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猕猴桃幼龄园管理和套种玉米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侯涛易 陈小林 王彬彬 《河北果树》 2017年第1期47-48,共2页
陕西省勉县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土壤pH值6.5~7.5,年平均气温14.2℃,年日照1 740 h,年降水量841 mm,无霜期237 d,是猕猴桃最佳适生区。2015年勉县新建猕猴桃基地162 hm^2,目前结果园面积仅8.67 hm^2。新建果园初期,猕猴桃幼树枝蔓封... 陕西省勉县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土壤pH值6.5~7.5,年平均气温14.2℃,年日照1 740 h,年降水量841 mm,无霜期237 d,是猕猴桃最佳适生区。2015年勉县新建猕猴桃基地162 hm^2,目前结果园面积仅8.67 hm^2。新建果园初期,猕猴桃幼树枝蔓封闭之前套种玉米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猕猴桃园前期经济收入,667 m^2可收玉米400 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种玉米 猕猴桃园 新建果园 土地资源 果园面积 玉米穗 适生区 年平均气温 大喇叭口期 玉米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制备配方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汶静 宗爱珍 +5 位作者 李子松 王爱月 干昭波 黄凤洪 贾敏 徐同成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2023年第2期97-105,共9页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具有降低体重、调节脂代谢、缓解疲劳等功效,其常温下为液态,为方便其在食品领域应用,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复配壁材比例、壁材添加量...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具有降低体重、调节脂代谢、缓解疲劳等功效,其常温下为液态,为方便其在食品领域应用,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复配壁材比例、壁材添加量、芯壁比、乳化剂添加量、复配乳化剂比例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配方,并测定制备的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最佳制备配方为乳清蛋白:菊粉3∶1(w/w)、乳化剂添加量0.4 g/100 mL、芯壁比1∶1(w/w)、复配壁材(乳清蛋白和菊粉)添加量14 g/100 mL、复配乳化剂(单甘酯∶羧甲基纤维素钠)1∶1(w/w),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可达95%,具有良好流动性、分散性及溶解性,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43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菊粉 微胶囊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制备优化及性质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汶静 宗爱珍 +5 位作者 李子松 王爱月 干昭波 杜方岭 贾敏 徐同成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8-166,共9页
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复合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乳化温度、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喷雾干燥进样速度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中... 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复合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乳化温度、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喷雾干燥进样速度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工艺。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及粒度分析仪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进行结构及性质分析,并进行贮藏稳定性及体外消化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61.0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5.00℃,喷雾干燥进样速度15.00 mL/min,在此条件下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6.25%;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呈表面较光滑椭球状,其结构完整、粒径大小均一,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溶解性、热稳定性;经过氧化动力学分析,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符合一级氧化动力学模型,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释放率可达84.53%,符合Ritger-Peppas释放模型。微胶囊化后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由液态转化为固体粉末方便加工运输,提高贮藏稳定性延长货架期,同时在胃肠道中达到缓释的效果,拓宽其在食品工业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微胶囊 喷雾干燥 理化性质 体外模拟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备工艺对抗性糊精构效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泽润 田延军 +5 位作者 黄艳红 聂玉朋 孙萍 王珊珊 干邵波 徐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9-85,共7页
抗性糊精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不同工艺制备的抗性糊精结构、理化性质等不同,进而对人体消化酶的抵抗作用存在差异。本实验采用3类不同工艺(干热法、α-淀粉酶、α-淀粉酶及转苷酶法)制备抗性糊精,对其溶解度、键型结构、消化率、形态结构... 抗性糊精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不同工艺制备的抗性糊精结构、理化性质等不同,进而对人体消化酶的抵抗作用存在差异。本实验采用3类不同工艺(干热法、α-淀粉酶、α-淀粉酶及转苷酶法)制备抗性糊精,对其溶解度、键型结构、消化率、形态结构进行表征,探究抗性糊精品质与其制备工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所制备抗性糊精的溶解度均接近100%,水分活度均低于0.3,稳定性良好。进一步强化反应条件会改变抗性糊精结构,使α-1,4糖苷键水解,形成的α-1,6、α-1,2、β-1,6糖苷键是消化酶抵抗作用的基础,分支结构以α-1,6和β-1,6糖苷键连接为主。酶使淀粉分子由有序晶体转变为无序晶体,结晶度降低。添加转苷酶后,抗性糊精平均分支度增加,最高达到55%,此时对人体消化酶抵抗作用最强。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凝胶渗透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两类酶后抗性糊精均存在再聚合过程,分子体积增大的同时分子质量下降,分子内部存在间隙。本研究可为生产更高品质的抗性糊精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糊精 难消化性 分支结构 转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对抗性糊精制备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泽润 田延军 +5 位作者 黄艳红 聂玉朋 孙萍 王珊珊 干邵波 徐慧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3-89,共7页
通过表征超高压条件(500 MPa,10 min)对抗性糊精制备各阶段的结构及性质影响,探究难消化性更强的抗性糊精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在高温(170℃,2 h)、酸化(基于淀粉质量10%的盐酸)及超高压(500 MPa,10 min)条件下,糊精化过程得到促进,结晶... 通过表征超高压条件(500 MPa,10 min)对抗性糊精制备各阶段的结构及性质影响,探究难消化性更强的抗性糊精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在高温(170℃,2 h)、酸化(基于淀粉质量10%的盐酸)及超高压(500 MPa,10 min)条件下,糊精化过程得到促进,结晶度降低的同时淀粉分子被水解成更小分子质量的短链糖和糊精片段。超高压在各阶段均促进酸热发挥作用,溶解度提升,达到80%左右,水分活度(AW)整体低于淀粉,影响食品稳定性的反应难以发生。键型结构方面,超高压处理后新形成的键型包括α-1,2、α-1,6、β-糖苷键、还原端等结构,新键型不利于再结晶和双螺旋结构的形成,故平均聚合度(DP)降低。高压与转苷酶联用对两者的转糖苷作用使得抗性糊精平均分支度(DB)大幅增加,远高于焦糊精,最高达到45.54%,此时难消化性最强。超高压助于α-淀粉酶淀粉分子解聚的基础上,也提供给了转苷酶更多的底物,间接增进酶反应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糊精 难消化性 分支结构 超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葡萄糖制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关倩倩 邵先豹 +3 位作者 杨腾腾 窦光朋 徐同成 干昭波 《农业与技术》 2018年第14期247-248,共2页
采用高温聚合法制备聚葡萄糖,以合成产物中各组分含量为检测指标。本文研究了反应温度、酸含量、反应时间、真空度等因素对聚葡萄糖合成的影响,确定了聚葡萄糖最佳合成工艺为:在反应温度170℃、柠檬酸用量1%、反应时间120 min、真空度10... 采用高温聚合法制备聚葡萄糖,以合成产物中各组分含量为检测指标。本文研究了反应温度、酸含量、反应时间、真空度等因素对聚葡萄糖合成的影响,确定了聚葡萄糖最佳合成工艺为:在反应温度170℃、柠檬酸用量1%、反应时间120 min、真空度100 k Pa的条件下,得到的聚葡萄糖含量高于93%,产品色度低,口感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葡萄糖 高温聚合 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