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引导下立体定向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肖兴花 李丽 庞守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7期3127-3130,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卵圆孔定位并立体定向穿刺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术前磁共振检查排除颅内病变。术前CT薄层扫描,通过Bra...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卵圆孔定位并立体定向穿刺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术前磁共振检查排除颅内病变。术前CT薄层扫描,通过Brain LAB手术计划系统确定患侧卵圆孔的三维坐标,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穿刺患侧卵圆孔,根据疼痛分布范围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术中阻抗250~400Ω,平均289Ω。8例患者一次治愈。3例上颌支+眼支疼痛的患者治疗后上颌支的疼痛立即消失,1周内眼支分布区的疼痛也消失。所有患者触觉得以保留。3例患者在热凝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血压增高,经过镇静和(或)让患者大声喊叫后可使其降至正常范围后继续治疗;2例术后由于紧张和血压升高等出现一过性眩晕,无其他重大不良反应。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的关键在于卵圆孔的准确定位,在CT引导和立体定向仪辅助下,卵圆孔穿刺准确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立体定位技术 卵圆孔 三叉神经节 射频热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2
2
作者 薛彦忠 郝培来 +1 位作者 黄宝荣 郭仕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411-414,共4页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方法对138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开颅夹闭动脉瘤组(60例)、血管内治疗组(56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22例)。 结果 ...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方法对138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开颅夹闭动脉瘤组(60例)、血管内治疗组(56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22例)。 结果 138例患者中60例接受手术夹闭治疗,56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2例内科保守治疗;4例死亡,134例痊愈。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常为单发的中小动脉瘤。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 病因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桂利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姜宝英 项建平 徐厚池 《医药导报》 CAS 2003年第5期313-315,共3页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利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作用,探讨盐酸氟桂利嗪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作用机制.方法:将SAH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SAH对照组24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治疗组不同时期血浆中ET...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利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作用,探讨盐酸氟桂利嗪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作用机制.方法:将SAH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SAH对照组24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治疗组不同时期血浆中ET含量,并与SAH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27例)比较.结果:SAH对照组于用药前及用药7,14 d和4周血浆ET含量分别为(68.38±15.42),(60.45±11.34),(56.83±9.31),(55.25±8.23) pg·mL-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2.12±6.35) pg·mL-1(P<0.01,P<0.05);治疗组用药前及用药7,14 d和4周血浆ET含量分别为(66.72±17.21),(42.30±13.43),(46.52±10.35),(48.31±9.16) pg·mL-1,与SAH对照组用药后同期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组用药不同时期血浆ET含量明显低于用药前(P<0.01).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能明显降低SAH增高的血浆ET水平,从而预防和治疗SAH后CVS,保障脑组织的血液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桂利嗪 盐酸 出血 蛛网膜下腔 内皮素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肢体抖动为主要表现的烟雾病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薛彦忠 郝培来 +3 位作者 郭仕峰 田立强 项建平 公伟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376-377,共2页
患者女,19岁.因发作性失语3 h,于2004年2月7日入院,8年前有过脑梗死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脑神经检查正常,颈部柔软,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双膝反射(++),双Babinski征阴性.感觉、共... 患者女,19岁.因发作性失语3 h,于2004年2月7日入院,8年前有过脑梗死病史.体格检查: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脑神经检查正常,颈部柔软,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双膝反射(++),双Babinski征阴性.感觉、共济运动均正常.脑MR及MRA检查后,发现右顶枕叶交界区长T1、长T2信号(图1,2),左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闭塞,右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高度狭窄(图3,4),诊断为烟雾病(Moyamoya),给予抗栓剂和促脑细胞代谢剂治疗,病情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抖动 临床表现 烟雾病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