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中传统文化资本的独特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邵明华 高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0,共10页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资本,区别于西方人文经济学。结合文化经济学广义狭义说、布迪厄文化资本三形态说以及思罗斯比文化资本存量流量说,构建了“文化(经济伦理)-经济(劳动对象)-人(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分...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资本,区别于西方人文经济学。结合文化经济学广义狭义说、布迪厄文化资本三形态说以及思罗斯比文化资本存量流量说,构建了“文化(经济伦理)-经济(劳动对象)-人(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分析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中传统文化资本的独特价值。在经济伦理层面,以人为本的民本经济观念、守诺互利的诚信经营理念、贵和尚中的和合共生文化与贫富调节的大同发展追求等精神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提供了修正工具理性的传统人文精神;在劳动对象层面,作为内容生产来源的无形文化资源、经济价值外显的有形文化资源与文化生产活动的行为文化资源等资源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供给了满足文化生产消费需求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人力资本层面,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制度化传承的文化技能与师古不泥古的文化自觉等具身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培育了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力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传统文化资本 经济伦理 文化资源 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文化创新的新场域与新动能
2
作者 邵明华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43,共4页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根基,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绵延承续是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职责使命。青年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创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根基,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绵延承续是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职责使命。青年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创新文化内容生产、激活文化消费潜能、扩大文化传播力的主力军。需持续完善青年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青年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深度激发青年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蓄青春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创造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赵甜 曹守新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1-71,共11页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为中国企业创新效率提升提供了更多国际化机遇和挑战。文章依托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发展演变情况,并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为中国企业创新效率提升提供了更多国际化机遇和挑战。文章依托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发展演变情况,并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样本企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效率,随着倡议的不断推进,这种动态影响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不同类型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位于国家级战略区域内的企业、国有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非国有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并未发挥预期效果;(3)作用机制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影响内部吸收能力和外部合作网络两条渠道扩充国内外研发资本存量,进而拉动国内创新效率的提升。由此,文章从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扩充研发资本存量角度提出了我国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创新效率 吸收能力 合作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多元路径——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动态QCA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潘光曦 郭冰 侯冠宇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6,共11页
文章基于2011-2023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动态QCA方法,对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条件-新资源配置-新产业生态”三维框架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机理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实现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多维要素联动赋能,“资源配置协调主导... 文章基于2011-2023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动态QCA方法,对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条件-新资源配置-新产业生态”三维框架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机理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实现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多维要素联动赋能,“资源配置协调主导型”“技术-资源协同赋能型”“技术-资源-产业多元联动型”是赋能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的条件组态,创新技术发展与新资源配置在赋能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的多元路径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可为新质生产力多维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乡村 新技术条件 新资源配置 新产业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员教育培训的范式演进与创新路径
5
作者 尹传政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77,共3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学习教育视为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的生命线,通过持续锻造高素质党员队伍,不断夯实担当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学习教育视为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的生命线,通过持续锻造高素质党员队伍,不断夯实担当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党构建的独特教育范式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这一教育范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鲜明且严密的内在逻辑,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系统完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创新实践教育路径,以学习型政党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员教育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赵虎林 潘光曦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2-157,共6页
文章以黄河流域8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1—2021年流域内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的时序演变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从整体看,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水... 文章以黄河流域82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1—2021年流域内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的时序演变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从整体看,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水平逐渐转为良好协调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从收敛性看,黄河流域整体及上、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均显现出明显的收敛性特征;从空间自相关性看,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各城市之间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从差异结构看,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内差异远大于区域间差异,且上游地区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明显大于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金融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偏向型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价值——来自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晖 谢申祥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83,共19页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作为一项具有资本偏向型特征的税收优惠政策,兼具税收优惠与投资促进功能,其在实现“稳投资”作用的同时能否带动企业价值增长,是当前“稳增长”目标下,一项亟待考察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2011—2018年A股市场中的非...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作为一项具有资本偏向型特征的税收优惠政策,兼具税收优惠与投资促进功能,其在实现“稳投资”作用的同时能否带动企业价值增长,是当前“稳增长”目标下,一项亟待考察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2011—2018年A股市场中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借助资本市场对企业市场价值的评估,建立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表明,该项政策的实施对微观企业而言发挥了显著的价值创造效应,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加速折旧政策有助于企业专注主营业务,一方面可以加大实体投资比重,优化投资结构,从而促进企业价值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加创新产出,进而带动企业价值增值。多维度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非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实际控制人直接持股企业以及高市场化地区内的企业中,加速折旧政策的价值创造效应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企业全生命周期经营绩效预期的视角加深对加速折旧政策效应的理解,为结构性减税政策助力企业价值“稳增长”提供了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企业价值 投资结构 研发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历史耦合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4
8
作者 卓成霞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30,共9页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图景呈现与价值表达。从历史具象、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图景呈现与价值表达。从历史具象、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向坐标,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二者既有内在本质的统一性,又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耦合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 历史耦合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与危害 被引量:7
9
作者 郝书翠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78-81,共4页
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媒介飞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不断翻新花样。其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 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媒介飞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不断翻新花样。其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破坏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弱化、销蚀历史主动精神;瓦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需要提升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强化网络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党史学习 网络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跨界谈 社会工作专家谈关心下一代语言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德平 吴立忠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共2页
每天在常人世界展开的语言交流,尽管目的多样,效果不同,但日用而不自觉,很少有人注意到语言要素本身在交流过程中具有资源性。也就是说,对语言使用本身缺少元语用的反思和总结。如果离开常人世界,就会发现,对语言使用的元语用分析和研究... 每天在常人世界展开的语言交流,尽管目的多样,效果不同,但日用而不自觉,很少有人注意到语言要素本身在交流过程中具有资源性。也就是说,对语言使用本身缺少元语用的反思和总结。如果离开常人世界,就会发现,对语言使用的元语用分析和研究,可以助力形成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语言服务事业。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我们邀请来自社会工作服务及研究领域的两位专家,聚焦语言能力成长最敏感、最弱势的儿童群体,以实践经验说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不能停留于常人世界,而应从语言交流困难的人群身上发现语言政策创新的场域,展示语言现实的全貌。语言服务实践提供元语用分析的素材,语言政策的介入则可以创新转化机制,共同呈现语言研究和社会服务衔接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群体 中共中央办公厅 语言要素 关心下一代 转化机制 社会工作服务 语言交流 语言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科技观形塑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艳玲 陈慧玲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3,共10页
中国共产党科技观的形塑,可从三重维度来考量。从理论之维来说,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科学认知与能动把握,形成了关于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等诸要素之间辩证统一的系统理论。从历史之维来说,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科... 中国共产党科技观的形塑,可从三重维度来考量。从理论之维来说,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科学认知与能动把握,形成了关于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等诸要素之间辩证统一的系统理论。从历史之维来说,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观历经从“自力更生型”,到“自主创新型”再到“自立自强型”的演进。从现实之维来说,在吸纳以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秉持科技为民的价值取向、实现科技需求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致力于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等一系列现实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科技观 理论 历史 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绍华 《乡村论丛》 2022年第3期18-23,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绿色低碳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绿色发展特别是生态环保治理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发展成果有着更多的感受。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绿色低碳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绿色发展特别是生态环保治理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发展成果有着更多的感受。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保依然任重道远,“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加清醒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形势、挑战和压力,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绿色转型 现实挑战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引领逻辑 被引量:6
13
作者 邹庆国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2,共10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表征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正式进入人类现代化叙事之中。西方早发现代化之路及其基于西方经验的现代化理论,正面临着深重困境。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政党角色缺位,政治逻辑异化而走向依附式现代化之路。中国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表征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正式进入人类现代化叙事之中。西方早发现代化之路及其基于西方经验的现代化理论,正面临着深重困境。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政党角色缺位,政治逻辑异化而走向依附式现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近代以来“国家无效”和“社会一盘散沙”的历史难题中,把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开辟国家现代化新路的历史责任紧密结合,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政治逻辑。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质。党的理想与信仰、立场与使命融入现代化要素体系,推动政党价值与现代化价值的相融与互塑,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和叙事逻辑,实现了对西方话语垄断的解构和“元叙事”体系的拆解,创造出人类现代化的中国“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领导 中国式现代化 政治逻辑 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的发生学考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邹庆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30,共9页
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是一个具有元叙事意义的政治课题,无论是文本话语,还是表意逻辑,均饱含着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色。民主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凝结着党对执掌政权和自身建设的深远政治预见,“甲申对话”“窑... 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是一个具有元叙事意义的政治课题,无论是文本话语,还是表意逻辑,均饱含着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色。民主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凝结着党对执掌政权和自身建设的深远政治预见,“甲申对话”“窑洞对话”“赶考对话”从不同角度回应了历史周期率问题,形成了第一个答案的逻辑框架。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是探寻第二个答案的思考基点;“四个不容易”体现出对历史周期率政治意蕴的新阐释;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从“六条规定”到“八项规定”,从“三反”斗争到“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呈现出两个答案之间的逻辑承接关系。不存在唯一的、一劳永逸的答案,要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中继续探寻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周期率 民主新路 自我革命 发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党的建设基本方法探析
15
作者 韩强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30,146,147,共12页
方法问题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个基础性领域,目前全党对这一领域的重视与其应有地位不太相称,重视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运用至关重要。新时代党的建设方法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指导,也有一系列基本方法的... 方法问题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个基础性领域,目前全党对这一领域的重视与其应有地位不太相称,重视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运用至关重要。新时代党的建设方法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指导,也有一系列基本方法的正确运用,更有各种具体方法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正是这些方法的相互配合、有机统一,共同促进了党的建设的顺利开展。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创新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尤其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建设的基本方法,创新党的建设的具体方法。在以科学方法促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总结以科学方法促进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把方法创新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时代 党的建设 方法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创造人间奇迹的密码
16
作者 唐洲雁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54-57,共4页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卓越贡献。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卓越贡献。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密码所在。在未来征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党百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领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产业与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韧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申祥 高新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64,共18页
在全球价值链深度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渗透全产业链条,重塑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为兼顾价值链效率与安全提供了可能性。在定义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基础上,文章系统考察了数字产业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作用效果和微观机理。... 在全球价值链深度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渗透全产业链条,重塑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为兼顾价值链效率与安全提供了可能性。在定义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基础上,文章系统考察了数字产业发展对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作用效果和微观机理。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全球价值链韧性,在考虑相关稳健性因素后,其主要结论依然成立。机理分析表明,数字产业发展通过推动国内产业链整合和提高国内中间品种类来稳固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这种韧性提升效应在不同数字产业发展特征、行业和企业间呈现异质性,数字产业在高产业占比和高集聚水平的发展特征下对全球价值链韧性的促进效果更强,数字产业发展对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集中度行业以及民营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实现贸易方式转换、中间品进口替代和信息成本缩减对数字产业发挥韧性提升效果有明显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产业 产业链整合 国内中间品 全球价值链韧性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塑造“稳定预期”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基于时间银行及其衍生模式的比较分析
18
作者 齐从鹏 秦小峰 汪伟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8,共13页
如何加强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持续性,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需重点解决的难题。时间银行模式及其衍生的“时间转赠”和“经济反哺”模式是志愿激励中极具代表性的探索实践。这三种模式虽然皆以时间为媒介构建激励闭环、形塑志愿者的稳定预... 如何加强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持续性,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需重点解决的难题。时间银行模式及其衍生的“时间转赠”和“经济反哺”模式是志愿激励中极具代表性的探索实践。这三种模式虽然皆以时间为媒介构建激励闭环、形塑志愿者的稳定预期,但是蕴含的运行逻辑截然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亦有差别。为更好地促进志愿激励机制的创新,本文分析这三种模式,在把握志愿激励模式设计及运作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从运作机制、适用土壤、引导程序、配套条件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激励 稳定预期 时间银行 时间转赠 经济反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371
19
作者 张蕴萍 栾菁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89,共11页
我国农村摆脱了绝对贫困,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我国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经济通过将数据要素纳入农业生产、将数... 我国农村摆脱了绝对贫困,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我国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经济通过将数据要素纳入农业生产、将数字产品和服务融入农民生活、将数字化思维融入农村政务服务,助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与集约化、农民的技能提升与精神生活的满足、乡村治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提供了数字化动力。现阶段,薄弱的信息基础设施、短缺的数字人才以及不充分的数据共享等因素制约了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赋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此,需要通过政策体系的引导,找准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探索赋能作用有效发挥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为什么”命题的内在逻辑理路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艳玲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17-19,共3页
“马克思主义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发展史上最具魅力的思想武装,才促使中国共产党成长为“能”为人民和民族创造福祉的伟大政党;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发展史上最具魅力的思想武装,才促使中国共产党成长为“能”为人民和民族创造福祉的伟大政党;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才开启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熔铸其中,才促其发展为能够获得人民“好”评的重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为什么”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