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酮咯酸氨丁三醇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吗啡静脉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兆坤 朱晓红 贾有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5-86,共2页
现代良好的术后镇痛应达到安全镇痛、清醒镇痛、运动镇痛、不良反应轻的镇痛和患者高满意度镇痛等要素。酮咯酸氨丁三醇属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与阿片类药物不同的镇痛机制,与阿片类药物复合应用可减少其用量及不良反应。本研究拟评价... 现代良好的术后镇痛应达到安全镇痛、清醒镇痛、运动镇痛、不良反应轻的镇痛和患者高满意度镇痛等要素。酮咯酸氨丁三醇属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与阿片类药物不同的镇痛机制,与阿片类药物复合应用可减少其用量及不良反应。本研究拟评价酮咯酸氨丁三醇对妇科手术患者吗啡静脉镇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咯酸氨丁三醇 静脉镇痛 妇科手术 术后镇痛 患者 吗啡 非甾体类抗炎药 阿片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硬联合麻醉致脊髓栓系病人截瘫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伟芝 张彩云 刘振海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731-732,共2页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临床分析 脊髓栓系 截瘫 复合硬膜外麻醉 MRI检查 穿刺针 腰麻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突间注入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复合液对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仪富霞 纪凡层 +1 位作者 邵维忠 张岩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7-247,共1页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腰背痛 棘突间注入 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复合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和丙泊酚对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菲 狄美霞 +1 位作者 罗艳华 王伟芝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5-558,共4页
目的探讨七氟醚和丙泊酚对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40例,年龄40~5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采用丙泊酚2 m... 目的探讨七氟醚和丙泊酚对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40例,年龄40~5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采用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罗库溴铵0.9mg/kg常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S组吸入麻醉维持七氟醚MAC 0.7~1.3,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维持其血浆靶浓度为2.0~5.0μg/ml。术中控制BIS值在40~55,分别检测诱导前(T_0)、手术开始时(T_1)、手术结束时(T_2)的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皮质醇浓度。结果与T0时比较,T_1、T_2时两组患者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皮质醇明显升高(P〈0.05);与T_1时比较,T_2时两组患者血糖、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皮质醇明显升高(P〈0.05)。T_1、T_2时P组血糖、胰高血糖素、皮质醇明显低于S组(P〈0.05),胰岛素明显高于S组(P〈0.05)。结论与七氟醚比较,丙泊酚更能促进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抑制皮质醇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术中血糖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丙泊酚 腹腔镜 子宫肌瘤切除术 胰岛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托啡诺硬膜外术后镇痛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郎堡 范天仁 +2 位作者 邵维忠 王绍明 王金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88-689,共2页
关键词 硬膜外术后镇痛 布托啡诺 胃肠动力 胃肠道功能恢复 术后硬膜外镇痛 镇痛药配方 镇痛作用 阿片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在肿瘤手术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丁慧兰 王维芝 +1 位作者 李俊玲 辛秀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15-81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 肿瘤手术 控制性低血压 血管扩张作用 临床应用 循环稳定 AH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丁慧兰 李俊玲 +4 位作者 王海波 邵维忠 张岩 沈守祥 李衍森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86-187,共2页
目的 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对人胰岛 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40例择期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胆囊切除术病人 ,随机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 (LC组 ,n =2 0 )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组 (OC组 ,n =2 0 )。分别于术前、气 (开 )腹后 2 0分... 目的 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对人胰岛 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40例择期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胆囊切除术病人 ,随机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 (LC组 ,n =2 0 )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组 (OC组 ,n =2 0 )。分别于术前、气 (开 )腹后 2 0分钟、术毕 2 0分钟取血样 ,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胰岛素和C肽 ,用葡萄糖氧化酶 (GOD)法测定血糖。结果 气 (开 )腹后和术毕两组血糖均高于术前。以OC组增高明显 (P <0 0 1) ;LC组仅术毕 2 0分钟高于术前 (P <0 0 5 )。胰岛素、C肽和胰岛素 /血糖比 (I/G)∶LC组气腹后、术毕均略高于术前 (P >0 0 5 )。与术前比OC组胰岛素增加不明显 (P >0 0 5 )。C肽开腹后降低 (P <0 0 5 ) ,术毕后升高 (P <0 0 5 )。I/G术毕略低于术前 (P >0 0 5 )。结论 LC应激反应轻于OC ,对胰岛 β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肽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胰岛Β细胞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振国 董桂敏 +1 位作者 张海燕 刘伟亮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研究七氟醚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3.0~3.5月龄,体重28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对照组(NDC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对照组(DC组)、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七氟... 目的研究七氟醚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3.0~3.5月龄,体重28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对照组(NDC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对照组(DC组)、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七氟醚后处理组(NDS组)和糖尿病缺血-再灌注七氟醚后处理组(DS组),每组8只。采用栓线法和链脲佐霉素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和糖尿病大鼠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大鼠神经缺损评分,采用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法测定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tin-1,Ang-1)蛋白含量。结果DC组神经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高于NDC组,Ang-1蛋白含量明显低于NDC组(P<0.05);NDS组神经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低于NDC组,Ang-1蛋白含量明显高于NDC组(P<0.05);DS组神经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低于DC组,Ang-1蛋白含量明显高于DC组(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糖尿病可加重神经缺损,增大脑梗死体积,减少Ang-1蛋白含量;七氟醚可减轻神经缺损,减小脑梗死体积,增加Ang-1蛋白含量;七氟醚后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Ang-1蛋白含量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糖尿病 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管生成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22例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宝友 周洁璐 +1 位作者 孙辉 孙作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21-122,共2页
目的探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0月,2005年6月,我院经胸乳晕入路行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22例。结果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21例,中转传统手术1例。手术时问65~19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15~1... 目的探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0月,2005年6月,我院经胸乳晕入路行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22例。结果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21例,中转传统手术1例。手术时问65~19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15~120ml,平均40ml。术后住院3~6d。无神经、甲状旁腺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发生。20例随访5~23个月,平均14个月,乳沟、乳晕切口均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复查B超均未复发。结论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安全可行,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切口隐蔽,颈部美容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 甲状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性胃肠道手术中潮气量对每搏输出量变异度及其评价患者容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伟芝 钟钰琦 +2 位作者 赵亚娟 王彬彬 赵茂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5期4332-4336,共5页
背景现有研究表明,患者使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患者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时,若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13%,患者容量不足,反之患者容量相对充足,且当潮气量(VT)≤5 ml/kg时,SVV无法准确监测患者的容量状态和容量反应性。但是对于VT... 背景现有研究表明,患者使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患者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时,若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13%,患者容量不足,反之患者容量相对充足,且当潮气量(VT)≤5 ml/kg时,SVV无法准确监测患者的容量状态和容量反应性。但是对于VT与SVV的具体关系尚未有明确结论。目的探讨开放性胃肠道手术中不同VT对SVV的影响,并分析不同VT时使用SVV评价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择期行开放性胃肠道手术的患者60例,机械通气后分别将VT调整至6、8、10、12 ml/kg,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SVV和心排血指数(CI),若VT=8 ml/kg时测得SVV≥13%,则快速补液500 ml,再次测量并记录4个不同VT时MAP、HR、SVV、CI。结果快速补液前4个不同VT时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补液前4个不同VT时SV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T=8 ml/kg时SVV高于VT=6 ml/kg时,VT=10 ml/kg时SVV高于VT=6 ml/kg和VT=8 ml/kg时,VT=12 ml/kg时SVV高于VT=6 ml/kg、VT=8 ml/kg和VT=10 ml/kg时(P<0.05)。快速补液前后不同VT时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补液前后不同VT时SV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ΔCI≥15%为标准,VT=6 ml/kg时,SVV判断容量反应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25,VT=8 ml/kg、VT=10 ml/kg、VT=12 ml/kg时,SVV判断容量反应性的AUC为0.884、0.873、0.856,4个不同VT时SVV的诊断阈值分别为10%、13%、16%、19%。结论 VT对SVV有影响,VT越大,测得的SVV数值越大;VT=6~12 ml/kg时监测的SVV均可以判断患者容量反应性;与VT=6ml/kg相比,VT=8、10、12 ml/kg时测得的SVV更能准确判断患者机械通气状态下的容量反应性;不同VT时SVV临界值不同,VT=6、8、10、12 ml/kg时SVV的临界值分别为10%、13%、1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胃肠道 潮气量 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变异度 心脏容量 心排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监测早期组织缺氧的方法——无囊胃张力计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卫平 方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12期743-746,共4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张力计法监测胃粘膜早期缺血。方法:病人分为I(n=20,NYHAI级),I(n=20,NYHAII级)和II(n=10,NYHAIV级)组。在I和I组各分为Ia(n=10)、Ib(n=10)和Ia(...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张力计法监测胃粘膜早期缺血。方法:病人分为I(n=20,NYHAI级),I(n=20,NYHAII级)和II(n=10,NYHAIV级)组。在I和I组各分为Ia(n=10)、Ib(n=10)和Ia(n=10),Ib(n=10)两组。病人放置胃管。在Ib组和Ib组放置特殊的漂浮导管,连续测定心输出量。所有病人于注入40ml空气平衡30分钟后,抽取胃内气体测定二氧化碳分压。在Ia、IIa组和II组,于平衡开始和30分钟时测胃内气体二氧化碳分压(PiCO2)并计算其平均值。在Ib和IIb组,分别于平衡开始、15分钟和30分钟,测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气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3组间血流动力学状态存在明显差别。在I、I和II组,Pi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比值(Pi-CO2/PaCO2)随NYHA分级而增加(P<0.001)。在Ib和IIb组,病人氧供与氧耗高度相关,同时病人的氧耗与其PiCO2/PaCO2比值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①此法可以早期监测组织缺血。②PiCO2/PaCO2比值可预示病人的氧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张力计 无囊胃张力计 组织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疼痛者误诊2例
12
作者 丁慧兰 郑秀英 +1 位作者 李俊玲 刘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48-148,共1页
关键词 慢性疼痛 误诊 恶性肿瘤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外伤致气管横断撕裂一例
13
作者 刘兆坤 朱晓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906-906,共1页
关键词 气管横断 颈部外伤 撕裂伤 SPO2 颈浅丛麻醉 双肺挫伤 X线片示 呼吸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介导小鼠慢性炎性痛的吗啡耐受过程 被引量:2
14
作者 褚文广 肖梅梅 +3 位作者 王福东 吴文斌 解柔刚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3-478,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蛋白激酶G-I(protein kinase G-I,PKG-I)在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中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吗啡镇痛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方法:根据Cre-Loxp原理,使用携带了在等位基因prkg1两侧加入Lox P的PKG-I^(fl/fl)小鼠与以Nav1.... 目的:探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蛋白激酶G-I(protein kinase G-I,PKG-I)在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中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吗啡镇痛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方法:根据Cre-Loxp原理,使用携带了在等位基因prkg1两侧加入Lox P的PKG-I^(fl/fl)小鼠与以Nav1.8为启动子的SNS-Cre(sensory neuron specific-Cre)小鼠交配,从而特异性敲除了外周伤害性感受器中的PKG-I(SNS-PKG-I^(-/-))。建立CFA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模型,并观察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在慢性炎性痛敏和吗啡耐受中的作用。结果:通过Cre/Lox P系统建立的SNS-PKG-I^(-/-)小鼠已达到特异性敲除外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PKG-I的目的。野生型小鼠足底注射CFA诱致慢性炎性痛条件下,单次注射吗啡可诱致显著的镇痛效应。然而,连续吗啡注射(共5 d,每天2次)可诱致其镇痛效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即耐受现象。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敲除后,连续吗啡注射诱致的耐受现象被显著削弱,而单次吗啡诱致的急性镇痛作用不受影响。结论: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I在慢性炎性痛下的吗啡耐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伤害性感受器 PKG-I 慢性炎性痛 吗啡耐受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