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枯芩与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h17/Treg免疫失衡的调节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伟 罗雅琴 +2 位作者 于新阳 董红敬 王晓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5期535-539,546,共6页
目的比较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ROR-γt)/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SD大鼠... 目的比较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ROR-γt)/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枯芩组、条芩组和美莎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高度白酒灌胃+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联合诱导法,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枯芩组、条芩组给药剂量均为5.25 g·kg^(-1)·d^(-1),美沙拉嗪组给药剂量为0.266 g·kg^(-1)·d^(-1),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8 d。给药结束后,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IL-17A、IL-10、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水平;分离脾脏和结肠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h17、Treg细胞比例,计算Th17/Treg比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ROR-γt、Foxp3 mRNA表达水平;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ROR-γt、Fox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6、IL-17A、脾脏Th17细胞比例、Th17/Treg、结肠组织ROR-γ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血清IL-10、IL-35、TGF-β_(1)、脾脏Treg细胞比例、结肠组织Fox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给药28 d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IL-6、IL-17A、脾脏Th17细胞比例、Th17/Treg、结肠组织ROR-γ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血清IL-10、IL-35、TGF-β_(1)、脾脏Treg细胞比例、结肠组织Fox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与枯芩组比较,条芩组、美沙拉嗪组在降低IL-6、IL-17A,增加IL-10、IL-35、TGF-β_(1)水平,调节ROR-γt mRNA和蛋白表达方面(P<0.05或P<0.01)均优于枯芩组。结论枯芩、条芩可能通过调控转录因子ROR-γt、Foxp3表达,恢复Th17/Treg免疫失衡,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发挥治疗湿热型UC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枯芩 条芩(或子芩) 提取物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Th17/Treg失衡 细胞因子 ROR-γt Foxp3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芩与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2
作者 黄伟 罗雅琴 +2 位作者 于新阳 董红敬 王晓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3期313-318,共6页
目的比较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药效学差异。方法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枯芩组、条芩组和美莎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高度白酒灌胃+5%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诱导法... 目的比较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药效学差异。方法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枯芩组、条芩组和美莎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高度白酒灌胃+5%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诱导法,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枯芩组、条芩组给药剂量均为5.25 g·kg^(-1)·d^(-1),美沙拉嗪组给药剂量为0.266 g·kg^(-1)·d^(-1),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8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评价大鼠体质量变化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称取大鼠结肠质量,量取结肠长度,并计算结肠单位长度质量;进行大鼠结肠组织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降低,结肠长度显著缩短,DAI评分、结肠质量、结肠单位长度质量和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增加,TGF-β_(1)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上皮层发生脱落,边缘散乱,隐窝不清晰,黏膜层有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且入侵黏膜下层,肠腺紊乱。与模型组比较,枯芩组、条芩组、美沙拉嗪组大鼠上述指标和相关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与枯芩组比较,条芩组、美沙拉嗪组在增加结肠单位长度质量、降低DAI评分、改善炎症因子水平方面均优于枯芩组(P<0.05或P<0.01)。结论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UC大鼠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条芩优于枯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枯芩 条芩(或子芩) 美莎拉嗪 提取物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苦参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天泽 宋娟 +5 位作者 尹传华 杜楠 刘春杰 王利宁 李克明 张贺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8期38-42,共5页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于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苦参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用IL-6处理造模后加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检测IL-6处理模型组及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各...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于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增殖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苦参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用IL-6处理造模后加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检测IL-6处理模型组及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各组HT-29细胞活力及p53蛋白表达情况。通过网络检索TCMSP、OMIM和Disgenet三个数据库得到苦参主要活性成分及对应疾病的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将苦参对结肠癌的潜在靶点构建PPI,将药物疾病共同基因导入Metasacpe数据平台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模型组细胞活力较空白组增强,p5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经苦参碱干预后各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53蛋白表达水平增高。通过网络检索数据库共检索出苦参的45个有效成分和22个潜在作用靶点,检索出的治疗通路主要有VEGF信号通路、癌症通路、晚期糖基化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等。结论苦参能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并提高抗肿瘤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其机制为苦参中抗癌活性成分通过多种信号通路作用于p53、IL-6、AKT1、PTGS2等靶点,从而对结肠癌起到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苦参 细胞增殖 P53蛋白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甲电针疗法对CUMS诱导抑郁症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4
作者 毛树文 宗成翠 +1 位作者 孙付军 赵新芝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3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疗法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诱导抑郁症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基于蛋白激酶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耳甲电针...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疗法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诱导抑郁症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基于蛋白激酶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耳甲电针组,每组6只。对照组正常群养,每日灌胃生理盐水,不予特殊干预,连续35天。模型组、氟西汀组、耳甲电针组孤养,均予CUMS暴露35天。氟西汀组实验第14天开始在CUMS暴露前予盐酸氟西汀灌胃,每日1次,连续21天;耳甲电针组实验第14天开始在CUMS暴露前予电针刺激双侧耳甲神门穴,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21天。实验前和实验第14、35天,称量大鼠体质量;通过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自发活动行为和探索行为;通过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大鼠快感缺失行为。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组织PKA/CRE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实验第14天与第35天体质量、自发活动行为和探索行为以及糖水偏好指数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同期比较,氟西汀组和耳甲电针组实验第35天体质量、自发活动行为和探索行为以及糖水偏好指数均显著升高(P均<0.05)。模型组海马组织PKA-α、p-CREB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氟西汀组和耳甲电针组海马组织PKA-α、p-CREB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耳甲电针疗法能够改善CUMS诱导抑郁症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效果与氟西汀相当;激活海马组织PKA/CREB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耳甲电针疗法 蛋白激酶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信号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芩与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
5
作者 黄伟 罗雅琴 +2 位作者 于新阳 董红敬 王晓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4期408-414,共7页
目的探讨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枯芩组、条芩组和美莎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高度白酒灌胃+5%... 目的探讨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枯芩组、条芩组和美莎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高度白酒灌胃+5%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诱导法,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枯芩组、条芩组给药剂量均为5.25 g·kg^(-1)·d^(-1),美沙拉嗪组给药剂量为0.266 g·kg^(-1)·d^(-1),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8 d。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无菌粪便,解剖取大鼠结肠黏膜组织,进行匀浆,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黏蛋白2(MUC2)、咬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表达水平;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粪便肠道菌群数量及丰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IL-6、TNF-α、IL-1β炎症因子含量均明显上升(P<0.01),Claudin-1、MUC2、Occludin、ZO-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0.01);给药28 d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结肠黏膜IL-6、TNF-α、IL-1β水平均出现显著的降低(P<0.01),Claudin-1、MUC2、Occludin、ZO-1m RNA表达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枯芩组比较,条芩组、美沙拉嗪组在降低IL-6、TNF-α、IL-1β、Claudin-1、Occludin、ZO-1 mRNA表达水平方面均优于枯芩组(P<0.05或P<0.01),对MUC2指标改善不明显,以美沙拉嗪组药效最好。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湿热型UC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物种多样性及丰度降低,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明显减少(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枯芩组、条芩组对厚壁杆菌门、拟杆菌门明显增多(P<0.05),变形菌门明显减少(P<0.05),美沙拉嗪组调节菌群作用不明显(P>0.05)。枯芩组和条芩组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枯芩组长于增加厚壁菌门,条芩组长于增加拟杆菌门。结论枯芩、条芩可能通过回调失衡的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湿热型UC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枯芩 条芩(或子芩) 提取物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肠黏膜屏障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联合PFC方案化疗对腹水型S180小鼠生存期及P170蛋白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张天泽 杨真真 +4 位作者 孙付军 刘成 王军波 王利宁 盖辉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9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联合PFC方案(顺铂+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化疗对腹水型S180小鼠生存期及P170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昆明小鼠80只,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分为模型组、PFC组、5%苦参碱+PFC组、10%苦参碱+PFC组,每组20只。各组于右侧腋... 目的探讨苦参碱联合PFC方案(顺铂+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化疗对腹水型S180小鼠生存期及P170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昆明小鼠80只,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分为模型组、PFC组、5%苦参碱+PFC组、10%苦参碱+PFC组,每组20只。各组于右侧腋窝皮下注射S180细胞构建腹水型S180小鼠模型。接种7 d后,模型组予生理盐水0.2 mL/10 g体质量灌胃,其余三组予PFC方案化疗,5%苦参碱+PFC组、10%苦参碱+PFC组在PFC方案化疗同时分别予5%、10%苦参碱溶液0.2 mL/10 g体质量灌胃,每天1次。各组均干预4周。统计各组生存时间;接种移植瘤7 d开始称量体质量,之后7 d称量1次体质量,计算7 d体质量增加情况;称量完体质量后,抽取腹水,检测腹水中P170蛋白表达及S180细胞凋亡率。结果各组接种S180细胞1周肿瘤直径约为5 mm,小鼠出现精神萎靡、行动迟缓、毛发干枯蓬松。模型组第2周开始出现死亡,至第4周时全部死亡。其余各组第3周开始陆续出现死亡。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生存时间长(P均<0.01);与PFC组比较,5%苦参碱+PFC组和10%苦参碱+PFC组生存时间长(P均<0.05);与5%苦参碱+PFC组比较,10%苦参碱+PFC组生存时间长(P<0.05)。5%苦参碱+PFC组和10%苦参碱+PFC组干预2、3、4周体质量增加均高于PFC组同期,且10%苦参碱+PFC组干预2、3、4周体质量增加均高于5%苦参碱+PFC组同期(P均<0.05)。5%苦参碱+PFC组和10%苦参碱+PFC组干预3、4周腹水中P170蛋白表达均低于PFC组同期,S180细胞凋亡率均高于PFC组同期,以10%苦参碱+PFC组干预3、4周变化更明显(P均<0.05)。结论5%、10%苦参碱联合PFC方案化疗均能显著改善腹水型S180小鼠生存期,抑制腹水中P170蛋白表达,促进腹水中S180细胞凋亡,以10%苦参碱联合PFC方案化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化疗 生存期 S180细胞 P170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