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风摩羯(2018)影响山东的外围螺旋雨带成因研究
1
作者 盛春岩 范苏丹 +2 位作者 曲巧娜 刘诗军 朱文刚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2-693,共22页
2018年第14号台风“摩羯”8月14日北上影响山东期间,在台风东南侧鲁中以东地区出现了台风外围螺旋雨带,导致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基于雷达、逐小时降水量、地面、探空、飞机报资料,并利用美国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 2018年第14号台风“摩羯”8月14日北上影响山东期间,在台风东南侧鲁中以东地区出现了台风外围螺旋雨带,导致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基于雷达、逐小时降水量、地面、探空、飞机报资料,并利用美国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进行数值试验,对螺旋雨带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围螺旋雨带是由多条线状对流系统合并发展而成。台风外围螺旋雨带表现出较明显的前导层状(LS)降水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特征,即线状MCS由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对流为后向发展,且存在多次较强线状MCS由侧面并入线状MCS的过程。强降水主要出现在线状对流系统成熟阶段。强降水水汽主要来自850 hPa以下台风周边的近地层大气。对流发生前,山东上空中低层受高温高湿热力不稳定大气控制,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有利于对流系统发展。随着台风缓慢北上,500 hPa高空有冷空气向下侵入,在台风东南侧鲁中地区900 hPa以下出现西南风和偏南风、以及偏南风和东南风气流的局地辐合,辐合动力抬升触发不稳定大气能量释放,激发出多条局地线状对流系统。对流系统沿引导气流向北发展,西侧对流系统向北发展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并与前部线状对流系统多次合并加强,逐渐形成细长的外围螺旋雨带。对流发生过程中上升气流明显强于下沉气流,在成熟阶段对流系统的前方低层出现干冷下沉气流,600 hPa以上高度的对流区随高空引导气流快速东移,对流系统迅速减弱。同化AMDAR飞机报资料可以改进WRF模式台风路径和风场预报,准确预报出对流系统的动力触发机制,从而准确预报出台风外围螺旋中尺度雨带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摩羯” 外围螺旋雨带 短时强降水 WRF数值试验 线状M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迁移学习方法的山东冷云冰晶特征分布研究
2
作者 王烁 朱文刚 +5 位作者 张佃国 王洪 王文青 袁雅涵 高荣璐 刘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3-745,共13页
为分析冷云中冰晶的分布特征,揭示冰晶增长演变机制,根据冰晶形状和尺度特征分为8类并进行标注,同时标注1类隔断栏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将9类标签图像整合并建立图像集,利用迁移学习VGGNet16方法进行识别训练,经训练模型分类准确率达98%。... 为分析冷云中冰晶的分布特征,揭示冰晶增长演变机制,根据冰晶形状和尺度特征分为8类并进行标注,同时标注1类隔断栏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将9类标签图像整合并建立图像集,利用迁移学习VGGNet16方法进行识别训练,经训练模型分类准确率达98%。将模型应用到秋季冷云冰晶特征研究中,选取3次积层混合云和3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分析冰晶形状在不同温度区间的占比及冰晶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温度通过影响冰晶基面与棱面的比值来决定冰晶初始形状分布,相同温度区间积层混合云内球状冰晶和线型冰晶占比高于层状云,低于-12℃后各类冰晶占比相对固定;积层混合云内线型冰晶直径集中在300~800μm,冰晶谱呈多峰分布,聚合体直径大于600μm,冰晶谱首尾两端浓度相当,球状冰晶直径集中在120~300μm,冰晶谱呈单调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学习 VGGNet16 冰晶形状 冰晶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河南省城市夏季臭氧预报研究
3
作者 杨盛凯 曹乐 +6 位作者 卢西畅 张彤 孔海江 王梦珂 朱晓淳 高萌萌 赵天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820,共13页
臭氧(O_(3))是目前影响我国城市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河南省非常有必要持续提高环境空气O_(3)的预报准确性。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多城市O_(3)污染的预报准确率,优化其预报时长和效... 臭氧(O_(3))是目前影响我国城市地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河南省非常有必要持续提高环境空气O_(3)的预报准确性。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多城市O_(3)污染的预报准确率,优化其预报时长和效果,该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利用2017−2021年地面实测污染物数据和逐6 h 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气象场预报数据,对河南省9个城市(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焦作、三门峡、信阳、周口)训练O_(3)浓度预报模型,对2023年夏季(6月、7月)O_(3)浓度进行每日迭代7 d的预报,并定量评估模型预报效果。结果表明:①训练的O_(3)预报模型对河南省9个城市未来7 d O_(3)逐小时浓度的预报效果较好,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最高可达0.91。郑州市提前1、2、3 d的O_(3)浓度日最大8 h平均值(O_(3)MDA8)预报值与观测值的r分别达到0.85、0.84、0.84,较现有研究具有更优的预报效果。②模型对9个城市O_(3)的预报表现有所差异,对河南省两个边界城市(信阳市和三门峡市)的预报效果较好,其提前6 d的O_(3)MDA8浓度预报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保持在27μg/m3左右,平均相对误差(MRB)保持在18%左右;但对于在夏季O_(3)浓度受省外传输和偏南风影响较大的安阳市,则预报效果较差。③模型提前1~3 d的预报效果较好,提前4~7 d的预报效果变差;且模型对每日14时O_(3)小时浓度(即13:00−14:00平均浓度)的预报效果较O_(3)MDA8差。④O_(3)MDA8处于0~100、100~160、160~215、215~265μg/m3时,模型提前1 d预报的MRB分别为21.65%、13.63%、9.63%、12.81%,具有较高的精确度。研究显示,基于大气主要污染物同步迭代的机器学习预报方法可为河南省各城市提供未来7 d及时且准确的O_(3)预报,实现区域性O_(3)污染事件的及时预报预警。对于预报效果较差的城市,期望未来通过增加其他O_(3)前体物数据、使用更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预报数据、更深入地综合气象特征以改进模型,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机器学习 XGBRegressor 河南省 小时浓度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研究 被引量:64
4
作者 杨晓霞 陈联寿 +2 位作者 刘诗军 薛德强 陈文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6-250,共15页
应用1971—2003年的山东降水资料、常规天气图资料、台风年签和NCEP资料,对在华南沿海登陆和活动的热带气旋在山东造成远距离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环流形势场进行合成分析。建立了山东省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的天气学模型。分别... 应用1971—2003年的山东降水资料、常规天气图资料、台风年签和NCEP资料,对在华南沿海登陆和活动的热带气旋在山东造成远距离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环流形势场进行合成分析。建立了山东省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的天气学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山东有和无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合成的水汽和温湿能的收支。结果表明:在华南沿海登陆和活动的热带气旋与西风带环流系统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在山东造成的远距离热带气旋暴雨年均2.5次。暴雨的范围广、强度大。出现暴雨的时间比热带气旋登陆时间滞后。在山东造成远距离暴雨的热带气旋在华南沿海登陆时,中心东部有一股东南风或偏南风低空急流指向内陆。中高纬度中低层西风带环流弱,位置偏北。500hPa西风带中的偏北气流与副高边缘的偏南气流在山东境内汇合。低层850—700hPa伴有低值系统影响,山东为气旋性环流控制。热带气旋登陆后其中心附近的中低层偏南风急流向北伸展,绕过副高脊线直达山东。在台风中心附近至山东之间建立起水汽和温湿能的输送通道,把高温高湿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山东输送。在台风登陆后12—48小时内,山东暴雨区上空有大量的水汽和温湿能的净流入。暖湿气流与西风带气流相汇合,产生辐合上升,造成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远距离暴雨 天气气候特征 合成分析 天气学模型 水汽 温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精细化海区风的MOS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荣艳敏 阎丽凤 +2 位作者 盛春岩 范苏丹 车军辉 《海洋预报》 2015年第3期59-67,共9页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_RUC的预报产品,采用逐步回归的MOS方法,对山东12个精细海区代表站有关大风进行解释应用。对2013年9月—2014年4月海区风的客观预报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MOS预报方法对6级以上日最大风速有较好的预报能力,较WRF_...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_RUC的预报产品,采用逐步回归的MOS方法,对山东12个精细海区代表站有关大风进行解释应用。对2013年9月—2014年4月海区风的客观预报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MOS预报方法对6级以上日最大风速有较好的预报能力,较WRF_RUC模式直接输出的预报结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对4级以下小风预报效果较差。选取4级风作为阈值,当WRF_RUC模式预报风力大于4级时,用MOS预报结果替换,显著提高了风速分级预报效果,无论是4级以下小风还是6级以上大风,MOS预报评分都要高于WRF_RUC模式预报。将平均风速与阵风的统计关系应用到阵风客观预报中,MOS方法对于改进的日极大风速的预报效果有明显提高,对10级强风也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大风 TS评分 MOS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天气预报逐级指导技术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晓霞 李玉华 +4 位作者 李昌义 蒋伯仁 王建国 贺业坤 顾润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3-7,共5页
介绍了山东省天气预报逐级指导技术研究的技术方法和预报逐级指导业务系统 ;给出了常规要素。
关键词 天气预报 逐级指导 技术研究 对比试验 业务系统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一次连续性降雪过程云微物理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迟竹萍 龚佃利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5-32,共8页
利用PSU/NCARMM5V35非静力数值模式对2005年2月14—16日山东连续性降雪过程进行了数值预报,模拟的降雪开始时间、发展演变及持续时间与观测较一致。在成功模拟的基础上,用模式输出预报资料,特别是采用Reisner混合冰相过程计算的云水、... 利用PSU/NCARMM5V35非静力数值模式对2005年2月14—16日山东连续性降雪过程进行了数值预报,模拟的降雪开始时间、发展演变及持续时间与观测较一致。在成功模拟的基础上,用模式输出预报资料,特别是采用Reisner混合冰相过程计算的云水、雨水、冰晶、雪晶等比含水量数值,对降雪过程的水汽输送、不同发展阶段微物理参数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南海的西南急流和低层的东南风水汽输送,850hPa中尺度切变线的维持和低涡的发生、发展,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宏观条件;模拟的运动场和微物理场的时空演变表明,垂直运动是水汽凝结、冻结和冰粒子碰并和“蒸-凝增长”的运动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过程 数值模拟 水汽条件 冰相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极端强降水天气概念模型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侯淑梅 盛春岩 +1 位作者 万文龙 韩永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利用山东省1971—1999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各站极端强降水阈值。据此阈值,在2000—2009年中挑选了39个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并进行天气分型,得到高空槽类、副高外围类、切变线类、气旋类、热带气旋类5类极端强降水概念模型。... 利用山东省1971—1999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各站极端强降水阈值。据此阈值,在2000—2009年中挑选了39个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并进行天气分型,得到高空槽类、副高外围类、切变线类、气旋类、热带气旋类5类极端强降水概念模型。研究表明:切变线类、气旋类和热带气旋类暴雨区范围较大,而高空槽类和副高外围类暴雨区范围较零散;5类极端强降水均伴有低空急流,暴雨区一般位于700 hPa与850 hPa切变线(或槽线)之间、低空急流左侧风向风速辐合处;高空槽类、副高外围类、切变线类一型和气旋类均有冷空气影响,暴雨区位于850 hPa冷温度槽前部;5类极端强降水的产生机制不同,落区与θse的配置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百分位法 概念模型 强降水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一次强飑线过程地闪与雷达回波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吴学珂 袁铁 +1 位作者 刘冬霞 冯桂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0-540,共11页
利用山东省气象局地闪定位资料和青岛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31日发生在山东半岛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地闪活动演变特征以及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地闪异常活跃,最大频数达到1 212fl.(10min)-1,但正地... 利用山东省气象局地闪定位资料和青岛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31日发生在山东半岛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地闪活动演变特征以及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地闪异常活跃,最大频数达到1 212fl.(10min)-1,但正地闪仅有15次。在飑线系统快速发展阶段,地闪频数出现了两次"跃增"现象,地闪频数随时间的增加呈"阶梯状"发展特征。地闪主要集中发生在6km高度上雷达回波≥35dBZ的区域,地闪频数与45dBZ以上强回波面积的相关系数达到0.89,但也有少量地闪零星分布在弱回波区域。地闪频数与45dBZ回波顶高的相关性要好于与35dBZ和50dBZ回波顶高的关系,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为了定量分析对流强度与地闪频数之间的关系,定义了8个对流强度指数,其中0℃层以上所有强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值之和与0℃层以上所有强回波的反射率因子值与所在高度的乘积之和以及地闪频数的关系非常稳定。对比分析不同强度的对流系统,发现不同雷暴天气过程中的对流强度与地闪频数的关系明显不同,即对流越强,相应的对流强度与地闪频数的相关关系也越好。另外,在飑线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地闪频数与0℃层以上和7~11km高度的冰相降水含量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地闪 雷达回波 冰相降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模式降水预报的稳定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曲巧娜 吴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0-433,共14页
预报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时段在不同时间发布的多时效预报结论的一致性,是模式预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较大的不稳定性会给使用者造成困扰。为深入了解业务常用模式的稳定性,使用相对标准偏差指标计算不同时效预报的降水量波动大小,并改... 预报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时段在不同时间发布的多时效预报结论的一致性,是模式预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较大的不稳定性会给使用者造成困扰。为深入了解业务常用模式的稳定性,使用相对标准偏差指标计算不同时效预报的降水量波动大小,并改进了Flip-Flop指数(改进后简称FF_(norm)),计算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翻转程度,衡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稳定性,对2种全球模式(ECMWF、NCEP-GFS)、3种区域模式(CMA-MESO、CMA-SH9、HHUPS-ST),在中国6个气候分区中降水预报的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分为实况有降水和暴雨及以上降水2种情况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实况有降水时,相对区域模式来说,全球模式的多时效降水预报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小,即模式降水量预报的波动较小;各模式对西南区的西部、东北区的东部以及华南区的南部预报的波动性相对较小,西北区的西部波动性较大。就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而言,2种情况下均为CMA-MESO、NCEP-GFS和ECMWF的稳定性较好,其FF_(norm)指数小于HHUPS-ST和CMA-SH9模式,其中CMA-MESO对西南区、华南部分地区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的稳定性较为突出;CMA-SH9的指数最大,多时效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稳定性较差;各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FF norm指数相对较大,多时效预报趋势的稳定性较差。有降水时,CMA-MESO随时效临近的降水量预报变化趋势稳定(单调递增、单调递减或不变)的频次最多,其次是NCEP-GFS,2种降水情况下,该2种模式的降水量预报均为随时效临近单调递增次数大于递减次数,且CMA-MESO单调递增特征尤其显著。以上特征能够为模式调试和预报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效降水量预报 相对标准偏差 改进的Flip-Flop指数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地区闪电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42
11
作者 冯桂力 陈文选 +1 位作者 刘诗军 黎清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7-355,共9页
利用 1 998~ 2 0 0 0年山东地区雷电探测网获取的云对地闪电资料 ,从闪电的日变化、闪电的强度、闪电密度、极性等方面研究了山东地区的雷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云地闪电中负闪占绝大多数 ;正闪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 ,在闪电强度较小和... 利用 1 998~ 2 0 0 0年山东地区雷电探测网获取的云对地闪电资料 ,从闪电的日变化、闪电的强度、闪电密度、极性等方面研究了山东地区的雷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云地闪电中负闪占绝大多数 ;正闪的平均强度大于负闪 ,在闪电强度较小和较大时发生的正闪占总正闪电总数的比例相应地高于负闪 ;闪电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日变化 ,总体呈双峰双谷形式 ;闪电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关 ,也与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对部分城市市区闪电密度的统计分析表明 ,济宁、莱芜、滨州、泰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地闪电 分布特征 山东 雷电 日变化 闪电密度 极性 下垫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2006年4月28日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6
12
作者 杨晓霞 李春虎 +3 位作者 杨成芳 邰庆国 陈优宽 周雪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80,I0002,共8页
对2006年4月28日山东省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应用湿位涡守恒理论研究了飑线的发展机制。结果表明:飑线是由500hPa西风槽影响产生的,为低层增温增湿,高层冷空气南下,低能舌叠加在高能舌之上,导致大气对流性不稳定。850hPa切变... 对2006年4月28日山东省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应用湿位涡守恒理论研究了飑线的发展机制。结果表明:飑线是由500hPa西风槽影响产生的,为低层增温增湿,高层冷空气南下,低能舌叠加在高能舌之上,导致大气对流性不稳定。850hPa切变线和地面低压槽中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在热力不稳定和风垂直切变的环境条件下对流云团东移发展,形成飑线。低层大气湿斜压性增强,破坏了地转平衡,倾斜涡度发展,上升运动增强,对流发展;高空高位势涡度下传使得中低层位势涡度增大,导致其垂直涡度增大,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中尺度涡旋发展,对流增强。较强的上升运动与风垂直切变相互作用,促使对流系统发展形成飑线,产生雷雨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不稳定 辐合上升 风垂直切变 倾斜涡度发展 飑线 雷雨大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8”山东特大暴雨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38
13
作者 赵宇 龚佃利 +1 位作者 刘诗军 孙兴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5-104,共10页
利用双重嵌套的非静力数值模式MM5V3,成功地模拟了1999年8月11~12日山东诸城发生的特大暴雨。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及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弱冷空气侵入台风低... 利用双重嵌套的非静力数值模式MM5V3,成功地模拟了1999年8月11~12日山东诸城发生的特大暴雨。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及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弱冷空气侵入台风低压环流,热带辐合带北伸的形势下形成的;倾斜涡度发展是特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产生、发展的重要机制,鲁东南有利的地形对中尺度低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台风低压倒槽顶部的强辐合作用首先触发上升运动,产生强降水,强降水位于低层气旋性暖式切变最明显的地方;强降水释放的凝结潜热使高层气层增暖,高层辐散加强,引起低层中尺度低涡强烈发展,导致降水增幅。可见,CISK机制是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加强的另一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低涡 倾斜涡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变性台风环流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天气的位涡场分析 被引量:54
14
作者 赵宇 吴增茂 +2 位作者 刘诗军 龚佃利 孙兴池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43,共11页
利用PSU/NCAR MM5V3非静力数值模式对1999年8月11~12日由变性台风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资料,根据位涡理论探讨了这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 利用PSU/NCAR MM5V3非静力数值模式对1999年8月11~12日由变性台风引发的山东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资料,根据位涡理论探讨了这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这次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应用位涡守恒原理能较好地解释特大暴雨和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对流层高层位涡扰动是影响中尺度低涡和特大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345K湿等熵面上风场和气压场的分布揭示了东南暖湿空气沿等熵面爬升与扩散的冷空气相遇,对流强烈发展,产生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数值模拟 位涡场分析 湿等熵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决策系统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以琳 边道相 +2 位作者 刘文 龚佃利 冯桂利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85-193,共9页
在由 1 1个子系统组成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决策系统中 ,利用在人工增雨作业前能得到的探空、雷达和云的宏观物理量等资料 ,确定可播区的空间分布和播云时间。运用产生降水的指标性物理量分布、卫星云图降水概率分布和模式的降水预报等综... 在由 1 1个子系统组成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决策系统中 ,利用在人工增雨作业前能得到的探空、雷达和云的宏观物理量等资料 ,确定可播区的空间分布和播云时间。运用产生降水的指标性物理量分布、卫星云图降水概率分布和模式的降水预报等综合确定作业区的地理位置。决策系统还包括航线设计和效益估算。该系统使得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指挥决策系统化 ,可减少盲目作业带来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 决策系统 可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化银核化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刘诗军 胡志晋 游来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40,共11页
根据DeMott等给出的不同成核机制下AgI成核效率的实验结果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AgI粒子在云室、层状云和对流云中的核化过程。通过对云室的模拟 ,发现云滴浓度和云雾持续时间是造成不同云室检测的AgI成核率相差悬殊的主要原因... 根据DeMott等给出的不同成核机制下AgI成核效率的实验结果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AgI粒子在云室、层状云和对流云中的核化过程。通过对云室的模拟 ,发现云滴浓度和云雾持续时间是造成不同云室检测的AgI成核率相差悬殊的主要原因。数值试验结果表明AgI的成核方式在层状云和对流云中有很大不同 :层状云中AgI主要以接触冻结、浸没冻结等慢核化过程为主 ,而对流云中则以凝结冻结过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研究 核化 碘化银 AgI 对流云 层状云 成核机制 持续时间 试验结果 冻结过程 云室 成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气温客观预报方法对比及最优集成预报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盛春岩 范苏丹 +1 位作者 荣艳敏 孙文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51-1361,共11页
由于模式本身的误差以及地形等影响,对模式产品进行订正释用是提高气温客观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手段。基于ECMWF细网格预报产品研发了气温偏差订正和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MOS预报系统,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气温最优集成预报方法。对不同... 由于模式本身的误差以及地形等影响,对模式产品进行订正释用是提高气温客观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手段。基于ECMWF细网格预报产品研发了气温偏差订正和准对称混合滑动训练期MOS预报系统,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气温最优集成预报方法。对不同模式和不同客观方法的日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10~30 d的偏差滑动订正可以较好提高ECMWF细网格模式日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偏差滑动订正在短期内订正效果较显著,对考核站和鲁中山区订正效果尤其明显,对最低气温预报订正效果好于最高气温。MOS客观预报对日最高、最低气温预报也有较好的订正效果,但ECMWF细网格、偏差订正、MOS客观预报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预报准确率有所不同,采用动态最优集成的方法进行最优集成预报,可以集成不同客观方法的预报优势,在多种客观预报产品的基础上再次提高预报准确率,达到最优集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预报 偏差订正 MOS预报 最优集成 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山东雨季最后一场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少林 龚佃利 +1 位作者 张苏平 刘恭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利用实况观测和北京T2 13数值预报资料 ,对 2 0 0 3年 9月 3~ 4日山东雨季最后一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本次大暴雨是由在广东登陆的热带气旋倒槽北伸与西风带弱冷空气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登陆热带气旋生成的低空东南... 利用实况观测和北京T2 13数值预报资料 ,对 2 0 0 3年 9月 3~ 4日山东雨季最后一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本次大暴雨是由在广东登陆的热带气旋倒槽北伸与西风带弱冷空气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登陆热带气旋生成的低空东南急流为暴雨输送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 ,低层增暖增湿促使层结不稳定加剧 ,而西风带弱冷空气的侵入对暖湿空气具有抬升作用 ,可触发对流发展和不稳定能量释放 ,导致大暴雨产生。鲁中山区西南侧有利地形促使了低层气旋环流的形成 ,对暴雨具有明显的增幅作用 ,是该地区出现暴雨中心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过程分析 西风带 热带气旋 冷空气 登陆 T213数值预报 不稳定能量 雨季 利用 中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夏季旱涝指数的振荡特征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庆 龚佃利 +1 位作者 孙即霖 刘诗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3-181,共9页
针对山东旱涝变化规律的特殊性 ,利用 Z指数对山东单站旱涝等级进行了评定 ,在 Z指数的基础上构造了新的区域旱涝指标 ,对山东 1 95 1~ 2 0 0 3年区域旱涝指数进行计算和分类 ,利用Morlet和 Mexican hat小波变换对山东和邻近地区的夏... 针对山东旱涝变化规律的特殊性 ,利用 Z指数对山东单站旱涝等级进行了评定 ,在 Z指数的基础上构造了新的区域旱涝指标 ,对山东 1 95 1~ 2 0 0 3年区域旱涝指数进行计算和分类 ,利用Morlet和 Mexican hat小波变换对山东和邻近地区的夏季旱涝指数的振荡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夏季旱涝与华北、黄淮地区相差较大 ,山东夏季旱涝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群发性的特征和2~ 5年的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指数 振荡特征 小波分析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冬季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和分型 被引量:13
20
作者 于群 王新 +2 位作者 牟勤 邹玉玲 王方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7,共7页
选用山东省80个代表站1961~2005年12、1、2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冬季气温的分布类型和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气温变化存在3种基本空间分布类型,其中总体一致性暖(冷)型是主要分布类型,概率高于80%,其中严重/异常偏暖年份... 选用山东省80个代表站1961~2005年12、1、2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冬季气温的分布类型和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气温变化存在3种基本空间分布类型,其中总体一致性暖(冷)型是主要分布类型,概率高于80%,其中严重/异常偏暖年份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严重/异常偏冷年份则发生在80年代中期之前。另外两种类型东暖(冷)西暖(冷)型、南暖(冷)北暖(冷)型也偶有出现,但未达到异常标准。冬季及各月标准化气温第1主成分年际变化线性增温趋势显著,在不同年代存在2~6a的准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冬季气温 主成分分析 分布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