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作为考察新世纪城市文学的伦理叙事视角 |
张艳梅
|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中国网络文学在法国的多形态传播研究 |
高佳华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3
|
人工智能算法文学的“文学性”平议 |
秦洪亮
|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中国网络文学在法国的传播研究 |
高佳华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0
|
|
5
|
次生口语的学理逻辑与传播形态:从Web2.0到Web3.0 |
翟羽佳
赵英乔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6
|
论徐则臣小说的“花街”叙事 |
王晓梦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重塑现代大学精神 |
陈公水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8
|
“五四”新文学与现代文化伦理观念确立 |
蒋学杰
张艳梅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9
|
“法自然”与中华文学的自然审美体悟 |
盖光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0
|
科学主义对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 |
韩德信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1
|
重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精神价值维度 |
蔡梅娟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2
|
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六朝经验 |
黄长明
|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3
|
作为外部环境,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影响 |
韩德信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4
|
城市的文学意义--以朱辉短篇小说为例 |
张艳梅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5
|
被动与转机:文学与人的当代共建 |
蔡梅娟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6
|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中西互通路线 |
盖光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7
|
生态文学与“生态人”的亲和性生存体验 |
盖光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8
|
散文批评理论建构与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 |
蔡梅娟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9
|
生态批评:文学活动的价值指向及拓展 |
盖光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20
|
文学审美活动与人的生存理想 |
蔡梅娟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