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垄向和株行距配置对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真真 李仪曼 +3 位作者 栾恒 许良鹤 胡泓 魏珉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67,共5页
为了寻求日光温室果菜适宜机械化的种植模式,本试验以番茄为试材,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垄向和株行距配置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主区为垄向,设置NS(南北垄向)和EW(东西垄向)两水平;副区为株行距,在666.7m^(2)栽植密度约2... 为了寻求日光温室果菜适宜机械化的种植模式,本试验以番茄为试材,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垄向和株行距配置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主区为垄向,设置NS(南北垄向)和EW(东西垄向)两水平;副区为株行距,在666.7m^(2)栽植密度约2400株的前提下,设T40(大行距100cm,小行距40cm,株距40cm)、T30(大行距140cm,小行距40cm,株距30cm)和T25(大行距180cm,小行距40cm,株距25cm)三水平。结果表明:相同垄向,随着行距增大、株距减小,番茄株高呈上升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果实成熟时间提前,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果实产量和品质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T30处理综合表现最优;相同株行距,与南北垄向相比,东西垄向番茄株高、茎粗、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果实成熟时间、品质等差异不显著,产量以T30处理增加较显著;南北垄向相邻双行之间植株生长和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东西垄向相邻双行之间植株生长和产量存在一定差异,但小于日光温室内南、北位置所造成的差异。综合冬春和秋冬两茬试验结果,日光温室番茄可以采用东西向宽行种植,适宜株行距为大行距140cm、小行距40 cm、株距3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垄向 株行距 番茄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畦类型对设施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常昊 王传清 +4 位作者 李仪曼 张大龙 李岩 魏珉 曹欣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2,共4页
为探索标准化种植模式,推动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进程,本试验以大型粉果番茄品种‘圣罗兰3681’为试材,在保持666.7m2栽植2 400株左右的密度前提下,设置平畦双行、小高垄双行、高畦双行和高畦单行4种处理,研究不同垄畦类型对早春番茄生长... 为探索标准化种植模式,推动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进程,本试验以大型粉果番茄品种‘圣罗兰3681’为试材,在保持666.7m2栽植2 400株左右的密度前提下,设置平畦双行、小高垄双行、高畦双行和高畦单行4种处理,研究不同垄畦类型对早春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惯用的平畦双行、小高垄双行栽培相比,高畦双行和高畦单行栽培能够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叶片光合能力,促进植株生长,提早采收期,并提高果实产量。高畦双行番茄产量分别较平畦双行、小高垄双行增加11.4%和7.8%,更适合设施内机械化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番茄 垄畦类型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覆盖大跨度塑料拱棚采光保温性能研究
3
作者 王传清 管梦真 +4 位作者 付成高 王红英 李军 杜玉芬 魏珉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第1期59-62,共4页
以不同结构多重覆盖大跨度拱棚和下挖式厚土墙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对冬季光照和温度环境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表明,12月~翌年3月,东西延长拱棚平均光照强度较南北延长拱棚提高38.0%,较日光温室提高5.2%。12月~翌年2月,双膜双被覆盖下,南... 以不同结构多重覆盖大跨度拱棚和下挖式厚土墙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对冬季光照和温度环境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表明,12月~翌年3月,东西延长拱棚平均光照强度较南北延长拱棚提高38.0%,较日光温室提高5.2%。12月~翌年2月,双膜双被覆盖下,南北延长和东西延长拱棚夜均最低气温分别比外界提高13.8℃和18.4℃,比日光温室分别低6.2℃和1.6℃;室外平均最低气温-15.3℃的极端天气条件下,三者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6.8℃、9.3℃和10.4℃。3月上中旬,双膜单被覆盖下,南北延长和东西延长拱棚夜均最低气温相比室外提高11.1℃、12.4℃,相比日光温室降低2.2℃和1.1℃;3月中下旬,单膜单被覆盖下,南北延长和东西延长拱棚夜均最低气温较室外分别提高8.4℃、9.1℃,较日光温室分别降低4.4℃、3.7℃。三种不同类型设施内部光照、温度的空间分布均匀性以南北延长大跨度拱棚最好,东西延长大跨度拱棚次之,下挖式厚土墙日光温室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覆盖 塑料大棚 保温性能 采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塑料大棚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小芸 何明霞 +4 位作者 李仪曼 杨甜 张大龙 魏珉 曹欣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18期54-57,共4页
为了探索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大棚黄瓜栽培模式,以黄瓜品种‘硕丰218'为试材,在3500株/667m^(2)左右栽培密度下,以传统大小行栽培(大行距0.80m,小行距0.40m,株距0.315m)为对照,研究了T1(大行距1.0m,小行距0.40m,株距0.27m)、T2(大行距1... 为了探索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大棚黄瓜栽培模式,以黄瓜品种‘硕丰218'为试材,在3500株/667m^(2)左右栽培密度下,以传统大小行栽培(大行距0.80m,小行距0.40m,株距0.315m)为对照,研究了T1(大行距1.0m,小行距0.40m,株距0.27m)、T2(大行距1.20m,小行距0.40m,株距0.235m)、T3(大行距1.40m,小行距0.40m,株距0.21m)T4(大行距1.60m,小行距0.40m,株距0.19m)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黄瓜植株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增大、株距减小,黄瓜株高和叶面积呈升高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叶片色素含量、果糖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T2处理最高,产量方面以T2处理折合667m^(2)产量最高,且与CK相比增产4.26%。综合本试验结果,大棚黄瓜可采用大行距1.20m、小行距0.40m、株距0.235m的栽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行距配置 黄瓜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