建国 陶训 +1 位作者 张安盛 庄乾营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1997年第1期6-9,共4页
1994~1995年在山东省用人造卵繁殖螟黄赤眼蜂,进行防治棉铃虫的研究。人造卵的寄生率为91.14%,出蜂率为89.68%,每张卵卡有人造卵140粒,可出蜂3000头。冷藏虫态以前蛹期为宜,冷藏15和20天,出蜂率... 1994~1995年在山东省用人造卵繁殖螟黄赤眼蜂,进行防治棉铃虫的研究。人造卵的寄生率为91.14%,出蜂率为89.68%,每张卵卡有人造卵140粒,可出蜂3000头。冷藏虫态以前蛹期为宜,冷藏15和20天,出蜂率分别为87.26%和82.81%。人造卵出蜂比较集中,2天内可基本出完。成蜂饲喂蜂蜜可显著延长寿命。纸袋出蜂器出蜂率可达91.83%~99.09%。棉田释放人造卵蜂防治第2代棉铃虫,1995年寄生率为80.31%,最高达93.75%,防治效果稍好于施药区。防治第3代棉铃虫的效果较低,寄生率仅有42.97%,原因与蜂卡冷藏时间长以及高温多雨有关。放蜂区捕食性天敌数量比施药区高4.03~9.36倍,对棉蚜、棉叶螨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一般不需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螟黄赤眼蜂 人造卵繁蜂 棉铃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小花蝽若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安盛 于毅 +2 位作者 门兴元 李丽莉 孙廷林 《昆虫天敌》 CSCD 2007年第3期108-112,共5页
室内开展了东亚小花蝽二龄、四龄若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26℃试验温度下其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东亚小花蝽若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 室内开展了东亚小花蝽二龄、四龄若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26℃试验温度下其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东亚小花蝽若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捕食上限分别为9.2头和23.0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西花蓟马 捕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消长动态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广民 门兴元 +1 位作者 杜学林 戴明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0-162,共3页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组成和发生动态,以期为转基因棉田自然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有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和星豹蛛。群落的...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组成和发生动态,以期为转基因棉田自然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有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和星豹蛛。群落的均匀度、集中度、多样性均表现为8月份之前较高,8月份较低,8月份后又表现为较高。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在田间的种群数量分别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出现3个高峰期。草间钻头蛛种群数量在6月下旬出现高峰,9月上旬之前数量逐渐降低,9月中旬以后数量又逐渐上升,出现一个小高峰。八斑鞘腹蛛、星豹蛛种群数量在6月中旬出现高峰后,数量逐渐下降,7月份以后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并持续到棉花收获。鲁西麦套棉区,在小麦收获后,大量捕食性天敌转移到棉田,其中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的种群数量在棉花的生长期均保持了较高水平,对棉田的害虫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小麦 套种 捕食性节肢动物 种群消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陶训 冯建国 +5 位作者 庄乾营 张勇 陈修会 屈增明 王彦鸣 李瑞松 《山东农业科学》 1994年第5期39-42,共4页
从自然感病的桃小食心虫越冬虫(茧)中,分离筛选出白僵亩高效菌株B—66号。经水泥池和罩树接虫试验以及3万余亩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越冬幼虫出土始盛期和盛期各防治1次,每亩次用量为2公斤菌剂+25%对硫磷微胶囊0.... 从自然感病的桃小食心虫越冬虫(茧)中,分离筛选出白僵亩高效菌株B—66号。经水泥池和罩树接虫试验以及3万余亩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越冬幼虫出土始盛期和盛期各防治1次,每亩次用量为2公斤菌剂+25%对硫磷微胶囊0.15公斤,兑水150公斤,在树盘下均匀喷雾,喷后覆草,幼虫僵死率达85.6~93.55%,成虫诱捕量和落卵量分别减少70.98~86.06%和83.95~98.14%,平均虫果率仅有0.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桃小食心虫 果园 害虫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螟虫长距茧蜂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安盛 冯建国 +1 位作者 于毅 张思聪 《昆虫天敌》 CSCD 2003年第2期89-92,共4页
本文综述了对螟虫长距茧蜂的研究概况,包括该寄生蜂的主要生物学习性、对玉米螟自然寄生率及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等。
关键词 螟虫长距茧蜂 寄生蜂 生物学习性 自然寄生率 玉米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锈病危害损失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唐玉兰 刘泉姣 张柏松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5-27,共3页
小麦叶锈病危害造成损失,轻者减产3%,重者减产25-30%,减产程度与发病早晚,病情轻重呈正相关。经回归分析,以开花期病指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减产的主要因素是千粒重降低,其次是穗粒数减少。感病品种比中抗(慢锈型)品种发病重、流行速度快... 小麦叶锈病危害造成损失,轻者减产3%,重者减产25-30%,减产程度与发病早晚,病情轻重呈正相关。经回归分析,以开花期病指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减产的主要因素是千粒重降低,其次是穗粒数减少。感病品种比中抗(慢锈型)品种发病重、流行速度快、危害损失重。依据回归方程(?)=1.4791x_1+0.1093x_2+0.0208((?)-产量损失率,x_1-开花期病指数,x_2-乳熟期病指数)预测,感病品种亩产250公斤水平的经济阈限病指:开花期为1.07,乳熟期为14.5,它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危害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冯建国 张勇 +2 位作者 陶训 王雨生 徐智功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89年第2期56-59,共4页
1984—1988年在果园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巷叶蛾的试验示范,放蜂面积7万余亩,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达92.41和87.29%,虫果率仅2—3%,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果园放蜂以每亩设8—12个点,放蜂4次,总蜂最12万头,效果较好。P^(32)... 1984—1988年在果园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苹果小巷叶蛾的试验示范,放蜂面积7万余亩,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达92.41和87.29%,虫果率仅2—3%,效果好于化学防治。果园放蜂以每亩设8—12个点,放蜂4次,总蜂最12万头,效果较好。P^(32)标记证明,赤眼蜂的扩散距高,在6小时内有61.96%的蜂分布在5米范围内,而24小时后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到30米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 赤眼蜂 苹果 小卷叶蛾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潜叶蛾在桃园的空间分布型和取样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安盛 张思聪 +2 位作者 刘凤华 于毅 冯建国 《华东昆虫学报》 2004年第2期36-39,共4页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和频次比较法 ,研究了桃树重要害虫桃潜叶蛾成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桃潜叶蛾成虫在桃园呈负二项分布 。
关键词 桃潜叶蛾 桃园 空间分布 取样技术 成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园主要害虫、天敌种群动态及其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安盛 冯建国 +2 位作者 于毅 张思聪 李照会 《华东昆虫学报》 2003年第2期65-71,共7页
系统研究了 3月中旬~ 10月上旬桃园主要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和昆虫群落的相对多度、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群落特征指数的变动 。
关键词 害虫 天敌 种群动态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