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环境污染事故中政府行为博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富昌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6期169-170,172,共3页
农业环境作为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与保障,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健康安全,近年来各级政府也逐渐高度重视农业污染事故的处置。以农业环境污染事故中上级政府与污染地政府行为分析为出发点,对在污染事故中双方的行为构建博弈模型,进一步分... 农业环境作为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与保障,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健康安全,近年来各级政府也逐渐高度重视农业污染事故的处置。以农业环境污染事故中上级政府与污染地政府行为分析为出发点,对在污染事故中双方的行为构建博弈模型,进一步分析其内在逻辑,并提出部分针对性的建议见解,为今后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提供相关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环境污染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尿素在农业生产和面源污染防控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薄录吉 李冰 +3 位作者 李彦 刘兆辉 曲召令 王艳芹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0-251,共12页
近年来,随着《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发布与实施,减肥增效已成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腐植酸尿素因其在减肥增效方面独特的优势,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尽管如此,腐植酸尿素的生产工艺及其... 近年来,随着《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发布与实施,减肥增效已成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腐植酸尿素因其在减肥增效方面独特的优势,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尽管如此,腐植酸尿素的生产工艺及其在农业生产和面源污染防控方面的应用推广仍存在许多问题。在农业减肥增效与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文中系统综述了腐植酸的活化方法、腐植酸与尿素的作用机理、腐植酸尿素的生产工艺、田间应用效果及在面源污染防控中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腐植酸尿素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重点及应用推广建议,为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活化 工艺流程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减肥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分析--以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柿子园都市生态循环农业园示范基地应用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富昌 张金玉 《南方农机》 2020年第24期59-60,共2页
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作为农业农村中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主推技术,对于增加当地农民收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都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示范效果。文章以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柿子园都市生态循环农业园示范基地在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应用上... 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作为农业农村中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主推技术,对于增加当地农民收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都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示范效果。文章以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柿子园都市生态循环农业园示范基地在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应用上的实践情况为例,对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的技术模式、技术要点及主要经验做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用于今后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渣 沼液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
作者 王莉 颜越 《农业工程技术》 2017年第20期9-9,共1页
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该文简要分析了全国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生态退化、水资源贫乏、人口与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问题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针菇菌渣复混配方栽培平菇试验 被引量:7
5
作者 韩建东 孙瑞祥 +6 位作者 曲召令 谢红艳 李瑾 杨鹏 姚强 黄春燕 宫志远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22,26,共4页
研究工厂化生产金针菇菌渣分别与苜蓿秸秆、玉米芯复混,对平菇生长发育、产量和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渣与苜蓿秸秆复混时,随着苜蓿秸秆添加量增加,菌丝满袋时间和原基萌发时间推迟,原材料成本呈上升趋势,生物学效率显著提高;当苜蓿... 研究工厂化生产金针菇菌渣分别与苜蓿秸秆、玉米芯复混,对平菇生长发育、产量和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渣与苜蓿秸秆复混时,随着苜蓿秸秆添加量增加,菌丝满袋时间和原基萌发时间推迟,原材料成本呈上升趋势,生物学效率显著提高;当苜蓿秸秆添加比例为30%时平菇产量与棉籽壳基质配方基本相同,生产收益最高;菌渣与玉米芯复混时,随着玉米芯添加量增加,菌丝满袋时间和原基萌发时间均提前,原材料成本升高,当玉米芯添加量为50%时,供试配方的产量和收益均达到最高,为工厂化金针菇菌渣与玉米芯复混栽培平菇的最适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菇菌渣 苜蓿秸秆 玉米芯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轮作系统苜蓿土壤磷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何晓雁 郝明德 +1 位作者 李丽霞 郭胜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6-1062,共7页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黄土高原旱地轮作系统中苜蓿(Medicago sativa)不同生长年份土壤的无机磷、有机磷形态及微生物磷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农牧区牧草有效磷素合理利用及区域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种植苜蓿的土壤全磷含量与苜...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黄土高原旱地轮作系统中苜蓿(Medicago sativa)不同生长年份土壤的无机磷、有机磷形态及微生物磷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农牧区牧草有效磷素合理利用及区域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种植苜蓿的土壤全磷含量与苜蓿种植年份成反比,连续种植苜蓿年份越长,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越小.苜蓿土壤中无机磷组分以Ca-P为主,占无机磷总量的74.0%~80.0%,且Ca10-P>Ca8-P>Ca2-P.有机磷占全磷总量的23.2%~25.4%,土壤有机磷以中活性有机磷为主,占有机磷总量的78.3%~79.5%.苜蓿的种植年份越长,土壤微生物磷含量越低.土壤微生物磷与土壤全磷、速效磷成极显著相关,故土壤微生物磷可作为土壤供磷能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轮作 苜蓿 微生物磷 无机磷组分 有机磷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化剂对镉污染土壤修复及小油菜吸收镉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仲子文 井永苹 +3 位作者 李彦 聂岩 许玉良 康馨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7-162,共6页
化学钝化技术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方法,施用钝化剂可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进而降低对作物的毒害。为探究复合钝化剂对土壤镉(Cd)污染的修复效果,本试验采用室内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在镉(Cd)污染土壤中施用钝化剂(10 g/... 化学钝化技术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方法,施用钝化剂可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进而降低对作物的毒害。为探究复合钝化剂对土壤镉(Cd)污染的修复效果,本试验采用室内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在镉(Cd)污染土壤中施用钝化剂(10 g/kg)对土壤镉活性及对小油菜Cd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钝化剂显著降低土壤中Cd弱酸提取态和可氧化态含量,提高残渣态含量,尤其施用钝化剂+种植小油菜处理的效果最佳,但施用钝化剂和种植小油菜处理对土壤pH值均无显著影响。培养28 d,与单种植小油菜处理相比,施加钝化剂处理的小油菜生物量显著提高78.3%;地上部和地下部对Cd的富集量分别显著减少41.4%和47.1%;小油菜Cd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表明钝化剂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显著,可为大田应用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化剂 CD污染 土壤修复 小油菜 生物量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乡县大蒜产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薄录吉 李冰 +6 位作者 高新昊 张荣全 曲召令 井永苹 王艳芹 李彦 刘强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83-88,共6页
为了解金乡县大蒜产地土壤综合质量状况,采用单项土壤肥力评价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单项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金乡县化雨镇和鸡黍镇两处大蒜产地的土壤进行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和重金属(A... 为了解金乡县大蒜产地土壤综合质量状况,采用单项土壤肥力评价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单项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金乡县化雨镇和鸡黍镇两处大蒜产地的土壤进行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和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调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化雨镇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高于鸡黍镇;化雨镇和鸡黍镇两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处于四级~六级(中偏低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大部分处于三级~四级(中偏高水平),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处于一级~二级(很高~极高水平);金乡县土壤综合肥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化雨镇土壤综合肥力总体水平优于鸡黍镇;大蒜产区土壤所有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背景值但均低于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53,为安全等级,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建议今后大蒜产区应重视协调氮磷钾投入,同时加强肥料、农药、灌溉水等投入品的重金属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土壤肥力 质量评价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刘长源 焦凤丽 +4 位作者 洪圣哲 孙池涛 张明明 张凯 李全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46-252,共7页
为了探索华北平原生物可降解地膜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为寻求更加环保的替代方式,解决地膜覆盖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设置普通PE地膜覆盖(PM)、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BM)、秸秆覆盖(SM)3种不同覆盖处理,以裸地不覆盖(CK)... 为了探索华北平原生物可降解地膜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为寻求更加环保的替代方式,解决地膜覆盖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设置普通PE地膜覆盖(PM)、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BM)、秸秆覆盖(SM)3种不同覆盖处理,以裸地不覆盖(CK)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春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覆盖处理对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在春玉米生育期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趋势,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生育期内先减小后增大。在春玉米收获期,2种不同覆膜处理均能提高上述3种酶活性,秸秆覆盖只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有提高作用。其中,对于土壤脲酶活性各个覆盖处理的提升效果明显,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58.73%,33.65%,83.84%和26.19%,50.98%,61.21%。与CK相比,各个覆盖处理都提高了表层0~10 cm土层内的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且以秸秆覆盖效果最优,分别显著提高了24.68%,11.10%,23.34%,而2个覆膜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土壤有效磷含量,各个覆盖处理没有显著的提高作用。综上所述,在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对于上述3种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与覆盖普通PE地膜的效果相似。因此,生物可降解地膜代替普通PE地膜覆盖到农田当中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地膜 秸秆覆盖 土壤酶活性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管理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曹春霞 朱升海 +5 位作者 颜越 龙武赐 黎淳 谢冰一 刘云慧 段美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4-482,共9页
许多研究发现有机管理可以改善农田土壤质量,但是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都存在此结论尚未明确。为探究有机管理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一个多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机管理农场及其附近常规管理农田进行土壤质量调查,对... 许多研究发现有机管理可以改善农田土壤质量,但是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都存在此结论尚未明确。为探究有机管理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一个多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机管理农场及其附近常规管理农田进行土壤质量调查,对比不同管理措施及大棚菜地、果园、露天菜地、农田边界、稻田田埂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质量的差异,并对不同管理措施下农田土壤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动物数量共计20个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发现虽然总体上(综合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均值)有机管理的土壤pH显著高于常规农田;但针对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有露天菜地和农田边界的土壤pH显著提高。总体上有机管理下土壤全磷、全钾、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但露天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农田。有机管理在总体上显著降低了土壤Cr、Cu、Ni、Zn含量;但针对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显著降低了大棚菜地土壤Cr、Ni、Zn含量,果园和稻田田埂土壤Cu含量,露天菜地和农田边界土壤Zn含量。有机管理虽然总体上均显著增加了土壤中蜘蛛目、倍足纲、步甲、蚯蚓的数量;但针对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显著增加了露天菜地地表蜘蛛目、倍足纲、步甲,稻田田埂地表步甲、土壤蚯蚓以及果园倍足纲数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方式下土壤质量差异明显,有机管理下蜘蛛目、倍足纲、步甲和蚯蚓等土壤动物较多,土壤pH较高,土壤P含量较低,重金属Cu、Pb、Zn、Cr含量较低,但并非在所有土地利用方式下都成立。由此可见,有机管理虽然总体上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但受具体管理措施、人为投入品数量和有机种植时间等因素影响,并非在所有土地利用方式下效果都显著,且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显著改善的指标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指标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管理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土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枣上8种农药的分析方法和残留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蕾 鞠易明 周力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7年第10期41-49,共9页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冬枣中8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上清液过滤后直接进样检测。本方法4个添加水平(0.005、0.05、0.2和5.0 mg/kg)的回收率在80%120%,RSD均<16%,最小检出浓度均为0.005mg/kg。...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冬枣中8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上清液过滤后直接进样检测。本方法4个添加水平(0.005、0.05、0.2和5.0 mg/kg)的回收率在80%120%,RSD均<16%,最小检出浓度均为0.005mg/kg。8种农药的线性范围在1~2000μg/L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和精密度完全符合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要求。本文还研究了冬枣栽培过程中,8种农药在不同施药条件下农药残留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在冬枣上的残留量和消解速度有很大差异,环境(温度、光、雨)和施药条件(采收间期、施药次数、施药剂量)的差异也是导致残留量不同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枣 农药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残留 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土壤农药污染研究进展与前沿--基于CiteSpace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黄现民 樊平 +3 位作者 闵建美 刘倩 张淑娟 于富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4-770,共7页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药施用强度不断增加,导致土壤等环境介质含有大量农药残留。为了把握土壤农药污染领域发展历程和关系脉络,明确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和前沿方向,本文利用CiteSpace 5.6.R4可视化软件,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获...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药施用强度不断增加,导致土壤等环境介质含有大量农药残留。为了把握土壤农药污染领域发展历程和关系脉络,明确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和前沿方向,本文利用CiteSpace 5.6.R4可视化软件,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获得的样本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国际土壤农药污染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和研究激增阶段。平稳发展阶段研究视角宽广,研究内容宽泛,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指导性意见。研究激增阶段热点多样,研究热度持续时间长;②中美法为主要贡献国家,但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并不紧密;③该领域研究受到国际高水平期刊的重视,值得后续深入探究;④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污染类型、降解机制和风险评估展开;⑤围绕农药生产、施用后遗留的有机污染展开污染源解析、污染空间分布、修复机理、风险评价等多角度探究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污染 土壤 CITESPACE 研究进展 前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农用地膜使用政策、执行标准与回收状况 被引量:79
13
作者 靳拓 薛颖昊 +4 位作者 张明明 周涛 刘宏金 张凯 习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1-420,共10页
农用地膜覆盖技术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除草等作用,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上不可或缺的农艺措施,为作物增产增收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随着农用地膜的用量和覆膜年限增加,废旧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 农用地膜覆盖技术具有良好的增温、保墒、除草等作用,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上不可或缺的农艺措施,为作物增产增收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长期重使用、轻回收,随着农用地膜的用量和覆膜年限增加,废旧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逐年增多,残膜污染已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的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总体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面临着政策不健全,监管有难度,执行不到位,回收、替代技术不成熟等困难和问题,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欧美与日本发达国家农用地膜推广使用方面的相关政策及标准,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农用地膜管理和回收经验,为今后制定出台适应中国国情的农用地膜管理政策提供参考。建议:(1)推进全程监管,出台相关法律规章,明确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管责任,建立全程监管体系,从源头上杜绝脱标地膜进入市场、铺进农田;(2)推进源头减量,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价,强化地膜使用控制,对水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减少地膜覆盖或不再使用地膜,对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提高地膜使用效率,降低使用强度;(3)推进回收利用,推动完善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农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推动建立区域性绿色补贴政策;(4)推进技术创新,依托科技平台,加大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强可降解地膜产品和技术跟踪,制定完善评价标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膜 使用政策 执行标准 回收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地膜对花生生长发育影响及残留情况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相松 房晓燕 +3 位作者 张凯 滕世辉 李晓霞 王献杰 《农学学报》 2019年第9期36-39,共4页
近年来,可降解地膜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但性能参差不齐,针对可降解地膜对作物生长发育及残留情况的系统研究较少。笔者采用对比试验和全生育期跟踪监测的方法,在花生上开展了不同类型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初步掌握了不同可降解地膜对花生... 近年来,可降解地膜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但性能参差不齐,针对可降解地膜对作物生长发育及残留情况的系统研究较少。笔者采用对比试验和全生育期跟踪监测的方法,在花生上开展了不同类型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初步掌握了不同可降解地膜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地膜残留情况。结果表明:普通地膜和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在保墒性能上表现更优异,可降解地膜在诱导期内的保温效果略优于普通地膜,产量有不同程度提升,残留率明显偏低,但降解特性差别较大,诱导期长短不一,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降解不稳定、速度不一致,个别全生物降解地膜诱导期较短作用不明显,4种降解地膜统一呈现出诱导期越长花生产量越高和畦面部分降解较快、覆土部分降解很慢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可降解地膜 花生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芹菜中甲拌磷及其代谢物残留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成 赵志强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4-296,共3页
建立了芹菜中甲拌磷及其代谢物(甲拌磷亚砜和甲拌磷砜)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以乙腈提取,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源(ESI+)和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定量。结果表明:芹菜基质中甲拌磷、甲拌磷亚... 建立了芹菜中甲拌磷及其代谢物(甲拌磷亚砜和甲拌磷砜)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以乙腈提取,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源(ESI+)和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定量。结果表明:芹菜基质中甲拌磷、甲拌磷亚砜和甲拌磷砜在0.01-0.1mg/L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较好(r〉0.995),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42-1.10μg/kg和1.4-3.6μg/kg;在5、50和100μg/kg三个添加水平下,甲拌磷、甲拌磷亚砜和甲拌磷砜的回收率为71.9%-90.2%,相对标准偏差为5.8%-9.9%。该法简单、准确、快速、灵敏,符合法规残留限量监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甲拌磷 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地膜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2
16
作者 金维政 颜越 +1 位作者 刘倩 闵建美 《南方农业》 2018年第14期182-183,共2页
农用地膜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已对中国农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使用面积不断扩大,残留地膜的危害也日趋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作物减产,污染农业环境。基于此,通过对农用地膜的使用现状、残留特征及影响因... 农用地膜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已对中国农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使用面积不断扩大,残留地膜的危害也日趋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作物减产,污染农业环境。基于此,通过对农用地膜的使用现状、残留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农用地膜污染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膜 污染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坊市地膜回收利用措施及建议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继民 管明乐 +2 位作者 李霞 侯正红 张凯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8期148-149,共2页
长期以来,地膜重使用、轻回收,残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潍坊市地膜回收利用现状,介绍了潍坊市推进地膜回收工作的重要措施,并提出建议,以期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全市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地膜 回收利用 措施 模式 山东潍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以东营市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岩 娄金华 +2 位作者 王智华 聂岩 刘菁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2期322-323,337,共3页
针对东营市水稻生产现状,分析在品种、田间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耐盐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研究、推进科技成果创新与集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稻米品牌产业化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水稻 现状 产业化 发展对策 山东东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