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掺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紫外吸收性能研究
1
作者 安然 林锶 +3 位作者 郭世刚 张冲 祝顺 韩颖超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7-465,共9页
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兼具生物相容性及环境友好性,经铁掺杂改性后,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紫外(UV)吸收材料。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了铁掺杂纳米羟基磷灰石(Fe-nHAP),通过调节反应时间、温度和铁掺杂比探究了制备工艺对UV吸收性能... 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兼具生物相容性及环境友好性,经铁掺杂改性后,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紫外(UV)吸收材料。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了铁掺杂纳米羟基磷灰石(Fe-nHAP),通过调节反应时间、温度和铁掺杂比探究了制备工艺对UV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37℃升高至150℃,或将反应时间从0.5 h延长至3 h,材料结晶度及UV吸收峰值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表明Fe-nHAP的UV吸收性能与结晶度具有正关联。此外,Fe-nHAP的UV吸收性能还与铁掺杂比密切相关。随着铁掺杂摩尔比从0增至10%,Fe-nHAP的UV吸收性能逐渐增强,最大吸收值从0.03增至1.35,这归因于铁掺杂引起材料能带结构变化,进而使其光学带隙缩小。然而,高掺杂比导致材料结晶度过低,使得UV吸收性能提升效果减弱。安全性评价表明铁掺杂摩尔比为7%的Fe-nHAP未表现出细胞毒性、光毒性及皮肤刺激性。综上,Fe-nHAP具备较强的UV吸收性能,加之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UV吸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铁掺杂 紫外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菌红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冯苗 朱坤福 +5 位作者 田延军 刘建军 张辰 王珊珊 祝蕾 徐慧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28,共10页
灵菌红素最初由于其多功能生物活性而在医药领域备受关注。除在医药领域应用外,灵菌红素作为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色素在食品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灵菌红素还可以作为除藻剂和抗紫外物质应用在环境和化妆品领域,作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敏... 灵菌红素最初由于其多功能生物活性而在医药领域备受关注。除在医药领域应用外,灵菌红素作为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色素在食品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灵菌红素还可以作为除藻剂和抗紫外物质应用在环境和化妆品领域,作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敏剂代替化学敏化剂来开发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该文就灵菌红素的应用、发酵工艺、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生产菌株的改造进行综述,以期为灵菌红素的发展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菌红素 应用 发酵工艺 生物合成途径 菌株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法生产虾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辰 徐慧 +6 位作者 朱坤福 姚明静 刘建军 冯苗 王珊珊 祝蕾 田延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35,共7页
虾青素是一种萜烯类不饱和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还具有抗癌、增强免疫、护眼、保护心脑血管等其他诸多生理功能。天然虾青素主要来源于藻类、酵母以及海洋生物中。目前应用于市场的虾青素主要包括雨生红球藻虾青素、酵母虾... 虾青素是一种萜烯类不饱和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还具有抗癌、增强免疫、护眼、保护心脑血管等其他诸多生理功能。天然虾青素主要来源于藻类、酵母以及海洋生物中。目前应用于市场的虾青素主要包括雨生红球藻虾青素、酵母虾青素以及化学合成虾青素。雨生红球藻的培养时间长,生长条件要求苛刻,使得虾青素价格昂贵;化学合成虾青素为混合构型虾青素,抗氧化能力低于天然虾青素,安全性较差。该文介绍了虾青素的结构性质、虾青素来源和生产方法,着重讲述红法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生产虾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发酵培养条件以及虾青素的破壁提取和纯化方法,为虾青素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红法夫酵母 生物合成 发酵工艺 分离提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天冬氨酸的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慧 崔颖 +8 位作者 王珊珊 田延军 朱坤福 祝蕾 贺强之 姜国政 韩延雷 黄艳红 刘建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1-185,共5页
利用产L-天冬氨酸酶的大肠杆菌HY-05,通过游离细胞法转化合成L-天冬氨酸,以硫酸萃取法从发酵液中提取L-天冬氨酸。为解决工艺中富马酸包结问题,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脱色条件和结晶过程进行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结晶温度、硫酸滴加速度... 利用产L-天冬氨酸酶的大肠杆菌HY-05,通过游离细胞法转化合成L-天冬氨酸,以硫酸萃取法从发酵液中提取L-天冬氨酸。为解决工艺中富马酸包结问题,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脱色条件和结晶过程进行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结晶温度、硫酸滴加速度、冷却时间3个因素为响应变量,以L-天冬氨酸含量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脱色条件为脱色温度60℃,活性炭添加量0.15%;最佳硫酸酸化工艺条件为结晶温度91℃,硫酸滴加速度23 mL/h,冷却时间12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L-天冬氨酸含量为98.22%,较优化前提高了7.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天冬氨酸 提取工艺 响应面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丙氨酸的应用及生产现状概述 被引量:6
5
作者 聂玉朋 徐慧 +6 位作者 姚明静 朱坤福 李泽润 孙萍 王珊珊 祝蕾 田延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30,共5页
L-丙氨酸是一种中性非必需氨基酸,不仅可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在食品领域还可以用作增味剂、防腐剂、保鲜剂,在医药领域可用于药物原料,在日化领域可用于温和表面活性剂合成。目前,L-丙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水解提取法、酶转... L-丙氨酸是一种中性非必需氨基酸,不仅可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在食品领域还可以用作增味剂、防腐剂、保鲜剂,在医药领域可用于药物原料,在日化领域可用于温和表面活性剂合成。目前,L-丙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水解提取法、酶转化法以及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生产的L-丙氨酸质量较差,生产过程易造成环境污染;水解提取法生产过程较复杂,不适宜规模化和工业化生产;酶转化法需用L-天冬氨酸作为原料,成本较高。相较而言,微生物发酵法更适宜用于工业化生产。该文介绍了L-丙氨酸在食品领域、医药领域和日化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微生物发酵法产L-丙氨酸的研究进展,以期为L-丙氨酸在发酵食品行业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丙氨酸 应用领域 生产方法 微生物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性糊精的生产方法及应用概述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泽润 朱坤福 +5 位作者 田延军 聂玉朋 孙萍 王珊珊 祝蕾 徐慧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6-199,共4页
抗性糊精是一种功能性膳食纤维,在现代工业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抗性糊精的生产方法,无论是原料还是提纯方法都在不断创新。抗性糊精在食品、保健品、调味品等领域逐渐受到行业内研究人员的重视与应用,也开始走进公共视野,... 抗性糊精是一种功能性膳食纤维,在现代工业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抗性糊精的生产方法,无论是原料还是提纯方法都在不断创新。抗性糊精在食品、保健品、调味品等领域逐渐受到行业内研究人员的重视与应用,也开始走进公共视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从抗性糊精的生产方法、现行主要应用及未来应用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糊精 生产方法 应用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