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株鸭坦布苏病毒人工感染雏鸭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友令 袁小远 +6 位作者 杨金兴 于可响 徐怀英 张玉霞 艾武 秦卓明 李玉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70,共5页
7日龄雏鸭经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BZ株1周后,发病率100%,死亡率为80%。接种鸭全身多数器官出现充血、出血、坏死等症状,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在肝实质严重变性、坏死;脾淋巴细胞局部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肺淤血,内有大量细胞渗出;胰腺... 7日龄雏鸭经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BZ株1周后,发病率100%,死亡率为80%。接种鸭全身多数器官出现充血、出血、坏死等症状,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在肝实质严重变性、坏死;脾淋巴细胞局部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肺淤血,内有大量细胞渗出;胰腺中可见凝固性坏死灶;大脑软脑膜充血、水肿,小脑脑膜上炎性细胞浸润。鸭接种该病毒后,攻毒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和血清尿酸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果表明:坦布苏病毒BZ株可造成全身多器官的病理性损伤以及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的显著变化,这可能是该病毒致病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病理学研究 血清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峰 朱彤 +5 位作者 高月花 黄兵 宋敏训 刘丹丹 汪建华 李玉峰 《家禽科学》 2022年第5期15-19,共5页
利用MDCC-MSB1细胞系从某养鸡场疑似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感染的发病鸡组织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PCR、病毒基因序列测序分析,确定分离到一株鸡源CIAV,并命名为CZ16。将分离株全基因组进行PCR分... 利用MDCC-MSB1细胞系从某养鸡场疑似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感染的发病鸡组织病料中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PCR、病毒基因序列测序分析,确定分离到一株鸡源CIAV,并命名为CZ16。将分离株全基因组进行PCR分段扩增、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CZ16基因组序列全长为2 298 bp,VP1、VP2、VP3基因大小分别为1 350、651、366 bp,两端5’和3’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358 bp和117 bp。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CZ16与国内外已发表的36个CIAV毒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在95.6%~99.6%之间,与国内毒株GD-102关系最近,与澳大利亚毒株(U65414.1)关系最远。研究结果为鸡传染性贫血病病原学研究提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贫血病毒 病毒分离 全基因组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种鸭场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混感的临床诊治
3
作者 刘存霞 张华 +8 位作者 盛媛 刘丽萍 刘娜 田雪 路晓 吴静 刘玉山 王林 宋敏训 《家禽科学》 2020年第3期40-42,共3页
雏鸭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某种鸭场临床上出现雏鸭零星死亡,采食量下降,剖检可见浆膜炎、包心包肝、肝脏肿大出血、脾脏出血坏死,送检样品经细菌分离、镜检、PCR检测,鉴定为沙... 雏鸭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某种鸭场临床上出现雏鸭零星死亡,采食量下降,剖检可见浆膜炎、包心包肝、肝脏肿大出血、脾脏出血坏死,送检样品经细菌分离、镜检、PCR检测,鉴定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联合使用头孢曲松钠、氟苯尼考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 混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