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丹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常晖 曾艾林 +2 位作者 贾志伟 任振丽 马存德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5-137,142,共4页
以山东省不同产地丹参种子为实验材料,测定了不同产地丹参种子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发芽情况等各项指标,采用K-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项指标综合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确定了以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千粒重、水分、净度作为山... 以山东省不同产地丹参种子为实验材料,测定了不同产地丹参种子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发芽情况等各项指标,采用K-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项指标综合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确定了以发芽率、发芽势、生活力、千粒重、水分、净度作为山东省丹参种子分级标准的主要质量指标,将山东省丹参种子分为3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不合格)。初步制订了山东省丹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山东省 种子 质量分级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三七药渣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昱 郭盛 +4 位作者 刘海峰 钱大玮 王明耿 郭兰萍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5-568,共14页
目的以三七药渣为原料,通过益生菌发酵比较不同益生菌以及复合益生菌对各指标成分影响的差异,探究最佳发酵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评价发酵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最佳发酵工艺为... 目的以三七药渣为原料,通过益生菌发酵比较不同益生菌以及复合益生菌对各指标成分影响的差异,探究最佳发酵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评价发酵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最佳发酵工艺为有氧发酵48 h、厌氧发酵36 h,嗜热链球菌、两歧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的比例为2∶3∶1,料液比0.14 g·mL^(-1),接菌量5%,温度33℃。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三七药渣中性多糖、酸性多糖、总黄酮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5.64%、96.98%、123.83%,相较于单菌发酵均显著升高。发酵产物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IC 50值分别为1.774、3.065 mg·mL^(-1),还原Fe^(3+)的能力为0.138 mmol FeSO_(4)·g^(-1),较未发酵药渣显著增强。结论最佳发酵工艺能显著提高三七药渣中各指标成分含量,显著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相较单菌发酵各指标成分含量均显著提高,提示上述益生菌之间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为三七药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药渣 益生菌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体外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质量源于设计方法和应用:过程分析技术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馨 徐冰 +4 位作者 徐翔 苑兆国 吴志生 史新元 乔延江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527-534,共8页
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是实现药品质量源于设计(Qb D)的关键工具之一。在线(Online)和原位(In-line)等PAT技术的使用,为中药生产质量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和决策支持,在稳定产品质量、优化工艺操作、提... 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是实现药品质量源于设计(Qb D)的关键工具之一。在线(Online)和原位(In-line)等PAT技术的使用,为中药生产质量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和决策支持,在稳定产品质量、优化工艺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从分析功能和属性角度,将PAT技术分为5个方面进行介绍:1)模拟视觉分析技术;2)模拟听觉分析技术;3)模拟味觉分析技术;4)模拟触觉分析技术和;5)多功能集成在线分析技术。同时综述了PAT在中药提取、浓缩、醇沉、柱层析、干燥、混合、制粒、包衣等制药过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源于设计 过程分析技术 中药 制药过程 在线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佳阳 刘峰 +3 位作者 林玉梅 刘伟 王晓 董红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8-131,共4页
蒸制是中药传统的炮制方法之一,赋予其性味、归经等诸多内涵。成分是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为了阐明蒸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许多学者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围绕蒸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变化开展了大量研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以上综述有助... 蒸制是中药传统的炮制方法之一,赋予其性味、归经等诸多内涵。成分是药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为了阐明蒸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许多学者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围绕蒸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变化开展了大量研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以上综述有助于指导中药蒸制工艺的优化,提高蒸制中药饮片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制 中药材 化学成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18年我国口服中成药抽检结果的大数据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9
5
作者 王田田 宋婉婷 +3 位作者 蔡绮薇 倪蒙蒙 路斯娴 徐冰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2期3502-3508,共7页
目的:基于国家药品抽检结果数据,分析评价我国中成药产品质量状况,为相关监管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2018年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各省局公布的药品抽检通告,对5433条不合格批次数据进行归类统计,重点分析口服... 目的:基于国家药品抽检结果数据,分析评价我国中成药产品质量状况,为相关监管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2018年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各省局公布的药品抽检通告,对5433条不合格批次数据进行归类统计,重点分析口服固体和口服液体中成药制剂的质量问题。结果:中成药片剂、胶囊剂的不合格批次数较多,分别占口服剂型不合格批次总数的47.60%和26.47%,其次是丸剂与颗粒剂。检查项是口服中成药最常见的不合格项,不合格内容以装(重)量差异、水分和微生物限度为主。结论:近5年间我国中成药质量状况总体乐观,周期性药品抽检结果回顾有利于发现药品质量问题趋势,为药品质量监督水平和药品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抽检 大数据 中成药 口服固体制剂 口服液体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楂核干馏油GC-MS主要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被引量:5
6
作者 温娜 刘妍如 +5 位作者 陆世海 唐志书 刘红波 宋忠兴 王明耿 钱大玮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0-996,共7页
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山楂核干馏油中挥发油、脂溶性成分以及气相色谱法(GC-FID)同时测定山楂核干馏油中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GC-MS法对山楂核干馏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析出62种化学成分,用峰... 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山楂核干馏油中挥发油、脂溶性成分以及气相色谱法(GC-FID)同时测定山楂核干馏油中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GC-MS法对山楂核干馏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析出62种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醛类,占总量的55.96%。以GC-FID法同时测定山楂核干馏油中的主要成分的含量(糠醛、愈创木酚、2,6-二甲基苯酚、2-甲基苯酚、苯酚、2-甲氧基-4-甲基苯酚、2,6-二甲氧基苯酚、四氯愈创木酚、1,2,3-三甲氧基苯、3,4,5-三甲氧基甲苯),测得加样回收率范围为100.06%~102.44%,RSD范围为2.98%~4.57%。本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为山楂核干馏油制剂的内在质量控制及提升废弃物山楂核循环利用价值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核干馏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气相色谱法 同时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指管蚜虫对顶羽菊植物趋向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存德 田国庆 +2 位作者 李燕魁 杨祎辰 王二欢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9期93-95,146,共4页
2017—2020年对新疆乌鲁木齐北部山区、昌吉、伊犁、塔城的红花产区以及云南产区进行实地调查,重点观察红花种植地块及其周边顶羽菊的分布、红花指管蚜虫数量及其分布,探索红花指管蚜虫对顶羽菊植物具有趋向性这一现象存在的普遍性,为... 2017—2020年对新疆乌鲁木齐北部山区、昌吉、伊犁、塔城的红花产区以及云南产区进行实地调查,重点观察红花种植地块及其周边顶羽菊的分布、红花指管蚜虫数量及其分布,探索红花指管蚜虫对顶羽菊植物具有趋向性这一现象存在的普遍性,为红花生态种植中防治红花蚜虫和顶羽菊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生长在红花地中的顶羽菊植株上密集着红花指管蚜虫,而相邻的红花植株上鲜有见到。说明与红花相比,顶羽菊对红花指管蚜虫具有更强的趋向性(正趋性)。调整研究结果对红花的生态种植及虫害草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指管蚜虫 顶羽菊 趋向性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甘松种子的萌发特性
8
作者 刘凯凯 田国庆 +5 位作者 张福强 王二欢 马存德 刘林军 李方刚 任振丽 《耕作与栽培》 2022年第2期50-54,共5页
通过研究温度、光照时间、发芽床、基质含水量以及4种消毒试剂对甘松种子萌发的影响,揭示甘松种子的萌发特性,为后续人工栽培和野生抚育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河沙作为甘松种子的培养基质最为适宜;最佳萌发温度为20~25℃;适宜的光照... 通过研究温度、光照时间、发芽床、基质含水量以及4种消毒试剂对甘松种子萌发的影响,揭示甘松种子的萌发特性,为后续人工栽培和野生抚育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河沙作为甘松种子的培养基质最为适宜;最佳萌发温度为20~25℃;适宜的光照时长为12 h;基质含水量在10%~20%之间最有利于甘松种子萌发;甘松种子的霉变率在4种消毒试剂浸种后均显著降低,选用3%H_(2)O_(2)浸种10 min或0.5%KMnO_(4)浸种30 min能够有效促进甘松种子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松 种子 萌发 消毒试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