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什么X”句式溯源补说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复岭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4-34,共1页
“X什么X”句式溯源补说徐复岭崔山佳先生在其文章(载本刊1995年第3期)中指出,"X什么X"句式早在明末清初就已产生,并举了了《醒世姻缘传》中"是什么是"(第15回)和"看甚么看"(第72回)两处例证。崔文的观察无... “X什么X”句式溯源补说徐复岭崔山佳先生在其文章(载本刊1995年第3期)中指出,"X什么X"句式早在明末清初就已产生,并举了了《醒世姻缘传》中"是什么是"(第15回)和"看甚么看"(第72回)两处例证。崔文的观察无疑是正确的。笔者想据个人所见,对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式 山东方言 近代汉语 《醒世姻缘传》 《醉醒石》 明末清初 语法格式 满语 济宁师专 现代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设连词连用现象二题 被引量:5
2
作者 徐复岭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假设连词 连用现象 《现代汉语八百词》 语言生活 现场直播 重复使用 邢福义 连用形式 假设关系 完全相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音词规范问题琐议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复岭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13-14,共2页
同音词规范问题琐议□徐复岭汉语中有不少书写形式不同的同音词(异形同音词),特别是那些意义上有牵连甚至相近或某个义项相通的同音词,在写作中很容易用混或用错。例如“启示”与“启事”、“度过”与“渡过”、“必须”与“必需”... 同音词规范问题琐议□徐复岭汉语中有不少书写形式不同的同音词(异形同音词),特别是那些意义上有牵连甚至相近或某个义项相通的同音词,在写作中很容易用混或用错。例如“启示”与“启事”、“度过”与“渡过”、“必须”与“必需”、“以至”与“以致”等的混用,几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音词 规范问题 《汉语大词典》 琐议 《文汇报》 语文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 济宁师专 学业成绩 《红楼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语缀“法”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复岭 《汉语学习》 1988年第6期13-16,共4页
0 引 言 0.1 汉语里的语素“法”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实语素,如:我自有办法|这个词的用法很多|这是美声唱法,不是民族唱法。这个“法”具有实在的语汇意义,是构成词的词根。实语素“法”读上声。另一个是虚语素,是语缀,其语汇意义已渐... 0 引 言 0.1 汉语里的语素“法”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实语素,如:我自有办法|这个词的用法很多|这是美声唱法,不是民族唱法。这个“法”具有实在的语汇意义,是构成词的词根。实语素“法”读上声。另一个是虚语素,是语缀,其语汇意义已渐趋虚化,主要用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0.2 虚语素或语缀“法”出现在下述语言格式里:围棋怎么个下法|嗬,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怪不得这样贵法|白吃白喝还不算,临走还拿着带着,验收团哪能这么个验收法|我今天倒要看他怎样地厉害法儿。这一格式可以表示为“怎么/这么、那么(+个)+X法”或“怎样/这样、那样(+地)+X法”,其中X代表语缀“法”所直接附着的语言成分,“个”或“地”可用可不用。“法”这时读轻声,在北京话里常常儿化,有些方言说成“法子”。 较早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的是赵元任先生。他在《汉语口语语法》“形态类型”一章中,把“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缀 “法” 虚语素 语法意义 汉语口语语法 语言现象 语言格式 北京话 语言成分 实语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这个多重句群应该怎么分析?
5
作者 徐复岭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9-29,共1页
这个多重句群应该怎么分析?徐复岭邢福义先生主编的卫星电视教材《现代汉语》在讲到多重句群时,曾分析了这样一个例子:党内无原则的纠纷,我们是在根本上反对的。①||因为它“无原则”,对党有害无益。②|||因为因果它“无原则... 这个多重句群应该怎么分析?徐复岭邢福义先生主编的卫星电视教材《现代汉语》在讲到多重句群时,曾分析了这样一个例子:党内无原则的纠纷,我们是在根本上反对的。①||因为它“无原则”,对党有害无益。②|||因为因果它“无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大的“是、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句群 因果关系 刘少奇 《现代汉语》 分析方法 层次的关系 济宁师专 修订版 层次关系 电视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作文的真实与虚假问题——与吴志平老师商榷
6
作者 彭兴奎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7-38,共2页
学生作文虚假的严重问题由来已久.为什么痼疾难愈?主要原因恐怕是语文教学界在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最近读到吴志平老师<正确认识学生作文的"虚假">一文(本刊2001年第7期),笔者感到吴老师的观点有许多可商榷之... 学生作文虚假的严重问题由来已久.为什么痼疾难愈?主要原因恐怕是语文教学界在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最近读到吴志平老师<正确认识学生作文的"虚假">一文(本刊2001年第7期),笔者感到吴老师的观点有许多可商榷之处,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必要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写作指导 评分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文病因在于“发展等级”吗?
7
作者 彭兴奎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7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发展等级” 学生作文 中学语文教学 病因 长期存在 考试大纲 评分标准 高考作文 不间断 老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