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监测中心第二季度禽病检测动态
1
作者 马秀丽 鞠艳 +4 位作者 胡峰 于可响 黄兵 秦卓明 宋晓飞 《家禽科学》 2025年第7期1-4,共4页
2025年第二季度实验室共接收家禽临床送检样品1717份。利用PCR或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家禽主要疫病病原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现:鸡病原中,以呼吸道疾病和免疫抑制性病原为主,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传染性法氏囊... 2025年第二季度实验室共接收家禽临床送检样品1717份。利用PCR或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家禽主要疫病病原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现:鸡病原中,以呼吸道疾病和免疫抑制性病原为主,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9),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11%、22.54%和11.27%。进一步对IBDV分离株的VP2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当前IBDV的流行株为新型变异株与超强毒株并存,以新型变异株为主,且已出现不同于经典变异株的亚分支。鸭病原中,鸭新型呼肠孤病毒(D-REOV)占首位,阳性检出率为33.71%;其次是鸭圆环病毒1型(DCV-1)和细小病毒(GP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84%和20.22%。鹅病原中,鹅星状病毒(GAstV)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1.71%;其次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EOV)和鹅圆环病毒1型(GCV-1),分别为22.76%和1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禽 主要病原 阳性检出率 遗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监测中心第四季度禽病检测动态
2
作者 马秀丽 郭效珍 +4 位作者 刘丽萍 于可响 黄兵 秦卓明 宋晓飞 《家禽科学》 2025年第1期1-5,共5页
2024年第四季度本实验室共接收家禽临床送检样品2132份。利用PCR或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家禽主要疫病病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鸡病原中,以免疫抑制和呼吸道疾病为主,其中位居前三位的是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2024年第四季度本实验室共接收家禽临床送检样品2132份。利用PCR或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家禽主要疫病病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鸡病原中,以免疫抑制和呼吸道疾病为主,其中位居前三位的是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78%、23.21%和19.64%。鸭病原中,鸭新型呼肠孤病毒(D-REOV)占首位,其次是鸭圆环病毒1型(DCV-1)和鸭甲肝病毒1型(DHAV-1),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8.07%、19.30%和12.28%。进一步对DHAV-1和鸭甲肝病毒3型(DHAV-3)毒株的VP1基因分别进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证实,近年的DHAV-1流行毒株之间高度同源,而与过去的经典毒株具有一定的差异,且处于不同的遗传演化分支。DHAV-3流行株呈现出与DHAV-1相同的规律。鹅病原中,鸭坦布苏病毒(DTMUV)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5.81%;其余依次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EOV)为22.58%、鹅圆环病毒1型(GCV-1)为1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禽 主要病原 阳性检出率 遗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监测中心第一季度禽病检测动态
3
作者 马秀丽 刘小群 +4 位作者 郭效珍 于可响 黄兵 秦卓明 宋晓飞 《家禽科学》 2025年第4期1-5,I0006,I0007,共7页
2025年第一季度实验室共接收家禽临床送检样品1 474份。利用PCR或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家禽主要疫病病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鸡病原中,以免疫抑制和呼吸道疾病为主,位居前三位的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和H... 2025年第一季度实验室共接收家禽临床送检样品1 474份。利用PCR或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家禽主要疫病病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鸡病原中,以免疫抑制和呼吸道疾病为主,位居前三位的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9),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7.61%、22.02%和17.43%。进一步对IBV分离株的S1基因和AIV-H9分离株的HA基因分别扩增、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流行的IBV毒株属于GI-19基因型毒株,流行的AIV-H9毒株属于h9.4.2.5分支。鸭病原中,鸭圆环病毒1型(DCV-1)占首位,阳性检出率为21.21%;其次是鸭新型呼肠孤病毒(D-REOV)、细小病毒(GPV)和鸭环状病毒(CORV),阳性检出率均为15.15%。鹅病原中,番鸭呼肠孤病毒(MD-REOV)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6.32%;其次为细小病毒(GPV)和鹅圆环病毒1型(GCV-1),均为2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禽 主要病原 阳性检出率 遗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类型和能量水平对小型白羽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张亨 阎佩佩 +6 位作者 刘雪兰 伏春燕 高庆涛 商延 董以雷 李霞 石天虹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7-53,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豆粕型和玉米-杂粕型饲粮在高、低代谢能水平下对小型白羽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以筛选不同类型饲粮的适宜能量水平。将480只1日龄罗斯308×海兰褐肉鸡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高能(豆粕高能组)... 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豆粕型和玉米-杂粕型饲粮在高、低代谢能水平下对小型白羽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以筛选不同类型饲粮的适宜能量水平。将480只1日龄罗斯308×海兰褐肉鸡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高能(豆粕高能组)、玉米-豆粕型低能(豆粕低能组)、玉米-杂粕型高能(杂粕高能组)、玉米-杂粕型低能(杂粕低能组)4种饲粮。试验分前期(1~14日龄)、中期(15~35日龄)、后期(36~49日龄)3个饲养阶段,高能组三阶段代谢能水平依次为12.34、12.76、12.97 MJ/kg,低能组三阶段代谢能水平依次为12.13、12.55、12.76 MJ/kg。结果表明:(1)1~14日龄,各组间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2)15~35日龄,杂粕高能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豆粕高能组和豆粕低能组(P<0.05),杂粕低能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3)36~49日龄,豆粕低能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P<0.05);杂粕高能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其他3个组(P<0.05),料重比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P<0.05)。(4)49日龄,豆粕低能组体重高于杂粕高能组(P>0.05),显著高于豆粕高能组(P<0.05),豆粕高能组显著高于杂粕低能组(P<0.05)。(5)各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无显著差异(P>0.05);豆粕低能组的腹脂率低于豆粕高能组和杂粕高能组(P>0.05),显著低于杂粕低能组(P<0.05)。(6)各组毛利润从高到低依次为豆粕低能组、杂粕高能组、豆粕高能组、杂粕低能组。由此可见,饲粮类型和能量水平对小型白羽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以及经济效益都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且二者有明显交互作用;豆粕低能组营养水平更适合小型白羽肉鸡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粮类型 能量 肉鸡 生产性能 屠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琅琊鸡剩余采食量与生长及饲料效率性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宋策 刘杰 +10 位作者 王杰 雷秋霞 周艳 孙艳 李福伟 韩海霞 刘玮 李大鹏 郝丹 王述柏 曹顶国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4-1793,共10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上市日龄前琅琊鸡剩余采食量(RFI)与生长及饲料效率性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相关性。选用478只体重相近且有系谱记录的健康琅琊鸡,在相同饲养环境中进行单笼饲养,试验期自96日龄时开始至133日龄结束,共37 d。试验开始前... 本试验旨在探究上市日龄前琅琊鸡剩余采食量(RFI)与生长及饲料效率性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相关性。选用478只体重相近且有系谱记录的健康琅琊鸡,在相同饲养环境中进行单笼饲养,试验期自96日龄时开始至133日龄结束,共37 d。试验开始前、结束后均停料12 h后称个体重量(空腹),获得每个个体96日龄体重(BW96)、133日龄体重(BW133)、总采食量(FI),计算96~133日龄RFI、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饲料转化率(FCR),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根据RFI和全同胞家系信息,挑选出高、低RFI极端个体各22只,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测定;对2组试验鸡的生长及饲料效率性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个体动物模型,ADFI和RFI属于中等遗传力,其中ADFI的遗传力最高,为0.25,RFI次之,为0.24。高RFI组琅琊鸡的ADFI和FCR均极显著高于低RFI组(P<0.01),高、低RFI组琅琊鸡的ADG无显著差异(P>0.05)。琅琊鸡的RFI与ADFI、FC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低RFI组琅琊鸡的屠宰率、全净膛率极显著高于高RFI组(P<0.01);高RFI组琅琊鸡的腹脂率极显著高于低RFI组(P<0.01)。琅琊鸡的RFI与屠宰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全净膛率、胸肌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腹脂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高RFI组琅琊鸡的胸肌pH、腿肌pH极显著高于低RFI组(P<0.01);低RFI组琅琊鸡的胸肌肉色亮度(L^(*))值显著高于高RFI组(P<0.05);高RFI组琅琊鸡的胸肌肉色红度(a^(*))值极显著高于低RFI组(P<0.01)。琅琊鸡的RFI与胸肌pH、腿肌pH、胸肌肉色a^(*)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胸肌肉色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可知,琅琊鸡96~133日龄RFI为中等遗传力,以低RFI为选育指标可以提高上市日龄前期琅琊鸡的饲料利用效率且不影响生长性能;对低RFI的选择可提高琅琊鸡的屠宰性能,减少脂肪沉积,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琅琊鸡 剩余采集量 生长及饲料效率性状 屠宰性能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味子多糖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优化、表征及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6
作者 郑欢亭 衣云鹏 +5 位作者 张雨林 谭相振 张荣岭 赵增成 杨世发 刘建钗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5年第4期9-17,共9页
本研究旨在运用逆相蒸发法制备五味子多糖脂质体(SPL)并进行制备工艺优化、表征及体外释药性能研究。对影响SPL包封率的膜材比、脂药比、超声时间及水浴温度等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以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前提,利用Design Expert 10软件... 本研究旨在运用逆相蒸发法制备五味子多糖脂质体(SPL)并进行制备工艺优化、表征及体外释药性能研究。对影响SPL包封率的膜材比、脂药比、超声时间及水浴温度等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以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前提,利用Design Expert 10软件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并经试验验证工艺可行性;脂质体表征研究主要通过目视观察评估SPL物理稳定性,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解析囊泡结构完整性,使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通过纳米粒度仪检测多分散指数(PDI),并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检测脂质体化学结构完整性;通过体外药物释放试验评估脂质体的跨膜渗透特性。结果显示,逆相蒸发法制备SPL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膜材比2.29∶1(m∶m)、脂药比15.78∶1(m∶m)、超声时间9 min、水浴温度45℃。在此条件下预测SPL包封率为74.00%,验证值为72.90%,理论值与实际值相对偏差为1.51%。通过SPL表征研究发现,目视状态下SPL为半透明悬浊液,质地均一、无沉淀;透射电镜观察显示SPL形态完整、轮廓清晰、大小均匀;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54.9 nm,Zeta电位为(-46.76±0.60)mV,PDI为0.22;FTIR分析证实磷脂双分子层的完整性,且多糖与脂质体未发生化学键断裂等;体外药物释放试验证明,与五味子多糖相比,脂质体作为载体可有效延缓五味子多糖释放速度。本研究获得五味子多糖脂质体最佳制备工艺,脂质体表征良好,具有改善生物利用度的潜力,可为后续功能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多糖 脂质体 纳米颗粒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屠宰体重对长白猪背最长肌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及相关分析
7
作者 杜玉诗 郭建凤 《中国猪业》 2025年第3期50-62,共13页
本文研究分析了21头长白猪在92.4~118 kg屠宰体重阶段的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酸、肌内脂肪、蛋白质等的含量及其随屠宰体重变化的规律,以期为确定长白猪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将21头长白猪按体重分成3组,1组为92.4~100 kg阶段、... 本文研究分析了21头长白猪在92.4~118 kg屠宰体重阶段的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酸、肌内脂肪、蛋白质等的含量及其随屠宰体重变化的规律,以期为确定长白猪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提供依据。将21头长白猪按体重分成3组,1组为92.4~100 kg阶段、2组为100~110 kg阶段、3组为110~118 kg阶段。屠宰测定结果表明,92.4~118 kg阶段,屠宰体重对长白猪背最长肌中17种氨基酸含量影响显著(蛋氨酸除外),对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肌内脂肪含量影响不显著。其中,绝大部分氨基酸指标都以110~118 kg阶段极显著高于92.4~100 kg阶段。相关性分析显示,长白猪的多数胴体肉质指标与氨基酸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除眼肌面积、瘦肉率、皮脂率、a24、剪切力、肌内脂肪与部分脂肪酸有显著相关性外,其他胴体肉质性状指标与脂肪酸间无显著相关关系;氨基酸间相关性很强(蛋氨酸除外),棕榈酸与硬脂酸、亚油酸间,油酸与亚油酸间相关性显著,氨基酸与脂肪酸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除蛋氨酸外,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随屠宰体重的变化呈显著回归关系,即随长白猪屠宰体重的增大其升高或降低的趋势明显。综合分析,长白猪适宜屠宰体重为110~118 kg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宰体重 长白猪 背最长肌 氨基酸 脂肪酸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监测中心第三季度禽病检测动态
8
作者 马秀丽 鞠艳 +4 位作者 徐怀英 刘存霞 于可响 秦卓明 宋晓飞 《家禽科学》 2024年第10期1-4,共4页
2024年第三季度实验室共接收家禽临床送检样品1442份。利用PCR或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家禽主要疫病病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鸡病原中,以免疫抑制和呼吸道疾病为主,其中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2024年第三季度实验室共接收家禽临床送检样品1442份。利用PCR或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家禽主要疫病病原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鸡病原中,以免疫抑制和呼吸道疾病为主,其中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和马立克氏病毒(M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3.75%、22.5%和8.75%。分别对CIAV毒株VP1基因和MDV毒株Meq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CIAV在遗传演化过程中相对稳定,免疫压力下仍能检测到MDV强毒,其毒力变化尚待进一步研究。鸭病原中,鸭新型呼肠孤病毒(D-REOV)占首位,阳性检出率为25.0%;其次为鸭圆环病毒1型(DCV-1)和细小病毒(GP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3.21%和21.43%。鹅病原中,细小病毒(GPV)占居首位,阳性检出率为42.11%;其次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EOV)和鹅星状病毒(Gast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32%和15.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禽 主要病原 PCR 荧光定量PCR 阳性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兰花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与创新应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坤 王凤婷 +3 位作者 杨修镇 时川 吴立国 张亨 《家禽科学》 2025年第9期19-25,I0006,共8页
西兰花副产物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研究对象,因其富含膳食纤维、硫代葡萄糖苷、多酚类化合物及维生素等活性成分,在畜牧饲料、食品配料、生物农药等领域展现出多元化应用潜力。然而,由于其水分含量高易腐烂,且原料供应存在季节性波动... 西兰花副产物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研究对象,因其富含膳食纤维、硫代葡萄糖苷、多酚类化合物及维生素等活性成分,在畜牧饲料、食品配料、生物农药等领域展现出多元化应用潜力。然而,由于其水分含量高易腐烂,且原料供应存在季节性波动,产业化进程面临技术瓶颈。本文系统解析西兰花副产物的组分特征,对比传统粗放型饲料化利用与新兴的纳米递送载体构建、植物源抗菌剂开发等高值化路径,提出西兰花加工副产物的创新方向,为推动西兰花副产物从低效耗散型向闭环式高值利用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兰花副产物 资源化利用 畜牧饲料 食品配料 生物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克夏猪种质特性及其在优质肉猪产业中的应用
10
作者 孙亚静 张勤 王继英 《中国畜禽种业》 2025年第8期83-89,共7页
在养猪生产中,猪品种是决定养猪产业经济效益、猪肉产品品质以及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巴克夏猪(Berkshire pig)作为兼具历史传承与产业价值的培育猪种,其发展历程折射出全球生猪产业从脂肪型到瘦肉型再到优质肉型的消费导向变迁。... 在养猪生产中,猪品种是决定养猪产业经济效益、猪肉产品品质以及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巴克夏猪(Berkshire pig)作为兼具历史传承与产业价值的培育猪种,其发展历程折射出全球生猪产业从脂肪型到瘦肉型再到优质肉型的消费导向变迁。自20世纪初起,我国开始引入巴克夏猪,在随后百余年内,巴克夏猪历经英系、俄系、日系及美系等多代种质迭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针对巴克夏猪的培育历史、种质特性、全球传播、兴衰转折以及在我国养猪生产中的利用实践进行了系统综述。结合消费升级背景下优质肉猪市场的实际需求,总结了三大开发应用模式,旨在为巴克夏种质资源开发及我国优质肉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克夏 培育历史 杂交利用 优质肉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