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高低畦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江明 韩小伟 +8 位作者 田雪慧 武利峰 高英波 李明军 李伟 李树兵 郝延杰 韩哲 高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4-72,共9页
为明确黄淮海流域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筛选适宜的种植模式以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于2020—2022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衡观35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小畦平作(SFP)、两高四低(THFLP)、四高两低... 为明确黄淮海流域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筛选适宜的种植模式以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于2020—2022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衡观35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小畦平作(SFP)、两高四低(THFLP)、四高两低(FHTLP)3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和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差异,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HFLP处理下小麦产量、穗数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最高,较SFP和FHTLP,2020—2021年产量分别提高23.65%、13.20%,穗数分别提高34.78%、18.83%,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分别提高45.89%、14.66%,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66.69%、16.94%;2021—2022年产量分别提高24.21%、10.13%,穗数分别提高38.55%、21.38%,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分别提高47.57%、13.64%,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75.30%、14.74%。3种种植模式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均高于花前营养器官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且2年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均以THFLP最高,与SFP、FHTLP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THFLP通过合理调整农田微地形优化小麦群体结构,达到增大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和加强花后干物质同化量的目的,以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是井灌区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模式 产量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穗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产量建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佳 张慧 +6 位作者 李宗新 钱欣 王良 赵海军 肖蓉 高英波 刘开昌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4-41,共8页
为明确灌水量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产量建成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以协同提升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本试验以高肥水冬小麦品种济麦22和耐旱冬小麦品种山农25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水处理(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拔节期和开... 为明确灌水量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产量建成及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以协同提升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本试验以高肥水冬小麦品种济麦22和耐旱冬小麦品种山农25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水处理(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 mm;W2: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 mm)对不同需水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灌水量与品种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适宜灌水量可显著提高不同需水型冬小麦品种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籽粒灌浆活跃期(P)和平均灌浆速率(V),进而提高产量。济麦22在W2处理下两年平均产量比W0和W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2.70%和9.03%;山农25在W1处理下两年平均产量比W0处理显著提高23.70%,与W2处理无显著差异。W1处理下,济麦22和山农25两年度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W2处理显著增加17.97%和39.84%。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品种和灌水量的交互作用对冬小麦产量建成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综上,灌水量、品种及其互作效应通过增加穗数、延长籽粒灌浆活跃期和提高平均灌浆速率来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化灌水量与品种匹配可实现冬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水量 品种 灌浆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