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考察新世纪城市文学的伦理叙事视角
1
作者 张艳梅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5,共6页
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正在重塑社会结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文化嬗变。新世纪以来,作家的写作逐渐聚焦规模庞大、节奏紧张的都市生活空间,探讨当代人如何面对竞争加剧、技术迭... 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正在重塑社会结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文化嬗变。新世纪以来,作家的写作逐渐聚焦规模庞大、节奏紧张的都市生活空间,探讨当代人如何面对竞争加剧、技术迭代、消费主义的生存情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碰撞、道德焦虑和伦理困境。阶层分化、家庭解体、代际冲突、技术依赖、环境危机等主题,都关涉伦理层面的批判反思。对都市生活中日益加剧的生存、心理和精神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性、家庭和社会伦理危机的洞察,成为城市文学伦理叙事的核心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加剧 新世纪 伦理叙事 城市文学 城市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在法国的多形态传播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佳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4-39,共6页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在法国的传播由单一的法译文本形态升级为多种形态聚力传播的格局,涵盖了阅读、视听、动漫等多项数字出版产品,传播规模与受众范围明显扩大。不过,更新速度慢、题材类型局限、正版渠道不足等...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在法国的传播由单一的法译文本形态升级为多种形态聚力传播的格局,涵盖了阅读、视听、动漫等多项数字出版产品,传播规模与受众范围明显扩大。不过,更新速度慢、题材类型局限、正版渠道不足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或加剧,亟需通过商业营收模式、翻译职业化、现实题材法译、法语市场布局、中法企业合作等方面探求提升策略,进一步推动中国网文数字出版产品在法国的多形态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文出海 数字出版 新媒介技术 法国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算法文学的“文学性”平议
3
作者 秦洪亮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8,共9页
相比作者在模仿现实的基础上精心打磨文字、故事情节、叙事结构而产出富有情感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算法文学则由智能机器统计分析既有文学作品数据而后瞬间生成文本内容。尽管算法文学因无需关联世界而缺少深刻的现实维度,不... 相比作者在模仿现实的基础上精心打磨文字、故事情节、叙事结构而产出富有情感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算法文学则由智能机器统计分析既有文学作品数据而后瞬间生成文本内容。尽管算法文学因无需关联世界而缺少深刻的现实维度,不经作家精心创作而不具有人类情感意志,但是倘若它只靠数据化的文本生成内容,便可逐渐在言象意创制上显示出不亚于人类的创作水准,甚至完善到反过来影响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观念、态度与倾向,那么最大的余项在于,读者是否真正信任这种只有工具性意识而缺乏主体性的机器生成文本,又能否在此基础上开展主体之间的实质性审美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文学性 人工智能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在法国的传播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高佳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60-65,共6页
近年来,中国“网文出海”的势头愈发强劲。除了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也发展迅猛。中国网络文学在法国主要以线上网文法译形态传播,显示出站点数量多、法译题材广、受众影响深、传播效果好、综合效益高等特点。不过,... 近年来,中国“网文出海”的势头愈发强劲。除了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也发展迅猛。中国网络文学在法国主要以线上网文法译形态传播,显示出站点数量多、法译题材广、受众影响深、传播效果好、综合效益高等特点。不过,传播中逐渐显现出语言窒碍、营收微薄、盗版侵权等问题。文章提出并着重探究翻译变革、模式输出、内外联动等提升策略,希望对我国网络文学在法国传播的稳定快速发展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络文学 走出去 网文出海 法国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口语的学理逻辑与传播形态:从Web2.0到Web3.0 被引量:3
5
作者 翟羽佳 赵英乔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157,共10页
诞生于电子媒介的“次生口语”以新的形式在数字媒介环境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影响着媒介信息的传播、文化思维的塑造以及社群关系的凝聚。沃尔特·翁的“次生口语”理论奠定了新媒介话语演变的基本逻辑和动力。基于“后文字”“... 诞生于电子媒介的“次生口语”以新的形式在数字媒介环境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影响着媒介信息的传播、文化思维的塑造以及社群关系的凝聚。沃尔特·翁的“次生口语”理论奠定了新媒介话语演变的基本逻辑和动力。基于“后文字”“后语言”“社群传播”的学理基础,“次生口语”在Web2.0时代表现为更具互动性、游戏性、视听耦合性的“数字口语”;在Web3.0时代则演化成为用户提供“具身”模拟并增强现实传播体验的、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元口语”。当前,耳朵经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虚拟数字社区已然成为中国媒介话语实践的重要角色,立足于媒介演进历史的动态性特征,“次生口语”理论将为新媒介话语生态的发展、现代传播经验的时代症结的解释提供契合的理论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口语 数字媒介口语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徐则臣小说的“花街”叙事
6
作者 王晓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08,共8页
作为“70后”的代表作家,“花街”系列小说是徐则臣小说创作的个人文学地理标志。“花街”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他把对历史、现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认识都倾洒到这条街上。在“花街”上徐则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花... 作为“70后”的代表作家,“花街”系列小说是徐则臣小说创作的个人文学地理标志。“花街”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他把对历史、现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认识都倾洒到这条街上。在“花街”上徐则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花街的风俗画卷,借以传达出属于花街的乡土伦理;为我们塑造了故乡少年和女人,承载着他对成长与救赎的心灵体验,对坚忍女性的赞美;他把对故乡的无限情怀都透过这条名为“花街”的老街道缓缓呈现。花街叙事是他小说构建的独特空间,是他从个人记忆出发不断挖掘出来的精神原乡,是他安放故事的场所,更是他异乡寓居者的灵魂归属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则臣 花街 伦理 成长 精神原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现代大学精神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公水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办学理念 办学价值 人才培养 批判精神 自由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与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确立 被引量:1
8
作者 蒋学杰 张艳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3-136,共4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建构,与新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和彼此的呼应。作为历史转折点和现代社会的入口,"五四"自身具有文化断裂和文化新生的意...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建构,与新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的诞生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和彼此的呼应。作为历史转折点和现代社会的入口,"五四"自身具有文化断裂和文化新生的意味,其文化场域与历史语境中的主体———人的追问、寻找和表述,都意味着建构主义意义上的自我生成与外界重构。"五四"新文学在话语体系上,在作家的文化视野里,现代之人的发现,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的确立,成为最突出的主题和时代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文学 文化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自然”与中华文学的自然审美体悟 被引量:1
9
作者 盖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6-93,共8页
"道法自然"实为有机—过程性存在,且并不局限于显化"道"与"自然"的关系,或者不只是道"法自然",而且是人、地、天与道同"法自然"。我们从审美的层面来观照,其中的"法"既有... "道法自然"实为有机—过程性存在,且并不局限于显化"道"与"自然"的关系,或者不只是道"法自然",而且是人、地、天与道同"法自然"。我们从审美的层面来观照,其中的"法"既有成规、规范、规律及"内在价值"的含义,也有遵循、守持、取法之义,同时还有体验性及运行审美经验的含义。"法自然"的审美体悟,能够呈现自然审美的发生学含义,且呈以"自然"之美为中介的生命共在体验;在表现自我与自然的生命关联,不仅认同生命的共生和权利共存,而且旨在求解人何以能够超越自我生命,能够最有效、最合理地凸显人与自然的生命有机性及共通感。中华文学传统中自然审美体验内容丰富,态势多样,如无为、造化、尚清、传意、君子等等皆能通过"法自然"而悟解自然之美韵。这既显现着古人的一种自由精神的体验形式,又旨在追索自然/生命及美的"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自然” “道法自然” 自然审美 中华文学 有机—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主义对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德信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129,共4页
有关文学理论如何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的争论,是当下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文学理论问题的探讨,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学理论内部,也应该从外围对现代文学理论的形成加以审视。从学科史的角度梳理分析现代文学理论... 有关文学理论如何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的争论,是当下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文学理论问题的探讨,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学理论内部,也应该从外围对现代文学理论的形成加以审视。从学科史的角度梳理分析现代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其中科学主义对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是学科史梳理中的重要视角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主义 文学理论 影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精神价值维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梅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98,共4页
文学批评的精神价值维度立足于对人的精神关怀,以文学及批评自身对人的精神拯救、精神塑造与精神提升为价值标准,以同文学一道参与人的精神建设为价值目标。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着精神价值之维不健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文本意义阐... 文学批评的精神价值维度立足于对人的精神关怀,以文学及批评自身对人的精神拯救、精神塑造与精神提升为价值标准,以同文学一道参与人的精神建设为价值目标。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着精神价值之维不健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文本意义阐释遮蔽精神价值判断以及对文学精神价值导向的偏差。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利于文学批评更好地承担起推动文学发展的历史使命,也利于文学批评在回归其精神建设者的身份的同时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并由此获得新的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精神价值维度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六朝经验
12
作者 黄长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70,共8页
建构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是“自主”,即凸显中国的主体性地位。中国传统的美学经验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处于中国美学史上关键地位的六朝美学尤其值得重视。在理论范式上,六朝美学的命题或范畴大都来自对艺术审美规律的总结,研... 建构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是“自主”,即凸显中国的主体性地位。中国传统的美学经验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处于中国美学史上关键地位的六朝美学尤其值得重视。在理论范式上,六朝美学的命题或范畴大都来自对艺术审美规律的总结,研究范式的文艺美学转向提升了理论的“及物性”和现实属性;在思想内涵上,六朝的个人主体性的觉醒深化了美学思想的感性意识和生命意识,进而构成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层结构,民族主体性由此形成;在表述策略上,经验形态的审美理论形成形象性的言说方式,增强了美学思想的诗性特征,促进了美学表达的通俗化。文艺美学转向、美学的主体性追求、美学话语的诗性言说,六朝美学从宏观范式层面到微观技巧层面都能够为当下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独特的方法论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 文艺美学 主体性 诗性言说 六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外部环境,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影响
13
作者 韩德信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5-188,共4页
从1911年10月10日到20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今已有百年。这是一段注定被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历史,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等等,都是我们对辛亥革命重大意义的认同。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纪念与追寻,今天站在新世纪第二个... 从1911年10月10日到20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今已有百年。这是一段注定被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历史,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等等,都是我们对辛亥革命重大意义的认同。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纪念与追寻,今天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起点上的我们,还可以解读出一个怎样的辛亥年?辛亥革命对于以五四为起点的中国新文学究竟有着怎样多重复杂的涵义?去脸谱化的历史,检讨国民复杂人性,讲细节性的故事,重寻百年变局源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专题文章的初衷。在学者的思考中,我们看到一个富含民族表情、国民性格的辛亥,一个充满意外和偶然、当然也饱含激情与理想的辛亥,一个与中国新文学血脉相连的辛亥,只有对这个日渐丰富和真实的辛亥年进行更多的深入探寻,才能明白我们是如何穿过充满激情与动荡的百年,走到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建设 新文化运动 外部环境 现代 本质主义 中国文学理论 思维方式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的文学意义--以朱辉短篇小说为例
14
作者 张艳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3-100,共8页
现代社会,城市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和复杂。城市特征体现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各种领域,城市空间不仅提供了生存场域、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载体,还负责保存人类的历史记忆和生存想象。城市具有历史性、当下性和未来性... 现代社会,城市与人类的关系日益紧密和复杂。城市特征体现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各种领域,城市空间不仅提供了生存场域、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载体,还负责保存人类的历史记忆和生存想象。城市具有历史性、当下性和未来性,文化本身是一种媒介,作为公共领域与现代集群,后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和情感空间,不断嬗变而呈现为过度的消费性。全球化浪潮中,城市的个性逐渐弱化,世界性流动和文化互动功能强化了虚假的共同体景象。就人与城市的关系而言,包含着认同和疏离,城市文化空间既是被建构的客体,更是对人有着潜移默化塑造力量的主体。审视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叙事,日常生活于自发的经验性空间复制生成,消解了向理性敞开的反思领域,物化的现实充满诱惑和喧嚣,而个体的人,无论是单向度地被裹挟,还是自视清醒,其认知和经验都是有局限的。小说家提供生存差异、命运拆解、情感边界和世界裂痕,展现的是当下情境中的复杂日常,城市叙事终究落点在市民生活,运用自然主义白描,寓言或者隐喻符号,无非是形式。后人类社会,虚拟空间带来了新的交往体验,如果把真实世界看成是巨大的他者,人类无疑正经历最深刻的隔阂与封闭;反之,互联网平台提供的看与被看,则进一步强化了现代生活的橱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空间 互联网平台 消费性 城市生态系统 文学意义 功能强化 虚拟空间 情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与转机:文学与人的当代共建
15
作者 蔡梅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0-165,共6页
文学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共建关系,一方面,人的建设决定着文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文学的建设又反作用于人的建设。当下的文学与人双双陷入了被动时代,作家与批评家被世俗化、文学被平庸化、读者被娱乐化,这使得文学与人的共建陷入困境。同时... 文学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共建关系,一方面,人的建设决定着文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文学的建设又反作用于人的建设。当下的文学与人双双陷入了被动时代,作家与批评家被世俗化、文学被平庸化、读者被娱乐化,这使得文学与人的共建陷入困境。同时,文学与人的共建也迎来了转机时期,人与文学的"临界"状态正是二者重建的良好契机。文学与人共建的理想化转向主要取决于作家与批评家的主体意识的自我重塑,并通过其主体精神对文学的深度介入来实现文学之于读者的精神建设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共建 被动 转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中西互通路线
16
作者 盖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6-141,共6页
生态批评有着丰富的历史、时代与文化的生成语境及条件,作为文学现象,既能合理调控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机—过程,又需探寻人类共同共通,且具普遍性存在的价值合理条件,以跨地域、跨文化境域铺设中西互通的优质路线。中国文化及文学丰富的... 生态批评有着丰富的历史、时代与文化的生成语境及条件,作为文学现象,既能合理调控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机—过程,又需探寻人类共同共通,且具普遍性存在的价值合理条件,以跨地域、跨文化境域铺设中西互通的优质路线。中国文化及文学丰富的生态智慧内涵,其特有的感悟自然及生命体验的方式为生态批评输入不可枯竭的文化能量,也是中西文学乃至跨文化互通的必要路线。用生态批评的体验及评价特点来审视和阐释中国文学,不仅活化,且会拓展生态批评视野,也是文化交往及人类与未来交通的互通之策。中国文学要体现现代转换,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就需与多样文化进行"间性"交往,既突出自身特点,又以文化支持观照人类发展,共同呵护地球生态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中国文学 生态智慧 中西互通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学与“生态人”的亲和性生存体验
17
作者 盖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1-155,共5页
生态文学的亲和性关系不仅针对人,而且包含对自然与环境,或以亲和的态度与方法融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和谐关系,进而展示对人的生存活动的亲和性与意义。生态文学活动要塑造具备亲和性活动状态的"生态人","生态人&... 生态文学的亲和性关系不仅针对人,而且包含对自然与环境,或以亲和的态度与方法融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和谐关系,进而展示对人的生存活动的亲和性与意义。生态文学活动要塑造具备亲和性活动状态的"生态人","生态人"在现实生存境域中总是要倡扬一种生态精神所激发的生命体验,以基本的做人准则塑造生态人格。"生态人"的人格构成既要内存一种包容精神,还要激发人们的生态责任感。生态责任既是个体及自我的责任,更体现着人类责任,其目的指向必然是明晰的,表现出一种节奏化、韵律化、诗意化且可持续性的目标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生态亲和性 “生态人” 生态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批评理论建构与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
18
作者 蔡梅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7-182,共6页
散文批评理论建构是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的散文批评理论建构尚未被纳入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宏观视野之中,散文批评理论的贫乏一方面昭示着散文批评在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预示着... 散文批评理论建构是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的散文批评理论建构尚未被纳入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宏观视野之中,散文批评理论的贫乏一方面昭示着散文批评在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散文批评发挥此种作用的巨大潜力。散文批评理论有着极大的本土生长空间,文学批评界只有提高对散文批评的重视程度,增强理论原创自信心与原创能力,才有望使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在散文一维获得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批评 理论建构 文学批评 本土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批评:文学活动的价值指向及拓展
19
作者 盖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22,共4页
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活动现象,但其价值指向所归位的理论视阈、权利认同、体验方式及功能效应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体验,因为它需要有宽泛、广博的视域,其社会现实效用更加明显,对人的当代生存状况,对人的未来发展境域的指涉亦更加... 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活动现象,但其价值指向所归位的理论视阈、权利认同、体验方式及功能效应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体验,因为它需要有宽泛、广博的视域,其社会现实效用更加明显,对人的当代生存状况,对人的未来发展境域的指涉亦更加明确。从学理层面来说,生态批评必然内蕴生态思想,但却不是简单诠释生态学的科学元素,其科学理念表现为向人文学的渗透、延伸、派生及组合,因而其价值指涉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学科及关注视点也有很宽的辐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价值指向 生态关注 生态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审美活动与人的生存理想
20
作者 蔡梅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1-204,共4页
文学审美活动与人的生存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生存理想伴随着文学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生存理想不仅是文学审美发生的原初动因,也是形成文学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表达人的生存理想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终极... 文学审美活动与人的生存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生存理想伴随着文学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生存理想不仅是文学审美发生的原初动因,也是形成文学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表达人的生存理想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终极性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审美活动 生存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