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学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8-59,共2页
反思针灸学研究60余年的历史,有许多经验需要吸取。从研究环境的改善到研究思路的拓展、研究方向的探索、研究方法的选用、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的确定等,都留下了许多教训。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还与这支队伍... 反思针灸学研究60余年的历史,有许多经验需要吸取。从研究环境的改善到研究思路的拓展、研究方向的探索、研究方法的选用、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的确定等,都留下了许多教训。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还与这支队伍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有重要关系,而知识结构的问题又与大学及研究生教育质量低下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针灸学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知识结构 科研管理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不应受制于传统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美芹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19,共3页
创新无止境,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不应当受制于古人总结的概念、学说。将传统的概念范畴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中医针灸需要人文滋养,但人文滋养无法取代科学的支撑。以传统概念体系指导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是事前... 创新无止境,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不应当受制于古人总结的概念、学说。将传统的概念范畴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中医针灸需要人文滋养,但人文滋养无法取代科学的支撑。以传统概念体系指导现代针灸学的科学研究是事前为自己设置的桎梏,这类课题立项时就决定了其结果的悲壮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针灸学 传统针灸学 科学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针灸学研究应当警惕被文化绑架 被引量:2
3
作者 晁储然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75,共2页
针灸学的文化属性由其漫长的历史积淀特质所决定,针灸学的科学属性由其在现实中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的探索过程所决定。针灸学的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永远无法分离,但无法实现同一个角度的双面认识。不能以其文化... 针灸学的文化属性由其漫长的历史积淀特质所决定,针灸学的科学属性由其在现实中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的探索过程所决定。针灸学的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永远无法分离,但无法实现同一个角度的双面认识。不能以其文化属性而排斥科学属性,不能利用文化角度的认识方法和认识结果取代科学角度的探索方法和探索结果,反之亦然。文化的针灸可以努力固守,以保个性的纯洁与永恒;但科学的针灸需要不断发展,以超越个性文化而走向科学大同。现代针灸学研究应当警惕被文化绑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针灸学 传统针灸学 文化属性 科学属性 文化绑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事业发展路漫漫——纪念《山东省中医条例》颁布15周年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善华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90,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萎缩,中医药诊疗技术方法使用率低下,办医模式跟从西医院,备受质疑,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表明中医事业发展之路依旧充满曲折,反思其中的原因,既有对《山东省中医条例》认识、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对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萎缩,中医药诊疗技术方法使用率低下,办医模式跟从西医院,备受质疑,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表明中医事业发展之路依旧充满曲折,反思其中的原因,既有对《山东省中医条例》认识、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对中医药的作用、地位的认识脱离客观现实的问题,甚至错把规律当问题。保持中医教育、科研、临床各个环节的高度开放性对促进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如不能在开放中将特色转化为现实优势,"特色"之路恐将越走越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服务能力 中医发展规律 中医优势 中医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针灸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模式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0,共2页
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并不相容,应当在检验中继承好的临床经验。证实是有效的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可以是传统角度的,也可以是现代角度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有机过程,不应将二者分割、对立起来。既往研究工作中的... 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并不相容,应当在检验中继承好的临床经验。证实是有效的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可以是传统角度的,也可以是现代角度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密切关联的有机过程,不应将二者分割、对立起来。既往研究工作中的许多失败源于对传统理论或概念的实证,继承与发展不应当受到传统理论认识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针灸学 继承 发展 关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统计 被引量:7
6
作者 魏凌波 陈少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319-321,共3页
目的:探索分析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取穴及组方规律。方法:所有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均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11年—2011年11月。对这些文献相关穴位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115篇... 目的:探索分析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取穴及组方规律。方法:所有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均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11年—2011年11月。对这些文献相关穴位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115篇文献中,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涉及了14条经脉和包括经外奇穴在内的134个穴位、107个处方,所取穴位经脉归属前三位的依次为膀胱经、督脉、和肾经;以6个主穴组方的文献相对较多。结论: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取穴与组方较为繁乱复杂,其规律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更年期综合征 取穴规律 组方规律 现代针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科学与中医文化有关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共3页
对中医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的片面认识及相关内容归属的混乱,导致了一些重大中医科研项目的选题错误。预设附着于传统文化外衣下的专业概念、专业理论的科学真理性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不可能获得预期结果。中医学的文化研究应当梳理出其核... 对中医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的片面认识及相关内容归属的混乱,导致了一些重大中医科研项目的选题错误。预设附着于传统文化外衣下的专业概念、专业理论的科学真理性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不可能获得预期结果。中医学的文化研究应当梳理出其核心价值体系,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应当与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针灸学 现代针灸学 中医文化 中医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65,共3页
建立和完善现代针灸学体系是针灸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现代针灸学的创新基点首先应立足于探索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的相关规律,主要包括:(1)应当重视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取穴组方规律的研究;(2)应当重视针刺作用的基本规律... 建立和完善现代针灸学体系是针灸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现代针灸学的创新基点首先应立足于探索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的相关规律,主要包括:(1)应当重视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取穴组方规律的研究;(2)应当重视针刺作用的基本规律与针刺治疗方案中的关键共性因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作用规律 取穴组方规律 针刺作用规律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针灸学的开放与创新——《系统针灸学》的启示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9-81,共3页
现代针灸学具有开放品质、创新品质、发展品质,这些品质构成了现代针灸学的基本特点。朱兵的《系统针灸学》再次展现了现代针灸学的这些品质。正确认识现代针灸学的这些品质,对于准确把握针灸学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针灸学要转... 现代针灸学具有开放品质、创新品质、发展品质,这些品质构成了现代针灸学的基本特点。朱兵的《系统针灸学》再次展现了现代针灸学的这些品质。正确认识现代针灸学的这些品质,对于准确把握针灸学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针灸学要转型发展为现代针灸学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必然,这一转化过程离不开与中西医学和生命科学的沟通和嫁接。系统针灸学的研究方法符合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科学方法与还原论方法是互补的。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规律的本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针灸学 系统针灸学 双向调节 生物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道”认识的深化与“针灸文化”的弘扬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1,共2页
"针术"、"针道"、"针灸文化"各有不同的内涵。前两者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求真,应当加强探索。既不能以文化保护或文化回归的名义淡化对"针术"、"针道"的科学研究... "针术"、"针道"、"针灸文化"各有不同的内涵。前两者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求真,应当加强探索。既不能以文化保护或文化回归的名义淡化对"针术"、"针道"的科学研究,也不能以科学探索的名义排斥对针灸学文化的弘扬。针灸学的科学研究与文化解读不能相互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学 针灸技术 针灸原理 针灸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科不同结构层次的变化看针灸学的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0,共2页
经络学说作为传统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没有任何实质性发展。经络学说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并没有获得任何质的深化。但传统针灸学内经验一类的从属性内容获得了极大丰富。现代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为针灸学核心创新的标志,其发... 经络学说作为传统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没有任何实质性发展。经络学说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并没有获得任何质的深化。但传统针灸学内经验一类的从属性内容获得了极大丰富。现代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为针灸学核心创新的标志,其发展和完善依然任重道远。针灸学必须要有可靠的技术和科学的指导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针灸学 现代针灸学 针刺作用规律 科学理论 学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眠症现代针灸的腧穴谱 被引量:9
12
作者 孔熠 王爱芸 +3 位作者 尹建伟 徐泽 卜彦青 杜广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9-1052,共4页
目的:对现代针灸防治失眠的临床选穴进行归纳研究,为确立标准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94年1月1日—2015年10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失眠文献。检索项:主题或全文,检索词:"失眠"或含"不寐"。... 目的:对现代针灸防治失眠的临床选穴进行归纳研究,为确立标准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94年1月1日—2015年10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失眠文献。检索项:主题或全文,检索词:"失眠"或含"不寐"。检索并记录针灸防治失眠文献量及所有腧穴使用频次,分析针灸防治失眠的临床推荐腧穴及其归经、分部、穴位特性。结果:纳入179篇文献,涉及119个腧穴,临床(频次>23者)有神门、三阴交、百会、四神聪等共计20个腧穴;腧穴分部以头面颈项部、下肢部居多;十四条经脉均有涉及,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为主。结论:结合古代文献及教材,现代针灸防治失眠推荐纳选腧穴有神门或心俞、百会或四神聪、三阴交、申脉、照海、足三里、风池或风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文献研究 针灸疗法 腧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辨病是现代针灸临床的基础和方向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碧玮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5-77,共3页
明确疾病诊断是进行干预的基础,针灸学也不例外。在古代历史文化背景下,由于对疾病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辨证施治体系曾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现代科学文化背景下,辨证施治体系已与针灸临床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取而代之的应当是辨... 明确疾病诊断是进行干预的基础,针灸学也不例外。在古代历史文化背景下,由于对疾病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辨证施治体系曾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现代科学文化背景下,辨证施治体系已与针灸临床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取而代之的应当是辨病治疗。疾病的复杂性要求正确辨病,职业高风险性要求正确辨病,现代针灸学发展要求辨病治疗,国际交流要求辨病治疗,针灸临床客观现状要求辨病治疗。正确辨病是现代针灸临床的基础和方向,这是由现实需要和针灸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针灸学 辨证施治体系 辨病治疗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语境下的现代针灸学与人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碧玮 陈少宗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74,93,共3页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追求不同,在针灸学领域既不能将二者混淆,也不能将二者完全对立。科学语境下的现代针灸学技术不能缺少人文滋养,人文关怀始终贯穿于针灸施术的全过程。针刺的正确方法和关键点,首先是调治精神活动。"治神"...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追求不同,在针灸学领域既不能将二者混淆,也不能将二者完全对立。科学语境下的现代针灸学技术不能缺少人文滋养,人文关怀始终贯穿于针灸施术的全过程。针刺的正确方法和关键点,首先是调治精神活动。"治神"也就是"治心",包括针刺前的"治心"、针刺操作过程中的"治心"。针刺前的"治心",重在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犹豫。针刺操作过程中的"治心"是指针刺施术过程中要求医生要宁心静气,以便仔细观察患者对针刺的反应,更好地掌控行针的力度。"治心"是促进医患互信、增强患者依从性的关键。人文精神在指导现代针灸学的研究中应当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现代针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三阴交 丰隆等对脑血栓患者TXA_2 PGF_(1α)的影响与其基础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少宗 王黎明 郭珊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68-1769,共2页
目的:探索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楚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45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辰时、巳时、申时各治疗15例。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进针得气后接G680... 目的:探索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楚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45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辰时、巳时、申时各治疗15例。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进针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30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在针刺前1天8∶00~8∶10、针刺3个疗程后次日8∶00~8∶10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后分离血清并超低温冷冻保存备检TXB2、PGF1α。结果:电针治疗3个疗程后本组患者的TXB2、PGF1α、TXB2/PGF1α都能够获得十分明显的改善,而且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程度均与针刺之前TXB2、PGF1α、TXB2/PGF1α的基础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直线数量关系,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4>r0.01(43)、P<0.01,r=-0.717>r0.01(43)、P<0.01,r=0.918>r0.01(43)、P<0.01。结论:再次表明,在一定范围之内,机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明显,针刺调节效应也就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脑血栓 电针疗法 TXB2 PGF1Α 针灸效应 数量关系 机能状态 直线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单穴 多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少宗 张秉芬 王黎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04-2005,共2页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等多穴组,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min及起针后30、60、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等多穴组,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min及起针后30、60、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20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这一差别在起针后不久又逐步缩小。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 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留针时间 针刺的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不同穴位对中重度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少宗 卜彦青 郭珊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33-1636,共4页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和多穴治疗中度、重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57人次,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15人次。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和多穴治疗中度、重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57人次,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每组各观察15人次。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VAS读值。结果:针刺后,各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min内,各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针刺止痛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各组P<0.01);两组中度疼痛患者、两组重度疼痛患者针刺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二者的交互效应P>0.05);针刺单穴组的止痛效应不及多穴组(综合指标均P<0.05)。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中度疼痛患者、两组重度疼痛患者针刺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原发性痛经 重度原发性痛经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 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留针时间 针刺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期门、阳陵泉对炎性低张力胆囊运动影响时效规律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18
作者 魏凌波 杜帅 陈少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264-1265,共2页
目的:比较针刺期门与期门配阳陵泉穴对炎性低张力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两组穴位(期门和期门配阳陵泉)的针刺,并通过B超下监测针刺后胆囊体积的变化,描记出针刺对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曲线。结果:针刺两穴位... 目的:比较针刺期门与期门配阳陵泉穴对炎性低张力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两组穴位(期门和期门配阳陵泉)的针刺,并通过B超下监测针刺后胆囊体积的变化,描记出针刺对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曲线。结果:针刺两穴位组20 min之后,胆囊均出现明显的舒缩性变化。两组间时间效应与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慢性胆囊炎时,留针时间以50 min为宜,并且期门与阳陵泉穴在调节胆囊动力方面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 低张力胆囊 针刺疗法 胆囊动力学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刺十七椎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时止痛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少宗 李艳梅 +2 位作者 翟华普 曲延 高树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55-1356,共2页
进一步比较了留针30min内,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时止痛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刺十七椎组、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组,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 进一步比较了留针30min内,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时止痛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刺十七椎组、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组,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进针5min后即有明显作用(P<0.05);留针30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20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单刺十七椎(P<0.05),并持续到起针。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并且两组患者在留针30min内的VAS读值变化趋势相同,但留针后期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提示:恰当配穴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针刺作用规律 即时止痛作用 针刺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不同穴位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少宗 李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78-1880,共3页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轻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一组为单刺十七椎、另一组为针刺十七椎...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轻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一组为单刺十七椎、另一组为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每组轻度疼痛患者各观察45人次。均留针30分钟,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分钟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5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这种差别一直维持到起针后2小时。起针后30min左右针刺止痛作用减退到极点。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无论单刺十七椎、还是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留针时间不易短于3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原发性痛经 针刺作用时效规律 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留针时间 针刺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